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考点猜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历史下册考点猜压

资源简介

中国现代史
1 理解"中国现代史"
①起止时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②时期特征: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社会主义,使中国走向自立、民主、富强的历史。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历史阶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年);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976年);
3)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1978-2012年);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年以来)
三个历史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文革"时期1966-1976,
这三个时期,也可以整合成一个历史时期,即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
以上各个阶段的发展包括有政治、经济、祖国统一、国防、外交、科技等领域的发展。
2、理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前20多年各类史实的关系。
我国外交(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
政治制度(第一次政协会议和第一次全国人大)、
科技("两弹一星"成果及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和屠呦呦的青蒿素)、
经济(包括"一五"计划1953--1957和三大改造1953--1956)、
文化("双百"方针)、国防等 文艺方针:百家齐放,百家争鸣。
各领域的建设是相互配合的,是一个整体的发展,所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为创造和平发展的环境做了哪些努力?
A(外交方面,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并促成万隆会议取得圆
满成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等,不断推动改善周边国际环境;
B国内采取恰当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如"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开始改变我国落后的工业
面貌;三大改造、国内,采取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
4这一时期各个领域中出现了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邓稼先等时代楷模,说明了什么?
(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5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方面的表现?
经济上,实施"一五"计划,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的表现,是由国家投入办厂,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体现;
制度上,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民主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从法律上确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3中国共产党的创新举措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合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毛泽东)。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大改造期间,采取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促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外交上,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国际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3)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等。(邓小平)
认识: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能够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促进社会发展。.
4新中国的制度(政策)创新
(1)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重大
意义。
(4)"一国两制":成功实践于港澳回归祖国,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提供了新途径。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开始"分田包干到户";1983年在全国推行,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大发展。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
(7)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增强国际经济竞争力。
(8)外交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由上述内容得到观点:制度(政策)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5近代以来促进封建制度不断瓦解并最终走向消亡的三件大事:
a .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c .经济上,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巩固新中国政权的三件事:
1.1951年 5月西藏和平解放 2.1950---1953年 抗美援朝战争 3.1950---1953年土地改革
2理解"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战争的关系"
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劳动、保家卫国的积极性,为抗美援朝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
3.过渡时期(1949-1956年)的特点。
(1)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
(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很大比重,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社会主要矛盾:在过渡时期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政治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局面的结束。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的探索
1."一五"计划
(1)计划经济始于哪个国家?该国实行计划经济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这也是我们学习苏联的原因之一)
(2)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着眼于解决什么问题?
(立足国情,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具体包括工业地域分布不均、重工业薄弱问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服务)
(3)"一五"计划取得成果的原因有哪些?
(国家政策得当;多方面配合,如土地改革的进行、三大改造的进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等等)
(4)"'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其丰硕成果的取得说明了什么?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恰当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这体现了唯物史观)
(5)"一五"计划1957年超额完成,对下一年的影响:
进一步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以至于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出现了"大跃进"运动。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为后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A"一五"计划部分指标超额完成,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涌现出了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邓稼先等模范人物,其艰苦创业、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激励后世
3.我国"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1)外部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帝国主义的孤立、包围和威胁,需要发展重工业以加强国防力量。(2)受到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3)工业基础:近代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4)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4."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两个基本任务。"一五"计划的完成,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为了改革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是为"一五"计划服务的。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 改革开放时期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分哪两个时期?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78-2012年)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年以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为什么能够成功?你知道的促进思想解放的事件还有哪些?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解放了思想。)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邓小平南方谈话等)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是如何落实的?举例说明。
(以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开放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2.改革开放。(1)对内改革)
(1)改革首先从哪开始?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之前的体制(人民公社)相比有哪些改变?
(土地所有权没有变,但管理方式变了---经营自主权、分配方式变了-----多劳多得)
2)这一改变带来哪些影响对城市的企业改革有哪些影响?这说明了什么?
(我国的改革,由农村到城市,由点到面不断扩大;也实行责任制、承包;实事求是,经实践检验正确的就推广)
3)有人说,改革是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开展的,是在党的领导下深入发展的,举例说明。
(由小岗村首创到政府的肯定与推广加以说明)
(2)理解"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的含义: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并放宽经济政策,吸引外资,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共十八大以后,对外开放又进一步发展,提出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投行等。
对外开放的趋势是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或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1)"开放"是什么意思?我国实施"开放"的条件有哪些?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B(国际条件,中美建交;国内条件,改革开放政策)
(2)最先落实"开放"政策的是哪些地方?(深圳等经济特区)开放的过程,有哪些特点?说明了什么?(由点到面;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不断推广)
(3)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含义
"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面向世界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4)说说"改革"与"开放"的内在联系。
①相互促进,"改革"需要"开放",开放的过程中便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国内改革;"改革"促进"开放",城市改革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讲一步推动了对外开放。改革开放,都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的思想,实践证明正确的,就不断推广。
②改革与开放,促进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建成,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③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年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果?
新时代十年三件大事:脱贫攻坚、建党10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4.联系现实,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或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以来)家乡的变化
城市交通如高架路、地铁等发展迅速,出行越来越方便;家乡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活环境越来越漂亮;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增多;新能源汽车增多;等等。
5.理解改革开放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品格)、特区精神(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
6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①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由此可知,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先进的思想理念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巨变又深刻影响思想的变化。
7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经济实力大大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中国成为推动政治多极化趋势的重要力量。
8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之处与联系
(1)相同之处:①都改变了以往的生产经营方式。②劳动者多劳多得(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
③都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④都实行了生产经营责任制,实行责、权、利的紧密结合。(2)联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理解"港澳回归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②"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与实。③港澳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近代被列强强占,港澳地区人民期盼回归等。④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
(2)理解"香港、澳门回归后,能够繁荣发展的原因"
①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②"一国两制"方针的贯彻落实。③香港、澳门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努力。
(3)理解"两岸交往的有利条件、阻碍因素及认识"
有利条件:
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
国家的承认。②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③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为实现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④两岸在经贸、文化各领域交流日益紧密。
⑤党和政府的对台基本方针、两岸有共同的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等。
4阻碍因素:
①"台独"势力蓄意制造分裂;
②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势力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的统一和发展。
5对祖国统一大业,我们应该坚持的立场:
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
②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要坚决反对他国干涉中国内政;
③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④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等。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概括新中国国防建设的特点。(多兵种发展、科技强军、政治建军等)
2.分析新中国国防建设取得诸多成就的原因。
(党和国家重视、政策得当、经济实力的提升、科技进步促进国防进步、优良传统的继承等)
3.新中国外交的作用: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1953年底,我国与印度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我国重视周边安全,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建设(如接下来实施"一五"计划)。同时,这也体现了新中国为国际外交贡献智慧方案。
我国的外交的智慧方案贡献还有哪些?(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新时代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理念等。它们既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交往上贡献中国外交智慧方案,又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安宁的国际环境)
4.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体现了中国怎样的外交理念?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理念)
5.怎样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给中国及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新中国成立后,代表中国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之所以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因为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增强;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此中国在联合国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多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6.总结说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促进外交发展;外交事业发展,有助于促进国家在诸多领域(经济、国际教育、科技交流等方面)的发展。
认识:维护国家利益是一切外交活动的出发点;外交政策要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
(6)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①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②实行积极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③领导人的正确决策及外交人员的努力;④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7)举例说明"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有哪些?有怎样的影响?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求同存异"方针,有利于加强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③"一国两制",为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④"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全球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沿线各国经济发展;
⑤"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以上全球治理体系下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选择;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些措施的提出,也体现了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一个爱好和平负责任的大国。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1新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
党中央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④教育的发展,培养了科技人才。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新中国成立以来促进农业发展的原因
①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如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依靠先进科技成果。如袁隆平发明籼型杂交水稻,促进水稻大幅增产。
(3)粮票和布票的产生与停用分别说明了什么
①产生的原因:粮票和布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我国粮食短缺,一些生活必需品不足,实行计划供应,限量供应,出现布票、油票、自行车票等,这都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表现。
②停用的原因: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发展,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商品增多,我国便逐步取消了各种票证。
(4)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启示
原因: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
④科学技术的推动
启示: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党的政策好;我们要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易错易混知识点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但不是宪法。
2.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屡败的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从此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不是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土地改革是在新解放区进行的,而不是在全国开展的。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的依据是《中国土地法大纲》。
7.结束中国2000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结束中国2000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是土地改革。
8.土地改革前后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即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私有制。
9."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片面发展重工业。
10."一五"计划是我国向苏联学习的发展模式,而不是我国独创的。
11."一五"计划大部分指标的超额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而不是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2.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共同纲领"不是宪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指明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但不能说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此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
1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5.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而不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6.1949-1956年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其革命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17.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创举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而不是公私合营。
18.土地所有制性质是否改变:土地改革后,土地仍然属于私有,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注意:土地改革、三大改造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19①中国共产党的会议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区别:全国人大与政协会议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前者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选举国家主席、通过宪法等;后者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机构。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等,是中国共产党内部会议。
②以下两种表述内容的不同: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1953年"一五"计划实施,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指改革开放时期,开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指1956-1966年。
21.中共八大标志着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开辟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
2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经营方式改
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3."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描述
24.经济特区的"特"指的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25.注意区分"最早开始":改革开放﹣﹣最早开始于农村;农村改革﹣﹣最早开始于安徽凤阳
小岗村;对外开放﹣﹣最早开始于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
26.注意区分以下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一夜崛起之城"。
厦门﹣﹣既是我国第一批建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
27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与此同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为我国改革开放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2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是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
29今天的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是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集团败退到台湾,造成了今天海峡两岸的分离。我们要坚决反对国外势力及他国干涉我国台湾问题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前起临时宪法作用。
31.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32.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3.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34.“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但并不等同于实现国家工业化,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开端。
3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36.1949年到 1956年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37.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把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的标志;“人民公社”是农 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实际上追求平均主义,它是探索 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大失误。
38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 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没有变。
41.改革最早开始于农村,对外开放最早开始于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42.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3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4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45.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 存异”方针。
46.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关系实 现正常化的标志是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7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但不表明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的成立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了。
48新中国成立之时,尚未建成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我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建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巩固
1.土地改革(1950---1952) 2.抗美援朝 (1950---1953)
抗美援朝意义 (1)对中国:①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 生政权,保卫了中国的安全和独立,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②加速了人民军队的现代 化建设,增强了新中国的国防力量;
土地改革 (1)根本原因: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直接原因: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③巩 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性质 反封建的民主改革(属于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
意义 (1)政治: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巩固了人民政权;
(2)经济:①广泛调动了农民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②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 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时间 1953~1957年底
背景 (1)国内: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业生产已超过历史最高水 平;②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2)国际:①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②受苏联模式的 影响;③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美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加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 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
目的 为了迅速改变我国落后农业国的状况,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
特点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意义 (1)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完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4)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分布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建立比较完整 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
(5)充分体现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优势;(
(6)促进了国防的现代化发展
三大改造 时间 1953~1956年底
农业 合作化 手工业 合作化 资本 主义 工商 业的 改造(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
结果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
实质 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的社会变革
意义 (1)政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经济:①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②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社 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英雄人物 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思想上: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 指导方针;
政治上: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 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意义 (1)历史转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①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伟大征程;②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 期;
③开始了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全面拨乱反正,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 史上一次伟大革命;
(2)经济建设: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3)思想理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 (4)民主法治: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健全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出现 了新局面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特点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 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
作用 (1)对农民、农村、农业: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 入均有很大提高;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 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新路;
(2)对经济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奠定了基础
城市 经济 体制 改革
背景 (1)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企业积极性不高
意义 (1)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大大调动 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2)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 体制 的建 立与 完善
原因 (1)国内:①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指明了方向;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提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对外开放(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
背景(1)国内:①对外开放;②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缺乏资金、技术和 管理经验;③我国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2)国际: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 趋势加强
目的 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 开放和交流,进行现代化建设
格局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格局
作用 (1)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 展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有利于引进外来技术、人才、经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3)改革开放后,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自主就业;
(4)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理论形成 (1)1982年,中共十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3)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发表谈话,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4)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5)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易 错 内 容 1.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 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没有变。
4.改革最早开始于农村,对外开放最早开始于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5.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 自主 和 平外 交政 策 提出 背景 (1)国际:①美国敌视,实行外交孤立政策,②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希望和平,(2)国内: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打开外交局面
实施 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
史实 (1)20世纪 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方针;
(2)20世纪 70年代: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 (1)国内: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拓中国外交 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为国内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2)国际:在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 的基本准则
(万隆会议中)提出 “求同 存异” 方针的作用(1)“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是中国外交活动的重大成功,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 10月
原因 (1)内因: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中国正确的外交政策; (2)外因:①美国霸权地位削弱;②中国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 支持
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为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
4)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使联合国具有了普遍性和权威性
中美 建交 原因 (1)中国:①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②中苏关系恶化,
(2)美国:①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②在 20世纪 70年代初的美 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开始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 《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影响 (1)对中国:①促使更多的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 良好的国际环境;②促进了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对美国:改善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局面,有利于摆脱越南战争的泥潭;
(3)对中美双方:结束了长期的对峙,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有利于两国的交流与发展;
(4)对世界: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意义,有利于亚洲的经济发 展,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新时期外交布局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新时期外交特点 积极拓展多边外交活动,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的共同发展
外交成果:加强国际合作。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影响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