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半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半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吉林省辉南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半月考生物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是假说内容之一
B.F2出现性状分离是因为F1产生配子时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
C.孟德尔超越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对后代个体进行了数量统计
D.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观察到后代的性状分离比约为1∶1
2.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南瓜的盘状与红色
B.豌豆的红花和高茎
C.狗的短尾和猫的长尾
D.果蝇的红眼与白眼
3.下列关于孟德尔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发现F2的高茎∶矮茎=3∶1,这属于假说—演绎中的“假说”内容
B.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属于假说—演绎中的“演绎”内容
C.F1产生配子时,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分离现象的本质
D.推断将F1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该过程属于“验证”
4.某动物常染色体上存在灰身(A)和黑身(a)遗传因子,现查明雌性含a遗传因子的卵细胞有50%没有活性,雄性含A遗传因子的精细胞有50%没有活性。将纯种灰身雄性个体与黑身雌性个体杂交,产生的F1代雌雄个体相互交配,产生的F2代中灰身与黑身个体的比例是(  )
A.8∶1 B.7∶2 C.3∶1 D.2∶1
5.研究发现某植物的基因家族存在一种显性“自私基因”A。在产生配子时A 基因能导致体内不含 A 基因的雄配子一半死亡,而不影响雌配子的活力。现将基因型为 Aa的植株自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a植株产生含 A 的雄配子与含 a 雌配子数量相等
B.Aa植株产生的雌、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 A:a=1:1、A:a=2:1
C.Aa 自交获得的 F 基因型及比例为 AA:Aa:aa=2:3:1
D.Aa 自交后代 F 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 A:a=2:1
6.下列与豌豆的遗传特性和人工杂交实验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时,需先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B.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有利于对杂交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
C.豌豆杂交实验中需要进行两次套袋,目的是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D.基因型为Aa的豌豆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多年后,后代中显性个体逐代增多
7.金鱼草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杂交,F1表型均为粉红花,F1自交产生F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植物花色遗传属于不完全显性
B.亲本正交与反交得到的F1基因型相同
C.F2中红花与粉红花杂交的后代表型相同
D.F2中粉红花杂交产生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2:1
8.人类秃发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BB表现秃发,bb表现正常,Bb在男性中表现秃发,在女性中表现正常。一对夫妇,丈夫正常,妻子秃发。他们生育的儿子和女儿的表型,最有可能是( )
A.儿子和女儿均表现正常 B.儿子和女儿均表现秃发
C.儿子秃发,女儿正常 D.儿子正常,女儿秃发
9.某种老鼠的体色由复等位基因A1、A2和a决定,A1决定黄色且纯合时胚胎致死,A2决定灰色,a决定黑色,A1对A2为显性,A2对a为显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黄色个体与灰色个体杂交,子代可能全为黄色
B.灰色个体与黑色个体杂交,子代可能出现灰色:黑色=1:1
C.黄色个体与黑色个体杂交,子代可能出现黄色:灰色=1:1
D.黄色个体与灰色个体杂交,子代可能出现黄色:灰色:黑色=2:1:1
10.已知羊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观察羊的毛色(白毛和黑毛)遗传图解,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白毛
B.图中三只黑羊的基因型组成一定相同
C.图中四只白羊的基因型组成一定不同
D.Ⅲ-2与一只黑羊交配再生一只白羊的概率为2/3
11.下列关于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遗传规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杂交实验的一般操作步骤是:去雄-套袋-人工授粉
B.在提出假说阶段,孟德尔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C.“F1(Dd)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D和d)”属于推理内容
D.在验证假说阶段,孟德尔选用纯种高茎和矮茎豌豆重复多次实验
12.下列关于细胞减数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②在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③着丝粒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一分为二
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减半,核DNA数目不变
⑤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⑥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⑥ D.①⑤
13.如图,①~④为某动物精巢中的四个细胞,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①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B.细胞②中正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细胞③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D.细胞④正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中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
14.如图1是某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图2是该生物的五个精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②④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B.③⑤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C.②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在减数分裂Ⅰ发生过染色体片段的互换
D.图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I和减数分裂Ⅱ可同时形成①③④⑤四个精细胞
15.下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关物质或结构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纵坐标是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则该曲线可表示有丝分裂
B.若纵坐标是染色体数且cd段核DNA数是染色体数的两倍,则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
C.若纵坐标是姐妹染色单体数,则该曲线既可表示有丝分裂,也可表示减数分裂
D.若纵坐标是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则该曲线可以表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
二、多选题
16.斑翅果蝇翅的黄色和白色、有斑点和无斑点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 、B/b控制。用纯合的黄色有斑点果蝇与白色无斑点果蝇进行杂交,F1全是黄色有斑点果蝇。让F1雌雄果蝇交配得F2,F2表现型比例为7∶3∶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斑翅果蝇翅的显性性状为黄色、有斑点
B.F2出现7∶3∶1∶1的原因是基因型为Ab或aB的配子不育
C.F2的基因型共有8种,其中纯合子比例为1/4
D.选F1中的果蝇进行测交,则测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1∶1∶1或1∶1∶1∶1
17.某实验小组在显微镜下观察了某哺乳动物的部分组织切片的显微图像,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根据不同时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分子数目绘制的柱状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细胞①所处时期为减数分裂Ⅱ
B.图1中的细胞②③可以分别对应图2中的c、d
C.图2中类型b的细胞中可能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图2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a和b
18.如图①②③为某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进行增殖过程中的部分时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②为分裂前期,正在进行中心体的复制
B.图③为分裂后期,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
C.图①中有2个四分体,下一时期核DNA数目不变
D.该生物的精原细胞也可发生图中所示分裂方式
19.孟德尔在研究中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以下叙述属于假说的是
A.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B.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C.F2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性状分离比接近3∶1
D.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20.果蝇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现将纯种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杂交,产生的F1再自交产生F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将F2中所有黑身果蝇除去,让灰身果蝇自由交配,产生F3,则F3中灰身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8∶1
B.若将F2中所有黑身果蝇除去,让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灰身果蝇进行交配,则F3中灰身与黑身的比例是5∶1
C.若F2中黑身果蝇不除去,让果蝇进行自由交配,则F3中灰身与黑身的比例是3∶1
D.若F2中黑身果蝇不除去,让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则F3中灰身与黑身的比例是8∶5
三、非选择题
21.番茄的紫茎和绿茎是一对相对性状,缺叶和马铃薯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利用三种不同基因型的番茄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紫茎和绿茎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 ; 缺刻叶和马铃薯叶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 。
(2)如果用A、a 表示控制紫茎、绿茎的基因,用B、b表示控制缺刻叶、马铃薯叶的基因,那么紫茎缺刻叶①、绿茎缺刻叶②、紫茎缺刻叶③的基因型次 、 、 。
(3)紫茎缺刻叶①与紫茎缺刻叶③杂交的表型及比值分别为 。
(4)请写出第1组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
22.一位瑞典遗传学家对小麦和燕麦的籽粒颜色的遗传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在若干个红色籽粒与白色籽粒的纯合亲本杂交组合中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况:
结合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红粒性状的基因为 (填“显性”或“隐性”)基因;该性状由 对能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2)第Ⅱ组中F1可能的基因组成有 种,第Ⅲ组中F1的基因组成有 种。
(3)第Ⅰ、Ⅲ组F1测交后代的红粒和白粒的比例依次为 、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这一概念,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是假说内容之一,A正确;
B、F2出现性状分离是因为F1产生配子时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B正确;
C、孟德尔超越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对后代个体进行了数量统计,是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C正确;
D、孟德尔的验证过程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测交),观察到后代性状分离比约为1∶1,该过程是验证实验,而非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D错误。
故选D。
2.D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详解】A、南瓜的盘状与红色,不是同种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豌豆的红花和高茎,不是同种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狗的短尾和猫的长尾,不属于同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果蝇的红眼与白眼属于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是相对性状,D正确。
故选D。
3.C
【分析】
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时运用的“假说—演绎法”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详解】A、孟德尔发现F2的高茎∶矮茎=3∶1,这是对观察到的性状分离现象进行数量统计分析后,揭示出的规律,属于假说—演绎中的“观察现象、提出问题”,A错误;
B、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属于假说—演绎中的“假说”内容,B错误;
C、F1产生配子时,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分离现象的本质,C正确;
D、推断将F1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该过程属于假说—演绎中的“演绎”内容,D错误。
故选C。
4.B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雌性含a基因的卵细胞有50%没有活性,即Aa的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细胞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a=2:1;雄性含A遗传因子的精细胞有50%没有活性,Aa的雄性个体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1:2。
【详解】由题意可知亲本的杂交组合为AA♂×aa♀,F1中的雌雄个体基因型均为Aa,由于雌性含a遗传因子的卵细胞有50%没有活性,雄性含A遗传因子的精细胞有50%没有活性,故F1中的雄性个体产生两种雄配子A:a=1:2,雌性个体产生两种雌配子A:a=2:1,故F1代雌雄个体相互交配,产生的F2代中黑身(aa)个体的比例为2/3×1/3=2/9,灰身(A-)个体的比例为1-2/9=7/9,故F2代中灰身与黑身个体的比例是7:2。
故选B。
5.A
【分析】分析题文:由于A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体内一半不含该基因的雄性配子,因此基因型为Aa的雄性植株可以产生2/3A雄性配子,1/3a雄性配子,基因型为Aa的雌性植株可以产生1/2A雌性配子,1/2a雌性配子。
【详解】A、雄配子的数量一般远大于雌配子的数量,A错误;
B、在产生配子时A 基因能导致体内不含 A 基因的雄配子一半死亡,而不影响雌配子的活力。基因型为Aa的雄性植株可以产生2/3A雄性配子,1/3a雄性配子,基因型为Aa的雌性植株可以产生1/2A雌性配子,1/2a雌性配子,即雌、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 A:a=1:1、A:a=2:1,B正确;
C、Aa植株产生的雌、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 A:a=1:1、A:a=2:1。Aa的植株自交获得的F1中AA占2/3×1/2=2/6;aa占1/3×1/2=1/6,Aa占1-2/6-1/6=3/6;故某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获得的F1基因型及比例为 AA:Aa:aa=2:3:1,C正确;
D、Aa 自交后代 F1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3:1,因此产生的雄配子A比例为2/6+3/6×2/3=4/6=2/3,则a配子的比例为1/3,即F 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 A:a=2:1,D正确。
故选A。
6.D
【分析】杂合子豌豆连续自交n代,后代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 1/2n。
【详解】A、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时,需在豌豆植株开花前除去母本的全部雄蕊,以避免母本自花传粉,A正确;
B、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有利于对杂交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B正确;
C、豌豆杂交实验中,在母本去雄后,需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采集父本的花粉,撒在去雄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两次套袋的目的均是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C正确;
D、豌豆是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授粉,在自然状态下豌豆都是自交。基因型为Aa的豌豆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多年后,隐性个体为aa,显性个体AA+Aa=1-aa,随自交代数增多,aa个体数逐渐增加,后代显性个体比例会逐渐减小,D错误。
故选D。
7.C
【分析】不完全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亲本和隐性亲本之间,这样显性表现叫作不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时,F2的性状分离比不是3:1,而是1:2:1。
【详解】A、用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杂交,F1代应该是杂合子,而表现为粉花,说明金鱼草红花与白花的显隐性关系为不完全显性,A正确;
B、金鱼草属于雌雄同株,不含性染色体,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正交与反交得到的F1基因型相同,均为Aa,B正确;
C、F2中红花为纯合子AA,粉红花为杂合子Aa,二者杂交后代有红花AA,也有粉红花Aa,表型不同,C错误;
D、F2中粉红花是杂合子Aa,杂交产生后代性状分离比为红花:粉花:白=1:2:1,D正确。
故选C。
8.C
【分析】人类秃发的遗传是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的,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杂合子Bb在男性中表现秃发,而在女性中表现正常,说明表现型与性别有关,但由于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不属于伴性遗传。
【详解】分析题意,一对夫妇,丈夫正常即基因型为bb,妻子秃发即基因型为BB,他们生育后代的基因型均为Bb,由于Bb在男性中表现秃发,在女性中表现正常,因此他们生育的儿子的表型均为秃发,生育的女儿的表型均为正常,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A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A1决定黄色且纯合时胚胎致死,则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1A2或A1a,其与灰色个体(A2A2或A2a)杂交,子代可能为黄色和灰色,也可能是黄色、灰色和黑色,不可能全为黄色,A错误;
B、灰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2A2或A2a,其与黑色个体(aa)杂交,子代可能全灰色,也可能出现灰色∶黑色=1∶1,B正确;
C、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1A2或A1a,与黑色个体(aa)杂交,子代可能为黄色∶灰色=1∶1,黄色和灰色,也可能是黄色和黑色,C正确;
D、黄色个体(A1a)与灰色个体(A2a)杂交,子代可能出现黄色(A1A2、A1a)∶灰色(A2a)∶黑色(aa)=2∶1∶1,D正确。
故选A。
10.C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由遗传图可知,白羊与白羊杂交后代出现黑羊,因此黑色是隐性性状,白色是显性性状。
【详解】A、Ⅱ-2、Ⅱ-3均为白毛,其杂交后代有白毛和黑毛,出现了性状分离,所以白毛是显性性状,黑毛是隐性性状,A正确;
B、因为黑毛是隐性性状,所以图中三只黑羊的基因型都是aa,B正确;
C、Ⅱ-1和Ⅲ-1都为黑羊,基因型是aa,所以I-1、Ⅱ-2和Ⅱ-3白羊的基因型都是Aa,但Ⅲ-2白羊的基因型可能是AA、Aa,C错误;
D、由于Ⅲ-2白羊的基因型为1/3AA、2/3Aa,所以Ⅲ-2与一只黑羊(aa)交配再生一只黑羊的概率为2/3×1/2=1/3,所以生育一只白羊的概率为2/3,D正确。
故选C。
11.C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杂交实验的一般操作步骤是: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再套袋,A错误;
B、孟德尔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错误;
C、“F1(Dd)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D和d)”属于推理内容,C正确;
D、在验证假说阶段,孟德尔选用杂种高茎和矮茎豌豆重复多次实验,D错误。
故选C。
12.D
【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详解】①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①正确;
②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②错误;
③着丝粒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一分为二,③错误;
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核DNA数目也减半,④错误;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⑤正确;
⑥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⑥错误;
综上,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3.D
【分析】根据题中信息分析:细胞①中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刚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②中同源染色体正要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③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④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刚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细胞①着丝粒刚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加倍,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
B、细胞②中同源染色体正要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
C、细胞③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C正确;
D、细胞④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刚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D。
14.D
【分析】分析题图:由图可知②中的那条长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在未交换前的染色体与④相同,则②④来自同一次级精母细胞。
【详解】A、②④染色体基本完全相同,可以考虑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后形成的某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两个精细胞,A正确;
B、③⑤细胞中的染色体“互补”,可以考虑是由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B正确;
C、②中的白色染色体有一小段为黑色,明显是与其同源染色体互换而来的,故②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在减数分裂Ⅰ发生过染色体片段的互换,C正确;
D、图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精细胞在没有互换发生的情况下应该是两两相同,即只有两种类型,D错误。
故选D。
15.C
【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4)核膜和核仁:前期消失,末期重建;(5)中心体:间期复制后加倍,前期分离,末期细胞质分裂后恢复体细胞水平。
2、减数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1)染色体变化:染色体数是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2N→N),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变化N→2N→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再减半(2N→N);(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消失(2N→0),存在时数目同DNA;(4)核膜和核仁:前期消失,末期重建;(5)中心体:间期复制后加倍,前期分离,末期细胞质分裂后恢复体细胞水平。
【详解】A、图中曲线数量变化是减半。当纵坐标是同源染色体的对数时(假设体细胞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若是有丝分裂,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是N对→2N对→N对,图示符合有丝分裂的特定阶段的变化,A正确;
B、当纵坐标是染色体数时,图示染色体数目减半,完成了一次分裂,又cd段核DNA数是染色体数的两倍,表示着丝点没有分裂,则图示变化只能表示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B正确;
C、若纵坐标是姐妹染色单体数,图中存在姐妹染色单体数目减半的情况,则对应的曲线只能表示减数分裂,C错误;
D、当纵坐标是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时,图示表示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DNA含量由2变为1,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正确。
故选C。
16.ACD
【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据题意可知,用纯合的黄色有斑点果蝇与白色无斑点果蝇进行杂交,F1全是黄色有斑点果蝇,说明黄色有斑点为显性,让F1雌雄果蝇交配得F2,F2表现型比例为7∶3∶1∶1,7∶3∶1∶1是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7∶3∶1∶1说明基因型为有一种单显的配子不育,即或者雌配子Ab,或者雌配子aB,或者雄配子Ab,或者雄配子aB其中一种不育。
【详解】A、用纯合的黄色有斑点果蝇与白色无斑点果蝇进行杂交,F1全是黄色有斑点果蝇,说明黄色有斑点为显性,A正确;
B、据分析可知,F2出现7∶3∶1∶1的原因是或者雌配子Ab,或者雌配子aB,或者雄配子Ab,或者雄配子aB其中一种不育导致的,B错误;
C、假定雌配子Ab不育导致出现7:3:1:1,F1能产生的雌配子为AB、aB、ab,产生的雄配子为AB、Ab、aB、ab,后代中AAbb基因型不存在,因此F2的基因型共有8种,其中纯合子只有AABB、aaBB、aabb三种,站的比例为3/12=1/4,C正确;
D、假定雌配子Ab不育导致出现7:3:1:1,F1的基因型为AaBb,产生雄配子为AB:Ab:aB:ab=1:1:1:1,雌配子AB:aB:ab=1:1:1,选F1中的果蝇进行测交时,如果F1作父本,可后代比例为1:1:1:1,如果F1作母本,后代比例为能为1:1:1,D正确。
故选ACD。
17.BCD
【分析】减数分裂各时期特点:间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减数分裂I前(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减数分裂I中:四分体排在赤道板上;减数分裂I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分裂I末:形成两个次级性母细胞。减数分裂Ⅱ分裂与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区别是无同源染色体。
【详解】A、图1中的细胞①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所处时期为减数分裂I中期,A错误;
B、图1中的细胞②是减数分裂Ⅱ后期、③是减数分裂Ⅱ前期,可以分别对应图2中的c、d ,B正确;
C、图2中类型b染色体是2n,核DNA是4n,此时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细胞中可能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C正确;
D、图2中根据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a是有丝分裂后期,b是有丝分裂前、中期或者减数分裂I,c是减数分裂Ⅱ后期或者体细胞,d是减数分裂Ⅱ前、中期,e是减数分裂Ⅱ结束产生的子细胞,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a和b ,D正确。
故选BCD。
18.ABC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①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处于间期,③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由图可判断,图②中中心体正移向细胞两极,为分裂前期,中心体的复制发生在间期,A错误;
B、图③中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为分裂后期,细胞中不存在染色单体,B错误;
C、图中①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没有四分体,四分体是减数分裂过程形成的,C错误;
D、图中发生的是有丝分裂,精原细胞可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D正确。
故选ABC。
19.ABD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的内容,A正确;
B、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属于假说,B正确;
C、F2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性状分离比接近3:1,这是孟德尔观察到的现象,不属于假说,C错误;
D、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属于假说的内容,D正确。
故选ABD。
20.ABC
【分析】1、纯种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是Bb,再自交产生F2,则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
2、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即为自交。
【详解】A、根据分析已知F2代基因型为1BB、2Bb、1bb,将F2代中所有黑身果蝇bb除去,让灰身果蝇(1BB、2Bb)自由交配,F3代黑身的比例为2/3×2/3×1/4=1/9,即灰身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8∶1,A正确;
B、根据分析已知F2代基因型为1BB、2Bb、1bb,将F2代中所有黑身果蝇bb除去,让灰身果蝇(1BB、2Bb)自交,F3代黑身的比例为2/3×1/4=1/6,所以灰身∶黑身=5∶1,B正确;
C、根据分析已知F2代基因型为1BB、2Bb、1bb,若F2代中黑身果蝇不除去,则F2代基因型为1BB、2Bb、1bb,B配子的概率=b配子的概率=1/2 ,所以让果蝇进行自由交配,后代黑身的比例为1/2 ×1/2=1/4 ,则灰身:黑身=3:1,C正确;
D、根据分析已知F2代基因型为1BB、2Bb、1bb,若F2代中黑身果蝇不除去,让果蝇自交,则F3中灰身:黑身=(1/4+1/2×3/4):(1/4+1/2×1/4)=5:3,D错误。
故选ABC。
21.(1) 紫茎 缺刻叶
(2) AABb aaBb AaBb
(3)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3:1
(4)
【分析】分析题图,由组1可知,缺刻叶对马铃薯叶为显性,紫茎对绿茎为显性,用A、a 表示控制紫茎、绿茎的基因,用B、b表示控制缺刻叶、马铃薯叶的基因,则可推知,番茄①的基因型为AABb,番茄②的基因型为aaBb;由组2可知,番茄②③杂交后代中,紫茎:绿茎=1:1,缺刻叶:马铃薯叶=3:1,由组1知番茄②的基因型为aaBb,则可推知番茄③的基因型为AaBb。
【详解】(1)由组1中紫茎与绿茎番茄杂交后代均为紫茎可知,紫茎为显性性状;由组1中缺刻叶与缺刻叶番茄杂交后代中出现马铃薯叶可知,缺刻叶为显性性状;
(2)分析组1可知,紫茎×绿茎→紫茎,可知紫茎①为AA,绿茎②为aa,缺刻叶×缺刻叶→缺刻叶:马铃薯叶=3:1,可知缺刻叶①与缺刻叶②均为Bb,故①为AABb,②为aaBb;分析组2可知紫茎×绿茎→紫茎:绿茎=1:1,可知紫茎③为Aa,缺刻叶×缺刻叶→缺刻叶:马铃薯叶=3:1,可知缺刻叶③为Bb,故③为AaBb;
(3)紫茎缺刻叶①为AABb,紫茎缺刻叶③为AaBb,二者杂交后代中,均为紫茎,且有缺刻叶:马铃薯叶=3:1,故后代表现型为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3:1。
(4)用A、a 表示控制紫茎、绿茎的基因,用B、b表示控制缺刻叶、马铃薯叶的基因,紫茎缺刻叶①为AABb,②为aaBb,第一组杂交实验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22. 显性 三 3 1 1∶1 7∶1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三组实验亲本都是红粒和白粒,而F1都是红粒,说明控制红粒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又因为第Ⅲ组中,F2的红粒:白粒=63:1,总数为64,即43,说明小麦和燕麦的籽粒颜色由三对能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且隐性纯合体为白粒,其余都为红粒。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控制红粒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且该性状受三对等位基因的控制。
(2)第Ⅱ组中F2的性状分离比15:1,相当于两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另一对基因为隐性纯合子)的自交,因此其F1可能的基因组成有3种;第Ⅲ组中F2的性状分离比63:1,说明三对基因都是杂合的,则其F1的基因组成只有1种。
(3)第Ⅰ组F2中红粒:白粒=3:1,说明F1三对基因中有一对是杂合子、两对是隐性纯合子,则其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第Ⅲ组F1三对基因都是杂合子,因此其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7:1。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判断显隐性关系,根据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判断控制籽粒颜色的等位基因的对数以及相关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