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复习课件(共64张PPT)- 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上册 复习课件(共64张PPT)- 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64张PPT)
2024
九上道法一轮复习
2024
九上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
踏上强国之路
坚持改革开放
取得的成就
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历程
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国际地位
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全面深化改革
共享发展成果
走向共同富裕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重要性
强国之路、关键抉择、必由之路、最鲜明特色
原因
措施
经济发展新常态:高速转向高质量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原因
措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奋斗目标、发展的根本目的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立国之本
强国之路
兴国之要
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领导核心
主体






核心内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考点精讲
坚持改革开放
地位 重要性
成就
①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③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④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①【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资流入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②【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③【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考点精讲
内涵、总目标 原因 怎么做
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内涵:我国推行的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的改革。
①我国过去4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②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③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④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⑤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①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②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④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
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考点精讲
考点精讲
经济蛋糕
做大
全面深化改革
共享发展成果
走向共同富裕
经济蛋糕分好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共享发展
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①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状况,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④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②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③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考点精讲
2024
九上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
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永无止境
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技国情
创新改变生活
创新与生活的关系
创新的重要性
成就、不足——启示
国家、企业、公民、青少年
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生活中处处有创新、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创新让生活更美好,生活因创新更加便捷和丰富多彩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灵魂、不竭源泉、民族禀赋
国家命运所系、改革开放的生命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教育的重要性
优先发展、基石、根本途径
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思维导图
重要性 现状
为什么:创新的影响、重要性
考点精讲
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②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③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④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⑤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⑥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①成就:
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②不足:
从整体上看,我国仍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易混易错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步走”
03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01
02
03
怎么做: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
考点精讲
①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②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③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怎么做: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
考点精讲
①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②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怎么做:中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①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自信,有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
②要有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要有责任担当和济世情怀。
③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
④发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
⑤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参加一些小发明、小创作活动。
⑥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考点精讲
1. ①自主创新立新功,领跑世界留美名。(河南2017.1A)( )
②科技再攀新高峰,创新强国已建成。(河南2017.1C)( )
③中国制造创奇迹,世界科技我第一。(河南2017.1D)( )
④我国已实现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广东2021.18B)( )
×
×
×
×
2.核心技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
×
易混易错
3.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2024
九上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
3. 追求民主价值
社会主义民主
(新型民主)
基本特点
目的
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
人民当家作主
选举民主、协商民主
民主形式
制度保障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
增强民主意识
本质特征
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参与民主生活
民主选举 (重要形式)
民主决策(有效方式)
民主监督(具体体现)
民主管理
参与要求
培养意识
思维导图
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
从本质特征上
从民主特点上
从民主形式上
从民主制度上
我国人民民主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制度保障。
考点精讲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我国人民民主包括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民主制度 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考点精讲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选择题)
易混易错
深入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
主体要“全”,必须将“全体人民”都纳入民主过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前提。
它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它是全链条(流程)、全方位(内容)、全覆盖(人员)的民主。
它是具有蓬勃生命力、不断发展完善的民主。
它具有中国特色,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人民对包括民主在内的美好生活需求,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的逻辑起点。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要义。
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途径)
①民主 选举 地位
形式
原则
要求
②民主 决策 地位
要求
方式
③民主 监督 地位
方式
意义
考点精讲
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民主选举都要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民主权利)(增强民主意识)?
做法
考点精讲
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以理性的态度全面、深刻地看问题,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
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的民主态度。
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易混易错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①选举民主 ②协商民主(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主要途径 ①民主选举 ②民主决策 ③民主监督
区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主要途径
2024
九上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
思维导图
建设法
治中国
建设法
治国家
建设法
治社会
◆法治的含义及要求——良法善治
◆建设法治国家的原因和做法
◆政府的作用、宗旨、权力来源
◆政府的工作原则
◆建设法治政府的做法
建设法
治政府
◆依法行政的含义-核心-意义
◆坚持厉行法治的做法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法治的作用、意义(为什么走法治道路)
考点精讲
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公民)
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社会)
③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社会)
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国家)
知识关联七下: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正、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法治的要求
考点精讲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的三个判断标准:
①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②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考点精讲
①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
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内容 实施的主体 举例 地位
科学立法 立法机关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通过《**法》 前提
严格执法 执法机关 公安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关键
公正司法 司法机关 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防线
全民守法 全体公民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基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连一连
①全国人大依据社会发展需要颁布民法典、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②国家惩治违法高官、处罚破坏生态的违法企业、依法打击网络罪犯等
③人民法院依法纠正重大冤假错案
④深入开展全民普法工作,“遇事找法”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考点精讲
权力来源
权力来源
依法行政
工作原则
宗 旨
我国政府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
作 用
重要性: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考点精讲
建设法治政府
政府要按照法治原则运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政府: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③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
公民: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要求)
怎么做
(内涵)
是什么
厉行法治
总要求
①国家
②公民
③党和政府
④社会
⑤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考点精讲
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党和政府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1. 坚持科学立法,就能建成法治中国。( )
2. 有了法律制度就等于有了法治。 ( )
×
3.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
×
4. 只有全民执法才能筑牢法治社会根基。( )
×
5.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公民。( )
×
易混易错——判断
6. 我国已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 )
7. 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
×
×
×
2024
九上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
思维导图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守望精
神家园
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
◆特点-内容-力量
中华传统美德
◆重要性/弘扬原因
◆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及要求
◆特点-内容
◆重要性/弘扬原因
◆践行中华美德
◆内涵-品格
◆重要性/弘扬原因
◆中国人民的特质
◆传承和弘扬的表现
◆内涵
◆重要性/弘扬原因
◆培育和践行
如何守望
中华文化
特点
重要性 作用 意义
考点精讲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的包容力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标识,精神动力。
③中华文化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怎样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考点精讲
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④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华传统美德
特点
重要性
做法
考点精讲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②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③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①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②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中华民族精神
内涵
重要性
做法
考点精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
②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
③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①在国家危难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
②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时能够见义勇为、无私奉献;
③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敬业创优;
④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特点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特点
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考点精讲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
重要性
做法
考点精讲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①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②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勇于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名词解析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
2. 中华传统美德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 )
3. 我们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 )
4. 坚定文化自信,摒弃外来文化。 ( )
5. 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 )
6. 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
7.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特有美德。( )
易混易错
×
×
×
×
×
×
×
8.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以我为主,拒绝其他文化。( )
9. 弘扬中华文化要全盘继承和吸收外来文化。( )
10. 我们要固守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建设。( )
11. 文化发展繁荣能为社会进步奠定物质基础。( )
易混易错
×
×
×
×
2024
九上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
知识体系
人口
资源
计划生育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绿色发展
美丽中国
发展中的挑战
环境
基本国策
基本国策
基本国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美丽中国
正视发展挑战
共筑生命家园
人口问题
环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
人口现状
新特点
增速趋缓、出生率低、生育率低、老龄化加剧、大量人口流动等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原因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走绿色发展道路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问题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做法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资源现状
环境现状
思维导图
我国的资源国情 合理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原因
考点解读
①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②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①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②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③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资源问题
环境国情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危害
环境问题
考点解读
①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
②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由于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
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①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②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人与自然的关系 怎么做
考点解读
①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②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怎么做
考点解读
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③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④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你准备如何践行“低碳”生活?
考点解读
①节约粮食,减少浪费,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
②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多骑自行车。
③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
名词解析
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美丽中国是什么样的?
【绿色发展】
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时政解析
碳达峰和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经济发展由高耗能、高排放向清洁、低能耗模式的转变。
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
2024
九上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
1. 我国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3.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4. 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5. 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6.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8.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
核心金句
一国两制
含义
地位
内容
关系
意义
做法
考点解读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
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①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
②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
③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④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特别行政区社会大局稳定;
⑤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
4. “一国两制”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
2. 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
×
×
3. 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与青少年无关。( )
×
×
易混易错
5. 港澳台保持原有的制度长期不变,实行完全自治。( )
2024
九上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
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 中国梦的本质: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 两个一百年:①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5.“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核心金句
如何实现中国梦?
考点解读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③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④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⑤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2000年
2020年
2035年
2050年
总体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990年
解决温饱
已实现历史性跨跃
(贫困—温饱—总体小康)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1978年
改革开放
易混易错
自信的中国人
根源 根本原因
表现 做法
考点解读
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④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②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
③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
④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⑤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
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