资源简介 2024体育单招主观题复习提纲精简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改革开放的意义是什么?(改革开放45周年)(1)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四个面貌)(2)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薪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四个飞跃)(3)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一个法宝、一个必由之路、两个关键一招)2.为什么要坚定四个自信?(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4)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7)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显著优势都证明了必须坚定四个自信。3.如何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变)(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两不变)(3)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4.如何实现中国梦?(1)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人民是主体。(2)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要牢记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不断进行伟大斗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3)要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2020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3)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4)因此,我们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必修二:经济与社会1.怎样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提示词: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非公有制、央企、国企、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①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②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集体经济)③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非公有制)2.为什么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怎样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示词:市场,政府、宏观调控、产业发展)(可以结合为什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什么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作用)②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资源配置。(资源配置)③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实现优胜劣汰,激发市场活力。(市场竞争)④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政府职责)⑤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构建有效协调的宏观调控新机制,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宏观调控)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与市场)3.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有何重要性以及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作用:①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②民营经济属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市场开拓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鼓励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③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有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①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②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③健全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贯彻落实包括市场准入、企业融资等在内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2)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3)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非公制经济人士要坚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坚持回报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4.怎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示词:发展方式、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经济结构、实体经济、新兴产业、区域协调、乡村振兴、城镇化、生态文明)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思想、新理念)②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经济体制)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价值链和产业链水平。(创新)④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协调)⑤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绿色)⑥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开放)⑦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共享)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优化经济结构,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大内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经济体系)5.怎样完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提示词:收入分配、收入差距、社会公平、扶贫脱贫、共同富裕)①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生产力)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完善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分配制度)③)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两基本同步)④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初次分配)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分配)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第三次分配)⑤坚持消除贫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脱贫)6.怎样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示词:社会保障、社会保险)①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建立起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权益)②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持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③做到权责清晰,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权责)③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休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体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1.为什么党要做某事或者党怎么做某事?★★★★1.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2.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1)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性质:中国共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初心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2)与时俱进。党始终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行动指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2.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或者运用党的全面领导的知识回答。★★★★(1)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2)领导方式: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大政方针政策路线,坚定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增强看齐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政治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思想领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组织领导(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推荐人才干部)。(3)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按客观规律执好政、掌好权,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长期执政能力);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4)自身建设: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勇于自我革命,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5)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某机关要服从党的领导。党要支持某机关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6)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3.如何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或者运用社会主义民主的知识或者如何体现我国的制度优势?★★★★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覆盖、全方位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大、人大代表、某机关)的做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障一一国家职能(1)对内职能主要是维护国家稳定,依法打击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破坏活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外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体可以是人大、人大代表、人大制,材料当中涉及都可以答)(1)人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常委会是人大的常设机关),依法履行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坚持民主集中制(人大与人民,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2)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行使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履行义务(人大代表应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意见和要求,回答询问,帮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进工作;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他们来自人民,肩负人民的重托,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3)人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4)民主集中制:人大与人民、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中央与地方。4.某机关的做法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政党制度(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中国人民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人民政协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有利于推动党和国家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动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首要前提与根本保证。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6.基层治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居委会或村委会组织作用,积极实施开展工作;通过村民会议决策(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等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保障人民当家作主。4.如何依法治国,如何建设法治国家,材料体现了哪些主体在依法治国中发挥作用?★★★★(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和推动。(3)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建设法治国家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实施机制。(4)法治政府是法治建设的主体,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政府;政府要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政府要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能力和水平。(5)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法律而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6)中国共产党的角度: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做到依法执政、依宪执政。(7)立法机关角度: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制定良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8)法治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9)司法机关角度: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司法为民,提高司法公信力;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0)公民角度: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推动全民守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挥卫者。(1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必修四:哲学与人生1.运用辩证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即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反映并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意识具有反作用,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3)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消灭规律,违背规律会受到惩罚,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4)要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2.运用唯物辩证法;“把握世界规律”的知识分析(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木观点是: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一)联系观1、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是多样性的,有条件的,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1)整体和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3)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学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二)发展观1、世界是永恒发展,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3、(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4、(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迁回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并勇敢面对挫折与考验。5、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要树立创新意识。(三)“矛盾或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根本观点?对立统一?矛盾分析法?发展的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直面、分析、解决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3、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相互转化。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要求我们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即抓重点,还要兼顾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6、矛盾的主要方面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看问题要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7、两点论和重点论原理:重点论指分析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重点和主流。两点论是指同时也要注意和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运用认识论分析;探索认识的奥秘;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反之则阻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包含,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3、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这告诉我们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4.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分析;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于或落后于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2、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3、社会历史的主体?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价值观选择)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评价和行为选择: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3、价值创造与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1)立足实践,弘扬劳动精神,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2)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3)在低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6.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强国、文化中国梦、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事业、文化自信)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理论、道路)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方向、方针)③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制度、思想)④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事业、产业)⑤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特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坚定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