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特聘教授黄建平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专访,就“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经验等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和思考。
中国教育在线:由您领衔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教师团队,入选了“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教师团队创建示范名单”,您认为团队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黄建平:我觉得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坚守和奋斗。在西北化地域劣势为优势,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锤炼自己的品格意志,为了科学的发展勇攀高峰,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所以,我既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在我们的团队中,所有人同心协力,艰苦奋斗,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团队。
中国教育在线:“到西部去”也是国家一直以来的一个号召,您觉得如何才能增强西部或者是西部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
黄建平:我是2004年回国以后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的。对于一个基层学院来说,人才短缺是最大的困难。当时我们面临的就是人才短缺、经费不足的情况,条件也很艰苦。我认为,想要留住人才,就是要建设一支黄大年式的团队。
在我们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凝聚力是逐渐形成的。随着项目的推进,慢慢地大家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所研究的课题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老师和同学之间相互支持,在团队的成长过程中,大家也渐渐爱上了这块土地。大家加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写在了我们热爱的西北边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团队也成长起来了,人才也都留了下来。
……
中国教育在线:团队的出色靠人才,那么你觉得,____
黄建平:应对时代变局,响应国家需求,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有奉献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认为,要培养出一个有奉献精神、可堪大用的人才,大概需要10年的时间,差不多也就是从本科到博士的时间。
首先,在本科阶段就是要重视关于道德品格的教育。比如前一段时间,我请来了《山海情》的原型、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和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院士讲述他们的故事。我就是要用这些鲜活的例子告诉他们,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至诚报国。
但这还不够,我们要加思政建设融入到科学研究之中,融入到教学当中。因为国际形势影响方方面面,我们要时刻提醒学生,要爱自己的国家,要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要让孩子们心里装着这个国家,而不是只装着自己。要让他们知道,作为学生,只有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成为栋梁之材,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到研究生阶段,我们再带着孩子们去进行各种各样的野外观测和科考实践,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他们的品格和意志。这样,大概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我认为可以培养出来一个真正拥有家国情怀、可堪大用的人才。
中国教育在线:10年,确实是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您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真的是花费了很多的心血。
黄建平:实际上就像我刚才说的,我既是践行者,也是受益者,我自己也在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同时,我的第一批学生也成长起来了,他们都是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再到现在成为青年教师,把这种精神又传承给他的学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使得学生们都能够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摘编自2023年11月4日中国教育在线《黄建平院士: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材料二:
科学研究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更多的是心有大我、百折不挠。
2004年以前,兰州大学大气学科,虽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但师资力量薄弱、科研基础弱、科研经费严重短缺,甚至面临着一级学科博士点被“摘帽”的挑战。
黄建平作为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首任院长,并未退缩,他凭借从事大气科学研究多年的经验,以科学家独到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这里独特的科研优势。他认为,甘肃毗邻青藏高原,地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典型位置,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天然试验场。如果在这里开展最为基础的气候与环境监测,应该能做出一些原创性的成果。
为了改善科研条件、发展壮大学科,黄建平决定从建设观测站的基础工作入手。“想要获得一流的研究成果,就必须从观测入手,拿到第一手的观测数据。不然只能使用国际通用的模型与一些发达国家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但这些并不一定都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自然很难有所创新发展。”
经多方考察选址,黄建平决定将观测站建立在榆中校区的萃英山顶上。那时榆中校区刚刚建成不久,通往萃英山的公路尚未修好,新购置的观测仪器只能由黄建平团队的同学们用人力车沿小路一步步拖拽上去。大气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闭建荣是2002级学生,他的本硕博都在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完成,他对当时的艰苦记忆犹新,“寒冷的冬天,平房里没有暖气,靠煤炉取暖。但不管多苦多难,黄老师都和我们同吃同住在山上。”闭建荣回忆道。
正是在这样不懈的努力下,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终于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被批准加入国际能量和水分循环观测计划,这在当时是全国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际气候观测站。
(摘编自2021年11月27日兰州大学新闻网《中科院院士黄建平:心有大我百折不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建平既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践行者,又是受益者,同时也推动这种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B.黄建平认为培养新时代拥有家国情怀的人才,需要将思想引领与实践锤炼相结合。
C.黄建平敏锐地发现兰州大学大气学科独特的科研优势,坚信定能做出原创性成果。
D.黄建平认为自建观测站取得的数据可能比国外发达国家的数据更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教育在线在特定的场合,围绕特定的目的进行提问,用语得体,效果良好。
B.材料一的标题颇具匠心,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在“种子达人”钟扬身上也有体现。
C.材料一黄建平的语言既平实通俗,又饱含深情,开诚布公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D.两则材料均通过写黄建平在兰州大学任院长的经历,突出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3.下列对材料一横线处中国教育在线提问的补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该如何培养能够支撑我们国家应对当前时代变局的人才
B.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C.您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到底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D.建设一支黄大年式的团队,团队中个人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4.作为新时代青年,你认为黄建平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如何表现黄建平的优秀精神品质的 请从文体角度简要分析。
(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到灯塔去
沈念
去永兴岛,四面环海,心情有着一种隐秘的激荡。我不知道,坐在我面前的老冯,这位在岛上生活时间最长的渔民,是否有过相似的心情,这种激荡是否像海面上波浪的涌动,风起时,会发出呼啦啦的声响。
没事的时候,老冯喜欢坐在灯塔下看海,出海的时候,他眺望的坐标也是灯塔。岛上的两座灯塔坐落在人字形的防波堤两侧。塔顶发出的光的颜色,似乎会随着时间、天光而变幻,有时是黄色、绿色,有时是红色、蓝色。深夜,从远处飞来的海鸟和船上的人都能看到光,茫茫大海中的光,会让人心中生出温暖与兴奋,会让夜空变得明亮而辽阔。
1990年,老冯第一次上岛。这座由白色珊瑚、贝壳沙堆积在礁平台上而形成的珊瑚岛,四周高,中间低,岛上丛林深密,最多的是椰树。那时防波堤尚未修建,东边的高地上有一座简易灯塔,船随意地停在岸边。二十年前,用于保证有足够水深和平稳水面泊船的防波堤建好了,新灯塔发出光的瞬间,老冯觉得大海和岛屿也随之变亮了。
在岛上的日子,我会在傍晚去海边散步,或者环岛夜跑,然后坐在防波堤上看海。暮色渐渐笼罩时,还能看到白云烙在蓝天之上,团团絮絮,像漂移的海岛倒映在空中。直到天全黑了,远处海面浑然一片,灯塔的光映在深邃的海面上,是绿色的。风卷着海浪,拍打着海岸。有一段时日,老冯也经常这样坐在灯塔下,想到流水般的时光。
老冯上岛时刚二十出头,他是听从母亲的安排来此安家的。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差,母亲冲着上岛工作补贴多,后来看到有移民优惠政策,就把儿子的户籍也迁过来了。老冯初到岛上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板屋,喝的是屋顶上接的雨水。想起这段物资匮乏的岁月,老冯倒是很达观——海里岸上,那个年代哪有不难的,捱一捱,就过去了。在许多人心中,最难的是岛上的孤独,面对大海时的孤独——此时,老冯会选择到灯塔去,被光辉映,心中的孤独便随风而散,随波流逝。
2005年,老冯拿出积攒的两万多元买了一艘玻璃钢渔船。有了船,他可以去很远的地方。有一次出海,时间晚了,碰上天气突变,同行的几条船像一片片落叶,被风和海浪推搡着摇摆,若不是灯塔在雨幕中发出的光的指引,后果不敢想象。有过那次经历后,他与海的感情似乎更深厚了。人生潮起潮落,命途颠簸,也会有着各种遗憾与无奈,但灯塔不灭,黑夜总有被照亮的时刻。
就像一粒种子,老冯在岛上扎根了,然后开花、结果,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他说,想想连他自己都难以相信,上岛三十多年了——他真正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他笑着说,眼睛眨一眨,就过了半生。
老冯给我讲以前出海的故事。年轻的时候,条件简陋,生存的一切都得靠自己。生活的智慧也是在艰难中迸发、积累的。他们根据涨潮时间,提前把一些残破的瓦罐扔到浅海,里面放些饵料,待到退潮,就去捡海获。瓦罐里会趴满肥肥的海鳝,还有永远也捡不完的螺、蚌、蛤。面对大海,只要想办法,肯干活,就不会空手而归。
十多年前,原来的渔村更名并成立社区,38户159人,老冯当过两届社区书记。他这个“家长”肩上的担子很重。有渔民出海未按时返岛,他就去灯塔下等,守着灯塔的光,等着渔民归来。有一次遭逢强台风,暴雨肆虐,岛上四处积水。他发布了预警,还放不下心,守着广播室,声嘶力竭地喊着“安全第一,赶紧转移”。风雨一停,他又逐一联系,确认每个人是安全的。
沿环岛主路直行,能看到两排掩映在林中的水泥砖屋。每一栋的外观并无太大差异,这是政府投建的安置房,在岛上落户的渔民,可以享受零租金的居住权。老冯退休后在二楼的阳台上养了十多箱蜜蜂,酿出来的是“百花蜜”。蜂蜜总是很快售罄,都是老主顾,很多岛外人喜欢。而今,生活变了,在他内心深处,岛上的日子总是阳光和煦,海风吹来,细嗅,到处都是甜蜜的气息。
千百年前,岛就在这里了,但因为有了人,有了人间烟火,岛才有了生命的气息。大海带来了生命的体验,让他眼前变得更加辽阔高远。无论是水平如镜还是暴风骤雨,望向灯塔,到灯塔去,都能让人的心绪愈发安宁,拥有力量。
水兴岛上灯塔发出的光,是地标、指引,是召唤、吸引。又或许,岛也是灯塔,岛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像老冯一样扎根的岛民都在用自己的生活智慧,照亮大海与岛屿,照亮与他们相逢的每一位登岛者。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1日15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当时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差,老冯的母亲考虑到上岛工作补贴多,便将老冯的户籍迁到了永兴岛。
B.老冯任社区书记时,像家长关心孩子一样关心居民的人身安全,这表现了他善良,负责任的品质。
C.政府在永兴岛上投建了两排安置房,给在岛上落户的渔民零租金居住,这是国家惠民政策的体现。
D.条件的简陋及生活的艰难激发了渔民们生活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他们得以在海岛生存的重要原因。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海岛的特色建筑物和植物、海获以及渔民的真实生活,使文章呈现较为典型的海岛风情。
B.文中画线句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渔船遇到风浪时的惊险,突出了灯塔对于渔民的重要作用。
C.文章将“我”在海岛的所见所闻所感与老冯扎根海岛的人生经历交织穿插,使结构富于变化,更好地表达了文章主题。
D.本文和史铁生《我与地坛》都运用描写、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既充满真实的情感,又包含理性的思考。
8.到永兴岛后,渔民老冯的心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读书小组要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灯塔”,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不变·改变”。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
(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辽东朱孝纯子颍知泰安府之二年,墙内既治无事,作楼于居室之东,曰晴雪之楼。
又一年,余自京师来游泰山,偕子颍登其上。思昔子颍西在巴蜀,以军兴使云南永昌,后又逾美诺之岩,入小金川之阻,冰雪所冱,师旅所屯,往来常数千里。今年贼起泰安邻郡子颍最先造大府幕为出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巨炮越头上,手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余孽,余诚伟其气。然方其出入险难之地,履锋镝之所交,忠谋勇气,谊不顾己,固不知复有燕游之乐。及事定时夷,口不言功伐,萧条登眺,澹若无为。此所挟持,盖过人益远矣。
余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与子颍仰瞻巨岳,指古明堂之墟,秦汉以来登封之故迹,东望汶源西流,放乎河济之间,苍莽之野,南对徂徕,新甫,思有隐君子处其中者之或来出。慨然者久之,又相视而笑。
余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霁日照临,光晖腾映,是楼之名,若独为余今日道也。然则楼之记,非余而孰宜为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作楼始成。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姚鼐记。
(姚鼐《晴雪楼记》,有删改)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其远古刻尽漫失
B.皆不及往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固不知复有燕游之乐 固一世之雄也
D.此所挟持 挟飞仙以遨游
1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今年贼起泰安A邻郡B子颍C最先造D大府幕E为出方略F亲战G临清城下。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府朱孝纯子颖,子颖是朱孝纯的字,此处是“官职加姓名加字”的称谓方式。
B.戊申晦,是采用天干地支纪日法;“是月丁未”“壬戌之秋”采用同样的纪日法。
C.登封,即登山封禅,此处指泰、汉以来的帝王登上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
D.乾隆,清高宗的年号,“元嘉草草”中“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都是姚鼐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到泰安游玩时,与友人朱孝纯同登泰山、晴雪楼后所记;两文所记风雪应为同一场风雪。
B.在姚鼐心中,朱孝纯远超常人,他在战时忠心多谋,勇武豪气,坚守道义不顾安危;在诸事安定之后,却不言自身功绩,安然自若。
C.姚鼐自称“驽怯无状”,又因疾病辞官,心中深深忧虑。但与友人仰瞻大山,追寻旧迹、放眼远眺后,自己终于忧虑全无,豁达自适。
D.姚鼐与友人游玩时经历数日风雪后恰逢雪霁初晴,他认为“晴雪楼”之名正巧诉说呈现了眼中之景,自己非常适合为晴雪楼写篇记。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手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余孽,余诚伟其气。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15.两则材料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要说明。
(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游泰山六首(其四)【注】
李白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注】本诗作干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在这一年四月游泰山,同年秋天奉诏入京。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行”两句写长风吹送白云,白云便如生出羽翼一般飒然前行,极富浪漫飘逸之感。
B.同是描写日观峰所见之景,姚鼐《登泰山记》主要是实景呈现,而本诗是实中有虚。
C.“海色”两句与“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都通过视觉与听觉来写拂晓时分山中之景。
D.“银台”两句对仗工整,用词精准,“出”“翻”二字使得景物描写富于动态与气势。
17.自然山水往往寄托着古人的诸多情思。请结合姚鼐《登泰山记》《晴雪楼记》及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四),谈谈泰山寄托了他们哪些共同的情思。
18.(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名句名篇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留白”是文学艺术常用的艺术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就描写了“留白”带来的意蕴无穷之感。
(2)苏轼的多篇诗文都写到酒,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写以酒凭吊;《赤壁赋》中“   ”写举着葫芦做成的酒器互相劝酒。
(3)顺着风势呼喊、借助车马前行,可以达到“   ”和“   ”的效果,荀子在《劝学》中以此来论证学习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取得更大的成效。
(4)“风”是我国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不同特征的“风”,会营造不同的境,传达不同的情。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所学篇目中就有这样的诗词或文句,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费孝通的青少年时期正值日本军国主义大肆侵华、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时。费孝通早年在东吴大学读了两年医学预科班,目的是想治病救人。但面对国家A____、人民贫穷落后的局面,他意识到,中国的问题不是一两个人生病的问题,而是中国会不会亡国的问题。他觉得,B____。费孝通后来转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下决心研究中国的社会,目的就是要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来医治中国社会的病症;就是为了C____,以自己的知识来帮助中国摆脱贫困,走向富强,实现救国富民的人生目标。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费孝通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一眼就看到了这位学生的志向,他说,“①费博士是一个中国的青年爱国者,②他不仅充分地感受到了中国目前的悲剧,③反而还注意到了更大的问题——④他的伟大的祖国进退维谷,⑤是西化还是灭亡。”费孝通清楚地认识到,在国家和社会大转型时期,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分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分子就是要用科学的知识,方法来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来改造它,找到一条出路。费孝通就是要通过研究引导国家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救国之路,一条民族复兴发展之路。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要求:A处和C处填成语;B处填语句,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第二天,冠家门上的封条被扯掉,搬来七八口子日本人。全胡同的人都把头低下去。这么小的一条胡同,倒有两个院子被日本人占据住,大家感到精神上的负担实在太重。因为讨厌日本人,他们也就更恨冠晓荷:假若,他们想,不是冠晓荷出卖了钱先生,假若大赤包没有做出抄家的事情来,日本人怎会想起这条不起眼的小胡同呢
晓荷可是另有一个看法,他对邻居们解释:“咱们必要看清楚,东洋人跟咱们是一家人。那是我的房子,我能不心疼吗 当然心疼!可是,话得从两面说,招弟现在做着他们的事,而他们又住着我的房子,这不是越来越亲热,越有交情吗 一定!”
除了这样声明,他还每见到新搬来的日本男女,都深深地鞠躬,赶上去搭讪着说几句话,并且报告一点房子的历史:“这所房子是我——等我想一想啊——前六年翻修过的,砖瓦木料全骨力硬棒!下多大的雨,绝对,绝对不漏!就是呀,夏天稍微热一点,必须吗,请记住,搭个凉棚!搭上棚,地上再洒点水,我告诉您,就甭提多么舒服啦!”
……
冠晓荷呆呆地立在那里,看着原来是他自己的那所房子……他不能明白他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堂堂的冠晓荷会没有了住处!长叹了一声,他走出小羊圈。
21.对于文学作品来说,相同的标点符号有时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的问号分别是什么用法 具有怎样的效果 请简要分析。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就是”,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四、整本书阅读
(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乡土中国》进入高中课本,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样也给广大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
有位教师认为,《乡土中国》原本是费孝通在《世纪评论》上发表的连载文章,其中包含了许多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例子和费孝通本人的生活经历。如果能适当地抓住这些案例,并结合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便能很好地将学生吸引到文本阅读中。比如,在讲述《乡土本色》时,着重分析“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点,引入有关方言俚语和地方文化的讨论;在讲述《差序格局》时,选取“差序格局”这一重要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否越来越平等化和“朋友化”;在讲述《长老统治》时,提取“社会继替”和“教化权力”等概念,组织学生讨论城市中的养老问题……
还有位教师认为,《乡土中国》是一部社科类学术著作,在设计《乡土中国》的教学时,有必要以此书为范例,向学生示范阅读社科类学术著作的方法,比如如何进行圈点勾画,如何书写批注。通过书写批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以相对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分析手中的阅读材料。
23.语文老师请你给同学们讲解《乡土中国》。请从下列三个章节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一位老师的讲解方法,选取相关概念或观点,拟出讲解要点。要求观点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80个字。
《文字下乡》《礼治秩序》《血缘与地缘》
24.做批注是阅读学术著作常用的方法。请阅读《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片段,从论证方法和论证严谨性的角度,为下列两处画横线的语句做批注。
①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②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五、写作
25.(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从下列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写作。
⑴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提到“灯塔不灭,黑夜总有被照亮的时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像“灯塔”一样的人,他们给我们以方向、温暖、启发、力量等,指引我们冲破黑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选取真实感人的细节,凸显人物特征,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及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⑵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飞速传播,无形中促使着风潮的形成。“鲶鱼须”、卷发棒,成为一些中学女生的标配;“科目三”“社会摇”成为不少中学男生的热捧舞蹈;拍照就是美颜加P图,务必肤白貌美、身材修长;休闲不离二次元,句句古风鬼畜,萌系御宅……其实,垂柳白杨,自身各有其美;芙蓉牡丹,人亦各有所爱。卷发棒或能增添青春之美,“科目三”着实释放了自我活力,但形象之美本无统一的标准,兴趣所在更不能刻意地局限。遵从自然或本心,避免一味追逐“风潮”或盲目“求同”,也许才能活出真实丰盈的自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及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3.A
4.①团队合作,同心克难;②艰苦奋斗,不屈不挠;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家国情怀;④潜心育人/重视人才,启智润心;⑤眼光敏锐,求是创新/实事求是,注重实践;⑥无私奉献,呕心沥血/爱岗敬业。
5.①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中国教育在线访谈人精心设计访谈问题,通过被访谈人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人物对话,表现出了被访谈人黄建平的优秀品质。②材料二是一篇人物通讯(新闻报道或人物报道),作者精心选取新闻人物黄建平的典型事例(或举例)、语言以及其学生的细节、回忆,加之作者的议论,向读者展现了黄建平的优秀品质。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传记类;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5)本题考查领悟文本艺术手法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注意:①抓住各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快速找到鉴赏入口。②明晰各类文学类文本中的艺术手法,对其一般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切忌堆积术语,空洞无物。
1.C项“坚信定能做出原创性成果”分析错误,说法绝对,材料二第三段说“应该能做出一些原创性的成果”。
故答案为:C。
2.D项“均通过……突出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分析错误,材料二侧重突出其不惧困难、创新突破的精神。
故答案为:D。
3.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B项提问方向有误,根据下文黄建平的回答可知,其着重强调的是“如何培养人才”而非“培养什么人才”;
C项问题笼统,指向不明确,且“到底”二字较为强势,语气不够委婉、态度不够尊重;
D项问题未体现层层深入,与前一处问题重复。
故答案为:A。
4.本题注意结合文本中黄建平相关的言行细节进行梳理概括:
①由“所有人同心协力”“老师和同学之间相互支持”可知,黄建平注重团队合作,同心克难;
②由“锤炼自己的品格意志,为了科学的发展勇攀高峰,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所有人同心协力,艰苦奋斗,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团队”可知,黄建平在科研中艰苦奋斗,不屈不挠;
③由“我就是要用这些鲜活的例子告诉他们,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至诚报国”“时刻提醒学生,要爱自己的国家,要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要让孩子们心里装着这个国家”“科学研究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更多的是心有大我、百折不挠”可知,黄建平心有大我,有强烈的赤诚报国/家国情怀;
④由“在本科阶段就是要重视关于道德品格的教育”“我们再带着孩子们去进行各种各样的野外观测和科考实践,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他们的品格和意志”“您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真的是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可知,黄建平重视培养人才,重视人才的道德品格教育,潜心育人,启智润心;
⑤由“他凭借从事大气科学研究多年的经验,以科学家独到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这里独特的科研优势”“想要获得一流的研究成果,就必须从观测入手,拿到第一手的观测数据”可知,黄建平有独到而敏锐的眼光,做科研注重实事求是,注重实践;
⑥由“有奉献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寒冷的冬天,平房里没有暖气,靠煤炉取暖。但不管多苦多难,黄老师都和我们同吃同住在山上”可知,黄建平讲究奉献精神,在培养人才上呕心沥血/爱岗敬业。
故答案为:
①团队合作,同心克难;②艰苦奋斗,不屈不挠;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家国情怀;④潜心育人/重视人才,启智润心;⑤眼光敏锐,求是创新/实事求是,注重实践;⑥无私奉献,呕心沥血/爱岗敬业。
5.本题作答主要从两个文本的不同文体人物访谈与人物通讯的区别入手进行比较分析:
①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摘编自2023年11月4日中国教育在线《黄建平院士: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中国教育在线访谈人精心设计访谈问题,如“您认为团队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您觉得如何才能增强西部或者是西部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我们该如何培养能够支撑我们国家应对当前时代变局的人才?”通过被访谈人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人物对话,表现出了被访谈人黄建平的优秀品质。
②材料二是一篇人物通讯(新闻报道或人物报道),摘编自2021年11月27日兰州大学新闻网《中科院院士黄建平:心有大我百折不挠》。作者精心选取新闻人物黄建平的典型事例(或举例),如多方考察选址,决定将观测站建立在榆中校区的萃英山顶上,人物语言,如“想要获得一流的研究成果,就必须从观测入手……研究结果自然很难有所创新发展”以及其学生的细节、回忆,如“他对当时的艰苦记忆犹新,‘寒冷的冬天,平房里没有暖气,靠煤炉取暖。但不管多苦多难,黄老师都和我们同吃同住在山上。’闭建荣回忆道”,加之作者的议论,如“科学研究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更多的是心有大我、百折不挠”,向读者展现了黄建平的优秀品质。
故答案为:
①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中国教育在线访谈人精心设计访谈问题,通过被访谈人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人物对话,表现出了被访谈人黄建平的优秀品质。
②材料二是一篇人物通讯(新闻报道或人物报道),作者精心选取新闻人物黄建平的典型事例(或举例)、语言以及其学生的细节、回忆,加之作者的议论,向读者展现了黄建平的优秀品质。
【答案】6.A
7.B
8.①孤独而达观。刚上岛时,老冯面对四面环海的单调环境而心生孤独,但面对物资的匮乏,积极达观,认为一切艰难终将过去;②与海的感情更深厚/充满希望/逐步适应。十多年后,老冯买船出海打渔,与大海关系更加密切,逐渐习惯岛上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③胸怀“大家”,主动担当/责任担当。渔村更名改成社区后,老冯当过两届社区书记,更加关心岛上居民的生产生活;④平和/安宁/欢喜/甜蜜/温暖/幸福。而今,老冯过起了退休后的养蜂生活,甜蜜喜乐。
9.示例一,甲组:①灯塔是文章的主要抒情意象/是“我”和老冯的情感载体/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②灯塔给老冯安宁的力量,无事的时候,灯塔抚慰他的孤独,给予他温暖和明亮/出海的时候,灯塔是指引和希望,引人安全返航;③“我”则认为,岛/岛上的人都是灯塔,他们使周围的大海更美好,也触动着与之相逢的人的心灵。
示例二,乙组:①岛上渔民几十年来在岛上扎根,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他们吃苦耐劳,善良勇敢,建设小岛;②随着时代的改变,海岛愈加充满人间烟火,富有生命气息;海民生活也由起初的物资匮乏,孤独艰苦到而今条件改善,甜蜜安宁。③渔民不变的初心使人相信坚守的力量,时代的改变给人带来生活的希望,在不变的坚守与变迁的时代中,众人的心灵愈加明亮,人的心绪愈发安宁、拥有力量。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文本。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观察:通过观察人物的行为、言语和姿态等外在表现来推测其内心状态。观察可以包括对人物的肢体语言、微表情、眼神等细节的注意。② 解读言行: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尝试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情绪。关注人物的语言选择、说话语速、情绪表达等方面的信息。③阅读细节:注意人物的背景故事、家庭背景、经历和环境等细节,这些细节可以提供线索,帮助理解其行为和心理。④ 联想推理:将观察和解读的信息与自身经验、常识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进行结合,进行推理并形成假设。通过联系人物的行为和特征,推测其内心的感受、欲望和价值观等。
(4)本题考查文学短评的微写作能力。写作时要亮明观点,可以从意象、情感、语言特色、构思等角度赏析,分析要恰当,阐述宜深入,做到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优美。具体写作时可以选择一个角度,一般明确论点,然后分析诗歌,鉴赏诗歌内容从而论证自己的观点。
6.A项“考虑到上岛工作补贴多,便将老冯的户籍迁到了永兴岛”理解错误,根据文意,老冯的母亲将儿子的户籍迁往永兴岛,还有一个原因是“看到有移民优惠政策”。
故答案为:A。
7.B项“双关”手法赏析错误,文中画横线句运用比喻“同行的几条船像一片片落叶”,拟人“推搡着摇摆”,未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8.本题作答注意结合人物相关心理和动作细节描写进行梳理整合:
①由“老冯初到岛上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板屋,喝的是屋顶上接的雨水。想起这段物资匮乏的岁月,老冯倒是很达观一海里岸上,那个年代哪有不难的,捱一捱,就过去了。在许多人心中,最难的是岛上的孤独,面对大海时的孤独一此时,老冯会选择到灯塔去,被光辉映,心中的孤独便随风而散,随波流逝”可知,刚上岛时,老冯面对四面环海的单调环境而心生孤独,但面对物资的匮乏,积极达观,认为一切艰难终将过去。——孤独而达观。
②由“2005年,老冯拿出积攒的两万多元买了一艘玻璃钢渔船……有过那次经历后,他与海的感情似乎更深厚了”“就像一粒种子,老冯在岛上扎根了,然后开花、结果,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他说,想想连他自己都难以相信,上岛三十多年了-一他真正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他笑着说,眼睛眨一眨,就过了半生”可知,十多年后,老冯买船出海打渔,与大海关系更加密切,逐渐习惯岛上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海的感情更深厚-充满希望-逐步适应。
③由“十多年前,原来的渔村更名并成立社区,38户159人,老冯当过两届社区书记。他这个‘家长’肩上的担子很重。有渔民出海未按时返岛,他就去灯塔下等,守着灯塔的光,等着渔民归来……”可知,渔村更名改成社区后,老冯当过两届社区书记,更加关心岛上居民的生产生活。——胸怀“大家”,主动担当/责任担当。
④由“老冯退休后在二楼的阳台上养了十多箱蜜蜂,酿出来的是‘百花蜜’。蜂蜜总是很快售罄,都是老主顾,很多岛外人喜欢。而今,生活变了,在他内心深处,岛上的日子总是阳光和煦,海风吹来,细嗅,到处都是甜蜜的气息”可知,而今,老冯过起了退休后的养蜂生活,甜蜜喜乐。——平和/安宁/欢喜/甜蜜/温暖/幸福。
故答案为:
①孤独而达观。刚上岛时,老冯面对四面环海的单调环境而心生孤独,但面对物资的匮乏,积极达观,认为一切艰难终将过去;
②与海的感情更深厚/充满希望/逐步适应。十多年后,老冯买船出海打渔,与大海关系更加密切,逐渐习惯岛上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
③胸怀“大家”,主动担当/责任担当。渔村更名改成社区后,老冯当过两届社区书记,更加关心岛上居民的生产生活;
④平和/安宁/欢喜/甜蜜/温暖/幸福。而今,老冯过起了退休后的养蜂生活,甜蜜喜乐。
9.本题要求写文学短评思路,首先确立自己要写的关键词,然后结合文本相关细节展开评论:
(1)示例一,选择甲组:
①由“没事的时候,老冯喜欢坐在灯塔下看海,出海的时候,他眺望的坐标也是灯塔。岛上的两座灯塔坐落在人字形的防波堤两侧。塔顶发出的光的颜色,似乎会随着时而变幻,有时是黄色、绿色,有时是红色、蓝色。深夜,从远处飞来的海鸟和船上的人都能看到光,茫茫大海中的光,会让人心中生出温暖与兴奋,会让夜空变得明亮而辽阔”可知,灯塔是文章的主要抒情意象/是“我”和老冯的情感载体/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②由“无论是水平如镜还是暴风骤雨,望向灯塔,到灯塔去,都能让人的心绪愈发安宁,拥有力量”可知,灯塔给老冯安宁的力量,无事的时候,灯塔抚慰他的孤独,给予他温暖和明亮/出海的时候,灯塔是指引和希望,引人安全返航;
③由“水兴岛上灯塔发出的光,是地标、指引,是召唤、吸引。又或许,岛也是灯塔,岛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像老冯一样扎根的岛民都在用自己的生活智慧,照亮大海与岛屿,照亮与他们相逢的每一位登岛者”可知,“我”则认为,岛/岛上的人都是灯塔,他们使周围的大海更美好,也触动着与之相逢的人的心灵。
(2)示例二,选择乙组:
①由“就像一粒种子,老冯在岛上扎根了,然后开花、结果,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他说,想想连他自己都难以相信,上岛三十多年了一他真正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他笑着说,眼睛眨一眨,就过了半生”可知,岛上渔民几十年来在岛上扎根,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他们吃苦耐劳,善良勇敢,建设小岛;
②由“千百年前,岛就在这里了,但因为有了人,有了人间烟火,岛才有了生命的气息。大海带来了生命的体验,让他眼前变得更加辽阔高远”可知,随着时代的改变,海岛愈加充满人间烟火,富有生命气息;海民生活也由起初的物资匮乏,孤独艰苦到而今条件改善,甜蜜安宁。
③由“水兴岛上灯塔发出的光,是地标、指引,是召唤、吸引。又或许,岛也是灯塔,岛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像老冯一样扎根的岛民都在用自己的生活智慧,照亮大海与岛屿,照亮与他们相逢的每一位登岛者”可知,渔民不变的初心使人相信坚守的力量,时代的改变给人带来生活的希望,在不变的坚守与变迁的时代中,众人的心灵愈加明亮,人的心绪愈发安宁、拥有力量。
故答案为:
示例一,甲组:①灯塔是文章的主要抒情意象/是“我”和老冯的情感载体/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②灯塔给老冯安宁的力量,无事的时候,灯塔抚慰他的孤独,给予他温暖和明亮/出海的时候,灯塔是指引和希望,引人安全返航;③“我”则认为,岛/岛上的人都是灯塔,他们使周围的大海更美好,也触动着与之相逢的人的心灵。示例二,乙组:①岛上渔民几十年来在岛上扎根,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他们吃苦耐劳,善良勇敢,建设小岛;②随着时代的改变,海岛愈加充满人间烟火,富有生命气息;海民生活也由起初的物资匮乏,孤独艰苦到而今条件改善,甜蜜安宁。③渔民不变的初心使人相信坚守的力量,时代的改变给人带来生活的希望,在不变的坚守与变迁的时代中,众人的心灵愈加明亮,人的心绪愈发安宁、拥有力量。
【答案】10.C
11.BEF
12.B
13.C
14.①(他)亲手射杀一位贼人首领,率领士兵进入城中,于是平定残余的寇贼,我实在是佩服他豪气冲天。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③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15.①材料一侧重写作者在日观亭观日出时所见之景及泰山的名胜古迹。;②材料二侧重写朱孝纯其人其事及作者与他偕同游览的经历和感受。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社会习俗;称谓;表示时间用语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3)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4)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6)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个月的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子颍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积雪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中有一线奇异的颜色,片刻之间就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太阳升起,颜色纯红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路边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
材料二:
辽东朱孝纯任泰安府知府的第二年,其境内已治理得井井有条,便在居室的东侧建造楼阁,命名为晴雪楼。
又过了一年,我从京城来游历泰山,与子颍一起登泰山。回想从前子颍在巴蜀之时,因为征集财物以供军用去往云南永昌,后来又越过美诺(今指四川小金县)之山,进入小金川的险要地带,那里冰雪冻结,同时也是军队的驻扎之处,(从巴蜀到云南永昌)往来常常有几千里之远。今年贼寇在泰安的临近州郡兴起,子颍最先建造大府幕,(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而)制定方法和谋略,亲自在临清城下作战。大炮从头顶掠过,他亲手射杀一位贼人首领,率领士兵进入城中,于是平定残余的寇贼,我实在是佩服他豪气冲天。然而当他出入于凶险艰难的地方,经历着战争的洗礼,忠心多谋勇武豪气,坚守道义不顾及自己,固然不知(世间)还有闲游的快乐。等到诸事安定时局平定,却不说自身功劳,萧然洒脱登高远眺,安然自若好像无所作为。凭借着这些,他大概超过常人很远了。
我愚懦笨拙、行止无状,又刚刚因病辞官,游览山川景物,来消解内心深深的忧虑。与子颍仰望追慕大山,奔向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荒地,秦、汉以来帝王登泰山祭祀天地的旧迹。向东望汶水西流,放眼于黄河、济水之间以及无边无际的原野,向南面对着徂徕、新甫,想象着有隐士在其中或者从那里来。感慨良久,又相视而笑。
我来的时候,有大风雪多日,山崖山谷都积雪满满,晴日照耀,光芒四下跳跃辉映,这晴雪楼的名字,好像只是为我今日的到来诉说。既然这样,那么关于晴雪楼这篇文章,除了我还有谁适合写呢?乾隆三十八年十月,晴雪楼刚刚建成。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人姚鼐记述。
10.A项第一个“漫”为动词,弥漫;第二个为形容词,模糊。句意: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B项第一个“及”为副词,赶得上(指时间上来得及);第二个为动词,比得上。句意:都赶不上去看。/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C项两个都为副词,本来、固然之意。句意:固然不知(世间)还有闲游的快乐。/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
D项第一个“挟”为介词,凭借(依赖);第二个为动词,偕同。句意:凭借着这些。/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
故答案为:C。
11.本题断句可以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首先看“子颍”为后句主语,故在其前B处断开;再看“子颍最先造大府幕”,主谓宾结构齐全,表意完整,其后E处断开;最后注意“为出方略”和“亲战临清城下”是两件事,中间F处要断开。
句意:今年贼寇在泰安的临近州郡兴起,子颍最先建造大府幕,(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而)制定方法和谋略,亲自在临清城下作战。
故答案为:BEF。
12.B项“采用同样的纪日法”解说错误,“壬戌之秋”是天干地支纪年,而非天干地支纪日。
故答案为:B。
13.C项“自己终于忧虑全无,豁达自适”概述错误,材料二第三段末尾说“慨然者久之”,能看出作者在与友人同游,追寻旧迹的过程中,还是生发出诸多人事际遇等感慨,所以并不能说是“忧虑全无”。
故答案为:C。
14.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手”,亲手;“定”,平定;“诚”,实在、确实。②“爪牙之利”,定语后置句,应是“利爪牙”;“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应是“强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专一。③“耻”,以……为耻;“族”,类;“群”,成群地。
故答案为: ①(他)亲手射杀一位贼人首领,率领士兵进入城中,于是平定残余的寇贼,我实在是佩服他豪气冲天。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③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15.本题注意结合两则材料的相关句子进行整合分析:
①材料一写到“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是日观道中石刻”。写了日观亭的云雾、山峰、日出,还有亭西面的岱祠、石刻等,侧重写作者在日观亭观日出时所见之景及泰山的名胜古迹;
②材料二写到“今年贼起泰安邻郡,子颍最先造大府幕,为出方略,亲战临清城下……”。侧重写朱孝纯其人其事。还写到“与子颍仰瞻巨岳,指古明堂之墟,秦汉以来登封之故迹,东望汶源西流,放乎河济之间……”。还写了作者与他偕同游览的经历和感受。
故答案为:
①材料一侧重写作者在日观亭观日出时所见之景及泰山的名胜古迹。②材料二侧重写朱孝纯其人其事及作者与他偕同游览的经历和感受。
【答案】16.A
17.①寄托着脱离世俗烦恼、摆脱束缚的自由之情:李白游泰山、观奇景,生发出得到长生不老之药,高飞至仙境的愿望;姚鼐放眼于大河之间、苍茫之野,联想到隐士出没于其中;二人都借泰山寄托了自身对自由自我的向往。②寄托着登高远望、消解愁绪的开阔豁然之情:李白登泰山、观壮观之景色;姚鼐登泰山、观泰山日出,风雪之日登山不易,但山中景色壮观雄奇;二人心胸愈加开阔豁达,借泰山寄托了自身对开阔豁达人生之境的追寻。③寄托着对祖国大好河山/泰山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李白游泰山,见远山,闻天鸡,壮观开阔,心生喜爱之意;姚鼐乘风雪,登泰山,观日出,赏奇景,色彩绚丽,心生赞美之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6.A项“写长风吹送白云,白云便如生出羽翼一般飒然前行,极富浪漫飘逸之感”赏析错误,“云行”两句写作对象是人而非云。这两句是写诗人乘上云彩任凭长风吹送,如生双翅迅疾地飞行。
故答案为:A。
17.本题作答可以先概括两文一诗的思想情感,再进行比较分析:
①《登泰山记》作者重点描述日观峰日出的奇特景象。通过对山,水,雪,雾,日光,城廓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幽美的山水画,创设了一个奇妙的艺术境界。作者把对祖国山河赞美之情又扩展为对历史的回顾,写日观峰附近的祠庙行宫,岱祠,碧霞元君祠,寥寥几笔,给读者以高山,景奇,胜迹多的印象。
②《晴雪楼记》中作者又写了朱孝纯其人其事及作者与他偕同游览的经历和感受。可见,姚鼐放眼于大河之间、苍茫之野,联想到隐士出没于其中。
③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四),写李白游泰山、观奇景,生发出得到长生不老之药,高飞至仙境的愿望。
故二人不仅表达了对泰山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也借泰山寄托了自身对自由自我的向往;同时,都借泰山寄托了自身对开阔豁达人生之境的追寻。
故答案为:
①寄托着脱离世俗烦恼、摆脱束缚的自由之情:李白游泰山、观奇景,生发出得到长生不老之药,高飞至仙境的愿望;姚鼐放眼于大河之间、苍茫之野,联想到隐士出没于其中;二人都借泰山寄托了自身对自由自我的向往。
②寄托着登高远望、消解愁绪的开阔豁然之情:李白登泰山、观壮观之景色;姚鼐登泰山、观泰山日出,风雪之日登山不易,但山中景色壮观雄奇;二人心胸愈加开阔豁达,借泰山寄托了自身对开阔豁达人生之境的追寻。
③寄托着对祖国大好河山/泰山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李白游泰山,见远山,闻天鸡,壮观开阔,心生喜爱之意;姚鼐乘风雪,登泰山,观日出,赏奇景,色彩绚丽,心生赞美之情。
18.【答案】(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一尊还酹江月;举匏樽以相属
(3)(而)闻者彰;(而)致千里
(4)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幽、舫、唯、尊、酹、匏樽、啸、渚、霓。
故答案为: (1)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 一尊还酹江月 举匏樽以相属 (3)(而)闻者彰 (而)致千里 (4)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9.A:风雨飘摇;B:医治社会比医治人更重要;C:学以致用
20.第①处:“一个中国的青年爱国者”修改为“中国的一个青年爱国者”。第③处:“反而”修改为“而且”。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A处,由“费孝通的青少年时期正值日本军国主义大肆侵华、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时”“人民贫穷落后的局面”的语境及与“国家”的搭配可知,此处形容处于危难的国家的状况,可填: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生死存亡/积贫积弱/百废待兴。风雨飘摇:比喻时局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泛指内外各种忧虑和祸患。动荡不安:形容不稳定,不安定。生死存亡:或者生存,或者死亡。形容情势处于危急关头。积贫积弱:经长期不断积累而形成的贫困和虚弱状态。百废待兴:许多被废置的事情都等着去做。指废置后需要重做的事很多。
B处,由“他意识到,中国的问题不是一两个人生病的问题,而是中国会不会亡国的问题”的语境及“费孝通后来转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下决心研究中国的社会”的提示可知,此处是说费孝通对救国认识的转变,可填:医治社会比医治人更重要/学医救不了中国/医治社会更重要。
C处,由“以自己的知识来帮助中国摆脱贫困,走向富强,实现救国富民的人生目标”的语境可知,此处强调要用所学知识救国富民,可填:学以致用/力学笃行。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在实际中应用。力学笃行:努力学习,认真实践。
故答案为: A:风雨飘摇;B:医治社会比医治人更重要;C:学以致用
20.本题需要对①—⑤处句子逐一进行排查分析,进而进行修改:
第①处:“一个中国的青年爱国者”语序不当,“中国”是领属性词语,放在前面,修改为“中国的一个青年爱国者”。
第③处:“反而”关联词语误用,此处是递进分句,与“不仅”搭配,修改为“而且”。
故答案为:第①处:“一个中国的青年爱国者”修改为“中国的一个青年爱国者”。第③处:“反而”修改为“而且”。
【答案】21.①用法:表反问;效果:以疑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强化了对冠晓荷、大赤包斥责的正当性。②用法:表设问;效果:与下文的回答共同表达了将房子给日本人居住的无奈、痛心,增强语气。
22.①Ⅰ中的“就是”表示强调,强烈肯定,正是、偏偏;②Ⅱ中的“就是”表示轻微转折,只是。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首先注意积累常用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其次认真分析文本语意,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21.本题作答注意结合划线句子的特点进行标点符号运用的效果分析:
第一处,“日本人怎会……呢?”这是反问句,问号加强反问的语气,反问是无疑而问,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结合“不是冠晓荷出卖了钱先生,假若大赤包没有做出抄家的事情来”可知,这句话强调了对冠晓荷、大赤包斥责的正当性。
第二处,“那是我的房子,我能不心疼吗?”是问句,“当然心疼!”是答语,先问后答,是典型的设问句,问号表设问语气,与“当然心疼!”结合强化了语气,表达了将房子给日本人居住的无奈、痛心。
故答案为:
①用法:表反问;效果:以疑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强化了对冠晓荷、大赤包斥责的正当性。
②用法:表设问;效果:与下文的回答共同表达了将房子给日本人居住的无奈、痛心,增强语气。
22.本题作答注意结合划线词语所在句子的语境进行分析概括:
①语言文字运用Ⅰ“下多大的雨,绝对,绝对不漏!就是呀,夏天稍微热一点,必须吗,请记住,搭个凉棚!”中“就是”是“只是”,结合“夏天稍微热一点”可知,这所房子也有夏天热的缺点,用“就是”表示轻微转折。
②语言文字运用Ⅱ“费孝通就是要通过研究引导国家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救国之路,一条民族复兴发展之路”中“就是”是“正是、偏偏”,用在“要”前表示强调,有强烈肯定的语气。
故答案为:
①Ⅰ中的“就是”表示强调,强烈肯定,正是、偏偏;②Ⅱ中的“就是”表示轻微转折,只是。
【答案】23.①在讲述《文字下乡》时,着重分析“传统的乡土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面对面的社群,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社会”这一观点,组织同学们讨论当下城市社区的交往现状/也可以引入有关乡村振兴、乡村教育的讨论/讨论社会人情传统、法治社会建设等社会话题/联想当代社会人们日常交流、表情达意的方式/讨论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社会是否需要文字。
②在讲述《礼治秩序》时,着重分析“乡土社会无‘法’而有‘礼’”这一观点,组织同学们讨论传统节日延续至今的重要意义。
③在讲述《血缘与地缘》时,选取“血缘社会”“地缘社会”这两个概念,引导同学们思考以姓氏命名的乡村、现代社会人口流动等现象。
24.示例:①运用比喻论证,把西洋社会格局比作捆、扎、把的柴,生动形象地论说了西洋社会的团体性特点。
②补充了“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这样的特殊情况,使文章论证更加严谨。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章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②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③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给作品作批注的表达能力。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批注的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23.本题作答首先注意明确第一位老师的讲解方法:由材料第二段可知,“引入有关方言俚语和地方文化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否越来越平等化和‘朋友化’”“组织学生讨论城市中的养老问题”老师在讲解某个观点时,注重结合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引入相关问题的讨论。
据此,从《文字下乡》《礼治秩序》《血缘与地缘》三个章节中任选一个,先讲述或分析相关观点或概念,再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计相关论题,组织学生讨论,从而能够准确理解章节内容,并能够联系现实,避免枯燥和说教,让学生对抽象的观点和概念有一个形象化了解。这一讲解方法最关键之处是设计讨论问题,如何把问题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观点衔接起来,需要学生准确把握乡土中国的特点,同时又能联系自身感兴趣的问题。
故答案为:
①在讲述《文字下乡》时,着重分析“传统的乡土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面对面的社群,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社会”这一观点,组织同学们讨论当下城市社区的交往现状/也可以引入有关乡村振兴、乡村教育的讨论/讨论社会人情传统、法治社会建设等社会话题/联想当代社会人们日常交流、表情达意的方式/讨论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社会是否需要文字。
②在讲述《礼治秩序》时,着重分析“乡土社会无‘法’而有‘礼’”这一观点,组织同学们讨论传统节日延续至今的重要意义。
③在讲述《血缘与地缘》时,选取“血缘社会”“地缘社会”这两个概念,引导同学们思考以姓氏命名的乡村、现代社会人口流动等现象。
24.本题作答注意结合划线句子前后语境,以及句子的论证手法特点进行分析概括:
①第一处画线句说的是西洋社会格局的特点,“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运用比喻论证,把西洋社会格局比作捆、扎、把的柴,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这就是团体特点,生动形象地论说了西洋社会的团体性特点。
②第二处画线句“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说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从而补充了“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这样的特殊情况,使文章论证更加严谨。
故答案为:
示例:①运用比喻论证,把西洋社会格局比作捆、扎、把的柴,生动形象地论说了西洋社会的团体性特点。②补充了“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这样的特殊情况,使文章论证更加严谨。
25.【答案】 灯塔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红底白字的横幅挂在教室后面。书本堆积成山,讲台上的老师带着“小蜜蜂”讲着知识点。遇见张老师前,我从未想过,我竟有机会坐在教室中上高中。
两年前,女高的校长张老师亲自来到我家,叫我去上高中。“上高中?不可能,她还得出门打工,供她弟弟上学呢!”父亲边翻土边说道。其实我心中无比希望去考大学,可惜没有机会,我低头织着手中的衣服。
“她呢,你问过她的想法没有?”张老师指着我说。“她的想法就是去打工!”父亲没有给我讲话的机会。
张老师走向我,抓起我的手,说:“你想去打工吗?”“想吧……”父亲瞪着我,我不敢说去上学的事。“真的吗?”我眼泪不受控制地往下掉,嘴巴张开又说不出声。张老师看我,心中大概知道了我的想法,抓起我的手向父亲说:“她的学费我负责,每学期如果考得好还有奖学金,足够支付弟弟的学费了。”
我曾在课本中见到过用灯塔形容希望。那一刻在我心中,张老师就是我的灯塔。我暗下决心,在未来成为像张老师一般可以照亮别人的灯塔。
尽管父亲极不情愿,在我保证尽全力去拿奖学金和在课余仍编织花篮补贴家用的哀求下,父亲终于让我去女高上学了。
经过三年的努力,我考上了省里的一所师范学院。初到学院,全是我从未见过的设备和景象。同寝的女孩吃着我从未听说过的薯片,用着几十块钱一根的笔,而我手里拿的是张老师送给我的最普通的笔。巨大的经济差距让我感到自卑,我开始怀疑自己。我虽然走出了大山,但没能跟上城市中人们的脚步,我怕我被他们看不起,更怕我那种刷题的学习方式不适应这里的教学,最终无法毕业,白白浪费了这些年,白白浪费了张老师的苦心。
“你的信。”室友把一封信放在了我的床上。
“张老师寄。”我看着这四个字,眼前浮现出三年前张老师劝我读书的场景,想起了那时心中暗暗许下的愿望。
我像是海上漂泊的孤船,张老师如灯塔一般一次又一次带给我希望。在我迷茫之时,又见灯塔,我相信,我一定会冲破黑暗,迎来光明的人生。
例文:
遵从内心,活出真实丰盈的自我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常常陷入对“风潮”的追逐和对“求同”的盲目追求中,以至于渐渐失去了自我,忘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我们不禁要问,怎样才能活出真实丰盈的自己?答案或许就在于遵从本心,才能活出真实丰盈的自我。
遵从本心,是理应坚持的生活之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拒绝了权力的诱惑,选择在田园中修篱种菊,享受自然的宁静淡泊。他的诗作《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子,正是他遵从本心、热爱自然的最好写照。庄子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被外物所束缚,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外在,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因此拒绝被束缚的人生,才能活出真实的自我。一味追逐“风潮”,被社会的风潮所左右,则可能失去自我的理想,失去人生的方向。随波逐流,毕竟不能摆脱内心的颠沛流离,永远活不出高质量的人生。
法国哲学家萨拉斯特说过:“人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我们的生活应该是由自己来设计和塑造的,而不是盲目地跟随风潮。看到别人追求名利,自己也跟着追求;看到别人崇拜明星,自己也跟着崇拜。我们似乎总在模仿别人,却忘记了遵从内心: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这样的生活真的让我感到快乐和满足吗?
盲目“求同”也是不可取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真正的和谐应该是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而不是要求所有人都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这是我们成为独特的个体的基础。就如同七彩虹的美丽正在于它七色的个性色彩,世界的美好正在于它多姿多彩的个性元素。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与别人相同,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自己的独特性,生活也会因此变得单调乏味。
要活出真实丰盈的自己,我们需要有勇气去拒绝盲目跟风。我们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是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不是轻易地放弃或改变。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所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外在的形式永远不能取代内在的成长,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和体验生活的深度时,我们才能活出真实丰盈的自己。
总之,遵循内心,需要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定的信念。倾听内心,才能把握人生的方向。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用理性、智慧和坚持,去追寻内在的声音,实现自我的愿望。愿我们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现个性的风采,活出真实丰盈的自己。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1)本题为读写结合类材料作文。写作材料来自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篇目,属于典型的读写结合,需要我们在阅读理解文学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核心意象,明确灯塔意义,同时需要选取指引我们冲破黑夜的“灯塔式”人物,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验,完成一篇记叙文。“灯塔”这一意象,本来是用于夜间指引船只航行。由此人们为其拓展出了诸多象征意义——希望、温暖,理想和目标等。所以,材料中所指的像“灯塔”一样的人,应当是指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能够指引我们树立理想和目标,找到前进的方向或方法的人。正是这些人,让我们即使历经千辛万苦,困难重重,也不会丧失希望,而是能成为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理想和目标前进的人。
本题在文体上要求写记叙文,这就涉及到写人叙事。所选人物需具备“灯塔”一般的意义,虽然不必像小说一样从各个角度塑造人物形象,写得很全面,但也需在关键时刻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来体现其对“我”的指引意义,还应该写“我”的感受,用来体现这个人物对“我”的极大影响。叙事方面,应该先写足“我”遇到的困境,然后才能安排人物出场,这里的出场应该自然合理。
具体写作时,要注意明确写作对象——像“灯塔”一样的人,并考虑清楚他在哪一方面具有“灯塔”般的作用。比如,可以叙述当自己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下降的时候,是学霸同桌无私分享自己的学习笔记和经验,课间耐心地帮自己答疑解惑,由此说明这个“灯塔”式的同桌给自己以启发。也可以记叙描写老师或母亲在自己遭遇病痛想放弃的时候,仍积极鼓励自己,最终让自己坚持了跳舞这条路,他们给我指引了人生的正确方向。
参考立意:
①心中有灯塔,暗夜亦有光。(叙述在自己沮丧时老师指点人生方向)
②众里寻“塔”千百度,原已润物细无声。(叙述自己在同学一点点帮助下学习成绩稳步提升的过程)
③“灯塔”指引,人生不迷茫。(叙述自己每次失意时妈妈都能看出并安慰自己的经历)
(2)本题为时事类材料作文。首先注意材料提到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促使风潮形成,无论是时髦青春的妆饰、释放活力的舞蹈、美颜加P图的展示,还是二次元的生活方式等潮流,都表现出多姿多彩的生活面貌。正所谓自身各有其美,人亦各有所爱,社会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但如果一味追逐“风潮”和盲目“求同”就会有许多负面影响,追逐风潮会让人失去自我,盲目追求别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失去真实的自我。盲目求同则让人不敢挑战和尝试新的事物,只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和标准,这会使人人失去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人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本质和个性,有自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因此说,遵从自然或本心,避免一味追逐“风潮”或盲目“求同”,也许才能活出真实丰盈的自己。考生可以深入分析如何活出真实丰盈的自己,多角度进行立意:一方面,要认识自我和本心,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另一方面,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断地完善丰富自己,促进自我的成长。也可以二者兼具,辩证说理。
具体写作时,可以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不忘本心,拥有真实丰盈的人生”。首先结合社会现实,列举在当下人们常常迷失自我的现象,追求风潮和求同,导致失去真实的自己,往往陷入迷茫、焦虑、浮躁的漩涡。然后阐述遵从本心对人生的积极影响,以及盲目求同的消极影响。再提出拥有真实丰盈的人生的方法,如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盲目从众、保持独立思考、理性认知自我等。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论点,强调并鼓励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不要迷失自我,成就自己的完美人生。
参考立意:
①不忘本心,拥有真实丰盈的人生。
②跟随时代风潮,但不失本我风采。
③与时代共舞,追寻自己的梦想。
④遵从内心,做真实的自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特聘教授黄建平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专访,就“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经验等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和思考。
中国教育在线:由您领衔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教师团队,入选了“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教师团队创建示范名单”,您认为团队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黄建平:我觉得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坚守和奋斗。在西北化地域劣势为优势,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锤炼自己的品格意志,为了科学的发展勇攀高峰,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所以,我既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在我们的团队中,所有人同心协力,艰苦奋斗,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团队。
中国教育在线:“到西部去”也是国家一直以来的一个号召,您觉得如何才能增强西部或者是西部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
黄建平:我是2004年回国以后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的。对于一个基层学院来说,人才短缺是最大的困难。当时我们面临的就是人才短缺、经费不足的情况,条件也很艰苦。我认为,想要留住人才,就是要建设一支黄大年式的团队。
在我们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凝聚力是逐渐形成的。随着项目的推进,慢慢地大家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所研究的课题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老师和同学之间相互支持,在团队的成长过程中,大家也渐渐爱上了这块土地。大家加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写在了我们热爱的西北边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团队也成长起来了,人才也都留了下来。
……
中国教育在线:团队的出色靠人才,那么你觉得,____
黄建平:应对时代变局,响应国家需求,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有奉献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认为,要培养出一个有奉献精神、可堪大用的人才,大概需要10年的时间,差不多也就是从本科到博士的时间。
首先,在本科阶段就是要重视关于道德品格的教育。比如前一段时间,我请来了《山海情》的原型、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和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院士讲述他们的故事。我就是要用这些鲜活的例子告诉他们,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至诚报国。
但这还不够,我们要加思政建设融入到科学研究之中,融入到教学当中。因为国际形势影响方方面面,我们要时刻提醒学生,要爱自己的国家,要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要让孩子们心里装着这个国家,而不是只装着自己。要让他们知道,作为学生,只有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成为栋梁之材,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到研究生阶段,我们再带着孩子们去进行各种各样的野外观测和科考实践,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他们的品格和意志。这样,大概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我认为可以培养出来一个真正拥有家国情怀、可堪大用的人才。
中国教育在线:10年,确实是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您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真的是花费了很多的心血。
黄建平:实际上就像我刚才说的,我既是践行者,也是受益者,我自己也在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同时,我的第一批学生也成长起来了,他们都是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再到现在成为青年教师,把这种精神又传承给他的学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使得学生们都能够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摘编自2023年11月4日中国教育在线《黄建平院士: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材料二:
科学研究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更多的是心有大我、百折不挠。
2004年以前,兰州大学大气学科,虽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但师资力量薄弱、科研基础弱、科研经费严重短缺,甚至面临着一级学科博士点被“摘帽”的挑战。
黄建平作为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首任院长,并未退缩,他凭借从事大气科学研究多年的经验,以科学家独到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这里独特的科研优势。他认为,甘肃毗邻青藏高原,地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典型位置,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天然试验场。如果在这里开展最为基础的气候与环境监测,应该能做出一些原创性的成果。
为了改善科研条件、发展壮大学科,黄建平决定从建设观测站的基础工作入手。“想要获得一流的研究成果,就必须从观测入手,拿到第一手的观测数据。不然只能使用国际通用的模型与一些发达国家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但这些并不一定都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自然很难有所创新发展。”
经多方考察选址,黄建平决定将观测站建立在榆中校区的萃英山顶上。那时榆中校区刚刚建成不久,通往萃英山的公路尚未修好,新购置的观测仪器只能由黄建平团队的同学们用人力车沿小路一步步拖拽上去。大气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闭建荣是2002级学生,他的本硕博都在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完成,他对当时的艰苦记忆犹新,“寒冷的冬天,平房里没有暖气,靠煤炉取暖。但不管多苦多难,黄老师都和我们同吃同住在山上。”闭建荣回忆道。
正是在这样不懈的努力下,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终于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被批准加入国际能量和水分循环观测计划,这在当时是全国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际气候观测站。
(摘编自2021年11月27日兰州大学新闻网《中科院院士黄建平:心有大我百折不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建平既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践行者,又是受益者,同时也推动这种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B.黄建平认为培养新时代拥有家国情怀的人才,需要将思想引领与实践锤炼相结合。
C.黄建平敏锐地发现兰州大学大气学科独特的科研优势,坚信定能做出原创性成果。
D.黄建平认为自建观测站取得的数据可能比国外发达国家的数据更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教育在线在特定的场合,围绕特定的目的进行提问,用语得体,效果良好。
B.材料一的标题颇具匠心,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在“种子达人”钟扬身上也有体现。
C.材料一黄建平的语言既平实通俗,又饱含深情,开诚布公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D.两则材料均通过写黄建平在兰州大学任院长的经历,突出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3.下列对材料一横线处中国教育在线提问的补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该如何培养能够支撑我们国家应对当前时代变局的人才
B.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C.您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到底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D.建设一支黄大年式的团队,团队中个人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4.作为新时代青年,你认为黄建平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如何表现黄建平的优秀精神品质的 请从文体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1.C
2.D
3.A
4.①团队合作,同心克难;②艰苦奋斗,不屈不挠;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家国情怀;④潜心育人/重视人才,启智润心;⑤眼光敏锐,求是创新/实事求是,注重实践;⑥无私奉献,呕心沥血/爱岗敬业。
5.①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中国教育在线访谈人精心设计访谈问题,通过被访谈人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人物对话,表现出了被访谈人黄建平的优秀品质。②材料二是一篇人物通讯(新闻报道或人物报道),作者精心选取新闻人物黄建平的典型事例(或举例)、语言以及其学生的细节、回忆,加之作者的议论,向读者展现了黄建平的优秀品质。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传记类;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5)本题考查领悟文本艺术手法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注意:①抓住各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快速找到鉴赏入口。②明晰各类文学类文本中的艺术手法,对其一般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切忌堆积术语,空洞无物。
1.C项“坚信定能做出原创性成果”分析错误,说法绝对,材料二第三段说“应该能做出一些原创性的成果”。
故答案为:C。
2.D项“均通过……突出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分析错误,材料二侧重突出其不惧困难、创新突破的精神。
故答案为:D。
3.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B项提问方向有误,根据下文黄建平的回答可知,其着重强调的是“如何培养人才”而非“培养什么人才”;
C项问题笼统,指向不明确,且“到底”二字较为强势,语气不够委婉、态度不够尊重;
D项问题未体现层层深入,与前一处问题重复。
故答案为:A。
4.本题注意结合文本中黄建平相关的言行细节进行梳理概括:
①由“所有人同心协力”“老师和同学之间相互支持”可知,黄建平注重团队合作,同心克难;
②由“锤炼自己的品格意志,为了科学的发展勇攀高峰,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所有人同心协力,艰苦奋斗,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团队”可知,黄建平在科研中艰苦奋斗,不屈不挠;
③由“我就是要用这些鲜活的例子告诉他们,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至诚报国”“时刻提醒学生,要爱自己的国家,要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要让孩子们心里装着这个国家”“科学研究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更多的是心有大我、百折不挠”可知,黄建平心有大我,有强烈的赤诚报国/家国情怀;
④由“在本科阶段就是要重视关于道德品格的教育”“我们再带着孩子们去进行各种各样的野外观测和科考实践,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他们的品格和意志”“您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真的是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可知,黄建平重视培养人才,重视人才的道德品格教育,潜心育人,启智润心;
⑤由“他凭借从事大气科学研究多年的经验,以科学家独到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这里独特的科研优势”“想要获得一流的研究成果,就必须从观测入手,拿到第一手的观测数据”可知,黄建平有独到而敏锐的眼光,做科研注重实事求是,注重实践;
⑥由“有奉献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寒冷的冬天,平房里没有暖气,靠煤炉取暖。但不管多苦多难,黄老师都和我们同吃同住在山上”可知,黄建平讲究奉献精神,在培养人才上呕心沥血/爱岗敬业。
故答案为:
①团队合作,同心克难;②艰苦奋斗,不屈不挠;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家国情怀;④潜心育人/重视人才,启智润心;⑤眼光敏锐,求是创新/实事求是,注重实践;⑥无私奉献,呕心沥血/爱岗敬业。
5.本题作答主要从两个文本的不同文体人物访谈与人物通讯的区别入手进行比较分析:
①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摘编自2023年11月4日中国教育在线《黄建平院士: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中国教育在线访谈人精心设计访谈问题,如“您认为团队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您觉得如何才能增强西部或者是西部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我们该如何培养能够支撑我们国家应对当前时代变局的人才?”通过被访谈人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人物对话,表现出了被访谈人黄建平的优秀品质。
②材料二是一篇人物通讯(新闻报道或人物报道),摘编自2021年11月27日兰州大学新闻网《中科院院士黄建平:心有大我百折不挠》。作者精心选取新闻人物黄建平的典型事例(或举例),如多方考察选址,决定将观测站建立在榆中校区的萃英山顶上,人物语言,如“想要获得一流的研究成果,就必须从观测入手……研究结果自然很难有所创新发展”以及其学生的细节、回忆,如“他对当时的艰苦记忆犹新,‘寒冷的冬天,平房里没有暖气,靠煤炉取暖。但不管多苦多难,黄老师都和我们同吃同住在山上。’闭建荣回忆道”,加之作者的议论,如“科学研究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更多的是心有大我、百折不挠”,向读者展现了黄建平的优秀品质。
故答案为:
①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中国教育在线访谈人精心设计访谈问题,通过被访谈人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人物对话,表现出了被访谈人黄建平的优秀品质。
②材料二是一篇人物通讯(新闻报道或人物报道),作者精心选取新闻人物黄建平的典型事例(或举例)、语言以及其学生的细节、回忆,加之作者的议论,向读者展现了黄建平的优秀品质。
(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到灯塔去
沈念
去永兴岛,四面环海,心情有着一种隐秘的激荡。我不知道,坐在我面前的老冯,这位在岛上生活时间最长的渔民,是否有过相似的心情,这种激荡是否像海面上波浪的涌动,风起时,会发出呼啦啦的声响。
没事的时候,老冯喜欢坐在灯塔下看海,出海的时候,他眺望的坐标也是灯塔。岛上的两座灯塔坐落在人字形的防波堤两侧。塔顶发出的光的颜色,似乎会随着时间、天光而变幻,有时是黄色、绿色,有时是红色、蓝色。深夜,从远处飞来的海鸟和船上的人都能看到光,茫茫大海中的光,会让人心中生出温暖与兴奋,会让夜空变得明亮而辽阔。
1990年,老冯第一次上岛。这座由白色珊瑚、贝壳沙堆积在礁平台上而形成的珊瑚岛,四周高,中间低,岛上丛林深密,最多的是椰树。那时防波堤尚未修建,东边的高地上有一座简易灯塔,船随意地停在岸边。二十年前,用于保证有足够水深和平稳水面泊船的防波堤建好了,新灯塔发出光的瞬间,老冯觉得大海和岛屿也随之变亮了。
在岛上的日子,我会在傍晚去海边散步,或者环岛夜跑,然后坐在防波堤上看海。暮色渐渐笼罩时,还能看到白云烙在蓝天之上,团团絮絮,像漂移的海岛倒映在空中。直到天全黑了,远处海面浑然一片,灯塔的光映在深邃的海面上,是绿色的。风卷着海浪,拍打着海岸。有一段时日,老冯也经常这样坐在灯塔下,想到流水般的时光。
老冯上岛时刚二十出头,他是听从母亲的安排来此安家的。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差,母亲冲着上岛工作补贴多,后来看到有移民优惠政策,就把儿子的户籍也迁过来了。老冯初到岛上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板屋,喝的是屋顶上接的雨水。想起这段物资匮乏的岁月,老冯倒是很达观——海里岸上,那个年代哪有不难的,捱一捱,就过去了。在许多人心中,最难的是岛上的孤独,面对大海时的孤独——此时,老冯会选择到灯塔去,被光辉映,心中的孤独便随风而散,随波流逝。
2005年,老冯拿出积攒的两万多元买了一艘玻璃钢渔船。有了船,他可以去很远的地方。有一次出海,时间晚了,碰上天气突变,同行的几条船像一片片落叶,被风和海浪推搡着摇摆,若不是灯塔在雨幕中发出的光的指引,后果不敢想象。有过那次经历后,他与海的感情似乎更深厚了。人生潮起潮落,命途颠簸,也会有着各种遗憾与无奈,但灯塔不灭,黑夜总有被照亮的时刻。
就像一粒种子,老冯在岛上扎根了,然后开花、结果,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他说,想想连他自己都难以相信,上岛三十多年了——他真正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他笑着说,眼睛眨一眨,就过了半生。
老冯给我讲以前出海的故事。年轻的时候,条件简陋,生存的一切都得靠自己。生活的智慧也是在艰难中迸发、积累的。他们根据涨潮时间,提前把一些残破的瓦罐扔到浅海,里面放些饵料,待到退潮,就去捡海获。瓦罐里会趴满肥肥的海鳝,还有永远也捡不完的螺、蚌、蛤。面对大海,只要想办法,肯干活,就不会空手而归。
十多年前,原来的渔村更名并成立社区,38户159人,老冯当过两届社区书记。他这个“家长”肩上的担子很重。有渔民出海未按时返岛,他就去灯塔下等,守着灯塔的光,等着渔民归来。有一次遭逢强台风,暴雨肆虐,岛上四处积水。他发布了预警,还放不下心,守着广播室,声嘶力竭地喊着“安全第一,赶紧转移”。风雨一停,他又逐一联系,确认每个人是安全的。
沿环岛主路直行,能看到两排掩映在林中的水泥砖屋。每一栋的外观并无太大差异,这是政府投建的安置房,在岛上落户的渔民,可以享受零租金的居住权。老冯退休后在二楼的阳台上养了十多箱蜜蜂,酿出来的是“百花蜜”。蜂蜜总是很快售罄,都是老主顾,很多岛外人喜欢。而今,生活变了,在他内心深处,岛上的日子总是阳光和煦,海风吹来,细嗅,到处都是甜蜜的气息。
千百年前,岛就在这里了,但因为有了人,有了人间烟火,岛才有了生命的气息。大海带来了生命的体验,让他眼前变得更加辽阔高远。无论是水平如镜还是暴风骤雨,望向灯塔,到灯塔去,都能让人的心绪愈发安宁,拥有力量。
水兴岛上灯塔发出的光,是地标、指引,是召唤、吸引。又或许,岛也是灯塔,岛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像老冯一样扎根的岛民都在用自己的生活智慧,照亮大海与岛屿,照亮与他们相逢的每一位登岛者。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1日15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当时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差,老冯的母亲考虑到上岛工作补贴多,便将老冯的户籍迁到了永兴岛。
B.老冯任社区书记时,像家长关心孩子一样关心居民的人身安全,这表现了他善良,负责任的品质。
C.政府在永兴岛上投建了两排安置房,给在岛上落户的渔民零租金居住,这是国家惠民政策的体现。
D.条件的简陋及生活的艰难激发了渔民们生活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他们得以在海岛生存的重要原因。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海岛的特色建筑物和植物、海获以及渔民的真实生活,使文章呈现较为典型的海岛风情。
B.文中画线句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渔船遇到风浪时的惊险,突出了灯塔对于渔民的重要作用。
C.文章将“我”在海岛的所见所闻所感与老冯扎根海岛的人生经历交织穿插,使结构富于变化,更好地表达了文章主题。
D.本文和史铁生《我与地坛》都运用描写、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既充满真实的情感,又包含理性的思考。
8.到永兴岛后,渔民老冯的心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读书小组要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灯塔”,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不变·改变”。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短评思路。
【答案】6.A
7.B
8.①孤独而达观。刚上岛时,老冯面对四面环海的单调环境而心生孤独,但面对物资的匮乏,积极达观,认为一切艰难终将过去;②与海的感情更深厚/充满希望/逐步适应。十多年后,老冯买船出海打渔,与大海关系更加密切,逐渐习惯岛上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③胸怀“大家”,主动担当/责任担当。渔村更名改成社区后,老冯当过两届社区书记,更加关心岛上居民的生产生活;④平和/安宁/欢喜/甜蜜/温暖/幸福。而今,老冯过起了退休后的养蜂生活,甜蜜喜乐。
9.示例一,甲组:①灯塔是文章的主要抒情意象/是“我”和老冯的情感载体/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②灯塔给老冯安宁的力量,无事的时候,灯塔抚慰他的孤独,给予他温暖和明亮/出海的时候,灯塔是指引和希望,引人安全返航;③“我”则认为,岛/岛上的人都是灯塔,他们使周围的大海更美好,也触动着与之相逢的人的心灵。
示例二,乙组:①岛上渔民几十年来在岛上扎根,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他们吃苦耐劳,善良勇敢,建设小岛;②随着时代的改变,海岛愈加充满人间烟火,富有生命气息;海民生活也由起初的物资匮乏,孤独艰苦到而今条件改善,甜蜜安宁。③渔民不变的初心使人相信坚守的力量,时代的改变给人带来生活的希望,在不变的坚守与变迁的时代中,众人的心灵愈加明亮,人的心绪愈发安宁、拥有力量。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文本。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观察:通过观察人物的行为、言语和姿态等外在表现来推测其内心状态。观察可以包括对人物的肢体语言、微表情、眼神等细节的注意。② 解读言行: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尝试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情绪。关注人物的语言选择、说话语速、情绪表达等方面的信息。③阅读细节:注意人物的背景故事、家庭背景、经历和环境等细节,这些细节可以提供线索,帮助理解其行为和心理。④ 联想推理:将观察和解读的信息与自身经验、常识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进行结合,进行推理并形成假设。通过联系人物的行为和特征,推测其内心的感受、欲望和价值观等。
(4)本题考查文学短评的微写作能力。写作时要亮明观点,可以从意象、情感、语言特色、构思等角度赏析,分析要恰当,阐述宜深入,做到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优美。具体写作时可以选择一个角度,一般明确论点,然后分析诗歌,鉴赏诗歌内容从而论证自己的观点。
6.A项“考虑到上岛工作补贴多,便将老冯的户籍迁到了永兴岛”理解错误,根据文意,老冯的母亲将儿子的户籍迁往永兴岛,还有一个原因是“看到有移民优惠政策”。
故答案为:A。
7.B项“双关”手法赏析错误,文中画横线句运用比喻“同行的几条船像一片片落叶”,拟人“推搡着摇摆”,未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8.本题作答注意结合人物相关心理和动作细节描写进行梳理整合:
①由“老冯初到岛上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板屋,喝的是屋顶上接的雨水。想起这段物资匮乏的岁月,老冯倒是很达观一海里岸上,那个年代哪有不难的,捱一捱,就过去了。在许多人心中,最难的是岛上的孤独,面对大海时的孤独一此时,老冯会选择到灯塔去,被光辉映,心中的孤独便随风而散,随波流逝”可知,刚上岛时,老冯面对四面环海的单调环境而心生孤独,但面对物资的匮乏,积极达观,认为一切艰难终将过去。——孤独而达观。
②由“2005年,老冯拿出积攒的两万多元买了一艘玻璃钢渔船……有过那次经历后,他与海的感情似乎更深厚了”“就像一粒种子,老冯在岛上扎根了,然后开花、结果,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他说,想想连他自己都难以相信,上岛三十多年了-一他真正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他笑着说,眼睛眨一眨,就过了半生”可知,十多年后,老冯买船出海打渔,与大海关系更加密切,逐渐习惯岛上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海的感情更深厚-充满希望-逐步适应。
③由“十多年前,原来的渔村更名并成立社区,38户159人,老冯当过两届社区书记。他这个‘家长’肩上的担子很重。有渔民出海未按时返岛,他就去灯塔下等,守着灯塔的光,等着渔民归来……”可知,渔村更名改成社区后,老冯当过两届社区书记,更加关心岛上居民的生产生活。——胸怀“大家”,主动担当/责任担当。
④由“老冯退休后在二楼的阳台上养了十多箱蜜蜂,酿出来的是‘百花蜜’。蜂蜜总是很快售罄,都是老主顾,很多岛外人喜欢。而今,生活变了,在他内心深处,岛上的日子总是阳光和煦,海风吹来,细嗅,到处都是甜蜜的气息”可知,而今,老冯过起了退休后的养蜂生活,甜蜜喜乐。——平和/安宁/欢喜/甜蜜/温暖/幸福。
故答案为:
①孤独而达观。刚上岛时,老冯面对四面环海的单调环境而心生孤独,但面对物资的匮乏,积极达观,认为一切艰难终将过去;
②与海的感情更深厚/充满希望/逐步适应。十多年后,老冯买船出海打渔,与大海关系更加密切,逐渐习惯岛上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
③胸怀“大家”,主动担当/责任担当。渔村更名改成社区后,老冯当过两届社区书记,更加关心岛上居民的生产生活;
④平和/安宁/欢喜/甜蜜/温暖/幸福。而今,老冯过起了退休后的养蜂生活,甜蜜喜乐。
9.本题要求写文学短评思路,首先确立自己要写的关键词,然后结合文本相关细节展开评论:
(1)示例一,选择甲组:
①由“没事的时候,老冯喜欢坐在灯塔下看海,出海的时候,他眺望的坐标也是灯塔。岛上的两座灯塔坐落在人字形的防波堤两侧。塔顶发出的光的颜色,似乎会随着时而变幻,有时是黄色、绿色,有时是红色、蓝色。深夜,从远处飞来的海鸟和船上的人都能看到光,茫茫大海中的光,会让人心中生出温暖与兴奋,会让夜空变得明亮而辽阔”可知,灯塔是文章的主要抒情意象/是“我”和老冯的情感载体/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②由“无论是水平如镜还是暴风骤雨,望向灯塔,到灯塔去,都能让人的心绪愈发安宁,拥有力量”可知,灯塔给老冯安宁的力量,无事的时候,灯塔抚慰他的孤独,给予他温暖和明亮/出海的时候,灯塔是指引和希望,引人安全返航;
③由“水兴岛上灯塔发出的光,是地标、指引,是召唤、吸引。又或许,岛也是灯塔,岛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像老冯一样扎根的岛民都在用自己的生活智慧,照亮大海与岛屿,照亮与他们相逢的每一位登岛者”可知,“我”则认为,岛/岛上的人都是灯塔,他们使周围的大海更美好,也触动着与之相逢的人的心灵。
(2)示例二,选择乙组:
①由“就像一粒种子,老冯在岛上扎根了,然后开花、结果,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他说,想想连他自己都难以相信,上岛三十多年了一他真正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他笑着说,眼睛眨一眨,就过了半生”可知,岛上渔民几十年来在岛上扎根,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他们吃苦耐劳,善良勇敢,建设小岛;
②由“千百年前,岛就在这里了,但因为有了人,有了人间烟火,岛才有了生命的气息。大海带来了生命的体验,让他眼前变得更加辽阔高远”可知,随着时代的改变,海岛愈加充满人间烟火,富有生命气息;海民生活也由起初的物资匮乏,孤独艰苦到而今条件改善,甜蜜安宁。
③由“水兴岛上灯塔发出的光,是地标、指引,是召唤、吸引。又或许,岛也是灯塔,岛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像老冯一样扎根的岛民都在用自己的生活智慧,照亮大海与岛屿,照亮与他们相逢的每一位登岛者”可知,渔民不变的初心使人相信坚守的力量,时代的改变给人带来生活的希望,在不变的坚守与变迁的时代中,众人的心灵愈加明亮,人的心绪愈发安宁、拥有力量。
故答案为:
示例一,甲组:①灯塔是文章的主要抒情意象/是“我”和老冯的情感载体/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②灯塔给老冯安宁的力量,无事的时候,灯塔抚慰他的孤独,给予他温暖和明亮/出海的时候,灯塔是指引和希望,引人安全返航;③“我”则认为,岛/岛上的人都是灯塔,他们使周围的大海更美好,也触动着与之相逢的人的心灵。示例二,乙组:①岛上渔民几十年来在岛上扎根,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他们吃苦耐劳,善良勇敢,建设小岛;②随着时代的改变,海岛愈加充满人间烟火,富有生命气息;海民生活也由起初的物资匮乏,孤独艰苦到而今条件改善,甜蜜安宁。③渔民不变的初心使人相信坚守的力量,时代的改变给人带来生活的希望,在不变的坚守与变迁的时代中,众人的心灵愈加明亮,人的心绪愈发安宁、拥有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
(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辽东朱孝纯子颍知泰安府之二年,墙内既治无事,作楼于居室之东,曰晴雪之楼。
又一年,余自京师来游泰山,偕子颍登其上。思昔子颍西在巴蜀,以军兴使云南永昌,后又逾美诺之岩,入小金川之阻,冰雪所冱,师旅所屯,往来常数千里。今年贼起泰安邻郡子颍最先造大府幕为出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巨炮越头上,手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余孽,余诚伟其气。然方其出入险难之地,履锋镝之所交,忠谋勇气,谊不顾己,固不知复有燕游之乐。及事定时夷,口不言功伐,萧条登眺,澹若无为。此所挟持,盖过人益远矣。
余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与子颍仰瞻巨岳,指古明堂之墟,秦汉以来登封之故迹,东望汶源西流,放乎河济之间,苍莽之野,南对徂徕,新甫,思有隐君子处其中者之或来出。慨然者久之,又相视而笑。
余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霁日照临,光晖腾映,是楼之名,若独为余今日道也。然则楼之记,非余而孰宜为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作楼始成。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姚鼐记。
(姚鼐《晴雪楼记》,有删改)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其远古刻尽漫失
B.皆不及往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固不知复有燕游之乐 固一世之雄也
D.此所挟持 挟飞仙以遨游
1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今年贼起泰安A邻郡B子颍C最先造D大府幕E为出方略F亲战G临清城下。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府朱孝纯子颖,子颖是朱孝纯的字,此处是“官职加姓名加字”的称谓方式。
B.戊申晦,是采用天干地支纪日法;“是月丁未”“壬戌之秋”采用同样的纪日法。
C.登封,即登山封禅,此处指泰、汉以来的帝王登上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
D.乾隆,清高宗的年号,“元嘉草草”中“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都是姚鼐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到泰安游玩时,与友人朱孝纯同登泰山、晴雪楼后所记;两文所记风雪应为同一场风雪。
B.在姚鼐心中,朱孝纯远超常人,他在战时忠心多谋,勇武豪气,坚守道义不顾安危;在诸事安定之后,却不言自身功绩,安然自若。
C.姚鼐自称“驽怯无状”,又因疾病辞官,心中深深忧虑。但与友人仰瞻大山,追寻旧迹、放眼远眺后,自己终于忧虑全无,豁达自适。
D.姚鼐与友人游玩时经历数日风雪后恰逢雪霁初晴,他认为“晴雪楼”之名正巧诉说呈现了眼中之景,自己非常适合为晴雪楼写篇记。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手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余孽,余诚伟其气。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15.两则材料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要说明。
【答案】10.C
11.BEF
12.B
13.C
14.①(他)亲手射杀一位贼人首领,率领士兵进入城中,于是平定残余的寇贼,我实在是佩服他豪气冲天。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③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15.①材料一侧重写作者在日观亭观日出时所见之景及泰山的名胜古迹。;②材料二侧重写朱孝纯其人其事及作者与他偕同游览的经历和感受。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社会习俗;称谓;表示时间用语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3)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4)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6)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个月的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子颍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积雪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中有一线奇异的颜色,片刻之间就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太阳升起,颜色纯红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路边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
材料二:
辽东朱孝纯任泰安府知府的第二年,其境内已治理得井井有条,便在居室的东侧建造楼阁,命名为晴雪楼。
又过了一年,我从京城来游历泰山,与子颍一起登泰山。回想从前子颍在巴蜀之时,因为征集财物以供军用去往云南永昌,后来又越过美诺(今指四川小金县)之山,进入小金川的险要地带,那里冰雪冻结,同时也是军队的驻扎之处,(从巴蜀到云南永昌)往来常常有几千里之远。今年贼寇在泰安的临近州郡兴起,子颍最先建造大府幕,(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而)制定方法和谋略,亲自在临清城下作战。大炮从头顶掠过,他亲手射杀一位贼人首领,率领士兵进入城中,于是平定残余的寇贼,我实在是佩服他豪气冲天。然而当他出入于凶险艰难的地方,经历着战争的洗礼,忠心多谋勇武豪气,坚守道义不顾及自己,固然不知(世间)还有闲游的快乐。等到诸事安定时局平定,却不说自身功劳,萧然洒脱登高远眺,安然自若好像无所作为。凭借着这些,他大概超过常人很远了。
我愚懦笨拙、行止无状,又刚刚因病辞官,游览山川景物,来消解内心深深的忧虑。与子颍仰望追慕大山,奔向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荒地,秦、汉以来帝王登泰山祭祀天地的旧迹。向东望汶水西流,放眼于黄河、济水之间以及无边无际的原野,向南面对着徂徕、新甫,想象着有隐士在其中或者从那里来。感慨良久,又相视而笑。
我来的时候,有大风雪多日,山崖山谷都积雪满满,晴日照耀,光芒四下跳跃辉映,这晴雪楼的名字,好像只是为我今日的到来诉说。既然这样,那么关于晴雪楼这篇文章,除了我还有谁适合写呢?乾隆三十八年十月,晴雪楼刚刚建成。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人姚鼐记述。
10.A项第一个“漫”为动词,弥漫;第二个为形容词,模糊。句意: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B项第一个“及”为副词,赶得上(指时间上来得及);第二个为动词,比得上。句意:都赶不上去看。/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C项两个都为副词,本来、固然之意。句意:固然不知(世间)还有闲游的快乐。/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
D项第一个“挟”为介词,凭借(依赖);第二个为动词,偕同。句意:凭借着这些。/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
故答案为:C。
11.本题断句可以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首先看“子颍”为后句主语,故在其前B处断开;再看“子颍最先造大府幕”,主谓宾结构齐全,表意完整,其后E处断开;最后注意“为出方略”和“亲战临清城下”是两件事,中间F处要断开。
句意:今年贼寇在泰安的临近州郡兴起,子颍最先建造大府幕,(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而)制定方法和谋略,亲自在临清城下作战。
故答案为:BEF。
12.B项“采用同样的纪日法”解说错误,“壬戌之秋”是天干地支纪年,而非天干地支纪日。
故答案为:B。
13.C项“自己终于忧虑全无,豁达自适”概述错误,材料二第三段末尾说“慨然者久之”,能看出作者在与友人同游,追寻旧迹的过程中,还是生发出诸多人事际遇等感慨,所以并不能说是“忧虑全无”。
故答案为:C。
14.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手”,亲手;“定”,平定;“诚”,实在、确实。②“爪牙之利”,定语后置句,应是“利爪牙”;“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应是“强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专一。③“耻”,以……为耻;“族”,类;“群”,成群地。
故答案为: ①(他)亲手射杀一位贼人首领,率领士兵进入城中,于是平定残余的寇贼,我实在是佩服他豪气冲天。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③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15.本题注意结合两则材料的相关句子进行整合分析:
①材料一写到“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是日观道中石刻”。写了日观亭的云雾、山峰、日出,还有亭西面的岱祠、石刻等,侧重写作者在日观亭观日出时所见之景及泰山的名胜古迹;
②材料二写到“今年贼起泰安邻郡,子颍最先造大府幕,为出方略,亲战临清城下……”。侧重写朱孝纯其人其事。还写到“与子颍仰瞻巨岳,指古明堂之墟,秦汉以来登封之故迹,东望汶源西流,放乎河济之间……”。还写了作者与他偕同游览的经历和感受。
故答案为:
①材料一侧重写作者在日观亭观日出时所见之景及泰山的名胜古迹。②材料二侧重写朱孝纯其人其事及作者与他偕同游览的经历和感受。
(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游泰山六首(其四)【注】
李白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注】本诗作干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在这一年四月游泰山,同年秋天奉诏入京。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行”两句写长风吹送白云,白云便如生出羽翼一般飒然前行,极富浪漫飘逸之感。
B.同是描写日观峰所见之景,姚鼐《登泰山记》主要是实景呈现,而本诗是实中有虚。
C.“海色”两句与“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都通过视觉与听觉来写拂晓时分山中之景。
D.“银台”两句对仗工整,用词精准,“出”“翻”二字使得景物描写富于动态与气势。
17.自然山水往往寄托着古人的诸多情思。请结合姚鼐《登泰山记》《晴雪楼记》及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四),谈谈泰山寄托了他们哪些共同的情思。
【答案】16.A
17.①寄托着脱离世俗烦恼、摆脱束缚的自由之情:李白游泰山、观奇景,生发出得到长生不老之药,高飞至仙境的愿望;姚鼐放眼于大河之间、苍茫之野,联想到隐士出没于其中;二人都借泰山寄托了自身对自由自我的向往。②寄托着登高远望、消解愁绪的开阔豁然之情:李白登泰山、观壮观之景色;姚鼐登泰山、观泰山日出,风雪之日登山不易,但山中景色壮观雄奇;二人心胸愈加开阔豁达,借泰山寄托了自身对开阔豁达人生之境的追寻。③寄托着对祖国大好河山/泰山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李白游泰山,见远山,闻天鸡,壮观开阔,心生喜爱之意;姚鼐乘风雪,登泰山,观日出,赏奇景,色彩绚丽,心生赞美之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6.A项“写长风吹送白云,白云便如生出羽翼一般飒然前行,极富浪漫飘逸之感”赏析错误,“云行”两句写作对象是人而非云。这两句是写诗人乘上云彩任凭长风吹送,如生双翅迅疾地飞行。
故答案为:A。
17.本题作答可以先概括两文一诗的思想情感,再进行比较分析:
①《登泰山记》作者重点描述日观峰日出的奇特景象。通过对山,水,雪,雾,日光,城廓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幽美的山水画,创设了一个奇妙的艺术境界。作者把对祖国山河赞美之情又扩展为对历史的回顾,写日观峰附近的祠庙行宫,岱祠,碧霞元君祠,寥寥几笔,给读者以高山,景奇,胜迹多的印象。
②《晴雪楼记》中作者又写了朱孝纯其人其事及作者与他偕同游览的经历和感受。可见,姚鼐放眼于大河之间、苍茫之野,联想到隐士出没于其中。
③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四),写李白游泰山、观奇景,生发出得到长生不老之药,高飞至仙境的愿望。
故二人不仅表达了对泰山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也借泰山寄托了自身对自由自我的向往;同时,都借泰山寄托了自身对开阔豁达人生之境的追寻。
故答案为:
①寄托着脱离世俗烦恼、摆脱束缚的自由之情:李白游泰山、观奇景,生发出得到长生不老之药,高飞至仙境的愿望;姚鼐放眼于大河之间、苍茫之野,联想到隐士出没于其中;二人都借泰山寄托了自身对自由自我的向往。
②寄托着登高远望、消解愁绪的开阔豁然之情:李白登泰山、观壮观之景色;姚鼐登泰山、观泰山日出,风雪之日登山不易,但山中景色壮观雄奇;二人心胸愈加开阔豁达,借泰山寄托了自身对开阔豁达人生之境的追寻。
③寄托着对祖国大好河山/泰山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李白游泰山,见远山,闻天鸡,壮观开阔,心生喜爱之意;姚鼐乘风雪,登泰山,观日出,赏奇景,色彩绚丽,心生赞美之情。
18.(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名句名篇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留白”是文学艺术常用的艺术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就描写了“留白”带来的意蕴无穷之感。
(2)苏轼的多篇诗文都写到酒,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写以酒凭吊;《赤壁赋》中“   ”写举着葫芦做成的酒器互相劝酒。
(3)顺着风势呼喊、借助车马前行,可以达到“   ”和“   ”的效果,荀子在《劝学》中以此来论证学习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取得更大的成效。
(4)“风”是我国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不同特征的“风”,会营造不同的境,传达不同的情。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所学篇目中就有这样的诗词或文句,如:“   ,   。”
【答案】(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一尊还酹江月;举匏樽以相属
(3)(而)闻者彰;(而)致千里
(4)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幽、舫、唯、尊、酹、匏樽、啸、渚、霓。
故答案为: (1)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 一尊还酹江月 举匏樽以相属 (3)(而)闻者彰 (而)致千里 (4)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费孝通的青少年时期正值日本军国主义大肆侵华、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时。费孝通早年在东吴大学读了两年医学预科班,目的是想治病救人。但面对国家A____、人民贫穷落后的局面,他意识到,中国的问题不是一两个人生病的问题,而是中国会不会亡国的问题。他觉得,B____。费孝通后来转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下决心研究中国的社会,目的就是要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来医治中国社会的病症;就是为了C____,以自己的知识来帮助中国摆脱贫困,走向富强,实现救国富民的人生目标。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费孝通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一眼就看到了这位学生的志向,他说,“①费博士是一个中国的青年爱国者,②他不仅充分地感受到了中国目前的悲剧,③反而还注意到了更大的问题——④他的伟大的祖国进退维谷,⑤是西化还是灭亡。”费孝通清楚地认识到,在国家和社会大转型时期,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分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分子就是要用科学的知识,方法来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来改造它,找到一条出路。费孝通就是要通过研究引导国家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救国之路,一条民族复兴发展之路。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要求:A处和C处填成语;B处填语句,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9.A:风雨飘摇;B:医治社会比医治人更重要;C:学以致用
20.第①处:“一个中国的青年爱国者”修改为“中国的一个青年爱国者”。第③处:“反而”修改为“而且”。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A处,由“费孝通的青少年时期正值日本军国主义大肆侵华、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时”“人民贫穷落后的局面”的语境及与“国家”的搭配可知,此处形容处于危难的国家的状况,可填: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生死存亡/积贫积弱/百废待兴。风雨飘摇:比喻时局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泛指内外各种忧虑和祸患。动荡不安:形容不稳定,不安定。生死存亡:或者生存,或者死亡。形容情势处于危急关头。积贫积弱:经长期不断积累而形成的贫困和虚弱状态。百废待兴:许多被废置的事情都等着去做。指废置后需要重做的事很多。
B处,由“他意识到,中国的问题不是一两个人生病的问题,而是中国会不会亡国的问题”的语境及“费孝通后来转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下决心研究中国的社会”的提示可知,此处是说费孝通对救国认识的转变,可填:医治社会比医治人更重要/学医救不了中国/医治社会更重要。
C处,由“以自己的知识来帮助中国摆脱贫困,走向富强,实现救国富民的人生目标”的语境可知,此处强调要用所学知识救国富民,可填:学以致用/力学笃行。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在实际中应用。力学笃行:努力学习,认真实践。
故答案为: A:风雨飘摇;B:医治社会比医治人更重要;C:学以致用
20.本题需要对①—⑤处句子逐一进行排查分析,进而进行修改:
第①处:“一个中国的青年爱国者”语序不当,“中国”是领属性词语,放在前面,修改为“中国的一个青年爱国者”。
第③处:“反而”关联词语误用,此处是递进分句,与“不仅”搭配,修改为“而且”。
故答案为:第①处:“一个中国的青年爱国者”修改为“中国的一个青年爱国者”。第③处:“反而”修改为“而且”。
(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第二天,冠家门上的封条被扯掉,搬来七八口子日本人。全胡同的人都把头低下去。这么小的一条胡同,倒有两个院子被日本人占据住,大家感到精神上的负担实在太重。因为讨厌日本人,他们也就更恨冠晓荷:假若,他们想,不是冠晓荷出卖了钱先生,假若大赤包没有做出抄家的事情来,日本人怎会想起这条不起眼的小胡同呢
晓荷可是另有一个看法,他对邻居们解释:“咱们必要看清楚,东洋人跟咱们是一家人。那是我的房子,我能不心疼吗 当然心疼!可是,话得从两面说,招弟现在做着他们的事,而他们又住着我的房子,这不是越来越亲热,越有交情吗 一定!”
除了这样声明,他还每见到新搬来的日本男女,都深深地鞠躬,赶上去搭讪着说几句话,并且报告一点房子的历史:“这所房子是我——等我想一想啊——前六年翻修过的,砖瓦木料全骨力硬棒!下多大的雨,绝对,绝对不漏!就是呀,夏天稍微热一点,必须吗,请记住,搭个凉棚!搭上棚,地上再洒点水,我告诉您,就甭提多么舒服啦!”
……
冠晓荷呆呆地立在那里,看着原来是他自己的那所房子……他不能明白他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堂堂的冠晓荷会没有了住处!长叹了一声,他走出小羊圈。
21.对于文学作品来说,相同的标点符号有时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的问号分别是什么用法 具有怎样的效果 请简要分析。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就是”,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答案】21.①用法:表反问;效果:以疑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强化了对冠晓荷、大赤包斥责的正当性。②用法:表设问;效果:与下文的回答共同表达了将房子给日本人居住的无奈、痛心,增强语气。
22.①Ⅰ中的“就是”表示强调,强烈肯定,正是、偏偏;②Ⅱ中的“就是”表示轻微转折,只是。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首先注意积累常用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其次认真分析文本语意,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21.本题作答注意结合划线句子的特点进行标点符号运用的效果分析:
第一处,“日本人怎会……呢?”这是反问句,问号加强反问的语气,反问是无疑而问,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结合“不是冠晓荷出卖了钱先生,假若大赤包没有做出抄家的事情来”可知,这句话强调了对冠晓荷、大赤包斥责的正当性。
第二处,“那是我的房子,我能不心疼吗?”是问句,“当然心疼!”是答语,先问后答,是典型的设问句,问号表设问语气,与“当然心疼!”结合强化了语气,表达了将房子给日本人居住的无奈、痛心。
故答案为:
①用法:表反问;效果:以疑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强化了对冠晓荷、大赤包斥责的正当性。
②用法:表设问;效果:与下文的回答共同表达了将房子给日本人居住的无奈、痛心,增强语气。
22.本题作答注意结合划线词语所在句子的语境进行分析概括:
①语言文字运用Ⅰ“下多大的雨,绝对,绝对不漏!就是呀,夏天稍微热一点,必须吗,请记住,搭个凉棚!”中“就是”是“只是”,结合“夏天稍微热一点”可知,这所房子也有夏天热的缺点,用“就是”表示轻微转折。
②语言文字运用Ⅱ“费孝通就是要通过研究引导国家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救国之路,一条民族复兴发展之路”中“就是”是“正是、偏偏”,用在“要”前表示强调,有强烈肯定的语气。
故答案为:
①Ⅰ中的“就是”表示强调,强烈肯定,正是、偏偏;②Ⅱ中的“就是”表示轻微转折,只是。
四、整本书阅读
(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乡土中国》进入高中课本,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样也给广大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
有位教师认为,《乡土中国》原本是费孝通在《世纪评论》上发表的连载文章,其中包含了许多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例子和费孝通本人的生活经历。如果能适当地抓住这些案例,并结合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便能很好地将学生吸引到文本阅读中。比如,在讲述《乡土本色》时,着重分析“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点,引入有关方言俚语和地方文化的讨论;在讲述《差序格局》时,选取“差序格局”这一重要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否越来越平等化和“朋友化”;在讲述《长老统治》时,提取“社会继替”和“教化权力”等概念,组织学生讨论城市中的养老问题……
还有位教师认为,《乡土中国》是一部社科类学术著作,在设计《乡土中国》的教学时,有必要以此书为范例,向学生示范阅读社科类学术著作的方法,比如如何进行圈点勾画,如何书写批注。通过书写批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以相对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分析手中的阅读材料。
23.语文老师请你给同学们讲解《乡土中国》。请从下列三个章节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一位老师的讲解方法,选取相关概念或观点,拟出讲解要点。要求观点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80个字。
《文字下乡》《礼治秩序》《血缘与地缘》
24.做批注是阅读学术著作常用的方法。请阅读《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片段,从论证方法和论证严谨性的角度,为下列两处画横线的语句做批注。
①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②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答案】23.①在讲述《文字下乡》时,着重分析“传统的乡土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面对面的社群,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社会”这一观点,组织同学们讨论当下城市社区的交往现状/也可以引入有关乡村振兴、乡村教育的讨论/讨论社会人情传统、法治社会建设等社会话题/联想当代社会人们日常交流、表情达意的方式/讨论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社会是否需要文字。
②在讲述《礼治秩序》时,着重分析“乡土社会无‘法’而有‘礼’”这一观点,组织同学们讨论传统节日延续至今的重要意义。
③在讲述《血缘与地缘》时,选取“血缘社会”“地缘社会”这两个概念,引导同学们思考以姓氏命名的乡村、现代社会人口流动等现象。
24.示例:①运用比喻论证,把西洋社会格局比作捆、扎、把的柴,生动形象地论说了西洋社会的团体性特点。
②补充了“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这样的特殊情况,使文章论证更加严谨。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章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②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③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给作品作批注的表达能力。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批注的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23.本题作答首先注意明确第一位老师的讲解方法:由材料第二段可知,“引入有关方言俚语和地方文化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否越来越平等化和‘朋友化’”“组织学生讨论城市中的养老问题”老师在讲解某个观点时,注重结合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引入相关问题的讨论。
据此,从《文字下乡》《礼治秩序》《血缘与地缘》三个章节中任选一个,先讲述或分析相关观点或概念,再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计相关论题,组织学生讨论,从而能够准确理解章节内容,并能够联系现实,避免枯燥和说教,让学生对抽象的观点和概念有一个形象化了解。这一讲解方法最关键之处是设计讨论问题,如何把问题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观点衔接起来,需要学生准确把握乡土中国的特点,同时又能联系自身感兴趣的问题。
故答案为:
①在讲述《文字下乡》时,着重分析“传统的乡土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面对面的社群,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社会”这一观点,组织同学们讨论当下城市社区的交往现状/也可以引入有关乡村振兴、乡村教育的讨论/讨论社会人情传统、法治社会建设等社会话题/联想当代社会人们日常交流、表情达意的方式/讨论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社会是否需要文字。
②在讲述《礼治秩序》时,着重分析“乡土社会无‘法’而有‘礼’”这一观点,组织同学们讨论传统节日延续至今的重要意义。
③在讲述《血缘与地缘》时,选取“血缘社会”“地缘社会”这两个概念,引导同学们思考以姓氏命名的乡村、现代社会人口流动等现象。
24.本题作答注意结合划线句子前后语境,以及句子的论证手法特点进行分析概括:
①第一处画线句说的是西洋社会格局的特点,“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运用比喻论证,把西洋社会格局比作捆、扎、把的柴,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这就是团体特点,生动形象地论说了西洋社会的团体性特点。
②第二处画线句“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说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从而补充了“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这样的特殊情况,使文章论证更加严谨。
故答案为:
示例:①运用比喻论证,把西洋社会格局比作捆、扎、把的柴,生动形象地论说了西洋社会的团体性特点。②补充了“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这样的特殊情况,使文章论证更加严谨。
五、写作
25.(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从下列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写作。
⑴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提到“灯塔不灭,黑夜总有被照亮的时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像“灯塔”一样的人,他们给我们以方向、温暖、启发、力量等,指引我们冲破黑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选取真实感人的细节,凸显人物特征,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及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⑵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飞速传播,无形中促使着风潮的形成。“鲶鱼须”、卷发棒,成为一些中学女生的标配;“科目三”“社会摇”成为不少中学男生的热捧舞蹈;拍照就是美颜加P图,务必肤白貌美、身材修长;休闲不离二次元,句句古风鬼畜,萌系御宅……其实,垂柳白杨,自身各有其美;芙蓉牡丹,人亦各有所爱。卷发棒或能增添青春之美,“科目三”着实释放了自我活力,但形象之美本无统一的标准,兴趣所在更不能刻意地局限。遵从自然或本心,避免一味追逐“风潮”或盲目“求同”,也许才能活出真实丰盈的自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及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答案】 灯塔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红底白字的横幅挂在教室后面。书本堆积成山,讲台上的老师带着“小蜜蜂”讲着知识点。遇见张老师前,我从未想过,我竟有机会坐在教室中上高中。
两年前,女高的校长张老师亲自来到我家,叫我去上高中。“上高中?不可能,她还得出门打工,供她弟弟上学呢!”父亲边翻土边说道。其实我心中无比希望去考大学,可惜没有机会,我低头织着手中的衣服。
“她呢,你问过她的想法没有?”张老师指着我说。“她的想法就是去打工!”父亲没有给我讲话的机会。
张老师走向我,抓起我的手,说:“你想去打工吗?”“想吧……”父亲瞪着我,我不敢说去上学的事。“真的吗?”我眼泪不受控制地往下掉,嘴巴张开又说不出声。张老师看我,心中大概知道了我的想法,抓起我的手向父亲说:“她的学费我负责,每学期如果考得好还有奖学金,足够支付弟弟的学费了。”
我曾在课本中见到过用灯塔形容希望。那一刻在我心中,张老师就是我的灯塔。我暗下决心,在未来成为像张老师一般可以照亮别人的灯塔。
尽管父亲极不情愿,在我保证尽全力去拿奖学金和在课余仍编织花篮补贴家用的哀求下,父亲终于让我去女高上学了。
经过三年的努力,我考上了省里的一所师范学院。初到学院,全是我从未见过的设备和景象。同寝的女孩吃着我从未听说过的薯片,用着几十块钱一根的笔,而我手里拿的是张老师送给我的最普通的笔。巨大的经济差距让我感到自卑,我开始怀疑自己。我虽然走出了大山,但没能跟上城市中人们的脚步,我怕我被他们看不起,更怕我那种刷题的学习方式不适应这里的教学,最终无法毕业,白白浪费了这些年,白白浪费了张老师的苦心。
“你的信。”室友把一封信放在了我的床上。
“张老师寄。”我看着这四个字,眼前浮现出三年前张老师劝我读书的场景,想起了那时心中暗暗许下的愿望。
我像是海上漂泊的孤船,张老师如灯塔一般一次又一次带给我希望。在我迷茫之时,又见灯塔,我相信,我一定会冲破黑暗,迎来光明的人生。
例文:
遵从内心,活出真实丰盈的自我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常常陷入对“风潮”的追逐和对“求同”的盲目追求中,以至于渐渐失去了自我,忘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我们不禁要问,怎样才能活出真实丰盈的自己?答案或许就在于遵从本心,才能活出真实丰盈的自我。
遵从本心,是理应坚持的生活之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拒绝了权力的诱惑,选择在田园中修篱种菊,享受自然的宁静淡泊。他的诗作《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子,正是他遵从本心、热爱自然的最好写照。庄子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被外物所束缚,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外在,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因此拒绝被束缚的人生,才能活出真实的自我。一味追逐“风潮”,被社会的风潮所左右,则可能失去自我的理想,失去人生的方向。随波逐流,毕竟不能摆脱内心的颠沛流离,永远活不出高质量的人生。
法国哲学家萨拉斯特说过:“人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我们的生活应该是由自己来设计和塑造的,而不是盲目地跟随风潮。看到别人追求名利,自己也跟着追求;看到别人崇拜明星,自己也跟着崇拜。我们似乎总在模仿别人,却忘记了遵从内心: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这样的生活真的让我感到快乐和满足吗?
盲目“求同”也是不可取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真正的和谐应该是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而不是要求所有人都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这是我们成为独特的个体的基础。就如同七彩虹的美丽正在于它七色的个性色彩,世界的美好正在于它多姿多彩的个性元素。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与别人相同,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自己的独特性,生活也会因此变得单调乏味。
要活出真实丰盈的自己,我们需要有勇气去拒绝盲目跟风。我们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是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不是轻易地放弃或改变。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所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外在的形式永远不能取代内在的成长,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和体验生活的深度时,我们才能活出真实丰盈的自己。
总之,遵循内心,需要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定的信念。倾听内心,才能把握人生的方向。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用理性、智慧和坚持,去追寻内在的声音,实现自我的愿望。愿我们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现个性的风采,活出真实丰盈的自己。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1)本题为读写结合类材料作文。写作材料来自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篇目,属于典型的读写结合,需要我们在阅读理解文学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核心意象,明确灯塔意义,同时需要选取指引我们冲破黑夜的“灯塔式”人物,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验,完成一篇记叙文。“灯塔”这一意象,本来是用于夜间指引船只航行。由此人们为其拓展出了诸多象征意义——希望、温暖,理想和目标等。所以,材料中所指的像“灯塔”一样的人,应当是指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能够指引我们树立理想和目标,找到前进的方向或方法的人。正是这些人,让我们即使历经千辛万苦,困难重重,也不会丧失希望,而是能成为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理想和目标前进的人。
本题在文体上要求写记叙文,这就涉及到写人叙事。所选人物需具备“灯塔”一般的意义,虽然不必像小说一样从各个角度塑造人物形象,写得很全面,但也需在关键时刻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来体现其对“我”的指引意义,还应该写“我”的感受,用来体现这个人物对“我”的极大影响。叙事方面,应该先写足“我”遇到的困境,然后才能安排人物出场,这里的出场应该自然合理。
具体写作时,要注意明确写作对象——像“灯塔”一样的人,并考虑清楚他在哪一方面具有“灯塔”般的作用。比如,可以叙述当自己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下降的时候,是学霸同桌无私分享自己的学习笔记和经验,课间耐心地帮自己答疑解惑,由此说明这个“灯塔”式的同桌给自己以启发。也可以记叙描写老师或母亲在自己遭遇病痛想放弃的时候,仍积极鼓励自己,最终让自己坚持了跳舞这条路,他们给我指引了人生的正确方向。
参考立意:
①心中有灯塔,暗夜亦有光。(叙述在自己沮丧时老师指点人生方向)
②众里寻“塔”千百度,原已润物细无声。(叙述自己在同学一点点帮助下学习成绩稳步提升的过程)
③“灯塔”指引,人生不迷茫。(叙述自己每次失意时妈妈都能看出并安慰自己的经历)
(2)本题为时事类材料作文。首先注意材料提到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促使风潮形成,无论是时髦青春的妆饰、释放活力的舞蹈、美颜加P图的展示,还是二次元的生活方式等潮流,都表现出多姿多彩的生活面貌。正所谓自身各有其美,人亦各有所爱,社会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但如果一味追逐“风潮”和盲目“求同”就会有许多负面影响,追逐风潮会让人失去自我,盲目追求别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失去真实的自我。盲目求同则让人不敢挑战和尝试新的事物,只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和标准,这会使人人失去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人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本质和个性,有自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因此说,遵从自然或本心,避免一味追逐“风潮”或盲目“求同”,也许才能活出真实丰盈的自己。考生可以深入分析如何活出真实丰盈的自己,多角度进行立意:一方面,要认识自我和本心,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另一方面,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断地完善丰富自己,促进自我的成长。也可以二者兼具,辩证说理。
具体写作时,可以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不忘本心,拥有真实丰盈的人生”。首先结合社会现实,列举在当下人们常常迷失自我的现象,追求风潮和求同,导致失去真实的自己,往往陷入迷茫、焦虑、浮躁的漩涡。然后阐述遵从本心对人生的积极影响,以及盲目求同的消极影响。再提出拥有真实丰盈的人生的方法,如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盲目从众、保持独立思考、理性认知自我等。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论点,强调并鼓励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不要迷失自我,成就自己的完美人生。
参考立意:
①不忘本心,拥有真实丰盈的人生。
②跟随时代风潮,但不失本我风采。
③与时代共舞,追寻自己的梦想。
④遵从内心,做真实的自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