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北京市怀柔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北京市怀柔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北京市怀柔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2023高二上·怀柔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音乐里音色表现的一个重要内涵是“音即一切”的音色观。音色的表达是在音色里就完成的,不需要假借任何外在的旋律、曲式、结构的发展。音色里的实音、虚音、合音,就有层次。一个“音”在这里事实上就具足了一切。
就中国音乐“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我们做几点介绍。任何音乐系统都有它喜欢的音色。中国音色虽然比较多元,但还是有它基础音色的存在。这基础音色跟桐木音色有关。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它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在这点基础上再做变化。
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以《阳春》为例,它所以有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就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这首曲子不能拿到吉他上弹。也许当吉他弹出第二十个音时,它第一个音的共鸣恐怕还在那里。所以吉他很适合伴奏,而琵琶只能做主体的、独奏的表现。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虽然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但个性很清楚、颗粒很清楚地直接表现出来。
再有,音色还常体现一个较音色更基底的角色出来。过去琴人讲,散音不动,像地;泛音空灵,像天;按音是人来变化它的,代表人。一个好的乐曲一定要在天、地、人中间得到协调。所有的古琴曲,一开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后的结束一定是____,为什么?因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乐来自天地。最好的音乐,要回归于天。这里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殊的创作观。
“音即一切”还涉及中国音乐对下指落弦的功力讲究。中国音乐,讲软弦对软弓。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乐器,弓拿起来,弓毛是垂在下面的,弓毛可以缠三匝。其好处是可以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我们听二十岁的人唱的《塞上曲》,中年人唱的《塞上曲》,老年人唱的《塞上曲》,这样一种因音色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怀对应,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感受到。乐谱是没有办法表现音色的。所以从谱子认知一个中国作品,可能那个原点就缺了。而这样一个原点的缺失,就会导致中国音乐里可能最重要的一块就从根柢流失了。
(节选自《音色里的中国人文》,有删改)
材料二
音乐是有年龄的。
在我们幼年的时候,音乐也许曾经是保姆。旋律的构成简单而稚拙,但每个音符都舒缓、柔和、温厚和淳朴。那节奏是摇篮式的,在摇晃着的歌谣里,我们的骨节一寸寸放大着,成长着,却分不清保姆和音乐,是怎样各司其职又互为其主。
少年时代,音乐就如同我们第一个悄悄钦慕的恋人。我们在深夜与它相约,聆听它的倾诉和呼唤。乐曲中每一处细微末节,哪怕一个小小的颤音,也会让我们心跳脸红。那欢喜是纯真无邪的。无论哪一种音乐都会使我们欢欣。但可惜那时我们太年轻,心里喜欢着,却无法分解和辨析它真正的奥妙。
当我们成为沉稳和成熟些的青年时,浮游荡漾在空气中的音乐,也渐渐沉淀下来。那时我们开始思考音乐,努力试图去读解和领悟,并试图与音乐对话。音符变得立体,有一种辐射和扩张的趋势,暗藏着你听得见或是听不见的声音。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有了实在和具体的内容,成为可视可感的语言和思想,甚至是哲学。
被琐事缠身的中年,岁月匆促,音乐在生活中已是显得奢侈的享受,往往纯粹是一种娱乐和休闲。那时候音乐有点像一个分手多年的旧恋人,只是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会偶尔下决心安排一次有礼貌而有节制的见面。
人到了老年,对音乐的选择变得十分挑剔。若是喜欢的音乐,必是自己灵魂的回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除了自己认定的那种之外,天下的音乐都是不堪入耳的噪声。所以老年的音乐,由于排除了功利的杂音,在自然淡泊的心境中,便有了一种宁静透明的质感。
所以,音乐具有着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音乐无法定义。不同的音乐可以被每个年龄段的音乐爱好者分享。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古典或是现代、严肃或是流行,在欣赏者那里,并没有绝对的界别。在感人至深的音乐中我们常常迷途甚至错位,但音乐宽容大度,它知道自己所能在人们心上激起的回声,是“喜欢”的唯一标准。
音乐只是有点儿模糊,有点儿空灵。它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音乐被人吸纳到心里去,又被人在各个生命阶段自然而然地传递下去,音乐就变得永恒了。
(节选自张抗抗《音乐之伴》,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音色里的实音、虚音、合音形成的层次,使中国音乐的音色表达凭借音色本身就可以完成。
B.琵琶外形“多骨少肉”,这种特殊的外形结构,自然会产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色效果。
C.吉他是共鸣效果很好的乐器,适合用来伴奏,像《阳春》这样的曲子是不适合用吉他来独奏的。
D.最好的民间胡琴家所用的乐器,讲究软弦对软弓,其好处是可以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音乐”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音乐的音色特点决定了中国乐器都由桐木制成。
B.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讲究个性清楚,颗粒清楚。
C.中国音乐在乐曲的创作上体现了天、地、人的协调。
D.中国音乐不能只从谱子认知,乐谱难以表现中国音色。
3.根据材料一,填入横线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散音 B.按音 C.实音 D.泛音
4.下列对材料二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稚拙:幼稚质朴,“拙”读作“zhuō”。
B.淳朴:诚实朴素,也可写作“纯朴”。
C.颤音:颤动的声音,“颤”读“zhàn”。
D.百无聊赖:和“兴味索然”是近义词。
5.材料二划线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在我们幼年的时候,音乐也许曾经是保姆。
B.少年时代,音乐就如同我们第一个悄悄钦慕的恋人。
C.它知道自己所能在人们心上激起的回声,是“喜欢”的唯一标准。
D.(音乐)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
6.材料二字体加粗句子,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音乐是有年龄的”,是指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于音乐的感受不同。
B.“音乐具有着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主要指不同音乐有着不同的受众者。
C.“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否定“音乐是有年龄的”说法,“其实”一词强化观点。
D.文章结尾说:音乐被人吸纳、传递,直至永恒,究其原因是人们对音乐的喜欢。
7.材料一说“这样一种因音色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怀对应,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感受到”。结合材料二,概括二十岁、中年、老年唱《塞上曲》,音色产生的变化以及与之对应的情怀。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32分。
(2023高二上·怀柔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①,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②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节)
[注]:①隐囊:靠枕。 ②鹿独:流离颠沛的样子。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至冠婚,体性稍定 冠:冠礼,指成年
B.射则不能穿札 札:书信
C.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 顾:通“雇”
D.当尔之时,诚驽材也 驽:才能低下平庸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事遍于经史 / 列器玩于左右
B.以启寤汝耳 / 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C.梁朝全盛之时 / 施之世而无所用
D.求诸身而无所得 / 被褐而丧珠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趁这个时候,(对他们)应该加倍训育诱导
B.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有认识他的人在旁边观看,(恨不能)替他钻到地下去
C.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有学问和技艺的人,随处可以安身
D.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
由此看来,怎么可以不自我勉励呢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士大夫子弟,少时读《礼》《传》《诗》《论》,等到成年后就更该再接再厉,成就一番功业,否则就会碌碌无为。
B.作者认为士大夫子弟就应该以读书为重,不要涉猎农商工技,否则即使因家世荫庇,也只能是醉酒饱食,无所事事以终余年。
C.作者为告诫后世子孙勤奋学习,在文中列举了大量反例,使用很多对称句式生动描绘出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子弟的丑陋面目。
D.作者将梁朝某些贵族子弟全盛与衰败后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将战后俘虏的两种不同结局进行对比,有力证明了勤学的重要性。
12.作者在告诫后世子孙的家训中,指出了拥有学问的重要性,对此,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23高二上·怀柔期末)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④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13.分别提炼出四个句子蕴含的成语。
14.综合以上四则材料,概括并简析孔子及其弟子对“学习”有哪些认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2023高二上·怀柔期末)阅读下面唐诗,回答下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5.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 张:演奏
B.李凭中国弹箜篌 中国:国都之中
C.十二门前融冷光 融:沉浸
D.石破天惊逗秋雨 逗:停留
16.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交代了弹奏的时间、地点、人物,首先以乐器落笔,强化了乐器本身的精致,也是为了突出表现音乐的高雅。
B.“昆山”两句,诗人借助自然界极富诗意的美好事物,以视觉感受的美来写听觉感受的美,从而引发听者的联想与想象。
C.诗歌后八句,集中笔墨,从人间写到天上,写出了李凭弹奏乐曲时所产生的动人心弦的神奇效果。十二门在此借指长安。
D.整首诗想象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以及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表达了对李凭演奏技艺的赞赏,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
17.下列描写音乐与“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琴歌》李颀)
B.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赤壁赋》苏轼)
C.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行》白居易)
D.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杜甫)
18.“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两句一向得古人好评,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19.(2023高二上·怀柔期末)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论语》章句虽短,但“微言大义”。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不亦远乎?”。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
(2)“诗言志,词抒情”。李白《将进酒》中“    ,会须一饮三百杯”,“   ,但愿长醉不愿醒”,表达诗人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苏轼《江城子》中“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将梦境与对亡妻的思念融合在一起; 陆游《书愤》中“    ,    ”,表达诗人壮志未酬却人已老去的悲愤。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2023高二上·怀柔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①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②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紧要事,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跑出来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
③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现在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它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
④各班的甲菜只是在小脸盆里盛一点,丙菜也用小脸盆盛一点。只有乙菜各班都用烧瓷大脚盆盛着,显然大部分人都吃这种既不奢侈也不寒酸的菜。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⑤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崂,谁没在野山野地里吃过饭呢?今天可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儿工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
⑥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当然这几个黑家伙不是值日生本人的,她端着自己的饭菜,满脸不高兴地立在房檐下,显然是等待最后一个跚跚来迟者。
⑦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脸上看来才刚刚褪掉少年的稚气——显然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种年龄所特有的那种青春光彩。
⑧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瞧吧,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
⑨他 甲 (径直/径自)向饭场走过来了。值日生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 乙 (按捺不住/迫不及待)地端着自己的饭碗离开了。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 丙 (怔/懵)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筐里还剩两个,不知他为什么没有拿。
⑩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象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 丁 (大快朵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20.填入文中横线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径直 按捺不住 懵 大快朵颐
B.径自 迫不及待 懵 大快朵颐
C.径直 迫不及待 怔 狼吞虎咽
D.径自 按捺不住 怔 狼吞虎咽
2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①划线句子,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严寒即将过去但春天还未到来,又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B.段③详细交代甲、乙、丙三种菜的内容和价钱,暗示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为下文小说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C.段⑦段⑧主人公的出场,主要运用肖像描写,无论是黄瘦的脸色,还是衣服、鞋子,都展现他家境的贫寒。
D.段⑩划线句子是细节描写,生动描绘主人公因菜汤溅入眼里,虽闭住眼,但仍因为极度不适而流泪的情形。
2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切景语皆情语”,开篇那雨雪交加、严寒依旧的阴冷凄清的自然环境描写,真实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凄凉。
B.“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山乡圪崂”“烂泥塘般的院坝”等陕北方言词语的使用,使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C.作品在塑造人物方面,除了运用各种描写人物的手法外,还善于利用故事情节的展开,来进一步突出人物的个性。
D.小说呈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追求,突出生活的原生状态和被叙述者的原始感受,带有明显的日常生活色彩和情感色彩。
23.选文中主人公(孙少平)出场及吃饭的情节看哭了很多人。有人说,他自卑的让人心疼;有人说,他自尊的让人动容……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150字)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2023高二上·怀柔期末)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①打开手机,网络投票扑面而来:最美乡村,最美首都家庭,最美逆行者,最美中学生……系列“最美”评选活动,无疑推动了“弘扬最美、学习最美、争当最美”的社会新风尚。而网络投票评选方式,因其快捷、受众面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也成为越来越多组织者的首选。但也有人说,目前投票技术、评选规则、行业监管等方面的不完善,让人对评选结果的真实性和功利性产生质疑。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以“我看网络投票”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②尝试,通常指人们主动去做某件事,是一种心灵、身体亲历的过程;结果虽然无法把握,或成功,或失败,但总之,都会带给人启迪。在你的人生经历中,哪次尝试让你印象深刻,有所思、有所感呢?
请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D
4.C
5.C
6.C
7.二十岁: 音色沉稳成熟。 情怀:开始思考音乐的含义,努力读解和领悟其中的意味。
中年时: 音色沉稳节制。 情怀:音乐是娱乐和休闲,在匆忙之中,有节制的去享受。
老年时: 音色宁静透明。 情怀:音乐深入灵魂,因排除功利的杂念,心境更加自然淡泊。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审准修饰语,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其次,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最后,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比照分析,看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然后再确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要注意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最后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
(3)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词语(成语)的辨析与运用重点考查学生对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考查的范围有: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所考词语,绝大多数是教材中出现过的词语。考查的要点是常用易混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常用易混同音异义词的辨析和运用,成语和关联词语的辨析运用;词语辨析与选用的原则是“词不离句”,要先理解语境意义再关注词语意义。
(4)本题考查对词语音、形、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准确识记字音,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还要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因此在识记时,可以根据不同语境的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5)本题考查对修辞的理解分析能力。考查辨析和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一定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
(6)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然后再确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要注意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最后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审题,明确要求,特别注意题干中限定范围、空间、时间等方面的词句,然后根据试题要求,回读原文,圈点勾画相关内容,尤其要注意勾画关键词句,最后在筛选相关信息后,组织出规范的答案,要注意信息要点不能交叉重复。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
B.“琵琶外形‘多骨少肉’,这种特殊的外形结构”错误,歪曲理解,结合“它所以有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就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可知。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
A.“决定了中国乐器都由桐木制成”错误,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
D.结合“所有的古琴曲,一开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后的结束一定是____,为什么?因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乐来自天地。最好的音乐,要回归于天”可知。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对词语音、形、意的把握能力。
C.“颤音”的“颤”应读“chàn”。
故答案为:C。
5.本题考查对修辞的理解分析能力。
C.没有比喻。
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
C.“‘其实’一词强化观点”错误,结合“所以,音乐具有着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音乐无法定义。不同的音乐可以被每个年龄段的音乐爱好者分享。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可知,“其实”一词是一种委婉的态度。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二十岁:结合“浮游荡漾在空气中的音乐,也渐渐沉淀下来”可知,音色沉稳成熟。情怀:结合“那时我们开始思考音乐,努力试图去读解和领悟,并试图与音乐对话。音符变得立体,有一种辐射和扩张的趋势,暗藏着你听得见或是听不见的声音。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有了实在和具体的内容,成为可视可感的语言和思想,甚至是哲学”可知,开始思考音乐的含义,努力读解和领悟其中的意味。
中年时:结合“音乐在生活中已是显得奢侈的享受,往往纯粹是一种娱乐和休闲”可知,音色沉稳节制。情怀:结合“那时候音乐有点像一个分手多年的旧恋人,只是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会偶尔下决心安排一次有礼貌而有节制的见面”可知,音乐是娱乐和休闲,在匆忙之中,有节制的去享受。
老年时:结合“所以老年的音乐,由于排除了功利的杂音,在自然淡泊的心境中,便有了一种宁静透明的质感”可知,音色宁静透明。情怀:结合“人到了老年,对音乐的选择变得十分挑剔。若是喜欢的音乐,必是自己灵魂的回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除了自己认定的那种之外,天下的音乐都是不堪入耳的噪声”可知,音乐深入灵魂,因排除功利的杂念,心境更加自然淡泊。
故答案为:二十岁: 音色沉稳成熟。 情怀:开始思考音乐的含义,努力读解和领悟其中的意味。
中年时: 音色沉稳节制。 情怀:音乐是娱乐和休闲,在匆忙之中,有节制的去享受。
老年时: 音色宁静透明。 情怀:音乐深入灵魂,因排除功利的杂念,心境更加自然淡泊。
【答案】8.B
9.A
10.B
11.B
12.示例:选文主要阐述不管朝代如何变迁,只有有学问和才艺的人,才能随处都可以安身的观点。开篇先指明,连古代的圣明帝王尚且要勤学,那么一般百姓更应刻苦学习。再接着由“人生在世,会当有业”领起分析,强调不论是农民、商贾、工巧、伎艺、武夫、文士,都具有自己专门的技能技艺,告诫子弟,与其不学无术,一生愧辱,不如数年勤学。最后以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的表现与离乱之后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的情形加以对比,说明不学无术的危害及“有学艺者,触地而安”的道理,要求子弟要不断努力,学习一技之长。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并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考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积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学会猜读(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正确使用虚词是高考考查的另一个能力点,考查内容有辨析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和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又以考查近义虚词为主。高考虚词考查的核心是“灵活使用”,在辨析时要注意分清它们间的细微差别,明确虚词的位置,防止滥用虚词,再结合语境及句子内部关系,并注意词与词间的配套搭配。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段,读顺了翻译就成功一半;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翻译时应注意文言文的句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成分的补充;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古文翻译重在直译,字字落实。除此之外,还要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紧扣人物,落实事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人物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初步的分析评价。其次抓住题干,落实要求,要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要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最后仔细比对,落实细节,这类题最简捷的做法就是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落实细节,特别是有关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等方面的细节,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一般来说,发现差异就是找到了问题。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先看所赋分值作答,学会从这些分值来确定答题的层次性,要点的数量等。然后按一定思路作答,在做内容概括题时,一定要分点概括文中会出现并列的部分,既要学会用原文也要学会从抽象中概括大意。最后按题意要求,组织不同句式作答。
【参考译文】
从古以来,圣明帝王,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呢!这类事情在经书典籍中随处可见,我也不频繁列举,只暂且举近代切要的事例,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诗经》和《论语》。等到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趁这个时候,应该对他们加倍进行教训诱导。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当农民的就要商议耕稼,当商人的就讨论买卖交易,当工匠的就要致力于制造各种精巧的器用,当艺人的人就要思考研习方法技术,当武士的就要熟悉骑马射箭,当文士的就要研究议论儒家经书。我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业和商业,又缺少手工技艺这方面的本事,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名字,整天饱食醉酒,无所事事,以此来消磨时光,以此来了结自己的一生。有的人依靠家世荫庇,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完全忘记了学习的事;等遇到吉凶大事,议论起得失来,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伸懒腰罢了。有见识的人在旁边观看,恨不得替他钻到地下去。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奋学习,长时间地受着一辈子的羞愧耻辱呢!
梁朝全盛的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没有人不讲究以香料熏衣,修剃脸面,涂脂抹粉的,他们外出驾着长檐车,踏着高齿履,坐在织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上,倚靠着用染色丝织成的靠枕,在身边摆满了各种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通过明经答问求取科第,就雇人顶替自己去回答问题;要出席三公九卿的宴会,就借助别人之手帮自己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显得是个豪爽之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负责执掌选拔人才的,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在朝中当道执政掌权的,再不见当年的朋友。想靠自己去求得一官半职却一无所长,想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却没有本事。身披着粗麻短衣,卖掉家中的珠宝,失去华丽的外表,露出本来无能的本质,呆头呆脑像段枯木,有气无力像条干涸的河流,在兵马中颠沛流离,在荒沟野壑中辗转等死。当这时候,真正是才能低下平庸的人啊。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从战乱以来,我多次见过那些俘虏,其中有些人虽然世代寒士,但懂得《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当老师;虽是干载的世家大族子弟,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一个不去给别人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么能不自我勉励呢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节)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错误。“札”,指铠甲的叶片,这里代指铠甲。句意:射箭不能穿透铠甲。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相同。均是“在”的意思。句意:这类事情在经书典籍中随处可见。/在身边摆满了各种器用玩物。
B.不同。表目的,用来; /用。句意:来启发提醒你们。/以此来消磨时光,以此来了结自己的一生。
C.不同。结构助词,的; /代词,技艺。句意:梁朝全盛的时期。/想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却没有本事。
D.不同。转折连词,却; /承接连词,然后。句意:想靠自己去求得一官半职却一无所长。/身披着粗麻短衣,卖掉家中的珠宝。
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有认识他的人在旁边观看”错误。“有识”,指的是有识之士,不是“有认识的人”。句意:有见识的人在旁边观看,恨不得替他钻到地下去。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不要涉猎农商工技,否则即使因家世荫庇,也只能是醉酒饱食,无所事事以终余年”错误,文中涉及工商业说的是“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即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对应的事业,而非认为士大夫子弟不要涉猎农商工技。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文选自《颜氏家训·勉学》,颜之推教育子弟拥有学问的重要性两段都有提及。具体分析如下:由“自古明王圣帝,犹需勤学,况凡庶乎 ”可知,连古代的圣明帝王尚且要勤学,那么一般百姓更应刻苦学习。
由“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精致器用,使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当习弓马,文士则讲义经书”可知,他认为,不论是农民、商贾、工巧、伎艺、武夫、文士,都具有自己专门的技能技艺。
由“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可知,他主张人生世间,无论是农、工、商、学,都必须勤学,以求得进步。他厌恶像士大夫那样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消磨岁月。他告诫子弟,与其不学无术,一生愧辱,不如数年勤学。
由“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可知,当时贵族子弟沉溺于养尊处优的生活,不学无术。“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可知,不学无术的危害性。
由“有学艺者,触地而安”可知,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他要求子弟要学习一技之长,不可不自我勉励,不断努力。
故答案为:示例:选文主要阐述不管朝代如何变迁,只有有学问和才艺的人,才能随处都可以安身的观点。开篇先指明,连古代的圣明帝王尚且要勤学,那么一般百姓更应刻苦学习。再接着由“人生在世,会当有业”领起分析,强调不论是农民、商贾、工巧、伎艺、武夫、文士,都具有自己专门的技能技艺,告诫子弟,与其不学无术,一生愧辱,不如数年勤学。最后以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的表现与离乱之后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的情形加以对比,说明不学无术的危害及“有学艺者,触地而安”的道理,要求子弟要不断努力,学习一技之长。
【答案】13.朝闻夕死;见贤思齐;三省吾身;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
14.学习的态度:强调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里仁》)
学习的方法:强调借鉴(《里仁》);强调反思、温习(《学而》);强调思考、举一反三(《述而》)。
教学的方法:强调启发式教学方法。(《述而》)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含义及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根据作者表达感情的需要,在叙述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写出来的。由于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在是在叙述当中出现的,所以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写出了含义深刻的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是什么?便可以掌握住句子的含义了。然后联系文章中心理解句子的含义,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可以知道,凡意思深刻的句子往往是重点句,是跟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句子,可以这样说一篇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揭示了全文的中心;全文的中心,又靠含义深刻的句子去展现。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先看所赋分值作答,学会从这些分值来确定答题的层次性,要点的数量等。然后按一定思路作答,在做内容概括题时,一定要分点概括文中会出现并列的部分,既要学会用原文也要学会从抽象中概括大意。最后按题意要求,组织不同句式作答。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
②孔子说:“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③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④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给学生一个方向,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含义及文章内容的能力。
原文“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可提炼出成语:朝闻夕死。朝闻夕死:比喻对真理或目标的追求,非常热切。
原文“见贤思齐焉”,意思是,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可提炼出成语:见贤思齐。见贤思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比喻以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为鉴,来补己之短、提升自己。
原文“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可提炼出成语:三省吾身。三省吾身: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原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可提炼出成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教师适时的引导作用。
原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给学生一个方向,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可提炼出成语: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指拿已知的一件事理去推知相类似的其他事理;比喻善于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故答案为:朝闻夕死;见贤思齐;三省吾身;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学习的态度:由原文“朝闻道,夕死可矣”可知,强调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里仁》)
学习的方法:由原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知,强调借鉴(《里仁》);由原文“吾日三省吾身”可知,强调反思、温习(《学而》);由原文“传不习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知,强调思考、举一反三(《述而》)。
教学的方法:由原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知,强调启发式教学方法。(《述而》)
故答案为:学习的态度:强调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里仁》)
学习的方法:强调借鉴(《里仁》);强调反思、温习(《学而》);强调思考、举一反三(《述而》)。
教学的方法:强调启发式教学方法。(《述而》)
【答案】15.D
16.D
17.A
18.答案示例:幻觉中乐工仿佛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老”、“瘦”两字用在这里极生动,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诗人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李凭箜篌引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并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考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积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学会猜读(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首先标注题目敏感点,选项中的敏感点就是与思想情感、内容和艺术手法相关的核心词语。其次,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诗寻找对应点,注意是否有曲解文意的问题,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依据。最后,根据“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理解(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手法)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考查辨析和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一定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分析词句含义和手法,描述情景画面及其特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点出该字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再分析在结构上的呼应关系(如果无,可忽略),最后分析读者阅读感受或作者的艺术创新点。
1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逗,引。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直接描述”错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箜篌声的抽象感受、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进行直接的评价,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全文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故答案为:D。
17.本题考查学生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意思是: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是以形模拟声音。通感手法。
A.意思是: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人们似乎忘记了尘世的酸辛,漠然了黑夜的漫长。通感手法。
B.意思是: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比喻手法。
C.意思是: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比喻手法。
D.意思是: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双关手法。
故答案为:A。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其中的“老”和“瘦”分别来修饰“鱼”和“龙”。“老”的意思是“老迈,年老”,“瘦”的意思是“瘦弱”,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他们竟然能够听到箜篌的声音之后跳动和起舞,充分衬托出音乐的魅力。而且将抽象的声音用有形的“老鱼”“瘦蛟”描写出来,写出李凭箜篌弹奏技艺的高超。幻觉中乐工仿佛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老”“瘦”两字用在这里极生动,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诗人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故答案为:幻觉中乐工仿佛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老”、“瘦”两字用在这里极生动,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诗人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19.【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烹羊宰牛且为乐;钟鼓馔玉不足贵;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知识点】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书愤;《论语》;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易错点:弘;毅;已;己;烹;宰;馔;幽;惟;塞;衰;鬓;斑
故答案为: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烹羊宰牛且为乐;钟鼓馔玉不足贵;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答案】20.C
21.D
22.A
23.答案示例:
主人公孙少平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物质上他无疑是贫穷的,穿得差,吃得差,啃最差的高粱面馍,连最差的丙菜都吃不起。但强烈的自尊心驱使着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他不和别人一起吃饭,要等别人都吃过之后再去拿属于他的两个黑馍。只因为舀走空荡荡的菜盆里的一点残汤剩水,他便像做贼一样,感到羞愧难当,而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在他听来更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刺耳。这一切感受都源于他强烈的自尊心。但也正是贫穷,更加磨练人的品格,孙少平的人生之路刚刚起步。
主人公孙少平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物质上非常贫穷,穿得差,吃得差,啃最差的高粱面馍,连最差的丙菜都吃不起,这样的他,在那些穿戴体面,吃着甲菜乙菜的同学面前怎能不自卑?取饭时,他“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而且总是等同学们都走了才拿饭,还是因为自卑。尤其是他想要舀走乙菜盘里的剩菜汤,却害怕被发现,仿佛偷窃一般,更是因为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羞愧。这样的孙少平自卑的让人心疼。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的能力。词语(成语)的辨析与运用重点考查学生对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考查的范围有: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所考词语,绝大多数是教材中出现过的词语。考查的要点是常用易混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常用易混同音异义词的辨析和运用,成语和关联词语的辨析运用;词语辨析与选用的原则是“词不离句”,要先理解语境意义再关注词语意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答题时要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圈画出重点信息,然后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筛选信息类的选项应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最后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确定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进行通读,圈画选项信息点,圈画出重点信息,如评价赏析选项中有关语言、人物、环境、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内容的名称术语,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评价赏析类的选项应特别关注标注的信息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排除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基本能力。答题时要先阅读题目,明确题目的考查角度和答题方向。题干要求不同,答题的指向和方法就有不同。特别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对人物的总体概括,还是对人物的局部分析。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按照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作简要概括,分点回答。分点要尽量与原文叙述顺序保持一一对应。最后再组织答案,规范作答。
20.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的能力。
C.径直:用来描述直接向某处前进的行为,意味着行动的直接性和目的性的明确。径自:通常指的是凭自己的意愿行动,或者是自己直接行动。结合“他……向饭场走过来了”可知,应用“径直”。按捺不住:意思是心里急躁,克制不住。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结合“值日生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地端着自己的饭碗离开了”可知,应用“迫不及待”。懵:糊涂。怔:发愣;发呆。结合“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可知,应用“怔”。大快朵颐: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结合“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地吃起来”可知,应用“狼吞虎咽”。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
D.“但仍因为极度不适而流泪的情形”错误,曲解文意,结合“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象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可知,是因为贫穷,因为自尊心。
故答案为:D。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
A.“真实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凄凉”错误,是体现主人公内心的凄凉。
故答案为:A。
2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基本能力。
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1:主人公孙少平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物质上他无疑是贫穷的,穿得差,吃得差,啃最差的高粱面馍,连最差的丙菜都吃不起。但强烈的自尊心驱使着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他不和别人一起吃饭,要等别人都吃过之后再去拿属于他的两个黑馍。只因为舀走空荡荡的菜盆里的一点残汤剩水,他便像做贼一样,感到羞愧难当,而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在他听来更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刺耳。这一切感受都源于他强烈的自尊心。但也正是贫穷,更加磨练人的品格,孙少平的人生之路刚刚起步。
答案示例2:主人公孙少平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物质上非常贫穷,穿得差,吃得差,啃最差的高粱面馍,连最差的丙菜都吃不起,这样的他,在那些穿戴体面,吃着甲菜乙菜的同学面前怎能不自卑?取饭时,他“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而且总是等同学们都走了才拿饭,还是因为自卑。尤其是他想要舀走乙菜盘里的剩菜汤,却害怕被发现,仿佛偷窃一般,更是因为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羞愧。这样的孙少平自卑的让人心疼。
故答案为:
主人公孙少平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物质上他无疑是贫穷的,穿得差,吃得差,啃最差的高粱面馍,连最差的丙菜都吃不起。但强烈的自尊心驱使着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他不和别人一起吃饭,要等别人都吃过之后再去拿属于他的两个黑馍。只因为舀走空荡荡的菜盆里的一点残汤剩水,他便像做贼一样,感到羞愧难当,而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在他听来更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刺耳。这一切感受都源于他强烈的自尊心。但也正是贫穷,更加磨练人的品格,孙少平的人生之路刚刚起步。
主人公孙少平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物质上非常贫穷,穿得差,吃得差,啃最差的高粱面馍,连最差的丙菜都吃不起,这样的他,在那些穿戴体面,吃着甲菜乙菜的同学面前怎能不自卑?取饭时,他“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而且总是等同学们都走了才拿饭,还是因为自卑。尤其是他想要舀走乙菜盘里的剩菜汤,却害怕被发现,仿佛偷窃一般,更是因为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羞愧。这样的孙少平自卑的让人心疼。
24.【答案】范文:
人情投票背后的营销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会发现一些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很多投票信息。而很多投票都是让亲友帮忙拉票,面对这样的人情票,让人不禁唏嘘:友情“少了一丝温情,多了一些套路。”对此,我们不得不探讨网络投票背后是什么的问题。
在网络投票中,投票付出的人情成本远远高于一个票数。在某高校学生梳理的“在学校,最让你蓝瘦香菇的十件事”中,“革命友谊变成了投票、转发、拉粉丝”名列第七。有很多人表示:“有了投票后,我周围的小伙伴都问我是不是进了传销“有了投票后,随时感觉友谊变得就像工具一样,不得不帮忙,也不得不去做”。
生活中除了我们常见的家长在朋友圈为自己的孩子拉票,还有类似于“最美校园比拼”这类活动,既没奖励,也不是官方认定,是否有拉票的意义呢 另外,还有一些正规的征文或摄影比赛,“晋级靠网民微信投票”是否又丧失了比赛的专业性 这样的投票,不难让人想到“微信上的人情票,不就拼的是谁的好友多吗 ”
利用人情投票,这确实网络投票的问题,但我们不能止于网络投票的表面问题,还需要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对于不少投票活动组织方而言,微信投票相较于从前的人工计票的方式,确实方便了不少。但参选对象基本情况都无法了解的投票,是不能真实反映民意的。以前投票都是充分了解每一个参赛作品或参赛人选的情况才会做出决定,如今往往只有一个名称甚至一个编码。投票本身是一种仪式,结果现在却成了形式。任何和拉票挂钩的活动,都有主办方的懒政思维存在,把选择权完全交给虚拟的“票”。
不仅如此,网络投票的盛行,自然也就滋生了一些刷票公司的产生,甚至已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即使淘宝已经禁止带“刷票”“微信投票”等相关关键词的物品上架,但仍然挡不住商家以“投票”“人刷”等类似关键词代替并行刷票之实。商家费尽心思绕过淘宝审核也要将刷票产品上架,足以证明网络投票生意暴利暗藏猫腻。在百度搜索“网络投票”搜出的页面结果竟多是刷票公司的广告页面,这也意味着我们仍然缺少控制刷票行为的手段。
如何让网络投票做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成为了一个难题。以现有的技术方法制止,而阻止刷票的检测程序也往往只能防止机器刷票,对于人工刷票依然无能为力。因此,还需要基本制度予以配套,我想这便是网络投票下一步应该做的。
范文:
尝试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人生的精彩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尝试中演绎,人生的价值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尝试中体现,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尝试后成长。
我是一只鹰,一只雏鹰,也是众多雏鹰中最弱小的一只,我还要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才得以生存。因此,母亲从来没有夸奖过我什么,所以,我总是努力尝试着母亲给我的各种挑战,但母亲都像看不见一般。渐渐地,期待母亲的夸奖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我的渴望与向往。
那日,秋高气爽,枯黄的树叶在空中盘旋。母亲把我带到悬崖边,懵懂的我不知她要做什么。只见她指着那深不见底的悬崖,冷冰冰地说:“跳下去。"“嗯 ”飞翔是鹰的本能,你连飞都不会,又怎么称得上是鹰 ”
我挪到悬崖边,瞥了一眼那黑不见底的深谷,便带着哭腔对母亲说:“我不敢啊……”母亲丢下一句:“不成器。”便头也不回地飞走了。我站在悬崖边,没错,尝试是强者通往成功的阶梯,然而它也是弱者无底的深渊。我抬头望着天空,那树叶依旧在飞舞,又好像是对我的嘲笑。我看见同类中一对母子在空中飞翔,儿子自在地盘旋,母亲欣慰地夸奖。我也期待有一天母亲能这样夸奖我。
于是,我再一次走向了悬崖,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只有努力尝试,才能得到母亲的认可。我奋力跳了下去,并不断挥动双翅,可无论怎样用尽全力,我总是重重地摔在岩石上。
每一次尝试,都使我十分痛苦,伤痕累累。即使受伤也要勇敢飞翔。这时,脑海中浮现出母亲坚毅的面容,她很少对我笑过,体现了母亲严肃的生活态度。又一次,我像之前一样纵身一跃,笔直向下,我奋力挥动双翅,渐渐地,我下沉的速度缓慢了一些,然后慢慢地停在空中,再一点一点地上升,那时的心情无以言喻。只想着赶紧飞向母亲,讨取一直梦想着的夸奖。我一路盘旋而上, 看见了躲在树梢上的母亲缓缓向我飞来……
不知过去了多少年,也不知母亲已经离去了多久,我已从一只雏鹰长成一只健壮的雄鹰。期待母亲的夸奖是我前进的动力,尝试每一次挑战是我的责任。正因如此,我成为了鹰群中最矫健的一只,但我仍然在期待母亲的微笑,那是我一生的渴望。
【知识点】命题作文;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话题类和命题类作文题的能力。
①这是一篇关于生活热点话题的作文,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见网络投票。除了材料中举例的一系列‘最美”评选活动之外,当下不少中小学也经常出现如“优秀少年"“十佳少年”等等网络投票评选活动。而材料最后,关于网络投票的兴起缘由,以及一些人怀疑批判网络投票的内容,则能充分引发我们思考,“网络投票”利弊如何 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运用“网络投票”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我们应当认识到,以往我们可能大部分依靠专家、裁判等权威人士的态度而决定评选,而网络投票的产生,是对原有单一权威标准的完善和校准,也是对民众抒发己见的一种满足,其存在和普及有一定合理性。但是,正因如此,有时候网络投票反而会陷入拼人脉、拼关系的歧途,因为缺少技术考量,多了人情因素,而最终违背了我们最想要的公平准则。
因此,对于“我看网络投票”这一话题,考生可以赞扬网络投票,针对其具备的民主属性展开分析,说明网络投票的方式可以方便人们主动参与,客观真实反映民意。也可以批判网络投票,说明网络投票体现的是人成为扁平化的图像符号,只能在媒介中得到部分的展现,受到了媒介本身的切割和剪裁;人更成为资本实现自身再生产(获取利润)的一个环节,成为宣传主办企业、媒体平台所利用的工具。人在网络投票中不能自主。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中的造假风气,有失诚信和公平,反而是违背了选举初衷等等;或者可以针对网络投票裹挟的人情危机展开思考,说明有时候人们往往是碍于人情被动投票,并非主观意志的体现。当然,也可以结合前面两种观点辩证思考,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好网络投票,趋利避害。
【立意提取】
1.利益驱动下的网络投票不可取。
2.网络投票,举手之劳,成人之美。
3.理性投票,不能让网络投票绑架你。
②材料给出了“尝试”的含义和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历史,会碰到无数的第一次尝试,但尝试不仅指人生中的第一次,还指我们主动地进行而不是被动地去做某件事,我们所尝试的事情必须是有意义的,能通过自我的尝试让智慧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升,人生得到升华。尝试意味着敢于突破、敢于挑战,既是一种胸怀热情、勇于探索的宝贵精神,更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生命态度。尝试的结果也许非常成功,也许不如预期,也许令人失望,但尝试的价值就在于认识新事物、探索新领域、开拓新方向,在此过程中投入的精力、引发的思考、遇到的难题、得到的经验......才是尝试的真正意义所在。生活中可供尝试的内容有很多: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一次独特的旅行、做一件并不擅长的事、改正自己的某个缺点、打破舒适圈......题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可以选择一件与“尝试”有关的生活经历来写,要交代清楚尝试的过程和结果,整个过程要写得细致,可借鉴小说的情节设计手法:如有人物描写,通过正侧面描写重点刻画人物形象;要运用细节描写,尤其是文中应细致描写自己在尝试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还可以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升华主题,揭示这次尝试的价值和意义。如“尝试放下手机”,可以先叙述自己成为“手机控”并想要尝试改变;再记叙自己是如何进行尝试并获得了怎样的结果与感悟。写作的重点要放在自己尝试的过程上,着重刻画尝试放下手机时的行为和感受;最后画龙点睛,总结这一次尝试给自己带来的思考、收获,点明尝试的意义所在。
【立意提取】
1.尝试挑战,重塑信心。(先交代自己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的原因,再写尝试发言的过程,最后写成功的欢乐。)
2精心准备去尝试,漫长地煎熬待花开。(我的投稿尝试获得成功。)
3.尝试虽会失败,但也是一种历练。(参加社会实践,虽然失败,但我还是收益匪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北京市怀柔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2023高二上·怀柔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音乐里音色表现的一个重要内涵是“音即一切”的音色观。音色的表达是在音色里就完成的,不需要假借任何外在的旋律、曲式、结构的发展。音色里的实音、虚音、合音,就有层次。一个“音”在这里事实上就具足了一切。
就中国音乐“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我们做几点介绍。任何音乐系统都有它喜欢的音色。中国音色虽然比较多元,但还是有它基础音色的存在。这基础音色跟桐木音色有关。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它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在这点基础上再做变化。
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以《阳春》为例,它所以有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就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这首曲子不能拿到吉他上弹。也许当吉他弹出第二十个音时,它第一个音的共鸣恐怕还在那里。所以吉他很适合伴奏,而琵琶只能做主体的、独奏的表现。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虽然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但个性很清楚、颗粒很清楚地直接表现出来。
再有,音色还常体现一个较音色更基底的角色出来。过去琴人讲,散音不动,像地;泛音空灵,像天;按音是人来变化它的,代表人。一个好的乐曲一定要在天、地、人中间得到协调。所有的古琴曲,一开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后的结束一定是____,为什么?因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乐来自天地。最好的音乐,要回归于天。这里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殊的创作观。
“音即一切”还涉及中国音乐对下指落弦的功力讲究。中国音乐,讲软弦对软弓。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乐器,弓拿起来,弓毛是垂在下面的,弓毛可以缠三匝。其好处是可以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我们听二十岁的人唱的《塞上曲》,中年人唱的《塞上曲》,老年人唱的《塞上曲》,这样一种因音色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怀对应,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感受到。乐谱是没有办法表现音色的。所以从谱子认知一个中国作品,可能那个原点就缺了。而这样一个原点的缺失,就会导致中国音乐里可能最重要的一块就从根柢流失了。
(节选自《音色里的中国人文》,有删改)
材料二
音乐是有年龄的。
在我们幼年的时候,音乐也许曾经是保姆。旋律的构成简单而稚拙,但每个音符都舒缓、柔和、温厚和淳朴。那节奏是摇篮式的,在摇晃着的歌谣里,我们的骨节一寸寸放大着,成长着,却分不清保姆和音乐,是怎样各司其职又互为其主。
少年时代,音乐就如同我们第一个悄悄钦慕的恋人。我们在深夜与它相约,聆听它的倾诉和呼唤。乐曲中每一处细微末节,哪怕一个小小的颤音,也会让我们心跳脸红。那欢喜是纯真无邪的。无论哪一种音乐都会使我们欢欣。但可惜那时我们太年轻,心里喜欢着,却无法分解和辨析它真正的奥妙。
当我们成为沉稳和成熟些的青年时,浮游荡漾在空气中的音乐,也渐渐沉淀下来。那时我们开始思考音乐,努力试图去读解和领悟,并试图与音乐对话。音符变得立体,有一种辐射和扩张的趋势,暗藏着你听得见或是听不见的声音。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有了实在和具体的内容,成为可视可感的语言和思想,甚至是哲学。
被琐事缠身的中年,岁月匆促,音乐在生活中已是显得奢侈的享受,往往纯粹是一种娱乐和休闲。那时候音乐有点像一个分手多年的旧恋人,只是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会偶尔下决心安排一次有礼貌而有节制的见面。
人到了老年,对音乐的选择变得十分挑剔。若是喜欢的音乐,必是自己灵魂的回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除了自己认定的那种之外,天下的音乐都是不堪入耳的噪声。所以老年的音乐,由于排除了功利的杂音,在自然淡泊的心境中,便有了一种宁静透明的质感。
所以,音乐具有着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音乐无法定义。不同的音乐可以被每个年龄段的音乐爱好者分享。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古典或是现代、严肃或是流行,在欣赏者那里,并没有绝对的界别。在感人至深的音乐中我们常常迷途甚至错位,但音乐宽容大度,它知道自己所能在人们心上激起的回声,是“喜欢”的唯一标准。
音乐只是有点儿模糊,有点儿空灵。它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音乐被人吸纳到心里去,又被人在各个生命阶段自然而然地传递下去,音乐就变得永恒了。
(节选自张抗抗《音乐之伴》,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音色里的实音、虚音、合音形成的层次,使中国音乐的音色表达凭借音色本身就可以完成。
B.琵琶外形“多骨少肉”,这种特殊的外形结构,自然会产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色效果。
C.吉他是共鸣效果很好的乐器,适合用来伴奏,像《阳春》这样的曲子是不适合用吉他来独奏的。
D.最好的民间胡琴家所用的乐器,讲究软弦对软弓,其好处是可以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音乐”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音乐的音色特点决定了中国乐器都由桐木制成。
B.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讲究个性清楚,颗粒清楚。
C.中国音乐在乐曲的创作上体现了天、地、人的协调。
D.中国音乐不能只从谱子认知,乐谱难以表现中国音色。
3.根据材料一,填入横线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散音 B.按音 C.实音 D.泛音
4.下列对材料二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稚拙:幼稚质朴,“拙”读作“zhuō”。
B.淳朴:诚实朴素,也可写作“纯朴”。
C.颤音:颤动的声音,“颤”读“zhàn”。
D.百无聊赖:和“兴味索然”是近义词。
5.材料二划线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在我们幼年的时候,音乐也许曾经是保姆。
B.少年时代,音乐就如同我们第一个悄悄钦慕的恋人。
C.它知道自己所能在人们心上激起的回声,是“喜欢”的唯一标准。
D.(音乐)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
6.材料二字体加粗句子,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音乐是有年龄的”,是指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于音乐的感受不同。
B.“音乐具有着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主要指不同音乐有着不同的受众者。
C.“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否定“音乐是有年龄的”说法,“其实”一词强化观点。
D.文章结尾说:音乐被人吸纳、传递,直至永恒,究其原因是人们对音乐的喜欢。
7.材料一说“这样一种因音色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怀对应,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感受到”。结合材料二,概括二十岁、中年、老年唱《塞上曲》,音色产生的变化以及与之对应的情怀。
【答案】1.B
2.A
3.D
4.C
5.C
6.C
7.二十岁: 音色沉稳成熟。 情怀:开始思考音乐的含义,努力读解和领悟其中的意味。
中年时: 音色沉稳节制。 情怀:音乐是娱乐和休闲,在匆忙之中,有节制的去享受。
老年时: 音色宁静透明。 情怀:音乐深入灵魂,因排除功利的杂念,心境更加自然淡泊。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审准修饰语,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其次,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最后,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比照分析,看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然后再确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要注意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最后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
(3)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词语(成语)的辨析与运用重点考查学生对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考查的范围有: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所考词语,绝大多数是教材中出现过的词语。考查的要点是常用易混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常用易混同音异义词的辨析和运用,成语和关联词语的辨析运用;词语辨析与选用的原则是“词不离句”,要先理解语境意义再关注词语意义。
(4)本题考查对词语音、形、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准确识记字音,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还要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因此在识记时,可以根据不同语境的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5)本题考查对修辞的理解分析能力。考查辨析和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一定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
(6)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然后再确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要注意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最后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审题,明确要求,特别注意题干中限定范围、空间、时间等方面的词句,然后根据试题要求,回读原文,圈点勾画相关内容,尤其要注意勾画关键词句,最后在筛选相关信息后,组织出规范的答案,要注意信息要点不能交叉重复。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
B.“琵琶外形‘多骨少肉’,这种特殊的外形结构”错误,歪曲理解,结合“它所以有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就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可知。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
A.“决定了中国乐器都由桐木制成”错误,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
D.结合“所有的古琴曲,一开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后的结束一定是____,为什么?因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乐来自天地。最好的音乐,要回归于天”可知。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对词语音、形、意的把握能力。
C.“颤音”的“颤”应读“chàn”。
故答案为:C。
5.本题考查对修辞的理解分析能力。
C.没有比喻。
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
C.“‘其实’一词强化观点”错误,结合“所以,音乐具有着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音乐无法定义。不同的音乐可以被每个年龄段的音乐爱好者分享。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可知,“其实”一词是一种委婉的态度。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二十岁:结合“浮游荡漾在空气中的音乐,也渐渐沉淀下来”可知,音色沉稳成熟。情怀:结合“那时我们开始思考音乐,努力试图去读解和领悟,并试图与音乐对话。音符变得立体,有一种辐射和扩张的趋势,暗藏着你听得见或是听不见的声音。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有了实在和具体的内容,成为可视可感的语言和思想,甚至是哲学”可知,开始思考音乐的含义,努力读解和领悟其中的意味。
中年时:结合“音乐在生活中已是显得奢侈的享受,往往纯粹是一种娱乐和休闲”可知,音色沉稳节制。情怀:结合“那时候音乐有点像一个分手多年的旧恋人,只是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会偶尔下决心安排一次有礼貌而有节制的见面”可知,音乐是娱乐和休闲,在匆忙之中,有节制的去享受。
老年时:结合“所以老年的音乐,由于排除了功利的杂音,在自然淡泊的心境中,便有了一种宁静透明的质感”可知,音色宁静透明。情怀:结合“人到了老年,对音乐的选择变得十分挑剔。若是喜欢的音乐,必是自己灵魂的回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除了自己认定的那种之外,天下的音乐都是不堪入耳的噪声”可知,音乐深入灵魂,因排除功利的杂念,心境更加自然淡泊。
故答案为:二十岁: 音色沉稳成熟。 情怀:开始思考音乐的含义,努力读解和领悟其中的意味。
中年时: 音色沉稳节制。 情怀:音乐是娱乐和休闲,在匆忙之中,有节制的去享受。
老年时: 音色宁静透明。 情怀:音乐深入灵魂,因排除功利的杂念,心境更加自然淡泊。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32分。
(2023高二上·怀柔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①,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②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节)
[注]:①隐囊:靠枕。 ②鹿独:流离颠沛的样子。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至冠婚,体性稍定 冠:冠礼,指成年
B.射则不能穿札 札:书信
C.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 顾:通“雇”
D.当尔之时,诚驽材也 驽:才能低下平庸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事遍于经史 / 列器玩于左右
B.以启寤汝耳 / 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C.梁朝全盛之时 / 施之世而无所用
D.求诸身而无所得 / 被褐而丧珠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趁这个时候,(对他们)应该加倍训育诱导
B.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有认识他的人在旁边观看,(恨不能)替他钻到地下去
C.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有学问和技艺的人,随处可以安身
D.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
由此看来,怎么可以不自我勉励呢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士大夫子弟,少时读《礼》《传》《诗》《论》,等到成年后就更该再接再厉,成就一番功业,否则就会碌碌无为。
B.作者认为士大夫子弟就应该以读书为重,不要涉猎农商工技,否则即使因家世荫庇,也只能是醉酒饱食,无所事事以终余年。
C.作者为告诫后世子孙勤奋学习,在文中列举了大量反例,使用很多对称句式生动描绘出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子弟的丑陋面目。
D.作者将梁朝某些贵族子弟全盛与衰败后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将战后俘虏的两种不同结局进行对比,有力证明了勤学的重要性。
12.作者在告诫后世子孙的家训中,指出了拥有学问的重要性,对此,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8.B
9.A
10.B
11.B
12.示例:选文主要阐述不管朝代如何变迁,只有有学问和才艺的人,才能随处都可以安身的观点。开篇先指明,连古代的圣明帝王尚且要勤学,那么一般百姓更应刻苦学习。再接着由“人生在世,会当有业”领起分析,强调不论是农民、商贾、工巧、伎艺、武夫、文士,都具有自己专门的技能技艺,告诫子弟,与其不学无术,一生愧辱,不如数年勤学。最后以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的表现与离乱之后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的情形加以对比,说明不学无术的危害及“有学艺者,触地而安”的道理,要求子弟要不断努力,学习一技之长。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并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考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积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学会猜读(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正确使用虚词是高考考查的另一个能力点,考查内容有辨析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和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又以考查近义虚词为主。高考虚词考查的核心是“灵活使用”,在辨析时要注意分清它们间的细微差别,明确虚词的位置,防止滥用虚词,再结合语境及句子内部关系,并注意词与词间的配套搭配。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段,读顺了翻译就成功一半;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翻译时应注意文言文的句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成分的补充;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古文翻译重在直译,字字落实。除此之外,还要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紧扣人物,落实事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人物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初步的分析评价。其次抓住题干,落实要求,要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要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最后仔细比对,落实细节,这类题最简捷的做法就是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落实细节,特别是有关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等方面的细节,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一般来说,发现差异就是找到了问题。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先看所赋分值作答,学会从这些分值来确定答题的层次性,要点的数量等。然后按一定思路作答,在做内容概括题时,一定要分点概括文中会出现并列的部分,既要学会用原文也要学会从抽象中概括大意。最后按题意要求,组织不同句式作答。
【参考译文】
从古以来,圣明帝王,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呢!这类事情在经书典籍中随处可见,我也不频繁列举,只暂且举近代切要的事例,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诗经》和《论语》。等到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趁这个时候,应该对他们加倍进行教训诱导。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当农民的就要商议耕稼,当商人的就讨论买卖交易,当工匠的就要致力于制造各种精巧的器用,当艺人的人就要思考研习方法技术,当武士的就要熟悉骑马射箭,当文士的就要研究议论儒家经书。我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业和商业,又缺少手工技艺这方面的本事,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名字,整天饱食醉酒,无所事事,以此来消磨时光,以此来了结自己的一生。有的人依靠家世荫庇,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完全忘记了学习的事;等遇到吉凶大事,议论起得失来,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伸懒腰罢了。有见识的人在旁边观看,恨不得替他钻到地下去。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奋学习,长时间地受着一辈子的羞愧耻辱呢!
梁朝全盛的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没有人不讲究以香料熏衣,修剃脸面,涂脂抹粉的,他们外出驾着长檐车,踏着高齿履,坐在织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上,倚靠着用染色丝织成的靠枕,在身边摆满了各种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通过明经答问求取科第,就雇人顶替自己去回答问题;要出席三公九卿的宴会,就借助别人之手帮自己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显得是个豪爽之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负责执掌选拔人才的,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在朝中当道执政掌权的,再不见当年的朋友。想靠自己去求得一官半职却一无所长,想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却没有本事。身披着粗麻短衣,卖掉家中的珠宝,失去华丽的外表,露出本来无能的本质,呆头呆脑像段枯木,有气无力像条干涸的河流,在兵马中颠沛流离,在荒沟野壑中辗转等死。当这时候,真正是才能低下平庸的人啊。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从战乱以来,我多次见过那些俘虏,其中有些人虽然世代寒士,但懂得《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当老师;虽是干载的世家大族子弟,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一个不去给别人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么能不自我勉励呢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节)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错误。“札”,指铠甲的叶片,这里代指铠甲。句意:射箭不能穿透铠甲。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相同。均是“在”的意思。句意:这类事情在经书典籍中随处可见。/在身边摆满了各种器用玩物。
B.不同。表目的,用来; /用。句意:来启发提醒你们。/以此来消磨时光,以此来了结自己的一生。
C.不同。结构助词,的; /代词,技艺。句意:梁朝全盛的时期。/想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却没有本事。
D.不同。转折连词,却; /承接连词,然后。句意:想靠自己去求得一官半职却一无所长。/身披着粗麻短衣,卖掉家中的珠宝。
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有认识他的人在旁边观看”错误。“有识”,指的是有识之士,不是“有认识的人”。句意:有见识的人在旁边观看,恨不得替他钻到地下去。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不要涉猎农商工技,否则即使因家世荫庇,也只能是醉酒饱食,无所事事以终余年”错误,文中涉及工商业说的是“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即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对应的事业,而非认为士大夫子弟不要涉猎农商工技。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文选自《颜氏家训·勉学》,颜之推教育子弟拥有学问的重要性两段都有提及。具体分析如下:由“自古明王圣帝,犹需勤学,况凡庶乎 ”可知,连古代的圣明帝王尚且要勤学,那么一般百姓更应刻苦学习。
由“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精致器用,使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当习弓马,文士则讲义经书”可知,他认为,不论是农民、商贾、工巧、伎艺、武夫、文士,都具有自己专门的技能技艺。
由“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可知,他主张人生世间,无论是农、工、商、学,都必须勤学,以求得进步。他厌恶像士大夫那样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消磨岁月。他告诫子弟,与其不学无术,一生愧辱,不如数年勤学。
由“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可知,当时贵族子弟沉溺于养尊处优的生活,不学无术。“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可知,不学无术的危害性。
由“有学艺者,触地而安”可知,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他要求子弟要学习一技之长,不可不自我勉励,不断努力。
故答案为:示例:选文主要阐述不管朝代如何变迁,只有有学问和才艺的人,才能随处都可以安身的观点。开篇先指明,连古代的圣明帝王尚且要勤学,那么一般百姓更应刻苦学习。再接着由“人生在世,会当有业”领起分析,强调不论是农民、商贾、工巧、伎艺、武夫、文士,都具有自己专门的技能技艺,告诫子弟,与其不学无术,一生愧辱,不如数年勤学。最后以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的表现与离乱之后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的情形加以对比,说明不学无术的危害及“有学艺者,触地而安”的道理,要求子弟要不断努力,学习一技之长。
(2023高二上·怀柔期末)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④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13.分别提炼出四个句子蕴含的成语。
14.综合以上四则材料,概括并简析孔子及其弟子对“学习”有哪些认识。
【答案】13.朝闻夕死;见贤思齐;三省吾身;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
14.学习的态度:强调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里仁》)
学习的方法:强调借鉴(《里仁》);强调反思、温习(《学而》);强调思考、举一反三(《述而》)。
教学的方法:强调启发式教学方法。(《述而》)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含义及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根据作者表达感情的需要,在叙述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写出来的。由于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在是在叙述当中出现的,所以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写出了含义深刻的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是什么?便可以掌握住句子的含义了。然后联系文章中心理解句子的含义,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可以知道,凡意思深刻的句子往往是重点句,是跟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句子,可以这样说一篇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揭示了全文的中心;全文的中心,又靠含义深刻的句子去展现。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先看所赋分值作答,学会从这些分值来确定答题的层次性,要点的数量等。然后按一定思路作答,在做内容概括题时,一定要分点概括文中会出现并列的部分,既要学会用原文也要学会从抽象中概括大意。最后按题意要求,组织不同句式作答。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
②孔子说:“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③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④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给学生一个方向,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含义及文章内容的能力。
原文“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可提炼出成语:朝闻夕死。朝闻夕死:比喻对真理或目标的追求,非常热切。
原文“见贤思齐焉”,意思是,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可提炼出成语:见贤思齐。见贤思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比喻以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为鉴,来补己之短、提升自己。
原文“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可提炼出成语:三省吾身。三省吾身: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原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可提炼出成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教师适时的引导作用。
原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给学生一个方向,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可提炼出成语: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指拿已知的一件事理去推知相类似的其他事理;比喻善于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故答案为:朝闻夕死;见贤思齐;三省吾身;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学习的态度:由原文“朝闻道,夕死可矣”可知,强调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里仁》)
学习的方法:由原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知,强调借鉴(《里仁》);由原文“吾日三省吾身”可知,强调反思、温习(《学而》);由原文“传不习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知,强调思考、举一反三(《述而》)。
教学的方法:由原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知,强调启发式教学方法。(《述而》)
故答案为:学习的态度:强调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里仁》)
学习的方法:强调借鉴(《里仁》);强调反思、温习(《学而》);强调思考、举一反三(《述而》)。
教学的方法:强调启发式教学方法。(《述而》)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2023高二上·怀柔期末)阅读下面唐诗,回答下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5.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 张:演奏
B.李凭中国弹箜篌 中国:国都之中
C.十二门前融冷光 融:沉浸
D.石破天惊逗秋雨 逗:停留
16.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交代了弹奏的时间、地点、人物,首先以乐器落笔,强化了乐器本身的精致,也是为了突出表现音乐的高雅。
B.“昆山”两句,诗人借助自然界极富诗意的美好事物,以视觉感受的美来写听觉感受的美,从而引发听者的联想与想象。
C.诗歌后八句,集中笔墨,从人间写到天上,写出了李凭弹奏乐曲时所产生的动人心弦的神奇效果。十二门在此借指长安。
D.整首诗想象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以及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表达了对李凭演奏技艺的赞赏,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
17.下列描写音乐与“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琴歌》李颀)
B.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赤壁赋》苏轼)
C.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行》白居易)
D.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杜甫)
18.“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两句一向得古人好评,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案】15.D
16.D
17.A
18.答案示例:幻觉中乐工仿佛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老”、“瘦”两字用在这里极生动,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诗人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李凭箜篌引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并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考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积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学会猜读(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首先标注题目敏感点,选项中的敏感点就是与思想情感、内容和艺术手法相关的核心词语。其次,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诗寻找对应点,注意是否有曲解文意的问题,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依据。最后,根据“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理解(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手法)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考查辨析和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一定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分析词句含义和手法,描述情景画面及其特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点出该字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再分析在结构上的呼应关系(如果无,可忽略),最后分析读者阅读感受或作者的艺术创新点。
1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逗,引。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直接描述”错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箜篌声的抽象感受、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进行直接的评价,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全文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故答案为:D。
17.本题考查学生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意思是: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是以形模拟声音。通感手法。
A.意思是: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人们似乎忘记了尘世的酸辛,漠然了黑夜的漫长。通感手法。
B.意思是: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比喻手法。
C.意思是: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比喻手法。
D.意思是: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双关手法。
故答案为:A。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其中的“老”和“瘦”分别来修饰“鱼”和“龙”。“老”的意思是“老迈,年老”,“瘦”的意思是“瘦弱”,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他们竟然能够听到箜篌的声音之后跳动和起舞,充分衬托出音乐的魅力。而且将抽象的声音用有形的“老鱼”“瘦蛟”描写出来,写出李凭箜篌弹奏技艺的高超。幻觉中乐工仿佛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老”“瘦”两字用在这里极生动,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诗人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故答案为:幻觉中乐工仿佛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老”、“瘦”两字用在这里极生动,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诗人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19.(2023高二上·怀柔期末)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论语》章句虽短,但“微言大义”。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不亦远乎?”。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
(2)“诗言志,词抒情”。李白《将进酒》中“    ,会须一饮三百杯”,“   ,但愿长醉不愿醒”,表达诗人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苏轼《江城子》中“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将梦境与对亡妻的思念融合在一起; 陆游《书愤》中“    ,    ”,表达诗人壮志未酬却人已老去的悲愤。
【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烹羊宰牛且为乐;钟鼓馔玉不足贵;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知识点】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书愤;《论语》;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易错点:弘;毅;已;己;烹;宰;馔;幽;惟;塞;衰;鬓;斑
故答案为: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烹羊宰牛且为乐;钟鼓馔玉不足贵;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2023高二上·怀柔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①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②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紧要事,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跑出来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
③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现在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它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
④各班的甲菜只是在小脸盆里盛一点,丙菜也用小脸盆盛一点。只有乙菜各班都用烧瓷大脚盆盛着,显然大部分人都吃这种既不奢侈也不寒酸的菜。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⑤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崂,谁没在野山野地里吃过饭呢?今天可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儿工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
⑥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当然这几个黑家伙不是值日生本人的,她端着自己的饭菜,满脸不高兴地立在房檐下,显然是等待最后一个跚跚来迟者。
⑦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脸上看来才刚刚褪掉少年的稚气——显然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种年龄所特有的那种青春光彩。
⑧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瞧吧,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
⑨他 甲 (径直/径自)向饭场走过来了。值日生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 乙 (按捺不住/迫不及待)地端着自己的饭碗离开了。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 丙 (怔/懵)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筐里还剩两个,不知他为什么没有拿。
⑩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象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 丁 (大快朵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20.填入文中横线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径直 按捺不住 懵 大快朵颐
B.径自 迫不及待 懵 大快朵颐
C.径直 迫不及待 怔 狼吞虎咽
D.径自 按捺不住 怔 狼吞虎咽
2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①划线句子,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严寒即将过去但春天还未到来,又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B.段③详细交代甲、乙、丙三种菜的内容和价钱,暗示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为下文小说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C.段⑦段⑧主人公的出场,主要运用肖像描写,无论是黄瘦的脸色,还是衣服、鞋子,都展现他家境的贫寒。
D.段⑩划线句子是细节描写,生动描绘主人公因菜汤溅入眼里,虽闭住眼,但仍因为极度不适而流泪的情形。
2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切景语皆情语”,开篇那雨雪交加、严寒依旧的阴冷凄清的自然环境描写,真实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凄凉。
B.“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山乡圪崂”“烂泥塘般的院坝”等陕北方言词语的使用,使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C.作品在塑造人物方面,除了运用各种描写人物的手法外,还善于利用故事情节的展开,来进一步突出人物的个性。
D.小说呈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追求,突出生活的原生状态和被叙述者的原始感受,带有明显的日常生活色彩和情感色彩。
23.选文中主人公(孙少平)出场及吃饭的情节看哭了很多人。有人说,他自卑的让人心疼;有人说,他自尊的让人动容……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150字)
【答案】20.C
21.D
22.A
23.答案示例:
主人公孙少平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物质上他无疑是贫穷的,穿得差,吃得差,啃最差的高粱面馍,连最差的丙菜都吃不起。但强烈的自尊心驱使着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他不和别人一起吃饭,要等别人都吃过之后再去拿属于他的两个黑馍。只因为舀走空荡荡的菜盆里的一点残汤剩水,他便像做贼一样,感到羞愧难当,而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在他听来更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刺耳。这一切感受都源于他强烈的自尊心。但也正是贫穷,更加磨练人的品格,孙少平的人生之路刚刚起步。
主人公孙少平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物质上非常贫穷,穿得差,吃得差,啃最差的高粱面馍,连最差的丙菜都吃不起,这样的他,在那些穿戴体面,吃着甲菜乙菜的同学面前怎能不自卑?取饭时,他“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而且总是等同学们都走了才拿饭,还是因为自卑。尤其是他想要舀走乙菜盘里的剩菜汤,却害怕被发现,仿佛偷窃一般,更是因为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羞愧。这样的孙少平自卑的让人心疼。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的能力。词语(成语)的辨析与运用重点考查学生对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考查的范围有: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所考词语,绝大多数是教材中出现过的词语。考查的要点是常用易混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常用易混同音异义词的辨析和运用,成语和关联词语的辨析运用;词语辨析与选用的原则是“词不离句”,要先理解语境意义再关注词语意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答题时要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圈画出重点信息,然后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筛选信息类的选项应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最后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确定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进行通读,圈画选项信息点,圈画出重点信息,如评价赏析选项中有关语言、人物、环境、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内容的名称术语,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评价赏析类的选项应特别关注标注的信息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排除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基本能力。答题时要先阅读题目,明确题目的考查角度和答题方向。题干要求不同,答题的指向和方法就有不同。特别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对人物的总体概括,还是对人物的局部分析。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按照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作简要概括,分点回答。分点要尽量与原文叙述顺序保持一一对应。最后再组织答案,规范作答。
20.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的能力。
C.径直:用来描述直接向某处前进的行为,意味着行动的直接性和目的性的明确。径自:通常指的是凭自己的意愿行动,或者是自己直接行动。结合“他……向饭场走过来了”可知,应用“径直”。按捺不住:意思是心里急躁,克制不住。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结合“值日生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地端着自己的饭碗离开了”可知,应用“迫不及待”。懵:糊涂。怔:发愣;发呆。结合“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可知,应用“怔”。大快朵颐: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结合“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地吃起来”可知,应用“狼吞虎咽”。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
D.“但仍因为极度不适而流泪的情形”错误,曲解文意,结合“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象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可知,是因为贫穷,因为自尊心。
故答案为:D。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
A.“真实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凄凉”错误,是体现主人公内心的凄凉。
故答案为:A。
2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基本能力。
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1:主人公孙少平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物质上他无疑是贫穷的,穿得差,吃得差,啃最差的高粱面馍,连最差的丙菜都吃不起。但强烈的自尊心驱使着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他不和别人一起吃饭,要等别人都吃过之后再去拿属于他的两个黑馍。只因为舀走空荡荡的菜盆里的一点残汤剩水,他便像做贼一样,感到羞愧难当,而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在他听来更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刺耳。这一切感受都源于他强烈的自尊心。但也正是贫穷,更加磨练人的品格,孙少平的人生之路刚刚起步。
答案示例2:主人公孙少平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物质上非常贫穷,穿得差,吃得差,啃最差的高粱面馍,连最差的丙菜都吃不起,这样的他,在那些穿戴体面,吃着甲菜乙菜的同学面前怎能不自卑?取饭时,他“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而且总是等同学们都走了才拿饭,还是因为自卑。尤其是他想要舀走乙菜盘里的剩菜汤,却害怕被发现,仿佛偷窃一般,更是因为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羞愧。这样的孙少平自卑的让人心疼。
故答案为:
主人公孙少平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物质上他无疑是贫穷的,穿得差,吃得差,啃最差的高粱面馍,连最差的丙菜都吃不起。但强烈的自尊心驱使着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他不和别人一起吃饭,要等别人都吃过之后再去拿属于他的两个黑馍。只因为舀走空荡荡的菜盆里的一点残汤剩水,他便像做贼一样,感到羞愧难当,而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在他听来更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刺耳。这一切感受都源于他强烈的自尊心。但也正是贫穷,更加磨练人的品格,孙少平的人生之路刚刚起步。
主人公孙少平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物质上非常贫穷,穿得差,吃得差,啃最差的高粱面馍,连最差的丙菜都吃不起,这样的他,在那些穿戴体面,吃着甲菜乙菜的同学面前怎能不自卑?取饭时,他“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而且总是等同学们都走了才拿饭,还是因为自卑。尤其是他想要舀走乙菜盘里的剩菜汤,却害怕被发现,仿佛偷窃一般,更是因为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羞愧。这样的孙少平自卑的让人心疼。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2023高二上·怀柔期末)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①打开手机,网络投票扑面而来:最美乡村,最美首都家庭,最美逆行者,最美中学生……系列“最美”评选活动,无疑推动了“弘扬最美、学习最美、争当最美”的社会新风尚。而网络投票评选方式,因其快捷、受众面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也成为越来越多组织者的首选。但也有人说,目前投票技术、评选规则、行业监管等方面的不完善,让人对评选结果的真实性和功利性产生质疑。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以“我看网络投票”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②尝试,通常指人们主动去做某件事,是一种心灵、身体亲历的过程;结果虽然无法把握,或成功,或失败,但总之,都会带给人启迪。在你的人生经历中,哪次尝试让你印象深刻,有所思、有所感呢?
请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范文:
人情投票背后的营销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会发现一些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很多投票信息。而很多投票都是让亲友帮忙拉票,面对这样的人情票,让人不禁唏嘘:友情“少了一丝温情,多了一些套路。”对此,我们不得不探讨网络投票背后是什么的问题。
在网络投票中,投票付出的人情成本远远高于一个票数。在某高校学生梳理的“在学校,最让你蓝瘦香菇的十件事”中,“革命友谊变成了投票、转发、拉粉丝”名列第七。有很多人表示:“有了投票后,我周围的小伙伴都问我是不是进了传销“有了投票后,随时感觉友谊变得就像工具一样,不得不帮忙,也不得不去做”。
生活中除了我们常见的家长在朋友圈为自己的孩子拉票,还有类似于“最美校园比拼”这类活动,既没奖励,也不是官方认定,是否有拉票的意义呢 另外,还有一些正规的征文或摄影比赛,“晋级靠网民微信投票”是否又丧失了比赛的专业性 这样的投票,不难让人想到“微信上的人情票,不就拼的是谁的好友多吗 ”
利用人情投票,这确实网络投票的问题,但我们不能止于网络投票的表面问题,还需要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对于不少投票活动组织方而言,微信投票相较于从前的人工计票的方式,确实方便了不少。但参选对象基本情况都无法了解的投票,是不能真实反映民意的。以前投票都是充分了解每一个参赛作品或参赛人选的情况才会做出决定,如今往往只有一个名称甚至一个编码。投票本身是一种仪式,结果现在却成了形式。任何和拉票挂钩的活动,都有主办方的懒政思维存在,把选择权完全交给虚拟的“票”。
不仅如此,网络投票的盛行,自然也就滋生了一些刷票公司的产生,甚至已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即使淘宝已经禁止带“刷票”“微信投票”等相关关键词的物品上架,但仍然挡不住商家以“投票”“人刷”等类似关键词代替并行刷票之实。商家费尽心思绕过淘宝审核也要将刷票产品上架,足以证明网络投票生意暴利暗藏猫腻。在百度搜索“网络投票”搜出的页面结果竟多是刷票公司的广告页面,这也意味着我们仍然缺少控制刷票行为的手段。
如何让网络投票做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成为了一个难题。以现有的技术方法制止,而阻止刷票的检测程序也往往只能防止机器刷票,对于人工刷票依然无能为力。因此,还需要基本制度予以配套,我想这便是网络投票下一步应该做的。
范文:
尝试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人生的精彩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尝试中演绎,人生的价值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尝试中体现,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尝试后成长。
我是一只鹰,一只雏鹰,也是众多雏鹰中最弱小的一只,我还要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才得以生存。因此,母亲从来没有夸奖过我什么,所以,我总是努力尝试着母亲给我的各种挑战,但母亲都像看不见一般。渐渐地,期待母亲的夸奖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我的渴望与向往。
那日,秋高气爽,枯黄的树叶在空中盘旋。母亲把我带到悬崖边,懵懂的我不知她要做什么。只见她指着那深不见底的悬崖,冷冰冰地说:“跳下去。"“嗯 ”飞翔是鹰的本能,你连飞都不会,又怎么称得上是鹰 ”
我挪到悬崖边,瞥了一眼那黑不见底的深谷,便带着哭腔对母亲说:“我不敢啊……”母亲丢下一句:“不成器。”便头也不回地飞走了。我站在悬崖边,没错,尝试是强者通往成功的阶梯,然而它也是弱者无底的深渊。我抬头望着天空,那树叶依旧在飞舞,又好像是对我的嘲笑。我看见同类中一对母子在空中飞翔,儿子自在地盘旋,母亲欣慰地夸奖。我也期待有一天母亲能这样夸奖我。
于是,我再一次走向了悬崖,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只有努力尝试,才能得到母亲的认可。我奋力跳了下去,并不断挥动双翅,可无论怎样用尽全力,我总是重重地摔在岩石上。
每一次尝试,都使我十分痛苦,伤痕累累。即使受伤也要勇敢飞翔。这时,脑海中浮现出母亲坚毅的面容,她很少对我笑过,体现了母亲严肃的生活态度。又一次,我像之前一样纵身一跃,笔直向下,我奋力挥动双翅,渐渐地,我下沉的速度缓慢了一些,然后慢慢地停在空中,再一点一点地上升,那时的心情无以言喻。只想着赶紧飞向母亲,讨取一直梦想着的夸奖。我一路盘旋而上, 看见了躲在树梢上的母亲缓缓向我飞来……
不知过去了多少年,也不知母亲已经离去了多久,我已从一只雏鹰长成一只健壮的雄鹰。期待母亲的夸奖是我前进的动力,尝试每一次挑战是我的责任。正因如此,我成为了鹰群中最矫健的一只,但我仍然在期待母亲的微笑,那是我一生的渴望。
【知识点】命题作文;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话题类和命题类作文题的能力。
①这是一篇关于生活热点话题的作文,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见网络投票。除了材料中举例的一系列‘最美”评选活动之外,当下不少中小学也经常出现如“优秀少年"“十佳少年”等等网络投票评选活动。而材料最后,关于网络投票的兴起缘由,以及一些人怀疑批判网络投票的内容,则能充分引发我们思考,“网络投票”利弊如何 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运用“网络投票”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我们应当认识到,以往我们可能大部分依靠专家、裁判等权威人士的态度而决定评选,而网络投票的产生,是对原有单一权威标准的完善和校准,也是对民众抒发己见的一种满足,其存在和普及有一定合理性。但是,正因如此,有时候网络投票反而会陷入拼人脉、拼关系的歧途,因为缺少技术考量,多了人情因素,而最终违背了我们最想要的公平准则。
因此,对于“我看网络投票”这一话题,考生可以赞扬网络投票,针对其具备的民主属性展开分析,说明网络投票的方式可以方便人们主动参与,客观真实反映民意。也可以批判网络投票,说明网络投票体现的是人成为扁平化的图像符号,只能在媒介中得到部分的展现,受到了媒介本身的切割和剪裁;人更成为资本实现自身再生产(获取利润)的一个环节,成为宣传主办企业、媒体平台所利用的工具。人在网络投票中不能自主。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中的造假风气,有失诚信和公平,反而是违背了选举初衷等等;或者可以针对网络投票裹挟的人情危机展开思考,说明有时候人们往往是碍于人情被动投票,并非主观意志的体现。当然,也可以结合前面两种观点辩证思考,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好网络投票,趋利避害。
【立意提取】
1.利益驱动下的网络投票不可取。
2.网络投票,举手之劳,成人之美。
3.理性投票,不能让网络投票绑架你。
②材料给出了“尝试”的含义和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历史,会碰到无数的第一次尝试,但尝试不仅指人生中的第一次,还指我们主动地进行而不是被动地去做某件事,我们所尝试的事情必须是有意义的,能通过自我的尝试让智慧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升,人生得到升华。尝试意味着敢于突破、敢于挑战,既是一种胸怀热情、勇于探索的宝贵精神,更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生命态度。尝试的结果也许非常成功,也许不如预期,也许令人失望,但尝试的价值就在于认识新事物、探索新领域、开拓新方向,在此过程中投入的精力、引发的思考、遇到的难题、得到的经验......才是尝试的真正意义所在。生活中可供尝试的内容有很多: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一次独特的旅行、做一件并不擅长的事、改正自己的某个缺点、打破舒适圈......题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可以选择一件与“尝试”有关的生活经历来写,要交代清楚尝试的过程和结果,整个过程要写得细致,可借鉴小说的情节设计手法:如有人物描写,通过正侧面描写重点刻画人物形象;要运用细节描写,尤其是文中应细致描写自己在尝试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还可以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升华主题,揭示这次尝试的价值和意义。如“尝试放下手机”,可以先叙述自己成为“手机控”并想要尝试改变;再记叙自己是如何进行尝试并获得了怎样的结果与感悟。写作的重点要放在自己尝试的过程上,着重刻画尝试放下手机时的行为和感受;最后画龙点睛,总结这一次尝试给自己带来的思考、收获,点明尝试的意义所在。
【立意提取】
1.尝试挑战,重塑信心。(先交代自己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的原因,再写尝试发言的过程,最后写成功的欢乐。)
2精心准备去尝试,漫长地煎熬待花开。(我的投稿尝试获得成功。)
3.尝试虽会失败,但也是一种历练。(参加社会实践,虽然失败,但我还是收益匪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