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

资源简介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
空气与氧气
1、空气的成分(体积比)
气体 含量 性质 用途(要有印象)
氧气 21% 性质较活泼的气体。 1、供给呼吸 2、帮助燃烧 3、燃料在氧气中燃烧后产生的高温火焰可用来切割或焊接金属
氮气 78% 无色、无味、性质较不活泼的气体。 1、充入灯泡中,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2、充入食品装包袋防腐,保鲜。 3、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 4、用作致冷剂,医疗上常用液氮冷冻麻醉或冷藏人体细胞组织。
稀有气体 0.93% 化学性质不活泼,又称惰性气体。 霓虹灯内充气,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氦气)用于医疗麻醉(氙气)等。
二氧化碳 0.04% 1、光合作用的原料2、固态CO2(俗称干冰)作制冷剂3、工业上用于制纯碱、尿素、汽水
2、气体的检验(鉴别)和验满方法
气体 检验方法 现象 验满方法 现象
氧气 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瓶口 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瓶口 木条复燃,说明收集满了
二氧化碳 通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 燃烧的小木条放在瓶口 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了
水蒸气 无水硫酸铜 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
3、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有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A. 实验装置:
燃烧匙
止水夹
导管
集气瓶
红磷 烧杯

B. 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等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C. 实验步骤:
(1)按图把装置连接,先在广口瓶内加入少量水,再把剩余的容积用记号划成5等份。
(2)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观察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3)火焰熄灭后,振荡集气瓶,打开导管上的夹子,观察现象:水经导管倒流进入集气瓶,消耗的气体跟剩下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 : 4。
D.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总体积的1/5。
E.思考:能不能用木炭、硫或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
不能,木炭和硫燃烧会生成气体,铁丝在空气中燃烧。
F.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不注意导致的后果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偏小
红磷必须过量 偏小
要等集气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偏小
实验前,导管应预先注满水 偏小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要立即塞紧瓶塞 偏大
实验开始时,夹紧止水夹 偏大
G.此实验说明剩余气体有哪些性质。①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不溶于水
H.其他实验方法
4、氧气的性质
化学式 O2
物质分类 非金属单质
结构 由氧分子构成,每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物理性质 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2、溶解性:不易溶解于水。3、密度:比空气密度大。4、低温下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或凝固成雪花状的蓝色固体。
化学性质 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助燃剂)
5、一些物质在氧气中燃烧
物质(颜色、状态) 反应现象 注意事项及化学方程式
硫粉(淡黄色) a.在空气中: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要在瓶底装少量水(目的:吸收二氧化硫, 防止污染空气)
铁丝(银白色金属) a.在空气中:不燃烧b.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瓶底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沙(目的:防止溅落的融化物使瓶底炸裂)
红磷( 暗红色固体) a.在空气中:发出黄色火焰b.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 反应生成的是固体小颗粒,现象应描述为白烟,而不是白雾(指小液滴)。
木炭(灰黑色固体) a.在空气:不燃烧,发出红光b.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6、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SO2,Fe3O4都是氧化物。
7、氧气的制取
(1)氧气的工业制法:空气冷冻分离法(原理:利用氧气与氮气的沸点不同)、膜分离技术分离法。注意:上述两种工业制氧过程都属于物理变化。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 2H2O22H2O+O2↑ 2KMnO4K2MnO4+MnO2+O2↑2KClO32KCl+3O2↑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查→装→定→加→收→验 查→装→定→点→收→离→熄
收集方法 ①排水集气法(氧气不易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验满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向上排空气法)集气瓶口出现大气泡(排水法)
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中,木条复燃
注意事项 长颈漏斗末端要伸到液面以下(分液漏斗则不必)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②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1/3处③实验完毕,先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④用KMnO4制O2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实验步骤:谐音记忆: “茶-庄-定-点-收-利-息”
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注意安装顺序:先从下到上,后从左到右。
B. 在试管中装入高锰酸钾,并把一团棉花放在试管口,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管口,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C.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D. 点燃酒精灯加热:先均匀加热,后固定在药品的底部加热;
E. 当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后,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F. 收集氧气结束后,将导管撤离水槽
G. 熄灭酒精灯。
(4)注意事项:
A. 为什么在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B. 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口的冷凝水倒流入试管底而使试管破裂。
C. 为什么要来回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受热均匀?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D.为什么刚出现气泡时不能立即收集?为了排尽试管内的空气,防止收集的氧气不纯
E. 什么时候才可以开始收集气体?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
F. 集满氧气后,为什么要先从水槽中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
G. 为什么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有利于试管内空气排出。
H. 为什么加热前,试管外壁要保持干燥。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灯芯不能 碰到试管。结束时,热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 防止试管破裂。
8、固体加热型实验装置易错处(图为错误示范):
A. 试管口应略向下
B. 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
C. 酒精灯应用外焰加热
D. 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
E. 火焰应加热在试管底部
F.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应塞棉花
G. 排水收集时导管不能太长
9、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常见方法
A. 手捂(加热)法:将导管的出口浸入水中,手握试管等容器,如果有气泡从导管口逸出,放手后导管末端形成稳定的水柱,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B. 液差(注水)法:从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下端浸没,塞紧橡皮塞,夹紧弹簧夹后,继续加水,使漏斗管内的液面高于瓶内液面,停止加水观察。液面差不变,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10、气体的收集、验满及检验
收集方法 气体性质 优 点 缺 点
排水法 不易溶于水 较纯净 含较多的水蒸气
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 较干燥 不够纯净
向下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
气体 收集方法 验满方法 检验方法
氧气 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二氧化碳 向上排空气法 将燃烧的木条放在瓶口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
11、催化剂:起改变反应速度的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这种物质叫做催化剂。工业上又叫做触媒。
(1)KClO3和H2O2制取氧气时用到的MnO2在这两个实验中就是催化剂。
(2)几点说明:
A. 催化剂不一定加快反应速率,也有减慢反应速率。
B. 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在反应前后可以改变。但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
C. 催化剂在反应中可以参与反应而发生变化,但反应结束时又能转化回原来的物质。
D. 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最终产量。
E. 催化剂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同一反应可采用多种催化剂。
1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如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如
第2节 氧化和燃烧
1、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氧气提供氧,氧气具有氧化性。
(1)剧烈氧化:变化剧烈、容易觉察。既发热、又发光。例:燃烧、爆炸……
(2)缓慢氧化:变化缓慢、短期内不易觉察只放出少量热、不发光。例:动植物呼吸、食物腐败塑料和橡胶制品的老化、金属生锈、酒的酿造…
2、燃烧: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1)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三要素,缺一不可):可燃物、有助燃剂(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2)影响燃烧的因素
A.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燃烧现象不同。
B.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C.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灭火的措施
(1)隔离法:移走(或隔离)可燃物。
(2)窒息法:隔绝氧气(或空气)
(3)冷却法:将外界的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4、拓展
(1)水灭火有一定范围。不能用水的如汽油、煤油、图书、精密仪器、钾钙钠等金属、高压电器。
(2)油库着火不能用水灭火,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不太严重可用干粉灭火器或沙子来灭火。
(3)当电器或电线燃烧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或沙子来灭火,不能用水。
5、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1)放热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如:燃烧、爆炸、缓慢氧化,金属与酸反应等……(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吸热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如:氯酸钾、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等……(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3)蓄电池放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蓄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第3节 化学方程式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把握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几点:
A、一切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只有化学变化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物理变化不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C、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扩展到其它物理量;
D、守恒的是“总质量”,即“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如沉淀、气体等都应考虑进去。
E、“参加”,意味着没有参加反应(剩余)的物质的质量不能算在内。
(2)质量守恒定律微观解释: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宏观 微观
不变 元素种类 原子种类
元素质量 原子数目
物质的总质量 原子质量
改变 物质的种类 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 / 分子的数目
2、化学方程式书写
(1)书写原则
A、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反应是真实存在的,不能凭空臆造)
B、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两边各元素 的原子个数必须相等)
(2)书写步骤
A、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正确化学式。
根据反应事实,在式子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连一条短线。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就分别用“+”号(不读“加”、读“跟” “和”)连接。
以双氧水制取氧气为例:H2O2 —— H2O+O2
B、配平化学方程式。
在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数目必须相等。配平后,把短线改成等号。(等号不读“等于”、读作“生成”)
(为什么要配平化学方程式?因为化学反应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如:2H2O2 =2 H2O+O2
C、注明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的状态。
如果反应需点燃、加热(用△)、高温、通电、催化剂等,必须把条件写在等号的上方或下方。
如: MnO2
如果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产生,则在气体的化学式旁边用“↑”表示。如果是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反应物中无固体,而生成物中有固体产生的,则在固体的化学式旁边用“↓”表示。如:CO2+Ca(OH)2 =CaCO3↓+H2O
3、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以2C+O22CO来说明。
(1)反应条件:表示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表明反应的条件是点燃;
(2)宏观意义: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了什么物质。表明反应物是C和O2,生成物是CO;
(3)微观意义:表示各物质间微粒的个数比。(原子与分子)表明各物质间的原子或分子个数比为2∶1∶2;
(4)量的意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的质量比为3∶4∶7。
4、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例题:实验室里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现要制得2克氧气,需要多少克过氧化氢?
A、先审题
(1)题目已知什么?a、制得2克氧气 b、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
(2)求什么?需要多少克过氧化氢 (3)已知和求之间有什么联系?
5、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 溶解性 密度 其他
二氧化碳 无色无味的气体 能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大 低温下可液化成无色液体,也可凝固成雪状固体(“干冰”)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①.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②. 不能供给呼吸。
③. CO2 能与石灰水Ca(OH)2发生反应。CO2+Ca(OH)2=CaCO3↓+H2O
④. CO2 能与H2O发生反应。CO2+H2O=H2CO3
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但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 CO2↑+H2O
6、几个实验
(1)向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注意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现象。从现象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现象:蜡烛从下至上熄灭
结论:a、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b、密度比空气大。
(2)取 2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蒸馏水及书中图3-54中被压扁的瓶中液体。然后,分别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观察 2支试管中液体颜色的变化。
蒸馏水 变扁的瓶中液体
颜色变化 紫色 变红色
结论: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时,生成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的酸性物质。
解释:CO2+H2O=H2CO3
用酒精灯加热颜色呈红色的那支试管,颜色如何变化?
现象:红色的溶液又变成了紫色
解释:碳酸很不稳定,很容易分解。H2CO3 = CO2↑+H2O
(3)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解释:CO2+Ca(OH)2=CaCO3↓+H2O
7、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用于灭火: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简易酸碱灭火器工作原理:
Na2CO3+2HCl=2NaCl+CO2↑+H2O
Na2CO3+H2SO4=Na2SO4+CO2↑+H2O
(2)二氧化碳作气肥,用于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可把二氧化碳作为气体肥料,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和效率。
(3)二氧化碳也是一种工业和食品原料:可用于制纯碱(Na2CO3)、尿素和汽水。
(4)制冷剂: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
8、二氧化碳的制取
(一)实验室制法
(1)原料: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 稀盐酸(HCl)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3)装置:
(4)步骤:
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
③. 连接好装置,导管口接近瓶底处;
④. 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
⑤.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⑥.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验满。
⑦. 收满盖好毛玻璃片,将集气瓶口向上放置。
(5)实验注意点:
a、为什么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漏斗中逸出。
b、集气瓶中的导管为什么要接近底部?排尽空气,使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较纯净。
c、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能否用硫酸或浓盐酸来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
用硫酸:生成微溶的硫酸钙,包裹再大理石表面,使反应停止。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含有大量的氯化氢气体)
(6)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能否用碳酸钠来代替石灰石?不能,反应太快,来不及收集
(二)工业制法
(1)原料: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
高温
(2)原理:CaCO3 = CaO+CO2↑
(3)设备:石灰窑
9、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固体与固体反应,需加热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用加热 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1、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
(1)呼吸系统组成
A、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B、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2)呼吸器官的结构功能
(一)鼻:分为鼻孔和鼻腔。鼻腔里有鼻毛和黏膜,鼻毛的作用是阻挡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黏膜的作用是温暖、湿润空气,感受气味的刺激。
(二)咽:前后略扁的管道,是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呼吸时,会厌软骨抬起,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会厌软骨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三)喉:是气体的通道和发音器官。由软骨做支架,可以保持气体进出畅通。
(四)气管:由C形软骨环做支架的环状结构。
(五)支气管:管壁覆盖着有纤毛的黏膜,能分泌黏液,粘住灰尘和细菌。
(六)肺: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部分。肺的基本结构为肺泡,它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外布满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利于气体交换。
(3)空气进入体内的路线
空气→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2、人体的气体交换
(1)外界与肺(泡)的气体交换:
A、方式:呼吸运动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原理: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
C、过程:如图和表格
膈肌 横膈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肋骨 胸腔体积 肺内气压 气体
吸气 收缩 变得扁平 收缩 舒张 向上向外 增大 减小 进入
呼气 舒张 恢复拱形 舒张 收缩 向下向内 减小 增大 离开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中的气体交换)
A、肺泡的结构特点(有利于气体交换)
①肺泡数目多
②肺泡壁很薄,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③肺泡外面布满毛细血管。
④弹性纤维使肺具有良好的弹性。
B、肺泡与血液中的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C、气体交换原理是:扩散作用(高浓度向低浓度)
3、呼吸作用: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这是一种缓慢氧化反应。
(1)呼吸作用表达式

葡萄糖+氧气 → 二氧化碳+水+能量
(2)呼吸作用能量转化
(贮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生物能
(3)呼吸作用的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4)食物燃烧和呼吸作用的不同点
食物燃烧 呼吸作用
不同点 剧烈氧化条件是点燃场所在空气中进行 缓慢氧化靠酶的催化在细胞中进行
(5)呼吸和呼吸作用的联系和区别
呼吸 呼吸作用
区别 ①呼吸仅仅是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是一个物理变化;②呼吸场所在肺泡; ①而呼吸作用是有机物与氧气的反应,是一个化学变化;②呼吸作用的场所在细胞内。
联系 ①呼吸运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氧气,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需要通过呼吸运动排出体外;②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保证了呼吸运动的进行。
4、动物的呼吸作用
(碱石灰是由固体氢氧化钠(NaOH)和生石灰(CaO)组成的混合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1)思考:试管 B 的设置有 对照 的作用。
(2)观察:A试管指标向左移动。
(3)分析:因为A试管中小动物吸收了氧气,呼出的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
(4)结论:实验证明动物也在不停地进行呼吸。
5、植物的呼吸作用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A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2)种子“已煮熟”意味着种子没有生命力,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3)种子为什么要消毒?为了排除细菌呼吸作用的影响。
(3)从实验中你得到的结论是: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第6节 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2)条件:在光照下进行;在叶绿体中进行;
(3)产物:有机物和氧气;
(4)光合作用的实质
A、物质的转化:把简单的无机物制成了复杂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
B、能量的转化:把光能变成储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
2、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
步骤 操作 目的 结论
暗处理 把银边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消耗叶片内储存的淀粉 现象:见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色。原因: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结论: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遮光 在叶片绿色部分的相同位置从上下两面用铝箔纸遮盖后进行光照 设置有光与无光的对照试验
脱去叶绿素 将该叶片摘下,去掉铝箔纸,放入酒精中水浴加热,脱色成黄白色 溶解叶绿素,防止绿色对实验的干扰
染色 用清水漂洗叶片后,用碘液染色 判断是否含有淀粉
冲洗 用清水冲掉碘液后观察 去掉碘液便于观察
3、收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
(1)实验步骤
A、在一只烧杯中放入清水,将金鱼藻(或其他水生绿色植物)放于水中,
B、将漏斗盖于金鱼藻上。在漏斗上面罩上盛满清水的试管。
C、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注意观察金鱼藻有无气泡产生。这些气泡中的气体会收集在试管中。当试管中充满气体时,用大拇指在水中盖住试管口,将试管取出。
D、将点燃的卫生香放入试管,观察卫生香燃烧的情况。
(2)实验现象:火星的卫生香立即猛烈地燃烧起来。
(3)实验结论: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
4、验证光合作用需要CO2的实验
(1)实验步骤
A、选择一株生长健康的天竺葵,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
B、在植物上选定两片叶子,取两个透明塑料袋,一个装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另一个装等量清水,分别套在叶片上,塑料袋口应扎紧,用胶带密封,然后放到阳光下照射4小时。
C、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 ,褪成黄白色时取出,滴上碘液,观察现象。
(2)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3)观察到的现象是:装清水的塑料袋内的叶片能变蓝色,装氢氧化钠溶液的塑料袋的叶片不变蓝色。
(4)实验结论:植物光合作用需要CO2
5、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场所 叶绿体 活细胞
条件 光 有光和无光均可以
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变化 无机物→有机物 有机物→无机物
能量变化 光能→化学能(贮存能量) 化学能→其他形式的能量(释放能量)
相互关系 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依赖。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部分原料CO2
第7-8节
1、氧循环和碳循环
2、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水蒸气(H2O)、臭氧(O3 )、氧化亚氮(N2O)、甲烷(CH4 )、氢氟氯碳化物类、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统称为温室气体。对全球升温的贡献百分比来说,二氧化碳由于含量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约为 55%。
3、常见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NO2)、一氧化碳(CO)及可吸入颗粒物(烟尘)氧和一氧化碳等。
4、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1)酸雨: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
(2)酸雨的形成
降水过程中吸收并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形成硫酸(H2SO4 )和硝酸(HNO3 ) 有害物质。
(3)酸雨的危害
酸雨不仅危害健康,而且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腐蚀建筑物、工业设备和文化古迹。
5、臭氧空洞
(1)臭氧O3:臭氧是一种蓝色的、带有腥臭气味的气体。
(2)臭氧层则能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到保护的作用。
(3)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为氯氟烃,“氟利昂”就是其中一种氯氟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