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资源简介

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2023高二上·西宁期末)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
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急”。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板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拔。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不同阶层的人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百家,表明当时的思想家层出不穷,他们为后世播撤下智慧的种子。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怒,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贵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
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格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
(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其中的核心和首要的价值标准。
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材料二认为“百家争鸣”产生于先秦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面对社会变革,不同阶层的人提出自己的主张,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和儒家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道、释,各自智慧超群,交融互补后,形成了登峰造极的哲理智慧,成为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
B.佛法不是产生于中国的思想,但在历史发展中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C.老子告诉我们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这其中体现出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我们今天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其思想根源是老子提出的持续性,这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雍也》)
B.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根据两则材料,先秦儒家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
(2023高二上·西宁期末)现代文阅读Ⅱ
看菜
白金科
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①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
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固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
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娃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
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含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成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撒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
木匠好酒。②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
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来了。
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
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失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
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③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来就是。
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
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
母女俩面面相觑。
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
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
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平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就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
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缓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莱”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④却是怎么也夹不动。
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
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
后生的脸腾地红了。
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原载《小小说选刊》2020年9月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平白晓畅,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这与汪曾祺作品的平淡自然、韵味无穷的语言风格类似。
B.木匠把徒弟带着一起上工,教他技艺和规矩,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
C.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新木匠来梅家里上工后,经历了由骄傲不屑到郁闷不解,再到尴尬羞愧,最后端正态度的心理变化。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开阔,自由灵活地展现了跨度较长的乡村生活。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综合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了徒弟当时的落魄可怜。
B.句子②展现出木匠的悠然自得、闲适惬意,与后文发现徒弟吃鱼之后的紧张焦急形成对比。
C.句子③中的“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
D.句子④聚焦新木匠的动作,单独成段,似电影的特写镜头,展现了“木鱼”的栩栩如生。
8.看起来“煞是喜人”的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情合理。
除开头提到木匠尤善雕刻以外,文章还有哪些伏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也不乏君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2023高二上·西宁期末)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②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速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④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②当:恰当。③折阅:低价销售,亏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好善A无厌B受谏C而能D诫E虽欲F无进G得乎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左传》既是解释《春秋》的著作。
B.跬步,即一小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C.“累土”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的“累土”意思有所不同。
D.“跛鳖致之”中的“致”与“致知在格物”中的“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的态度,与《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具有一致性。
B.荀子将君子和小人对待善恶正邪的做法进行对比,指出两类人处世待人的不同态度,最终将导致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结局。
C.荀子将士君子面对贫穷生活的态度与良农面对水旱、良贾面对亏损的态度进行类比,指出士君子要正道直行、笃行不怠。
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间的关系时,运用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023高二上·西宁期末)古代诗歌阅读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乌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风不未。
良马足因无主踠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来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①踠(wàn):屈曲、弯曲的意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总评诗人一生,“虚负”与“万丈才”,“未曾开”与“一生襟抱”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跌宕。
B.颔联描写花儿凋残、鸟儿悲啼、竹死桐枯的悲凉画面,寄情于景,以景言情,极为感人。
C.颈联写良马因腿脚屈曲而没有遇到好主人,来比喻友人不遇明主,无法施展才能。
D.尾联想象奇特,诗人以告慰的语气劝说亡友,也是作者悲哀无极的心情的曲折表达。
15.这是一首情辞并茂的悼友诗,“哭中有誉,哭中离愤”,请结合诗歌分析“誉”“愤”体现在哪里?
16.(2023高二上·西宁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2)《(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3)“窗”是生活中的常见物象,却拥有独特的美感,古人常常以“窗”来帮助表情达意,例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2023高二上·夏津月考)语言文字运用Ⅰ
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____,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一曲精神凯歌。当前,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____的奋斗姿态进行伟大斗争,打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主动仗。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____的历史。在长征中,我们党始终植根于人民,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独一无二 一往无前 血浓于水
B.独一无二 一如既往 鱼水情深
C.绝无仅有 一往无前 鱼水情深
D.绝无仅有 一如既往 血浓于水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人谱写了“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一曲精神凯歌。
B.中国共产党人谱写了一曲“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精神凯歌。
C.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一曲精神凯歌。
D.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一曲“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精神凯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023高二上·西宁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北斗实现全球组网、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到今年将建成空间站、完成载人航天“三步走”,____。
相比于上世纪,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的中国航天,____。“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遥日、“天和”遨游星辰,____;“慧眼”成功观测黑洞爆发,“悟空”获取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中国发现不断加深着对时空的认知。这些足迹和发现充分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实力储备,确保中国航天继续创造新成就、实现新跨越。
和平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追梦路上,中国航天人不断书写新的太空传奇。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力发展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B.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将大力发展航天事业。
C.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D.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大力发展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2.(2023高二上·西宁期末)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清朝文学家袁枚有一首赞美青苔的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末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于这两句诗,有人认为其中的“学”字很重要,因为有榜样才会有方向,在榜样的激励下,青苔才有勇气开出自己的“花”来;可也有人更赞誉其中的“开”字,认为它显示了青苔自己的行动与作为,倘若没有行动,没有实践,青苔永远不会受到他人的赞美。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文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C
4.①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民族精神”和“哲学智慧”两个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②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列举“孔孟之道”“老庄之道”和“释迦牟尼之佛法”,论证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③论证语言严谨,如运用“始终……一向”“不管……还是……都”等串联文章内容,论述严谨周密。
5.①“和为贵”,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②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谦虚礼让,尊老爱幼,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③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一直努力,不断进取。④对自己的家庭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⑤悉心培养完美的道德,自觉抵制外物的诱惑,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作答时,往往考虑两点:文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文章使用了什么论证结构。其中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举例论证法、引用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假设论证法等;文章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1.B.“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说的是“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可见,原文是“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不是“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故答案为:B
2.D.“其思想根源是老子提出的持续性”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故答案为:D
3.C.意思是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强大。与材料二中“上善若水”“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等无关。故答案为:C
4.由“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可见,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由“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可见,第二段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所以从论证结构上来看,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采用了例证法,如“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等,论证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并采用引证法,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从语言特色来看,论证语言严谨,如运用“始终……一向”“不管……还是……都”等串联文章内容,论述周密,说理性强而严谨。
5.材料二写孔子“仁”的内涵,有“孝悌之道”“忠、恕”,孔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可知,要“和为贵”,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结合“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分析可知,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谦虚礼让,尊老爱幼,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分析可知,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一直努力,不断进取。结合“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分析可知,要对自己的家庭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结合“‘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分析可知,要悉心培养完美的道德,自觉抵制外物的诱惑,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答案】6.B
7.C
8.①收工饭时,木匠交代徒弟这顿只吃鱼,且要吃完。但梅母女去收拾碗筷的时候,看到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②木匠临走时告诉梅母女:“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暗示他留下了个东西。③结尾后生看到的那条鱼与多年前木匠师徒吃的那条鱼一模一样。这说明这个鱼很有可能是假的,为结尾部分揭示鱼的身份埋下了伏笔。
9.苦涩:①文中描绘的可看却不可吃的看菜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它显示了当时的物质条件之艰苦、贫乏。②技艺精湛的木匠悉心教导徒弟,徒弟却没能成才;自幼呆在城里、见过洋玩意儿的新木匠看不上梅用的家具,但技术也不如老木匠。这种种现象显示了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传统技艺没有得到传承并日渐遭受冷落。温情:①木匠知晓看菜的规矩,在鱼身遭破坏后给鱼翻面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桌上,他体谅农户的艰难,积极主动维护农户的体面和尊严。②木匠对徒弟有爱心,有耐心。面对处境艰难的徒弟,主动提出收他为徒。同时,他把徒弟带在身边上工,细心教授技艺,徒弟犯错把看菜给吃了之后,他也没有太过苛责,并赶紧给徒弟讲了相应的规矩。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结构、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6.B.“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表述有误,根据文章提到的徒弟观“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可知,徒弟没能成才可能是没有天分,也可能是上进心不强。故答案为:B
7.C.“‘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说法有误。“这条鱼”是木匠师徒吃掉的那条鱼,没有贯穿全文,不是文章的线索。故答案为:C
8.伏笔就是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因此,答题时要重点关注情节前后能够相互照应的内容。如,文章前面说因为体谅主家生活贫苦,木匠们尽量不吃主家的咸鱼,但吃收工饭时,木匠特意对徒弟强调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而后文他们走后,梅母女收拾饭桌时却发现“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吃完了鱼,本应该只剩三个菜,那么这四个菜又从哪里来呢?可见是木匠雕刻了一条鱼放在那里。木匠走时,特意对梅母女说“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说明木匠还特意留下一个东西,但小玩意儿是什么呢?这也是一个伏笔。文章前半部分特意介绍梅母女给木匠们准备的咸鱼“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而后来,梅为儿子娶媳妇做家具,给小木匠准备开工饭时,所做的鱼竟也是“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时隔多年,两条鱼竟然一模一样,这说明这个鱼很有可能是假的,为结尾部分揭示鱼的身份埋下了伏笔。
9.文中“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描绘了给木匠的菜可看不可吃这一种特殊的情况,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日子艰难,大家都懂”。那是个艰难贫苦的年代,人们吃穿艰难,才不得不如此,透露出苦涩。文中说“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可见木匠教导徒弟非常用心,而结合文中最后新木匠一开始没认出木头鱼也可看出老木匠技艺精湛。尽管如此,最后“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这也是一处苦涩。此外,梅请来的新木匠“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说明自幼呆在城里、见过洋玩意儿的新木匠看不上老木匠所做的传统工艺,但没认出木头鱼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技术也不如老木匠。这种种现象显示了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传统技艺没有得到传承并日渐遭受冷落,这也透露出苦涩。在老木匠徒弟因不了解情况误吃咸鱼后,同样吃不饱穿不暖的老木匠本也可以索性将鱼吃掉,但最终老木匠的选择是“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这体现了木匠知晓看菜的规矩,在鱼身遭破坏后给鱼翻面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桌上,他体谅农户的艰难,积极主动维护农户的体面和尊严的温情。在那个艰难的年代,看待无家可归的孩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并且“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可见他耐心教导徒弟,以及小徒弟误食咸鱼后,木匠只是“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这都体现了木匠对徒弟有爱心,有耐心的温情。
【答案】10.BEG
11.D
12.C
13.①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
②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学典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文本一:
见到好的行为,一定要学习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见到不好的行为,心怀忧惧,一定要拿它来反省自我。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坚定不移地来珍爱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就像灾害在身一样,一定要痛恨自己。所以,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因而非常憎恶贼人。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小人与此相反,制造祸乱却讨厌别人非议自己,特别没有贤能却想让人家认为自己贤能;内心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讨厌别人说自己坏话。谄媚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是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作是伤害,这种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意志修养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外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劳累而内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生活贫穷、处境困领而怠慢道义。
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乌龟能到达,六匹骏马却到不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总是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超出常人不会很远。
文本二: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完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10.题目错误
句意: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为两个并列句,结构相似,应各自成句,故B处和E处断;
“虽欲无进”语意完整,“无进”做“欲”的宾语,故G处断。
故答案为:BEG
11.A.正确。B.正确。C.正确。堆积泥土。/一筐土。句意:不停地堆积泥土。/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D.“意思相同”错误。到达、达到。/获得。句意:瘸腿的乌龟能到达。/获得正确认识在于探究事理。故答案为:D
12.C.“士君子面对贫穷生活……”错,“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中,“贫”指的是生活贫困,“穷”指的是处境困顿,不能仅仅理解成“贫穷的生活”。故答案为:C
13.①“迩”,近;“不行”,不走;“不为”,不做。译文: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
②“庶人”,平民,“壹是”,一概;“以……为本”,把……作为根本。译文: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答案】14.C
15.誉:①“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赞誉友人才华横溢且志向坚定;②以“风鸟”“良马”“文曲星”为喻称颂友人品性高洁、富有才华;愤:③“虚负”“未曾开”寓有深讽,通过写友人至死未能实现理想,表达作者对压制人才的黑暗现实的悲愤(谴责)(对世情的不平);④“良马足因无主踠”写朋友良才却未遇明主,表达作者对君主昏聩的愤怒。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14.C.“颈联写良马因腿脚屈曲而没有遇到好主人”错误。“良马足因无主踠”运用比喻,写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喻示李商隐悲剧是埋没人才的黑暗社会所致。故答案为:C
15.“誉”:“虚负凌云万丈才”,意思是李商隐空怀有凌云万丈的高才。李商隐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一生襟抱未曾开”,写一生胸襟不曾片刻展开,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作者在诗文中用“凤”“良马”“文星”来比喻李商隐,可见作者对友人的赞誉,赞其品性高洁、富有才华。“愤”:李商隐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而冠以“虚负”二字,便写出了对世情的不平。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而以“未曾开”收句,便表现了对世事的鞭辟和对才人的叹惜。首联貌似平淡,实则包含数层跌宕,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世途、怀才不遇的一生。通过写友人至死未能实现理想,表达作者对压制人才的黑暗现实的悲愤。“良马足因无主踠”,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是喻示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一般人都为此深感悲愤,何况作为李商隐的旧交和知音呢。这写出朋友实为良才却终未遇明主,表达作者对君主昏聩的愤怒。
16.【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根据语境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可得出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举类迩而见义远
(2)根据语境 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可得出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3)根据语境“窗”是生活中的常见物象,却拥有独特的美感,古人常常以“窗”来帮助表情达意可得出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答案】17.C
18.B
19.比喻,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比作长征,将遇到的困难比作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娄山关”“腊子口”,表达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读懂句子,弄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在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后,再回到原句上去看哪个词影响了原意,并根据划分的句子成分和特征等区分是哪种语病。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利用修改方法,改正错误但不要改变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要了解修辞手法所具有的特点及其表达的效果。然后根据语言环境体会修辞手法在此处表达所起的作用,比如内容情感方面,结构上下文方面,语气语调转换方面,最后分条整理,并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
17.“独一无二”意思是“没有相同的,没有可比的”;“绝无仅有”的意思是“极其少有”。“独一无二”强调独特性,“绝无仅有”强调独特性的同时,还强调艰巨性,此处指长征是中国历史上很少有的。应选“绝无仅有”。“一往无前”意思是“不怕困难,奋勇前进”;“一如既往”意思是“完全跟过去一样”。此处仅指奋斗的姿态,没有和过去比较的意味,应选“一往无前”。“血浓于水”意思是“比喻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应该比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更为亲密”;“鱼水情深”意思是“鱼儿离不开水,形容关系密切,感情深厚”。这里形容军民关系,应选“鱼水情深”。故答案为:C
18.原句语病有:“树立”和“一曲精神凯歌”搭配不当,应将“树立”改为“谱写”;“‘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一曲精神凯歌”语序不当,应改为“一曲‘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精神凯歌”。全部改对的是B项。故答案为:B
19.“当前,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运用比喻,句中有两组比喻,一是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比作长征,二者的相似点是漫长、曲折;二是将遇到的困难比作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娄山关”“腊子口”,二者相似点是“艰难”。比喻效果是表达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答案】20.C
21.①我们的航天梦逐步实现;②有了更充足的实力储备(或:实力越来越强 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③中国足迹遍布太空。
【知识点】句子的衔接;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能力。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1.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2.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 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对照……,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 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 子大体。 3.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
20.A.先发展再重视不合逻辑,排除;BD缺少主语,如果主语承前省,则主语为“梦想”,与后文“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合逻辑,排除。故答案为:C
21.第①空,本句为总结句;“北斗实现全球组网”“探月工程”“将建成空间站、完成载人航天”是我国的航天梦,这三大工程的逐步落成,意味着我国航天梦的逐步实现,故可总结为“我们的航天梦逐步实现”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本句为照应句;根据“相比于上世纪,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的中国航天”分析可知,此处应填写的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现状,故可填写“有了更充足的实力储备(或:实力越来越强 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本句为总结句;根据“‘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可概括出我国航天事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说遍布宇宙,故可填写“中国足迹遍布太空”之类的句子。
22.【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中青苔即使阳光照不到,花儿又小如米,却也依旧如牡丹般自豪地开放,绽放出亮丽的青春色彩。弱小的苔花之所以能绽放自己,实现价值,有的人认为其中的“学”字很重要,因为有榜样才会有方向,在榜样的激励下,青苔才有勇气开出自己的“花”来。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榜样的重要性,榜样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是我们上进的动力,是我们想成为的样子,我们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榜样,并以榜样为标准,努力让自己活得如榜样般精彩,甚至超越榜样。材料中有人更赞誉其中的“开”字,认为它显示了青苔自己的行动与作为,他们认为倘若没有行动,没有实践,青苔永远不会受到他人的赞美。确实如此,行动是一切成功所必需的,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想,什么都实现不了。从辩证角度考虑,生活中,榜样是动力,行动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榜样和行动缺一不可。
写作指导:文章的开头简短引入论点,如“成功路上榜样和行动缺一不可”;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榜样给自己的力量;接着论述用行动实现梦想;最后阐述没有行动的危害;最后回扣主题“成功路上榜样和行动缺一不可”,使文章结构严谨。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
立意:
1.向榜样学习,绽放生命的光彩。
2.即使卑微,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3.成功路上榜样和行动缺一不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
1 / 1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2023高二上·西宁期末)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
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急”。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板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拔。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不同阶层的人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百家,表明当时的思想家层出不穷,他们为后世播撤下智慧的种子。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怒,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贵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
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格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
(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其中的核心和首要的价值标准。
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材料二认为“百家争鸣”产生于先秦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面对社会变革,不同阶层的人提出自己的主张,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和儒家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道、释,各自智慧超群,交融互补后,形成了登峰造极的哲理智慧,成为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
B.佛法不是产生于中国的思想,但在历史发展中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C.老子告诉我们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这其中体现出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我们今天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其思想根源是老子提出的持续性,这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雍也》)
B.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根据两则材料,先秦儒家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
【答案】1.B
2.D
3.C
4.①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民族精神”和“哲学智慧”两个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②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列举“孔孟之道”“老庄之道”和“释迦牟尼之佛法”,论证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③论证语言严谨,如运用“始终……一向”“不管……还是……都”等串联文章内容,论述严谨周密。
5.①“和为贵”,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②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谦虚礼让,尊老爱幼,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③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一直努力,不断进取。④对自己的家庭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⑤悉心培养完美的道德,自觉抵制外物的诱惑,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作答时,往往考虑两点:文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文章使用了什么论证结构。其中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举例论证法、引用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假设论证法等;文章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1.B.“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说的是“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可见,原文是“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不是“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故答案为:B
2.D.“其思想根源是老子提出的持续性”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故答案为:D
3.C.意思是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强大。与材料二中“上善若水”“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等无关。故答案为:C
4.由“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可见,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由“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可见,第二段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所以从论证结构上来看,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采用了例证法,如“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等,论证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并采用引证法,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从语言特色来看,论证语言严谨,如运用“始终……一向”“不管……还是……都”等串联文章内容,论述周密,说理性强而严谨。
5.材料二写孔子“仁”的内涵,有“孝悌之道”“忠、恕”,孔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可知,要“和为贵”,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结合“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分析可知,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谦虚礼让,尊老爱幼,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分析可知,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一直努力,不断进取。结合“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分析可知,要对自己的家庭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结合“‘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分析可知,要悉心培养完美的道德,自觉抵制外物的诱惑,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2023高二上·西宁期末)现代文阅读Ⅱ
看菜
白金科
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①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
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固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
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娃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
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含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成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撒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
木匠好酒。②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
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来了。
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
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失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
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③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来就是。
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
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
母女俩面面相觑。
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
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
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平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就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
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缓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莱”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④却是怎么也夹不动。
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
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
后生的脸腾地红了。
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原载《小小说选刊》2020年9月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平白晓畅,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这与汪曾祺作品的平淡自然、韵味无穷的语言风格类似。
B.木匠把徒弟带着一起上工,教他技艺和规矩,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
C.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新木匠来梅家里上工后,经历了由骄傲不屑到郁闷不解,再到尴尬羞愧,最后端正态度的心理变化。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开阔,自由灵活地展现了跨度较长的乡村生活。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综合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了徒弟当时的落魄可怜。
B.句子②展现出木匠的悠然自得、闲适惬意,与后文发现徒弟吃鱼之后的紧张焦急形成对比。
C.句子③中的“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
D.句子④聚焦新木匠的动作,单独成段,似电影的特写镜头,展现了“木鱼”的栩栩如生。
8.看起来“煞是喜人”的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情合理。
除开头提到木匠尤善雕刻以外,文章还有哪些伏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也不乏君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
【答案】6.B
7.C
8.①收工饭时,木匠交代徒弟这顿只吃鱼,且要吃完。但梅母女去收拾碗筷的时候,看到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②木匠临走时告诉梅母女:“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暗示他留下了个东西。③结尾后生看到的那条鱼与多年前木匠师徒吃的那条鱼一模一样。这说明这个鱼很有可能是假的,为结尾部分揭示鱼的身份埋下了伏笔。
9.苦涩:①文中描绘的可看却不可吃的看菜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它显示了当时的物质条件之艰苦、贫乏。②技艺精湛的木匠悉心教导徒弟,徒弟却没能成才;自幼呆在城里、见过洋玩意儿的新木匠看不上梅用的家具,但技术也不如老木匠。这种种现象显示了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传统技艺没有得到传承并日渐遭受冷落。温情:①木匠知晓看菜的规矩,在鱼身遭破坏后给鱼翻面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桌上,他体谅农户的艰难,积极主动维护农户的体面和尊严。②木匠对徒弟有爱心,有耐心。面对处境艰难的徒弟,主动提出收他为徒。同时,他把徒弟带在身边上工,细心教授技艺,徒弟犯错把看菜给吃了之后,他也没有太过苛责,并赶紧给徒弟讲了相应的规矩。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结构、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6.B.“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表述有误,根据文章提到的徒弟观“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可知,徒弟没能成才可能是没有天分,也可能是上进心不强。故答案为:B
7.C.“‘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说法有误。“这条鱼”是木匠师徒吃掉的那条鱼,没有贯穿全文,不是文章的线索。故答案为:C
8.伏笔就是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因此,答题时要重点关注情节前后能够相互照应的内容。如,文章前面说因为体谅主家生活贫苦,木匠们尽量不吃主家的咸鱼,但吃收工饭时,木匠特意对徒弟强调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而后文他们走后,梅母女收拾饭桌时却发现“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吃完了鱼,本应该只剩三个菜,那么这四个菜又从哪里来呢?可见是木匠雕刻了一条鱼放在那里。木匠走时,特意对梅母女说“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说明木匠还特意留下一个东西,但小玩意儿是什么呢?这也是一个伏笔。文章前半部分特意介绍梅母女给木匠们准备的咸鱼“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而后来,梅为儿子娶媳妇做家具,给小木匠准备开工饭时,所做的鱼竟也是“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时隔多年,两条鱼竟然一模一样,这说明这个鱼很有可能是假的,为结尾部分揭示鱼的身份埋下了伏笔。
9.文中“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描绘了给木匠的菜可看不可吃这一种特殊的情况,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日子艰难,大家都懂”。那是个艰难贫苦的年代,人们吃穿艰难,才不得不如此,透露出苦涩。文中说“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可见木匠教导徒弟非常用心,而结合文中最后新木匠一开始没认出木头鱼也可看出老木匠技艺精湛。尽管如此,最后“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这也是一处苦涩。此外,梅请来的新木匠“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说明自幼呆在城里、见过洋玩意儿的新木匠看不上老木匠所做的传统工艺,但没认出木头鱼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技术也不如老木匠。这种种现象显示了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传统技艺没有得到传承并日渐遭受冷落,这也透露出苦涩。在老木匠徒弟因不了解情况误吃咸鱼后,同样吃不饱穿不暖的老木匠本也可以索性将鱼吃掉,但最终老木匠的选择是“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这体现了木匠知晓看菜的规矩,在鱼身遭破坏后给鱼翻面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桌上,他体谅农户的艰难,积极主动维护农户的体面和尊严的温情。在那个艰难的年代,看待无家可归的孩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并且“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可见他耐心教导徒弟,以及小徒弟误食咸鱼后,木匠只是“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这都体现了木匠对徒弟有爱心,有耐心的温情。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2023高二上·西宁期末)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②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速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④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②当:恰当。③折阅:低价销售,亏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好善A无厌B受谏C而能D诫E虽欲F无进G得乎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左传》既是解释《春秋》的著作。
B.跬步,即一小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C.“累土”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的“累土”意思有所不同。
D.“跛鳖致之”中的“致”与“致知在格物”中的“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的态度,与《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具有一致性。
B.荀子将君子和小人对待善恶正邪的做法进行对比,指出两类人处世待人的不同态度,最终将导致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结局。
C.荀子将士君子面对贫穷生活的态度与良农面对水旱、良贾面对亏损的态度进行类比,指出士君子要正道直行、笃行不怠。
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间的关系时,运用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答案】10.BEG
11.D
12.C
13.①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
②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学典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文本一:
见到好的行为,一定要学习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见到不好的行为,心怀忧惧,一定要拿它来反省自我。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坚定不移地来珍爱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就像灾害在身一样,一定要痛恨自己。所以,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因而非常憎恶贼人。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小人与此相反,制造祸乱却讨厌别人非议自己,特别没有贤能却想让人家认为自己贤能;内心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讨厌别人说自己坏话。谄媚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是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作是伤害,这种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意志修养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外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劳累而内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生活贫穷、处境困领而怠慢道义。
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乌龟能到达,六匹骏马却到不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总是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超出常人不会很远。
文本二: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完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10.题目错误
句意: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为两个并列句,结构相似,应各自成句,故B处和E处断;
“虽欲无进”语意完整,“无进”做“欲”的宾语,故G处断。
故答案为:BEG
11.A.正确。B.正确。C.正确。堆积泥土。/一筐土。句意:不停地堆积泥土。/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D.“意思相同”错误。到达、达到。/获得。句意:瘸腿的乌龟能到达。/获得正确认识在于探究事理。故答案为:D
12.C.“士君子面对贫穷生活……”错,“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中,“贫”指的是生活贫困,“穷”指的是处境困顿,不能仅仅理解成“贫穷的生活”。故答案为:C
13.①“迩”,近;“不行”,不走;“不为”,不做。译文: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
②“庶人”,平民,“壹是”,一概;“以……为本”,把……作为根本。译文: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2023高二上·西宁期末)古代诗歌阅读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乌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风不未。
良马足因无主踠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来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①踠(wàn):屈曲、弯曲的意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总评诗人一生,“虚负”与“万丈才”,“未曾开”与“一生襟抱”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跌宕。
B.颔联描写花儿凋残、鸟儿悲啼、竹死桐枯的悲凉画面,寄情于景,以景言情,极为感人。
C.颈联写良马因腿脚屈曲而没有遇到好主人,来比喻友人不遇明主,无法施展才能。
D.尾联想象奇特,诗人以告慰的语气劝说亡友,也是作者悲哀无极的心情的曲折表达。
15.这是一首情辞并茂的悼友诗,“哭中有誉,哭中离愤”,请结合诗歌分析“誉”“愤”体现在哪里?
【答案】14.C
15.誉:①“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赞誉友人才华横溢且志向坚定;②以“风鸟”“良马”“文曲星”为喻称颂友人品性高洁、富有才华;愤:③“虚负”“未曾开”寓有深讽,通过写友人至死未能实现理想,表达作者对压制人才的黑暗现实的悲愤(谴责)(对世情的不平);④“良马足因无主踠”写朋友良才却未遇明主,表达作者对君主昏聩的愤怒。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14.C.“颈联写良马因腿脚屈曲而没有遇到好主人”错误。“良马足因无主踠”运用比喻,写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喻示李商隐悲剧是埋没人才的黑暗社会所致。故答案为:C
15.“誉”:“虚负凌云万丈才”,意思是李商隐空怀有凌云万丈的高才。李商隐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一生襟抱未曾开”,写一生胸襟不曾片刻展开,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作者在诗文中用“凤”“良马”“文星”来比喻李商隐,可见作者对友人的赞誉,赞其品性高洁、富有才华。“愤”:李商隐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而冠以“虚负”二字,便写出了对世情的不平。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而以“未曾开”收句,便表现了对世事的鞭辟和对才人的叹惜。首联貌似平淡,实则包含数层跌宕,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世途、怀才不遇的一生。通过写友人至死未能实现理想,表达作者对压制人才的黑暗现实的悲愤。“良马足因无主踠”,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是喻示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一般人都为此深感悲愤,何况作为李商隐的旧交和知音呢。这写出朋友实为良才却终未遇明主,表达作者对君主昏聩的愤怒。
16.(2023高二上·西宁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2)《(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3)“窗”是生活中的常见物象,却拥有独特的美感,古人常常以“窗”来帮助表情达意,例如:“   ,   。”
【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根据语境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可得出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举类迩而见义远
(2)根据语境 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可得出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3)根据语境“窗”是生活中的常见物象,却拥有独特的美感,古人常常以“窗”来帮助表情达意可得出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2023高二上·夏津月考)语言文字运用Ⅰ
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____,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一曲精神凯歌。当前,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____的奋斗姿态进行伟大斗争,打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主动仗。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____的历史。在长征中,我们党始终植根于人民,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独一无二 一往无前 血浓于水
B.独一无二 一如既往 鱼水情深
C.绝无仅有 一往无前 鱼水情深
D.绝无仅有 一如既往 血浓于水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人谱写了“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一曲精神凯歌。
B.中国共产党人谱写了一曲“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精神凯歌。
C.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一曲精神凯歌。
D.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一曲“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精神凯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7.C
18.B
19.比喻,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比作长征,将遇到的困难比作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娄山关”“腊子口”,表达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读懂句子,弄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在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后,再回到原句上去看哪个词影响了原意,并根据划分的句子成分和特征等区分是哪种语病。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利用修改方法,改正错误但不要改变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要了解修辞手法所具有的特点及其表达的效果。然后根据语言环境体会修辞手法在此处表达所起的作用,比如内容情感方面,结构上下文方面,语气语调转换方面,最后分条整理,并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
17.“独一无二”意思是“没有相同的,没有可比的”;“绝无仅有”的意思是“极其少有”。“独一无二”强调独特性,“绝无仅有”强调独特性的同时,还强调艰巨性,此处指长征是中国历史上很少有的。应选“绝无仅有”。“一往无前”意思是“不怕困难,奋勇前进”;“一如既往”意思是“完全跟过去一样”。此处仅指奋斗的姿态,没有和过去比较的意味,应选“一往无前”。“血浓于水”意思是“比喻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应该比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更为亲密”;“鱼水情深”意思是“鱼儿离不开水,形容关系密切,感情深厚”。这里形容军民关系,应选“鱼水情深”。故答案为:C
18.原句语病有:“树立”和“一曲精神凯歌”搭配不当,应将“树立”改为“谱写”;“‘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一曲精神凯歌”语序不当,应改为“一曲‘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精神凯歌”。全部改对的是B项。故答案为:B
19.“当前,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运用比喻,句中有两组比喻,一是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比作长征,二者的相似点是漫长、曲折;二是将遇到的困难比作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娄山关”“腊子口”,二者相似点是“艰难”。比喻效果是表达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2023高二上·西宁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北斗实现全球组网、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到今年将建成空间站、完成载人航天“三步走”,____。
相比于上世纪,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的中国航天,____。“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遥日、“天和”遨游星辰,____;“慧眼”成功观测黑洞爆发,“悟空”获取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中国发现不断加深着对时空的认知。这些足迹和发现充分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实力储备,确保中国航天继续创造新成就、实现新跨越。
和平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追梦路上,中国航天人不断书写新的太空传奇。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力发展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B.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将大力发展航天事业。
C.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D.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大力发展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0.C
21.①我们的航天梦逐步实现;②有了更充足的实力储备(或:实力越来越强 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③中国足迹遍布太空。
【知识点】句子的衔接;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能力。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1.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2.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 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对照……,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 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 子大体。 3.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
20.A.先发展再重视不合逻辑,排除;BD缺少主语,如果主语承前省,则主语为“梦想”,与后文“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合逻辑,排除。故答案为:C
21.第①空,本句为总结句;“北斗实现全球组网”“探月工程”“将建成空间站、完成载人航天”是我国的航天梦,这三大工程的逐步落成,意味着我国航天梦的逐步实现,故可总结为“我们的航天梦逐步实现”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本句为照应句;根据“相比于上世纪,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的中国航天”分析可知,此处应填写的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现状,故可填写“有了更充足的实力储备(或:实力越来越强 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本句为总结句;根据“‘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可概括出我国航天事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说遍布宇宙,故可填写“中国足迹遍布太空”之类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2.(2023高二上·西宁期末)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清朝文学家袁枚有一首赞美青苔的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末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于这两句诗,有人认为其中的“学”字很重要,因为有榜样才会有方向,在榜样的激励下,青苔才有勇气开出自己的“花”来;可也有人更赞誉其中的“开”字,认为它显示了青苔自己的行动与作为,倘若没有行动,没有实践,青苔永远不会受到他人的赞美。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文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中青苔即使阳光照不到,花儿又小如米,却也依旧如牡丹般自豪地开放,绽放出亮丽的青春色彩。弱小的苔花之所以能绽放自己,实现价值,有的人认为其中的“学”字很重要,因为有榜样才会有方向,在榜样的激励下,青苔才有勇气开出自己的“花”来。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榜样的重要性,榜样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是我们上进的动力,是我们想成为的样子,我们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榜样,并以榜样为标准,努力让自己活得如榜样般精彩,甚至超越榜样。材料中有人更赞誉其中的“开”字,认为它显示了青苔自己的行动与作为,他们认为倘若没有行动,没有实践,青苔永远不会受到他人的赞美。确实如此,行动是一切成功所必需的,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想,什么都实现不了。从辩证角度考虑,生活中,榜样是动力,行动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榜样和行动缺一不可。
写作指导:文章的开头简短引入论点,如“成功路上榜样和行动缺一不可”;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榜样给自己的力量;接着论述用行动实现梦想;最后阐述没有行动的危害;最后回扣主题“成功路上榜样和行动缺一不可”,使文章结构严谨。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
立意:
1.向榜样学习,绽放生命的光彩。
2.即使卑微,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3.成功路上榜样和行动缺一不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