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运用(9分)
(2023·南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每到年末,盘点流行语就成为人们回顾一年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这是因为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词汇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有的流行语凝聚了时代的缩影,有的流行语记录了社会的变迁,有的流行语蕴含着生活的体悟。____。
当然,在流行语年复一年的 (  ) 之间,仍有不少人对流行语充满了怀疑,认为一些词汇不知所云,(  ) 了语言之河。其实,要相信语言之河有着相当的自净能力,但对于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流行语,我们应该持(  ) 的态度。2023 年出现的大量流行语,展现出人们强大的语言创新能力。而诸如“哈基米”“挖呀挖”等“短视频流行语”也曾火爆全网,却并没有入选,说明它们很可能只是临时的修辞方式,缺乏稳固性,会自然地(  ),沉淀流失。
(选自王庆峰《“十大流行语” 中的时代记忆》,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迭代 玷污 披沙拣金 优胜劣汰
B.迭代 污染 海纳百川 新陈代谢
C.演化 污染 披沙拣金 新陈代谢
D.演化 玷污 海纳百川 优胜劣汰
2.不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流行语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
B.流行语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
C.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的流行语,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
D.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的流行语,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
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对其的解读不符合《乡土中国》观点的一项是(  )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费孝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
——齐尔格特·鲍曼
A.费孝通的“人熟是一宝”指的是中国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
B.齐尔格特·鲍曼的“陌生世界”体现了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因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导致的陌生、冷漠、 自我封闭的现状。
C.“熟人社会”重视人情 关系越亲密越有可能与中心者实现利益目标,熟人之间的界线较为清晰,他人的权利不容易被侵犯。
D.“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缘、地缘纽带被斩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任靠制度和契约来维系,需要重构信任。
二、(9分)
(2023·南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网络文学作品扬帆出海,吸引大批海外读者订阅。为何这些中国网文小说不仅国内读者爱看,海外读者也频频“催更”,甚至有部分作品进入了欧美主流文化圈?
专家认为,网络文学受到海外读者喜爱,重要原因在于内容“好看”:一方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和脑洞大开的设定,为读者提供了缓解压力的休闲方式; 另一方面,融入瓷器、刺绣、戏曲等东方文化元素,又增添了新鲜感“魅力光环”。网络文学构建的故事,常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海外读者阅读时,能身临其境感受中国文化,并产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想法,而形成的正向反馈,又有利于中国网文在海外的进一步传播。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除了好看的内容以外,一系列海外传播生态系统的逐步建立,为其稳定的输出提供了产业保障和技术支持。平台搭建对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至关重要:首先要打造网文阅读和传播平台,让海外读者们有地方看小说;再者这些平台热度要高,日活用户足够多,集纳各种网文品类,带来较强的阅读黏性,吸引读者持续追更。
事实上,随着阅读逐步深入,海外读者已不满足于只看翻译本,而是开始主动创作。阅文、掌阅等企业积极搭建海外作者创作平台,已培养海外本土作者60余万,产出外语网文作品数十万部。此外,多家平台通过投资海外网站、文化传媒公司等方式,与外方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同时,网络文学IP 改编海外影响持续走高,创作本土化生态初步建立。从文本出海、IP 出海到模式出海,网络文学将中国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世界级文化现象。
从最初的海外翻译出版授权,到联动各方共同进行内容培育和IP 开发,中国网文的出海之路正不断进化,既是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也成为中外文明互鉴的桥梁。
(选自《中国网络文学为何能收获越来越多海外读者》,有删改)
材料二
文学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一直被视为文明之表征、文化之精粹和艺术之母体,但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国的文学在经历过拨乱反正、激情喷发的“高光辉煌”后,传统的精英文学(或纯文学) 风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台中心,随之,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出现新的变化:“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当代中国文学即遭遇了两次大的变革,一是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边缘化’退缩态势,二是在世纪之交出现的‘数字化’媒介的冲击。第一次变动让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而第二次则使文学开始步入存在方式与表意体制的技术转型。究其原因,如果说前者是源于经济体制转轨的社会掣肘,那么后者则是信息科技的革故鼎新对文学渗透与博弈的必然结果。时至今日,第一次变动形成的文学震荡庶几归于平静,而数字媒介下的文学转型才刚刚拉开序幕”。多年前的这个判断今天看来并未过时,不同的是,借由数字媒介产生的网络文学不仅拉开了序幕,而且日渐走到今日文化舞台的中心,与传统文学的影响力收减之态形成鲜明反差,不仅成为“文学会客厅的大象”,还打造出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环视当今“地球村” 的网络文学,只有中国一枝独秀。
(选自欧阳友权、 罗亦陶《跨文化传播:“地球村” 里的 “中国风” 》,有删改)
材料三
2023 年 10 月,起点国际海外网络文学发展趋势图
海外网络作家约 40 万名
为三年前同期 4 倍
00后扛起创作大旗 签约作家中占比
42.3%
网络作家成海外热门兼职
(源自《2023 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网文成功出海的最初原因有两点:一是 AI翻译,加速网文“一键出海”;二是社交共读,好故事引领文化交流。
B.中国网络文学出海之路正不断进化,出现全球共创,海外网文规模化发展和产业融合,打造全球性IP生态的趋势。
C.随着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文学发展之路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的精英文学风光不再,最终成为时代发展的弃儿。
D.网络文学积极展现中国文化魅力,踊跃参与全球泛娱乐市场竞争,践行文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了我国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全球影响力。
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截至 2023 年10月,起点国际培养了约40万名海外网络作家。作家数量3年增4倍,呈爆发式增长。
B.起点国际的签约作家中,00后作家占比接近一半,他们已成长为创作中坚,为网络创作带来新气象。
C.网络作家已成海外热门兼职,兼职者职业背景多元化,从而带动海外网文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原创生态。
D.越来越多的海外年轻人走上网文写作道路,这是如起点国际一样的网文平台联动各方共同进行内容培育的结果。
6.根据材料,下列举措不利于“网络文学跨文化出海传播”的一项是(  )
A.网文作家用大开大合的时空奇幻想象、放眼宇宙的宏大视野与体现人性通感的作品去吸引海外读者。
B.打造开放灵活的创作平台,降低海外作者创作门槛,设置创作专区,举行征文比赛等,使网文创作常态化。
C.培养专业编辑团队,运营“写—发—读—改”终端,高效孵化作品,实现多向转化;优化作者薪酬与福利制度。
D.网文企业通过投资海外文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垄断网文市场和限制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形态方式。
三、nbsp;、 (12分)
(2023·南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游天平山记
宋 柳开
至道元年,开寓汤阴。未几,桂林僧惟深者,自五台山归,惠然见过,曰:“昔公守桂林,尝与公论衡岳山水之秀,为湖岭胜绝; 今惟深自上党入于相州,至林虑,过天平山明教院,寻幽穷胜,纵观泉石,过衡岳远甚。”予矍然曰:“予从先御史居汤阴二年,汤阴与林虑接境,平居未尝有言者。今师诒我,是将以我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越明日,惟深告辞,予因留惟深,曰:“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 惟深曰:“诺。”
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绕观俯览,遂忘箠辔之劳。
翌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明旦,惟深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 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
翊日,西游长老庵,上观珍珠泉,穿舞兽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归桥。由涧而转至于昆阆溪、仙人献花台,出九曲滩,南会于白龙潭。扪萝西山,沿候樵径,望风云谷而归。
明日,契园煮黄精、 苍术苗,请予饭于佛殿之北,回望峰峦,秀若围屏。契园曰:“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予曰:“诸峰大率如围屏,何独此峰得名?” 契园曰:“大峰之名有六,小峰之名有五,著名已久,皆先师之传。又其西二峰,一曰紫霄峰,上有秀士壁,次曰罗汉峰,上有居士壁,以其所肖得名也。又六峰之外,其南隐然者,士民呼为扑猪岭。又其次曰熨斗峰。” 诸峰皆于茂林乔松间拔出石壁数千尺,回环连接,崭岩峭崒,虽善工亦不可图画。
予留观凡五日,不欲去,始知惟深之言不妄。又嗟数年之间,居处相去方百里之远,绝胜之景,耳所不闻,对惟深诚有愧色。明日将去,惟深、 契园固请予留题。予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因述数日之间所见云。
7.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予矍然曰 矍然:精神抖擞的样子
B.薄暮,至明教院 薄:与“厚”反义
C.扪萝西山 扪:摸,攀援
D.以其所肖得名也 肖:仿效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下瞰白龙潭而归 耳得之而为声
C.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D.始知惟深之言不妄 月出于东山之上
9.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道:宋太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它与“壬戌”均为古代纪年的方法,但纪年方式不同。
B.汤阴:因位于荡水(现汤河) 之阴得名。古代有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一说。
C.衡岳:北岳衡山的简称,属于“五岳”之一。“五岳”之首是东岳泰山,坐落于山东境内。
D.晡:申时,午后三至五点,十二时辰之一。“申时”之前为“午时”,“申时”之后为“未时”。
10.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并未以入山状景下笔,而是以作者与桂林僧的对话写起,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B.在记叙山中胜景时,作者始终沿着自己游览的足迹,时间的先后,空间的位移作记,这与《登泰山记》写法完全不同。
C.作者游山共五日,写景与说景相结合,详略得当,虚实相间,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写景又写人,人融景中,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效应。
D.文章结尾,特意点出“知惟深之言不妄”,自己“诚有愧色”“不敢形于吟咏”等,不但使文章陡然反转,而且起到了强烈地对比反衬作用。
四、(18分)
(2023·南开期末)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
12.予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因述数日之间所见云。
(2023·南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内容。
咏雪奉呈广平公①
宋 黄庭坚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注】①黄庭坚创作本诗时,正在京城任职,虽然生活贫寒俭朴,但仕途顺利。广平公,是诗人的朋友宋盈祖。
13.下列对诗歌各联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雪连天,整个世界都洁净如洗,忽然间,我想起了清澈见底的江沙。首联写出春雪而至的壮观场面,一个“忽”字 带出作者的惊喜。
B.夜间听到雪声 时而稀疏,时而密集,早晨看见雪下,有时整齐地落,有时斜斜地飘。颔联形象地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
C.阵风回转,和雪花一同翩翩起舞,一瞬间就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连上天都感到奇妙。颈联化静为动描绘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
D.虽然雪花尽情地落,寒意痛彻筋骨,但不妨碍桃李日后盛放,享受那美好的年华。尾联毫无寒索落寞之情,反而弹唱出高昂明快的声调。
14.苏轼称赞此诗颔联写得好,请你结合颔联替苏轼陈说理由。
15.尾联卒章显志,请结合全诗,说一说作者的“志”表现在哪些方面?
16.(2023·南开期末)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中 句“   ”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2)《短歌行》中,“   ,   ”二句将贤者喻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让人生“忧”。
(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流露出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两句是:“   ,羡长江之无穷。”
(4)《师说》开篇即提出“   ’的观点,托古言事,与当时的“耻学于师”的风气形成对照。
(5)杜甫在《登高》中写出所见所听听触所感的句是:“   。”
五、(12分)
(2023·南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滴水经过丽江
阿来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在许多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做象山,狮子山,更远一点,叫做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做落水洞。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
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建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来不及作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做中河的那一条。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在自己所来的远处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摘自《我与丽江,遇见美好》,有删节)
17.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8.文章多次提到丽江古城和古城里的四方街,请结合文本概括古城前世今生的样子。文章写一滴水“再次醒来” “再次醒来”之前的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19.纵观全文,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我”叙写一滴水经过丽江,请简析其中的妙处。
六、写作题(40 分)
20.(2023·南开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由于清华北大两所学校的争抢,“鹅腿阿姨” 爆火出圈。
“鹅腿阿姨” 陈女士的走红,偶然中有必然。首先,是物美价廉、健康卫生。鹅腿皆是陈女士亲手冲洗、切配、 腌制和烤制的,起早贪黑用苦功保证品质, “烤鹅腿” 才让学生们吃得放心。其次,是对学生们的胃口。阿姨不断打磨调料配方,改进口味。再有,是“鹅腿阿姨” 身上浓浓的人情味。 “鹅腿阿姨” 以亲人的口吻称呼孩子们、 乐于和学生交朋友。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市场需求旺盛,“烤鹅腿”供不应求,但“鹅腿阿姨” 没有急着雇人增产,也没有忙着流量变现,而是表示要“一碗水端平” “每个学校都得轮流去几天” 。在这种朴素的善良加持下,“鹅腿阿姨” 自然会成为学生们争抢的对象。
品读这则新闻,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议论文体,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 7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乡土中国》;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其次,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再者,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最后,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⑵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六种常见语病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有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语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有时,结合语境,抓住句子的标志性词语,运用排除法解答,也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内容的辨析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第一空,“迭代”,更相代替;轮换。“演化”,又称进化,在生物学中是指族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语境是指流行语年复一年的更相代替,应用“迭代”。
第二空,“玷污”,弄脏,污损。比喻名誉受污损。“污染”,使沾染上有害物质,破坏人或生物的生存环境。语境是指破坏了语言之河的生存环境,应用“污染”。
第三空,“披沙拣金”,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海纳百川”,形容一个人的心胸宽广,如同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之水一般。语境是指我们应该心胸宽广,如同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之水一般,应用“海纳百川”。
第四空,“优胜劣汰”,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力强的保存下来,适应力差的被淘汰。“新陈代谢”,指生物体经常不断地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比喻新的事物滋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根据“ 沉淀流失”可知,语境是指新的事物滋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应用“新陈代谢”。
故答案为:B。
2.根据上文可知,叙述对象是“流行语”,所以补写句子应该是“流行语……”,排除CD;
能“投射”的是镜子,而不是“流行语”,所以应该先说“流行语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然后再说“投射”了什么,排除B。
故答案为:A。
3.C.“熟人之间的界线较为清晰,他人的权利不容易被侵犯”错,熟人社会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
故答案为:C。
【答案】4.C
5.A
6.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4.C.“随着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文学发展之路出现新的变化……”错误。由原文“中国的文学在经历过拨乱反正、激情喷发的‘高光辉煌’后,传统的精英文学(或纯文学)风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台中心,随之,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出现新的变化”可知,应该是“随着传统的精英文学(或纯文学) 风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台中心”,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文学发展之路出现新的变化
故答案为:C。
5.A.“起点国际培养了约40万名海外网络作家”错误。由材料三内容可知,起点国际培养了约4万名海外网络作家,而不是“40万”。
故答案为:A。
6.D.“网文企业通过投资海外文创企业”,投资的是海外文创企业,不属于跨文化出海传播。
故答案为:D。
【答案】7.C
8.C
9.A
10.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概括分析;古代日常用语;表示时间用语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附参考译文】
游天平山记
柳开
至道元年,我寓居在汤阴。不久,桂林的惟深和尚从五台山回来,开心地拜访我,对我说:“当年先生任桂林知州的时候,曾经和您一起谈论南岳衡山山水的秀丽,认为那里是岭南一带最秀美的。现在我从上党进入到相州,到达林虑,路过天平山明教院,寻访幽深之处,游遍名胜之地。观赏了无数的泉流山石,(感觉天平山)超过南岳衡山好多。”我吃惊地说:“我跟从先父柳御史就在汤阴居住了两年,汤阴与林虑接壤,平素不曾听到过这种说法。现在师父欺骗我,大概由于我是魏地的人而想要取悦于我吧 ”到了第二天,惟深要告辞,我于是挽留惟深说:“您昨天说的如果不假,愿意和我一起再游天平山吗 "惟深说:“好啊。”
最初从走马岭进入龙山,小路很崎岖,开始有了倦意。又前进了几里路,进入龙口谷,山色相映,曲折回转,林木苍翠,远看层山,俯视脚下,竟然忘却了骑马走路的劳累。
第二天,在林虑吃饭,正午时分到达桃林村,这里是天平山的山脚。路两边都听见泉流的声响,怪石和奇花到处都是,数不过来。顺着山势绕回来,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坐在石头上嬉戏泉水,不知不觉已经是午后。在环翠亭上稍作休息,回头四望,气象真是清丽非凡,恍惚间就怀疑像是身在人世之外,缓步走来走去流连不舍。傍晚时,到了明教院。晚上住在明教院的连云阁。
第二天早上,惟深相约寺僧契园跟从我们一块游览。向东经过通胜桥,到达苍龙洞,又到了菩萨洞。向下, 从南面观看了长老岩、水帘亭,沿着岩石小径环行,向下俯瞰白龙潭后回去。
次日,我们往西边游览长老庵,上山观赏了珍珠泉,穿过舞兽石,在道者庵下休息,然后到了忘归桥。一条山涧迂回辗转流到昆阆溪、仙人献花台,经过九曲滩,到南面与白龙潭汇合。我们攀着藤萝登上西山,沿着樵夫打柴走过的小路观察,又观看了风云谷而返回。
又次日,契园煮了黄精、苍术苗,请我们在佛殿的北面吃饭。回头望周围的峰峦,秀美如同圆形的围屏。契园说:“位于东北方向第一个出现的,是倚屏峰。”我曰:“各个山峰大都像圆形的围屏,为何只有这座山得到命名?”契园说:“六个大峰都有名字,五个小峰也有名字,它们 很久就有名字了,都是先师传下来的。西面有两座山峰,一座叫紫霄峰,上面有秀士壁;第二座叫罗汉峰,上面有居士壁,都是因它们的形状所相像的人或物而得名的。在六峰之外,南边隐约可见的山峰,士人百姓称作扑猪岭。它旁边的山岭被称为熨斗峰。”各处的山峰上都在茂密的松林之间挺拔突出几千尺高的石壁,一个接一个地环绕着,那险峻的山岩陡峭高耸,即使是高明的画师也不能描绘出来。
我在这里留下观赏山景总共有五天,仍然不想离去,这才知道惟深先前所说的话并非虚妄。又慨叹这几年之间,我的住所离天平山才百里远的距离,这里绝妙的胜景,还从未听说过,面对惟深我实在感到惭愧。明天将要离去,惟深、契园一再坚持请我留下游览此山的题咏。我怕风景如此优美而自己才力不能相当,不敢用诗歌来表达,因此写下这篇文章记述几天之内的见闻感受。
7.A.矍然:惊惧的样子。句意:我吃惊地说。B.薄:迫近。句意:傍晚时,到了明教院。 C.正确。句意:我们攀着藤萝登上西山。D.肖:相像,相似。句意:因它们的形状所相像的人或物而得名的。故答案为:C。
8.A.也,均表判断。句意:正午时分到达桃林村,这里是天平山的山脚。/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B.而,均表顺承。句意:向下俯瞰白龙潭后回去。/送到耳边便成为听到的声音。 C.者,表判断。/定语后置标志。句意:位于东北方向第一个出现的,是倚屏峰。/那些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称它们为天门。D.之,均为助词,的。句意:这才知道惟深先前所说的话并非虚妄。/明月从东山上升起。 故答案为:C。
9.A.正确。
B.“古代有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一说”错误。应为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C.“北岳衡山的简称”错误。应为南岳衡山的简称。
D.“‘申时’之前为‘午时’,‘申时’之后为‘未时’”错误。“申时”之前为“未时”,“申时”之后为“酉时”。
故答案为:A。
10.A.“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错误。根据文章第一段作者认为“今师诒我,是将以我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于是相赌:“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 ”此处作者疑,实为让读者亦疑,主要目的是设置悬念。
B.“这与《登泰山记》写法完全不同”错误。《登泰山记》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描写,两文写法基本相同。
C.正确。
D.“不但使文章陡然反转,而且起到了强烈的对比反衬作用”错误。文章结尾,特意点出“知惟深之言不妄”,自己“诚有愧色”,“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仅述所见。这不但使文章前后呼应,而且起到了强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有言尽而意未尽之妙,激发读者的情趣。
故答案为:C。
【答案】11.您昨天说的话如果(或果真)不假,敢同我一起去游游吗?
12.我害怕我的文才配(匹敌)不上这里秀丽的景色,不敢写诗描绘(或用诗歌表现),因而只好把这几天中见到的情况记述下来。
【知识点】翻译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1.得分点:
(1)“前言”,前面说过的话;“果”,如果;“妄”,虚妄,虚假;“敢同游乎”,省略句。“敢和我同游乎”。
故答案为:您昨天说的话如果(或果真)不假,敢同我一起去游游吗?
12.得分点:
(2)“胜”,优美;“敌”,相当;“形”,表现;“吟咏”,作诗词。
故答案为:我害怕我的文才配(匹敌)不上这里秀丽的景色,不敢写诗描绘(或用诗歌表现),因而只好把这几天中见到的情况记述下来。
【答案】13.C
14.①视听结合,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
②四组叠词,形象地写出雪落的不同状态,极富韵律。
③对仗工整,字字工切,朗朗上口。
15.借寒冬过后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景喻作者积极进取的心态。一个“用”字,颇富深意,不论是顺境(仕途顺利),还是逆境(家境贫寒),诗人都要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对社会尽职尽责(或将青春年华献给事业)。 既是劝勉告慰自己,也是在勉励友人。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明白诗句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13.C.“连上天都感到奇妙”错。“天巧”是夸赞大自然的奇妙。
故答案为:C。
14.①上句由“夜听”可知写的是听觉;下句由“晓看”可知写的是第二天早起看到的景色。两句视听结合,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
②“疏疏”“密密”“整整”“斜斜”四组叠词,形象地写出前一天夜晚雪花时疏时密,第二天早晨有风,雪花有时整齐有时斜飞的状态。总之这些叠词写出雪落的不同状态,音韵和谐,读来极富韵律。
③“夜听”对“晓看”,“疏疏还密密”对“整整复斜斜”,对仗工整,字字工切,朗朗上口。
故答案为:①视听结合,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
②四组叠词,形象地写出雪落的不同状态,极富韵律。
③对仗工整,字字工切,朗朗上口。
15.尾联“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意思是正要叫它尽情地落,春寒彻骨,也不妨碍日后桃李盛开,享受那美好的年华。
尾联作者寓情于景,即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融浑无迹。“寒至骨”,即指大自然的严冬,也暗喻各种残酷的现实。但他更相信寒冬过后就是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天。借寒冬过后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景喻作者积极进取的心态。
此外一个“用”字,颇富深意,结合注释介绍可知,此时黄庭坚“仕途顺利”,正是他想要报国的积极用世的状态。诗句不畏惧严酷的环境,用“不妨”一词正是表明不论是顺境(仕途顺利),还是逆境(家境贫寒),诗人都要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对社会尽职尽责(或将青春年华献给事业)。
结合题目“咏雪奉呈广平公”以及注释“广平公,是诗人的朋友宋盈祖”可知,这是一首题赠制作,那么尾联的内容就不单单是自我情感的表露,而是既是劝勉告慰自己,也是在勉励友人。
故答案为:借寒冬过后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景喻作者积极进取的心态。一个“用”字,颇富深意,不论是顺境(仕途顺利),还是逆境(家境贫寒),诗人都要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对社会尽职尽责(或将青春年华献给事业)。 既是劝勉告慰自己,也是在勉励友人。
16.【答案】(1)万类霜天竞自由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哀吾生之须臾
(4)古之学者必有师
(5)风急天高猿啸哀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霜”“竞”“掇”“哀”“臾”“猿”“啸”。
故答案为:(1)万类霜天竞自由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哀吾生之须臾
(4)古之学者必有师
(5)风急天高猿啸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7.①拟人修辞,动作、 心理描写,将一滴水拟作“我”,通过“落”“看”“怕”“跳”等动作和心理描写,以一滴水的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丽江古城纳西族院落中美好、幸福的画面。
18.②场景(面)描写,通过水的视角描绘纳西族院落楼下、楼上的主客或独立或互动的生活图景,表现出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互相沟通交流的和谐画卷。
19.①前世的丽江古城:风光秀美旖旎,历史厚重久远,名声远扬。今日的丽江古城:世界各地游客云集,古城规模壮大,城中欢歌笑语、繁华、祥和,弥漫着丰富浓厚的人文气息。
②“再次醒来”之前内容的作用:写出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令人神往,衬托今日丽江古城丰富多彩、魅力无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更加吸引四方之人来此观光和生活,为下文丽江今日的繁荣发展做铺垫。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分为三个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及效果;②结合句子,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分析其写出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人称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从内容和作用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17.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为动作描写,“我怕被迅速蒸发”为心理描写,将一滴水拟作“我”,通过“落”“看”“怕”“跳”等动作和心理描写,“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以一滴水的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丽江古城纳西族院落中美好、幸福的画面。
“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为场景(面)描写,通过水的视角描绘纳西族院落楼下、楼上的主客或独立或互动的生活图景,楼下一家在闲话,楼上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表现出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互相沟通交流的和谐画卷。
故答案为:①拟人修辞,动作、 心理描写,将一滴水拟作“我”,通过“落”“看”“怕”“跳”等动作和心理描写,以一滴水的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丽江古城纳西族院落中美好、幸福的画面。
18.前世的丽江古城:“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丽江古城风光秀美旖旎;“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丽江古城历史厚重久远,名声远扬。
今日的丽江古城:“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世界各地游客云集;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古城规模壮大,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城中欢歌笑语、繁华、祥和,弥漫着丰富浓厚的人文气息。
“再次醒来”之前内容的作用:“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丽江古城风光秀美旖旎;“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丽江古城历史厚重久远,名声远扬。写出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令人神往,衬托今日丽江古城丰富多彩、魅力无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更加吸引四方之人来此观光和生活,为下文丽江今日的繁荣发展做铺垫。
故答案为:②场景(面)描写,通过水的视角描绘纳西族院落楼下、楼上的主客或独立或互动的生活图景,表现出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互相沟通交流的和谐画卷。
19.第一人称“我” 的妙处:
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写丽江前世今生,“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建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丽江古城风光秀美旖旎,历史厚重久远,名声远扬,今日的丽江古城,世界各地游客云集,古城规模壮大,城中欢歌笑语、繁华、祥和,弥漫着丰富浓厚的人文气息。行文中充分流露出作者对丽江的神往与热爱,对丽江自然风光、历史人文景观的赞美。
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丽江的一切美好。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将一滴水人格化,随着水的足迹,随着“我”的视角,由此串联起丽江不同的时空,丽江古城风光秀美旖旎,历史厚重久远,名声远扬,今日的丽江古城,世界各地游客云集,古城规模壮大,城中欢歌笑语、繁华、祥和,弥漫着丰富浓厚的人文气息。有一种时代的见证感和参与感,更能生动形象地反映丽江的前世今生。
故答案为:①前世的丽江古城:风光秀美旖旎,历史厚重久远,名声远扬。今日的丽江古城:世界各地游客云集,古城规模壮大,城中欢歌笑语、繁华、祥和,弥漫着丰富浓厚的人文气息。②“再次醒来”之前内容的作用:写出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令人神往,衬托今日丽江古城丰富多彩、魅力无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更加吸引四方之人来此观光和生活,为下文丽江今日的繁荣发展做铺垫。
20.【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时事评论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主要介绍了“鹅腿阿姨”爆红的时事新闻,并分析了其能够走红的原因。首先,物美价廉、健康卫生以及阿姨不断打磨调料配方,改进口味,是从食物本身角度进行的分析。其次,材料中所体现的“鹅腿阿姨”身上浓浓的人情味以及朴实善良的品格,也让我们明白仅靠美味或许能留住学生的胃,但真正打动学生心的还是阿姨的品性。面对供不应求的局面,她没有急着雇人增产,也没有忙着流量变现,面对争抢,阿姨也会雨露均沾,表示“也不能光在清华卖,每个学校都得轮流去几天”。
【题干分析】写作时,可以先概述这一热点事件,然后由此展开分析其走红的原因。对此,要注意未必需要面面俱到,而是最好能抓住一个主要角度具体分析,并加以适当拓展即可。比如,从鹅腿物美价廉本身的特质来说,可以展开对于工匠精神的论述,由此说明不论是大国工匠,而是普通的劳动者,都应该守护好工匠精神,抓住根本,以品质取胜。也可以着重抓住材料后半部分分析所体现的“烟火气”这一点展开,说明这是人间烟火气的温暖,也是人类最质朴的渴望。并说明许许多多像“鹅腿阿姨”一样的我们求学期间“舌尖上的美味”,不仅是广大学子热爱生活的情感表达,更是“干饭人”毕业后串联青春的集体记忆。既无连锁店、又缺乏高科技、更缺营销法的流动摊贩,用自己朴素的双手和稀缺的可靠,在这个寒冬给了排队等待的学子最温暖的慰藉,更把这份温暖和善意传递给了世间的每一个人。 然后由此说明我们也应该秉持善意,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温暖。
【立意提取】
1.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2.即使只是一只“鹅腿”,也要追求工匠精神。
3.以善良打造青春最珍贵的回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运用(9分)
(2023·南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每到年末,盘点流行语就成为人们回顾一年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这是因为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词汇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有的流行语凝聚了时代的缩影,有的流行语记录了社会的变迁,有的流行语蕴含着生活的体悟。____。
当然,在流行语年复一年的 (  ) 之间,仍有不少人对流行语充满了怀疑,认为一些词汇不知所云,(  ) 了语言之河。其实,要相信语言之河有着相当的自净能力,但对于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流行语,我们应该持(  ) 的态度。2023 年出现的大量流行语,展现出人们强大的语言创新能力。而诸如“哈基米”“挖呀挖”等“短视频流行语”也曾火爆全网,却并没有入选,说明它们很可能只是临时的修辞方式,缺乏稳固性,会自然地(  ),沉淀流失。
(选自王庆峰《“十大流行语” 中的时代记忆》,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迭代 玷污 披沙拣金 优胜劣汰
B.迭代 污染 海纳百川 新陈代谢
C.演化 污染 披沙拣金 新陈代谢
D.演化 玷污 海纳百川 优胜劣汰
2.不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流行语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
B.流行语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
C.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的流行语,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
D.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的流行语,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
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对其的解读不符合《乡土中国》观点的一项是(  )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费孝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
——齐尔格特·鲍曼
A.费孝通的“人熟是一宝”指的是中国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
B.齐尔格特·鲍曼的“陌生世界”体现了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因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导致的陌生、冷漠、 自我封闭的现状。
C.“熟人社会”重视人情 关系越亲密越有可能与中心者实现利益目标,熟人之间的界线较为清晰,他人的权利不容易被侵犯。
D.“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缘、地缘纽带被斩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任靠制度和契约来维系,需要重构信任。
【答案】1.B
2.A
3.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乡土中国》;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其次,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再者,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最后,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⑵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六种常见语病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有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语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有时,结合语境,抓住句子的标志性词语,运用排除法解答,也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内容的辨析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第一空,“迭代”,更相代替;轮换。“演化”,又称进化,在生物学中是指族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语境是指流行语年复一年的更相代替,应用“迭代”。
第二空,“玷污”,弄脏,污损。比喻名誉受污损。“污染”,使沾染上有害物质,破坏人或生物的生存环境。语境是指破坏了语言之河的生存环境,应用“污染”。
第三空,“披沙拣金”,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海纳百川”,形容一个人的心胸宽广,如同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之水一般。语境是指我们应该心胸宽广,如同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之水一般,应用“海纳百川”。
第四空,“优胜劣汰”,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力强的保存下来,适应力差的被淘汰。“新陈代谢”,指生物体经常不断地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比喻新的事物滋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根据“ 沉淀流失”可知,语境是指新的事物滋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应用“新陈代谢”。
故答案为:B。
2.根据上文可知,叙述对象是“流行语”,所以补写句子应该是“流行语……”,排除CD;
能“投射”的是镜子,而不是“流行语”,所以应该先说“流行语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然后再说“投射”了什么,排除B。
故答案为:A。
3.C.“熟人之间的界线较为清晰,他人的权利不容易被侵犯”错,熟人社会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
故答案为:C。
二、(9分)
(2023·南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网络文学作品扬帆出海,吸引大批海外读者订阅。为何这些中国网文小说不仅国内读者爱看,海外读者也频频“催更”,甚至有部分作品进入了欧美主流文化圈?
专家认为,网络文学受到海外读者喜爱,重要原因在于内容“好看”:一方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和脑洞大开的设定,为读者提供了缓解压力的休闲方式; 另一方面,融入瓷器、刺绣、戏曲等东方文化元素,又增添了新鲜感“魅力光环”。网络文学构建的故事,常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海外读者阅读时,能身临其境感受中国文化,并产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想法,而形成的正向反馈,又有利于中国网文在海外的进一步传播。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除了好看的内容以外,一系列海外传播生态系统的逐步建立,为其稳定的输出提供了产业保障和技术支持。平台搭建对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至关重要:首先要打造网文阅读和传播平台,让海外读者们有地方看小说;再者这些平台热度要高,日活用户足够多,集纳各种网文品类,带来较强的阅读黏性,吸引读者持续追更。
事实上,随着阅读逐步深入,海外读者已不满足于只看翻译本,而是开始主动创作。阅文、掌阅等企业积极搭建海外作者创作平台,已培养海外本土作者60余万,产出外语网文作品数十万部。此外,多家平台通过投资海外网站、文化传媒公司等方式,与外方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同时,网络文学IP 改编海外影响持续走高,创作本土化生态初步建立。从文本出海、IP 出海到模式出海,网络文学将中国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世界级文化现象。
从最初的海外翻译出版授权,到联动各方共同进行内容培育和IP 开发,中国网文的出海之路正不断进化,既是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也成为中外文明互鉴的桥梁。
(选自《中国网络文学为何能收获越来越多海外读者》,有删改)
材料二
文学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一直被视为文明之表征、文化之精粹和艺术之母体,但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国的文学在经历过拨乱反正、激情喷发的“高光辉煌”后,传统的精英文学(或纯文学) 风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台中心,随之,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出现新的变化:“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当代中国文学即遭遇了两次大的变革,一是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边缘化’退缩态势,二是在世纪之交出现的‘数字化’媒介的冲击。第一次变动让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而第二次则使文学开始步入存在方式与表意体制的技术转型。究其原因,如果说前者是源于经济体制转轨的社会掣肘,那么后者则是信息科技的革故鼎新对文学渗透与博弈的必然结果。时至今日,第一次变动形成的文学震荡庶几归于平静,而数字媒介下的文学转型才刚刚拉开序幕”。多年前的这个判断今天看来并未过时,不同的是,借由数字媒介产生的网络文学不仅拉开了序幕,而且日渐走到今日文化舞台的中心,与传统文学的影响力收减之态形成鲜明反差,不仅成为“文学会客厅的大象”,还打造出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环视当今“地球村” 的网络文学,只有中国一枝独秀。
(选自欧阳友权、 罗亦陶《跨文化传播:“地球村” 里的 “中国风” 》,有删改)
材料三
2023 年 10 月,起点国际海外网络文学发展趋势图
海外网络作家约 40 万名
为三年前同期 4 倍
00后扛起创作大旗 签约作家中占比
42.3%
网络作家成海外热门兼职
(源自《2023 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网文成功出海的最初原因有两点:一是 AI翻译,加速网文“一键出海”;二是社交共读,好故事引领文化交流。
B.中国网络文学出海之路正不断进化,出现全球共创,海外网文规模化发展和产业融合,打造全球性IP生态的趋势。
C.随着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文学发展之路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的精英文学风光不再,最终成为时代发展的弃儿。
D.网络文学积极展现中国文化魅力,踊跃参与全球泛娱乐市场竞争,践行文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了我国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全球影响力。
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截至 2023 年10月,起点国际培养了约40万名海外网络作家。作家数量3年增4倍,呈爆发式增长。
B.起点国际的签约作家中,00后作家占比接近一半,他们已成长为创作中坚,为网络创作带来新气象。
C.网络作家已成海外热门兼职,兼职者职业背景多元化,从而带动海外网文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原创生态。
D.越来越多的海外年轻人走上网文写作道路,这是如起点国际一样的网文平台联动各方共同进行内容培育的结果。
6.根据材料,下列举措不利于“网络文学跨文化出海传播”的一项是(  )
A.网文作家用大开大合的时空奇幻想象、放眼宇宙的宏大视野与体现人性通感的作品去吸引海外读者。
B.打造开放灵活的创作平台,降低海外作者创作门槛,设置创作专区,举行征文比赛等,使网文创作常态化。
C.培养专业编辑团队,运营“写—发—读—改”终端,高效孵化作品,实现多向转化;优化作者薪酬与福利制度。
D.网文企业通过投资海外文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垄断网文市场和限制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形态方式。
【答案】4.C
5.A
6.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4.C.“随着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文学发展之路出现新的变化……”错误。由原文“中国的文学在经历过拨乱反正、激情喷发的‘高光辉煌’后,传统的精英文学(或纯文学)风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台中心,随之,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出现新的变化”可知,应该是“随着传统的精英文学(或纯文学) 风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台中心”,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文学发展之路出现新的变化
故答案为:C。
5.A.“起点国际培养了约40万名海外网络作家”错误。由材料三内容可知,起点国际培养了约4万名海外网络作家,而不是“40万”。
故答案为:A。
6.D.“网文企业通过投资海外文创企业”,投资的是海外文创企业,不属于跨文化出海传播。
故答案为:D。
三、nbsp;、 (12分)
(2023·南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游天平山记
宋 柳开
至道元年,开寓汤阴。未几,桂林僧惟深者,自五台山归,惠然见过,曰:“昔公守桂林,尝与公论衡岳山水之秀,为湖岭胜绝; 今惟深自上党入于相州,至林虑,过天平山明教院,寻幽穷胜,纵观泉石,过衡岳远甚。”予矍然曰:“予从先御史居汤阴二年,汤阴与林虑接境,平居未尝有言者。今师诒我,是将以我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越明日,惟深告辞,予因留惟深,曰:“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 惟深曰:“诺。”
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绕观俯览,遂忘箠辔之劳。
翌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明旦,惟深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 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
翊日,西游长老庵,上观珍珠泉,穿舞兽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归桥。由涧而转至于昆阆溪、仙人献花台,出九曲滩,南会于白龙潭。扪萝西山,沿候樵径,望风云谷而归。
明日,契园煮黄精、 苍术苗,请予饭于佛殿之北,回望峰峦,秀若围屏。契园曰:“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予曰:“诸峰大率如围屏,何独此峰得名?” 契园曰:“大峰之名有六,小峰之名有五,著名已久,皆先师之传。又其西二峰,一曰紫霄峰,上有秀士壁,次曰罗汉峰,上有居士壁,以其所肖得名也。又六峰之外,其南隐然者,士民呼为扑猪岭。又其次曰熨斗峰。” 诸峰皆于茂林乔松间拔出石壁数千尺,回环连接,崭岩峭崒,虽善工亦不可图画。
予留观凡五日,不欲去,始知惟深之言不妄。又嗟数年之间,居处相去方百里之远,绝胜之景,耳所不闻,对惟深诚有愧色。明日将去,惟深、 契园固请予留题。予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因述数日之间所见云。
7.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予矍然曰 矍然:精神抖擞的样子
B.薄暮,至明教院 薄:与“厚”反义
C.扪萝西山 扪:摸,攀援
D.以其所肖得名也 肖:仿效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下瞰白龙潭而归 耳得之而为声
C.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D.始知惟深之言不妄 月出于东山之上
9.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道:宋太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它与“壬戌”均为古代纪年的方法,但纪年方式不同。
B.汤阴:因位于荡水(现汤河) 之阴得名。古代有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一说。
C.衡岳:北岳衡山的简称,属于“五岳”之一。“五岳”之首是东岳泰山,坐落于山东境内。
D.晡:申时,午后三至五点,十二时辰之一。“申时”之前为“午时”,“申时”之后为“未时”。
10.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并未以入山状景下笔,而是以作者与桂林僧的对话写起,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B.在记叙山中胜景时,作者始终沿着自己游览的足迹,时间的先后,空间的位移作记,这与《登泰山记》写法完全不同。
C.作者游山共五日,写景与说景相结合,详略得当,虚实相间,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写景又写人,人融景中,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效应。
D.文章结尾,特意点出“知惟深之言不妄”,自己“诚有愧色”“不敢形于吟咏”等,不但使文章陡然反转,而且起到了强烈地对比反衬作用。
【答案】7.C
8.C
9.A
10.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概括分析;古代日常用语;表示时间用语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附参考译文】
游天平山记
柳开
至道元年,我寓居在汤阴。不久,桂林的惟深和尚从五台山回来,开心地拜访我,对我说:“当年先生任桂林知州的时候,曾经和您一起谈论南岳衡山山水的秀丽,认为那里是岭南一带最秀美的。现在我从上党进入到相州,到达林虑,路过天平山明教院,寻访幽深之处,游遍名胜之地。观赏了无数的泉流山石,(感觉天平山)超过南岳衡山好多。”我吃惊地说:“我跟从先父柳御史就在汤阴居住了两年,汤阴与林虑接壤,平素不曾听到过这种说法。现在师父欺骗我,大概由于我是魏地的人而想要取悦于我吧 ”到了第二天,惟深要告辞,我于是挽留惟深说:“您昨天说的如果不假,愿意和我一起再游天平山吗 "惟深说:“好啊。”
最初从走马岭进入龙山,小路很崎岖,开始有了倦意。又前进了几里路,进入龙口谷,山色相映,曲折回转,林木苍翠,远看层山,俯视脚下,竟然忘却了骑马走路的劳累。
第二天,在林虑吃饭,正午时分到达桃林村,这里是天平山的山脚。路两边都听见泉流的声响,怪石和奇花到处都是,数不过来。顺着山势绕回来,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坐在石头上嬉戏泉水,不知不觉已经是午后。在环翠亭上稍作休息,回头四望,气象真是清丽非凡,恍惚间就怀疑像是身在人世之外,缓步走来走去流连不舍。傍晚时,到了明教院。晚上住在明教院的连云阁。
第二天早上,惟深相约寺僧契园跟从我们一块游览。向东经过通胜桥,到达苍龙洞,又到了菩萨洞。向下, 从南面观看了长老岩、水帘亭,沿着岩石小径环行,向下俯瞰白龙潭后回去。
次日,我们往西边游览长老庵,上山观赏了珍珠泉,穿过舞兽石,在道者庵下休息,然后到了忘归桥。一条山涧迂回辗转流到昆阆溪、仙人献花台,经过九曲滩,到南面与白龙潭汇合。我们攀着藤萝登上西山,沿着樵夫打柴走过的小路观察,又观看了风云谷而返回。
又次日,契园煮了黄精、苍术苗,请我们在佛殿的北面吃饭。回头望周围的峰峦,秀美如同圆形的围屏。契园说:“位于东北方向第一个出现的,是倚屏峰。”我曰:“各个山峰大都像圆形的围屏,为何只有这座山得到命名?”契园说:“六个大峰都有名字,五个小峰也有名字,它们 很久就有名字了,都是先师传下来的。西面有两座山峰,一座叫紫霄峰,上面有秀士壁;第二座叫罗汉峰,上面有居士壁,都是因它们的形状所相像的人或物而得名的。在六峰之外,南边隐约可见的山峰,士人百姓称作扑猪岭。它旁边的山岭被称为熨斗峰。”各处的山峰上都在茂密的松林之间挺拔突出几千尺高的石壁,一个接一个地环绕着,那险峻的山岩陡峭高耸,即使是高明的画师也不能描绘出来。
我在这里留下观赏山景总共有五天,仍然不想离去,这才知道惟深先前所说的话并非虚妄。又慨叹这几年之间,我的住所离天平山才百里远的距离,这里绝妙的胜景,还从未听说过,面对惟深我实在感到惭愧。明天将要离去,惟深、契园一再坚持请我留下游览此山的题咏。我怕风景如此优美而自己才力不能相当,不敢用诗歌来表达,因此写下这篇文章记述几天之内的见闻感受。
7.A.矍然:惊惧的样子。句意:我吃惊地说。B.薄:迫近。句意:傍晚时,到了明教院。 C.正确。句意:我们攀着藤萝登上西山。D.肖:相像,相似。句意:因它们的形状所相像的人或物而得名的。故答案为:C。
8.A.也,均表判断。句意:正午时分到达桃林村,这里是天平山的山脚。/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B.而,均表顺承。句意:向下俯瞰白龙潭后回去。/送到耳边便成为听到的声音。 C.者,表判断。/定语后置标志。句意:位于东北方向第一个出现的,是倚屏峰。/那些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称它们为天门。D.之,均为助词,的。句意:这才知道惟深先前所说的话并非虚妄。/明月从东山上升起。 故答案为:C。
9.A.正确。
B.“古代有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一说”错误。应为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C.“北岳衡山的简称”错误。应为南岳衡山的简称。
D.“‘申时’之前为‘午时’,‘申时’之后为‘未时’”错误。“申时”之前为“未时”,“申时”之后为“酉时”。
故答案为:A。
10.A.“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错误。根据文章第一段作者认为“今师诒我,是将以我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于是相赌:“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 ”此处作者疑,实为让读者亦疑,主要目的是设置悬念。
B.“这与《登泰山记》写法完全不同”错误。《登泰山记》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描写,两文写法基本相同。
C.正确。
D.“不但使文章陡然反转,而且起到了强烈的对比反衬作用”错误。文章结尾,特意点出“知惟深之言不妄”,自己“诚有愧色”,“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仅述所见。这不但使文章前后呼应,而且起到了强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有言尽而意未尽之妙,激发读者的情趣。
故答案为:C。
四、(18分)
(2023·南开期末)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
12.予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因述数日之间所见云。
【答案】11.您昨天说的话如果(或果真)不假,敢同我一起去游游吗?
12.我害怕我的文才配(匹敌)不上这里秀丽的景色,不敢写诗描绘(或用诗歌表现),因而只好把这几天中见到的情况记述下来。
【知识点】翻译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1.得分点:
(1)“前言”,前面说过的话;“果”,如果;“妄”,虚妄,虚假;“敢同游乎”,省略句。“敢和我同游乎”。
故答案为:您昨天说的话如果(或果真)不假,敢同我一起去游游吗?
12.得分点:
(2)“胜”,优美;“敌”,相当;“形”,表现;“吟咏”,作诗词。
故答案为:我害怕我的文才配(匹敌)不上这里秀丽的景色,不敢写诗描绘(或用诗歌表现),因而只好把这几天中见到的情况记述下来。
(2023·南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内容。
咏雪奉呈广平公①
宋 黄庭坚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注】①黄庭坚创作本诗时,正在京城任职,虽然生活贫寒俭朴,但仕途顺利。广平公,是诗人的朋友宋盈祖。
13.下列对诗歌各联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雪连天,整个世界都洁净如洗,忽然间,我想起了清澈见底的江沙。首联写出春雪而至的壮观场面,一个“忽”字 带出作者的惊喜。
B.夜间听到雪声 时而稀疏,时而密集,早晨看见雪下,有时整齐地落,有时斜斜地飘。颔联形象地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
C.阵风回转,和雪花一同翩翩起舞,一瞬间就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连上天都感到奇妙。颈联化静为动描绘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
D.虽然雪花尽情地落,寒意痛彻筋骨,但不妨碍桃李日后盛放,享受那美好的年华。尾联毫无寒索落寞之情,反而弹唱出高昂明快的声调。
14.苏轼称赞此诗颔联写得好,请你结合颔联替苏轼陈说理由。
15.尾联卒章显志,请结合全诗,说一说作者的“志”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3.C
14.①视听结合,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
②四组叠词,形象地写出雪落的不同状态,极富韵律。
③对仗工整,字字工切,朗朗上口。
15.借寒冬过后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景喻作者积极进取的心态。一个“用”字,颇富深意,不论是顺境(仕途顺利),还是逆境(家境贫寒),诗人都要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对社会尽职尽责(或将青春年华献给事业)。 既是劝勉告慰自己,也是在勉励友人。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明白诗句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13.C.“连上天都感到奇妙”错。“天巧”是夸赞大自然的奇妙。
故答案为:C。
14.①上句由“夜听”可知写的是听觉;下句由“晓看”可知写的是第二天早起看到的景色。两句视听结合,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
②“疏疏”“密密”“整整”“斜斜”四组叠词,形象地写出前一天夜晚雪花时疏时密,第二天早晨有风,雪花有时整齐有时斜飞的状态。总之这些叠词写出雪落的不同状态,音韵和谐,读来极富韵律。
③“夜听”对“晓看”,“疏疏还密密”对“整整复斜斜”,对仗工整,字字工切,朗朗上口。
故答案为:①视听结合,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
②四组叠词,形象地写出雪落的不同状态,极富韵律。
③对仗工整,字字工切,朗朗上口。
15.尾联“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意思是正要叫它尽情地落,春寒彻骨,也不妨碍日后桃李盛开,享受那美好的年华。
尾联作者寓情于景,即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融浑无迹。“寒至骨”,即指大自然的严冬,也暗喻各种残酷的现实。但他更相信寒冬过后就是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天。借寒冬过后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景喻作者积极进取的心态。
此外一个“用”字,颇富深意,结合注释介绍可知,此时黄庭坚“仕途顺利”,正是他想要报国的积极用世的状态。诗句不畏惧严酷的环境,用“不妨”一词正是表明不论是顺境(仕途顺利),还是逆境(家境贫寒),诗人都要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对社会尽职尽责(或将青春年华献给事业)。
结合题目“咏雪奉呈广平公”以及注释“广平公,是诗人的朋友宋盈祖”可知,这是一首题赠制作,那么尾联的内容就不单单是自我情感的表露,而是既是劝勉告慰自己,也是在勉励友人。
故答案为:借寒冬过后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景喻作者积极进取的心态。一个“用”字,颇富深意,不论是顺境(仕途顺利),还是逆境(家境贫寒),诗人都要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对社会尽职尽责(或将青春年华献给事业)。 既是劝勉告慰自己,也是在勉励友人。
16.(2023·南开期末)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中 句“   ”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2)《短歌行》中,“   ,   ”二句将贤者喻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让人生“忧”。
(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流露出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两句是:“   ,羡长江之无穷。”
(4)《师说》开篇即提出“   ’的观点,托古言事,与当时的“耻学于师”的风气形成对照。
(5)杜甫在《登高》中写出所见所听听触所感的句是:“   。”
【答案】(1)万类霜天竞自由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哀吾生之须臾
(4)古之学者必有师
(5)风急天高猿啸哀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霜”“竞”“掇”“哀”“臾”“猿”“啸”。
故答案为:(1)万类霜天竞自由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哀吾生之须臾
(4)古之学者必有师
(5)风急天高猿啸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五、(12分)
(2023·南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滴水经过丽江
阿来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在许多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做象山,狮子山,更远一点,叫做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做落水洞。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
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建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来不及作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做中河的那一条。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在自己所来的远处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摘自《我与丽江,遇见美好》,有删节)
17.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8.文章多次提到丽江古城和古城里的四方街,请结合文本概括古城前世今生的样子。文章写一滴水“再次醒来” “再次醒来”之前的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19.纵观全文,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我”叙写一滴水经过丽江,请简析其中的妙处。
【答案】17.①拟人修辞,动作、 心理描写,将一滴水拟作“我”,通过“落”“看”“怕”“跳”等动作和心理描写,以一滴水的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丽江古城纳西族院落中美好、幸福的画面。
18.②场景(面)描写,通过水的视角描绘纳西族院落楼下、楼上的主客或独立或互动的生活图景,表现出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互相沟通交流的和谐画卷。
19.①前世的丽江古城:风光秀美旖旎,历史厚重久远,名声远扬。今日的丽江古城:世界各地游客云集,古城规模壮大,城中欢歌笑语、繁华、祥和,弥漫着丰富浓厚的人文气息。
②“再次醒来”之前内容的作用:写出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令人神往,衬托今日丽江古城丰富多彩、魅力无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更加吸引四方之人来此观光和生活,为下文丽江今日的繁荣发展做铺垫。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分为三个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及效果;②结合句子,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分析其写出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人称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从内容和作用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17.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为动作描写,“我怕被迅速蒸发”为心理描写,将一滴水拟作“我”,通过“落”“看”“怕”“跳”等动作和心理描写,“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以一滴水的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丽江古城纳西族院落中美好、幸福的画面。
“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为场景(面)描写,通过水的视角描绘纳西族院落楼下、楼上的主客或独立或互动的生活图景,楼下一家在闲话,楼上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表现出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互相沟通交流的和谐画卷。
故答案为:①拟人修辞,动作、 心理描写,将一滴水拟作“我”,通过“落”“看”“怕”“跳”等动作和心理描写,以一滴水的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丽江古城纳西族院落中美好、幸福的画面。
18.前世的丽江古城:“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丽江古城风光秀美旖旎;“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丽江古城历史厚重久远,名声远扬。
今日的丽江古城:“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世界各地游客云集;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古城规模壮大,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城中欢歌笑语、繁华、祥和,弥漫着丰富浓厚的人文气息。
“再次醒来”之前内容的作用:“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丽江古城风光秀美旖旎;“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丽江古城历史厚重久远,名声远扬。写出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令人神往,衬托今日丽江古城丰富多彩、魅力无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更加吸引四方之人来此观光和生活,为下文丽江今日的繁荣发展做铺垫。
故答案为:②场景(面)描写,通过水的视角描绘纳西族院落楼下、楼上的主客或独立或互动的生活图景,表现出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互相沟通交流的和谐画卷。
19.第一人称“我” 的妙处:
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写丽江前世今生,“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建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丽江古城风光秀美旖旎,历史厚重久远,名声远扬,今日的丽江古城,世界各地游客云集,古城规模壮大,城中欢歌笑语、繁华、祥和,弥漫着丰富浓厚的人文气息。行文中充分流露出作者对丽江的神往与热爱,对丽江自然风光、历史人文景观的赞美。
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丽江的一切美好。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将一滴水人格化,随着水的足迹,随着“我”的视角,由此串联起丽江不同的时空,丽江古城风光秀美旖旎,历史厚重久远,名声远扬,今日的丽江古城,世界各地游客云集,古城规模壮大,城中欢歌笑语、繁华、祥和,弥漫着丰富浓厚的人文气息。有一种时代的见证感和参与感,更能生动形象地反映丽江的前世今生。
故答案为:①前世的丽江古城:风光秀美旖旎,历史厚重久远,名声远扬。今日的丽江古城:世界各地游客云集,古城规模壮大,城中欢歌笑语、繁华、祥和,弥漫着丰富浓厚的人文气息。②“再次醒来”之前内容的作用:写出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令人神往,衬托今日丽江古城丰富多彩、魅力无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更加吸引四方之人来此观光和生活,为下文丽江今日的繁荣发展做铺垫。
六、写作题(40 分)
20.(2023·南开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由于清华北大两所学校的争抢,“鹅腿阿姨” 爆火出圈。
“鹅腿阿姨” 陈女士的走红,偶然中有必然。首先,是物美价廉、健康卫生。鹅腿皆是陈女士亲手冲洗、切配、 腌制和烤制的,起早贪黑用苦功保证品质, “烤鹅腿” 才让学生们吃得放心。其次,是对学生们的胃口。阿姨不断打磨调料配方,改进口味。再有,是“鹅腿阿姨” 身上浓浓的人情味。 “鹅腿阿姨” 以亲人的口吻称呼孩子们、 乐于和学生交朋友。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市场需求旺盛,“烤鹅腿”供不应求,但“鹅腿阿姨” 没有急着雇人增产,也没有忙着流量变现,而是表示要“一碗水端平” “每个学校都得轮流去几天” 。在这种朴素的善良加持下,“鹅腿阿姨” 自然会成为学生们争抢的对象。
品读这则新闻,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议论文体,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 7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时事评论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主要介绍了“鹅腿阿姨”爆红的时事新闻,并分析了其能够走红的原因。首先,物美价廉、健康卫生以及阿姨不断打磨调料配方,改进口味,是从食物本身角度进行的分析。其次,材料中所体现的“鹅腿阿姨”身上浓浓的人情味以及朴实善良的品格,也让我们明白仅靠美味或许能留住学生的胃,但真正打动学生心的还是阿姨的品性。面对供不应求的局面,她没有急着雇人增产,也没有忙着流量变现,面对争抢,阿姨也会雨露均沾,表示“也不能光在清华卖,每个学校都得轮流去几天”。
【题干分析】写作时,可以先概述这一热点事件,然后由此展开分析其走红的原因。对此,要注意未必需要面面俱到,而是最好能抓住一个主要角度具体分析,并加以适当拓展即可。比如,从鹅腿物美价廉本身的特质来说,可以展开对于工匠精神的论述,由此说明不论是大国工匠,而是普通的劳动者,都应该守护好工匠精神,抓住根本,以品质取胜。也可以着重抓住材料后半部分分析所体现的“烟火气”这一点展开,说明这是人间烟火气的温暖,也是人类最质朴的渴望。并说明许许多多像“鹅腿阿姨”一样的我们求学期间“舌尖上的美味”,不仅是广大学子热爱生活的情感表达,更是“干饭人”毕业后串联青春的集体记忆。既无连锁店、又缺乏高科技、更缺营销法的流动摊贩,用自己朴素的双手和稀缺的可靠,在这个寒冬给了排队等待的学子最温暖的慰藉,更把这份温暖和善意传递给了世间的每一个人。 然后由此说明我们也应该秉持善意,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温暖。
【立意提取】
1.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2.即使只是一只“鹅腿”,也要追求工匠精神。
3.以善良打造青春最珍贵的回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