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1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1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内容来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主 题:《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
课 时:1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一、教材分析和课标依据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以宪法教育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为重点,覆盖各教育阶段,形成层次递进、结构合理、螺旋上升的法治教育体系;要将宪法教育贯穿始终,培养和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其中,对七至九年级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要求是,在小学阶段进行宪法和法治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先法教育,并将“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教育重点之一。可见,学习和理解先法在保障公民权利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对先法价值的认同,树立宪法精神。
本框对应的是课程标准中7-9年级段中的明确宪法的地位和作用,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等。
二、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共有三目内容构成: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学情分析调查发现,学生对法律关注少、了解少。对作为根本法的宪法,有的同学知道我国有这部法律,但并不了解具体内容,更不知道它与国家、与中国共产党、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学生期望法治内容讲得有趣一点、实用一点,生活化一些。
三、学情分析
1.已有基础:进人初中后,学生的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在小学阶段初步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基础上,应引导初中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更为深人和全面的思考。在心理发展方面,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初步形成自己的看法与态度,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均有提高,对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也能够初步理解,例如对宪法的原则的正确理解。
2.现实问题:但是,由于经验欠缺和逻辑思维不成熟,他们在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时容易受表面特征和感性经验的影响,认知容易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对社会的认识缺乏科学精神,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教育。
四、核心素养目标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与“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这一学科核心素养,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观看《这百年,中国如何走过》微视频,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认识党的领导与宪法的关系,坚定党的领导。
2.法治观念:通过讨论“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这一时政热点,结合宪法相关条文,充分认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通过为“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撰写推荐语,理解我国人权理念,充分认识“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基本原则”,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两个角度与宪法关系的梳理,深刻理解“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增强国家认同和宪法意识。
3.责任意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珍惜自身权利、尊重他人权利。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党的领导、国家尊重保障人权
突破策略:通过观看视频、合作探究,学生读宪法原文、小组讨论形式,体悟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党领导人民共同创造的。引导学生认同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是领导一切的。
难点: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突破策略: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基于案例、视频、现实生活中的事实生成基本观点,帮助学生理解“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是宪法基本原则。
六、教学方法
1.教法:
启发式教学法:重视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生成新知,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与能力。
2.学法:
自主探究法:学生结合事例与问题展开分析,独立思考,向内发掘,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组讨论法: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依托具体的案例,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能够更为真切地体会到自信自强的重要作用。
七、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2022年国家宪法日主题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关注和参加过哪些宪法日宣传活动
学生:分享回答
教师: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反映的既是党的主张,也是人民的意愿,本学期我们将围绕我国现行宪法展开学习,以宪法为线索,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机构、国家制度以及这些背后的价值追求。
设计意图:引出“宪法”话题,增进学生对宪法概念的亲近感。
环节一:百年大党 风华正茂
探究一:观看《中国共产党的青春密码》微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
1.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人民作出了哪些伟大的贡献?
2.结合课本第3页“阅读感悟”,谈一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学生:通过讨论与分享,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认识党的领导与宪法的关系,感受“宪法是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坚定党的领导。
教师总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改变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设计意图:将党史教育融入到课程中,学生通过课前收集并展示党在重要历史时期的重大决策和成果,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形成热爱党、拥护党的朴素情感,不断加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
探究二:解析中国抗疫的制胜密码
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运筹帷幄,统一领导,为抗疫斗争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闻令而动,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主动担当作为。亿万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以众志成城的英雄气魄与疫病展开战略决战。
学生观看材料,思考:
1.中国抗疫的制胜密码是什么?
2.在这个过程中,党发挥了什么作用?这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履行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
设计意图:通过党领导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相关材料,让学生了解党在抗疫期间的重要作为。以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党在依法治国方面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
环节二:亿万人民 当家作主
探究三:观看视频《人民走进二十大:百余次》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1.“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说明中国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有怎样的地位?
2.小组合作,查阅宪法,结合所学及生活实际,谈谈我国宪法是如何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
教师总结: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探究四:阅读宪法条款 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设计意图:将优秀的党史教育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探究四:阅读宪法条款 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教师展示:宪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教师: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学生:小组合作,查阅宪法,找出我国宪法是如何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
教师总结:宪法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从政治、经济、公民基本权利、武装力量等多角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设计意图:鉴于八年级学生对宪法文本不够熟悉,对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主要内容较为陌生,本活动采取了阅读宪法原文的方式,增加学生对宪法的认识。意在引导学生明确宪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均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和体验感。
环节三:人民幸福 最大人权
教师:展示课本图片和宪法相关规定
展示《新时代中国人权》中的人权故事
问题1:以上四幅图分别说明公民享有什么权利?这些权利会自然而然实现吗?国家为这些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哪些条件?
请列举自己身边感受到的国家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实例。
问题2:从多个角度为《新时代中国人权》写几句推荐语。
问题3:国家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充分感受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措施与意义,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设计意图: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政党。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发展促进人权,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功走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的人权发展道路,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14亿多中国人民在人权保障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教师寄语:展示习近平法治思想金句。品金句,议法治。
设计意图:落实新课标中关于“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议题的建议。
引导学生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体会党的领导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性。
八、板书设计
九、作业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通过学党史明理学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解读中国抗疫密码、阅读宪法条文学习“国家权力属于人民”,通过《新时代人权故事》学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从而让学生明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力求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探究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是,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
1.八年级第一课的课程内容比较多,理论性比较强,大多数同学难以理解,可能导致课堂参与感降低。
2.课堂上对材料的选取不够精炼,可能分析不到位,对课堂的把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问题略多,尚需进一步锤炼,且问题之间的台阶也需要深层次优化,以便集中突破学生的思维困惑点,提高课堂效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