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测试卷(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二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测试卷(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二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测试卷--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1.造成苏联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沙文主义思想泛滥 B.改革缺乏顶层设计
C.党内分裂造成动荡 D.受斯大林模式束缚
2.二战后英国工党以“要让民众幸福,建立从生到死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为竞选口号,联邦德国政府采取“社会市场经济”政策,法国戴高乐政府实施国有化和经济计划。这表明当时( )
A.欧洲国家普遍建立福利国家 B.西欧国家加强对经济的调控
C.各国走上完全不同发展道路 D.计划经济体制获得普遍认同
3.有学者指出:“虽然我们一再被灌输冷战早已在80年代末期结束,但是国际性的国家体系并没有离开冷战的阴影……至今,除了欧盟之外,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国际性的国家体系仍然被绑架在冷战结构中,仍然臣服于美国政府之下。”作者意指
A.世界格局的演变具有多极化的趋势
B.缓和与动荡并存是当今世界的局面
C.欧盟外交不受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D.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
4.进入2010年代,网络使那些原本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却因各种匪夷所思的理由迅速蹿红。2010年2月,一名街头乞丐因头发蓬乱、衣衫褴褛、表情阴郁在短短一星期爆红网络,被亿万网友冠以“犀利哥”之称(如图)。网红现象说明
A.社会审美观念得到统一 B.改革开放提高生活水平
C.网络实现了社会的平等 D.互联网影响了社会生活
5.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那面为几代苏联人熟睹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落下,反映了苏联不复存在,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B.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C.历史观点和历史叙述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拿马人民收回了运河的全部主权和管辖权,此前掌握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国家是( )
A.德国 B.法国 C.美国 D.英国
7.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面对当时美苏两大军事集团针锋相对而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为了摆脱大国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
A.召开了万隆会议 B.寻求联合国保护
C.缔结新军事同盟 D.发起不结盟运动
8.我国现在正在全面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古人也认为“君子和而不同”。新中国建立初期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9.根据1958年美苏签订的交流协议,双方进行国家展览交流,“目的是展示国家的成就”。美国展出的主要是体现较高生活水平的、丰富的消费品;苏联的展品主要以喷气式飞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国家农场等。美苏间的交流活动( )
A.旨在展示两国的经济实力 B.深受冷战思维的影响
C.缓和了美苏间的紧张关系 D.顺应了全球化的趋势
10.下表为英国经济变化的主要趋势(1970—1979),表中反映了7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A.市场活力有待解放 B.社会结构多层次化
C.政府加大公共开支 D.工业产值趋于稳定
11.下表反映了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局面出现说明(  )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日本
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15.3% 11.2% 12.3% 16.3% 20.8%
通货膨胀 15.3% 9% 11.1% 19.1% 5%
A.国家宏观调控效果显著 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地位下降
C.各国经济理性发展 D.政府需要适当减少经济干预
12.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毛泽东最初的感受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忧”指的是赫鲁晓夫搞突然袭击,将斯大林一棍子打死会造成混乱,“喜”则表明毛泽东希望中国借此
A.冲破苏联的外交禁锢
B.改善与苏联的外交关系
C.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
D.破除对苏联模式的盲从
13.据统计,1985—1991年,经互会工业产值占世界1/3,但只占世界贸易额的10%,而欧共体工业产值占世界17%,却占世界贸易额的36%。这说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C.两组织的开放程度有差别 D.欧盟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体
14.如表为二战后美国的对外粮食贸易政策(节选)( )
时间 事件 内容概况
1947年 马歇尔计划 美国向西欧、日本等国运送谷物粮食,援助的130亿美元中有 45亿是以农产品的形式提供
1954年 实行《共同安全法》 美国用粮食等农产品配合军事“ 援助” ,作为促 进自身安全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
1974年 国会通过《杰克逊— 瓦尼克修正案》 对苏联、东欧等限制移民出境的国家削减粮食 供应,并禁止给予以粮食贸易方面的优惠
表中反映出美国对外粮食政策
A.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救援性质 B.确保了受援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本质上服务于美国的战略需求 D.稳固了美国同苏联争霸的优势地位
15.下图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该图说明了
A.1955年实行的贸易保护推动美国经济发展
B.1965年开始美国经济陷入严重的滞胀状态
C.20世纪80年代美国强化经济干预利于经济恢复
D.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16.某一理论被评价为“使人们的认识由低速领域扩大 到高速领域,由宏观领域延伸到宇宙领域,人们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相互依赖。”这一理论的创立者是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就控制了中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香蕉业。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拉美农业的投资高达8.85亿美元。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策划推翻危地马拉政府的阴谋活动。从整个拉美地区看,大宗农产品仍然是咖啡、可可、香蕉等传统产品,在1985年拉美出口总值中占17.5%。70年代以来,粮食作物的年增长率出现下降趋势,低于拉美的人口增长率,拉美从粮食净出口地区变为净进口国。跨国公司为维持拉美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对封建土地制度残余的存在采取支持态度。
——摘编自高君诚《美国跨国公司与拉美农业》等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在拉美进行了全面的扩张,20世纪60年代,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并不密切,只有古巴加入了不结盟运动。1967—1971年,就各国有权自由支配其自然资源主权,拉美国家与美国的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巴拿马加入不结盟运动。苏联利用古巴成功打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此时方兴未艾的不结盟运动为拉美国家提供了第三种选择。不结盟运动成员国通过协调它们在联合国的行动,并通过与北方工业化国家的谈判,成功地将很多经济政策方面的要求载入国际宣言和决议。目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33个国家中有26个加入不结盟运动,7个国家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
——摘编自高志平《冷战时期拉丁美洲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历程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跨国公司对拉丁美洲国家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拉丁美洲国家与不结盟运动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关系变化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的电报提出了美国应采取的对苏政策方针:由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诸多原因,苏联必然选择消灭资本主义和与美国对峙的政策立场。与这样一个难以妥协的敌人对话谈判,收效可能微乎其微。正确的美国对苏政策应该是:面对苏联政府,既不能妥协,也不必诉诸武力,放弃继续在国际事务上与苏联合作的天真幻想,通过媒体教育美国民众了解苏联的真相,防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扩散,致力解决美国国内问题不让苏联有可趁之机;援助欧洲各国战后重建,培养欧洲的反苏阵营以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总之,尽管美苏不大可能合作,但(可)……促使苏联政权衰弱并走向最后崩溃。此后,美国对苏政策基本采用了乔治·凯南提出的方针。
——沈诞琦《乔治·凯南:一封让世界颤抖的电报》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乔治·凯南电报产生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封电报“让世界颤抖”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1946年的饥荒笼罩着日本。美国政府认为,饥荒容易导致政府的垮台和极端主义的滋生、蔓延。1946年1月,美国第一艘载有1000吨面粉的运粮船驶入东京港,战后日本的粮食进口由此开启。同时,美国占领当局引导日本政府颁布了《紧急粮食法案》,规定征收农民的粮食来充公。美国人的粮食援助缓解和缩短了日本人的苦难期,加深了日本民众同美军和美国文化的亲近感。
50年代初日本的农业朝自给自足的方向迈进,美国却出现了农业生产过剩状况。1955年在美国的诱导下,美日达成第一个“480号公法协议”,美国将价值8500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到日本。此后连续几年,美日达成多个“480号公法协议”。另一方面,美国促使日本撤消了对麦类的统制,大肆宣扬西方的面粉食物是进步的,日本的传统米饭饮食是落后的,日本人的饮食结构进一步西化,面食的比重进一步增加。与此同时,美国谷物协会、玉米种植业协会在日本各地设立家畜和饲料加工农场,提升美国粮食的新价值,实现对美国谷物利用的最大化。在美国人的努力下,1965年日本成为美国粮食和饲料谷物最大的出口市场。1973年全球粮食价格飙涨,美国采取强硬手段限制粮食出口,日本因此遭受巨大打击。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政策及意图。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后美国粮食政策对日本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上半叶美俄(苏)关系大事记
时间 史实
1918—1920年 美国干涉俄国国内革命
20世纪20年代 1924—1928年美国在苏联的对外贸易中占第二位。1930年美国出口市场的25%在苏联。1928年在苏联的所有外国投资中美国占24%。
1933年 罗斯福入主白宫,美苏建交
1939年 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美苏关系再度紧张
1941年 希特勒撕毁条约,苏德战争爆发。罗斯福宣布将向苏联提供援助。
1942年 美苏等国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战时同盟关系正式建立。
1945年以后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日渐破裂,逐步走向冷战
——摘编自马燕、鲁东海《以“历史的合力论”理解美苏冷战的起源》、陈从阳《经济因素在美苏建交和美中建交中的作用比较研究》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20世纪上半叶美俄(苏)关系演变的理解。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处于戈尔巴乔夫统治时期,他进行政治改革导致党内分裂,政局动荡,从而导致苏联经济增长率下降,故C项正确;沙文主义是一种大国的霸权主义思想,材料并未涉及,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苏联已经进行改革,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实行经济改革,彻底废除斯大林体制,故D项错误。
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英国努力健全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联邦德国发展社会市场经济,法国实施国有化和经济计划等,表明当时西欧国家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对经济的调控,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欧洲“普遍”建立福利国家,排除A项;各国走上“完全”不同发展道路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英法德等西方国家调整生产关系,并不代表其普遍认同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国际性的国家体系仍然被绑架在冷战结构中,仍然臣服于美国政府之下”可知美国仍推行霸权主义,故D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是当今世界局势的特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指出欧盟在“冷战”结构外,但未提及外交是否受美国的影响,故C项错误。
4.D
【详解】网络会使一些普通人迅速蹿红,反映了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选D;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强调网络的影响,并非强调改革开放的影响,排除B;网络能够迅速传播信息,会使一些普通人迅速蹿红,但不能说明网络实现了社会的平等,是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排除C。
【点睛】
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先是叙述了苏联解体史实,后解释了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构成这两段文字的分别是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D选项符合题意;对苏联解体的叙述,不是历史观点,也不是历史结论,ABC 三项错误。
6.C
【详解】在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的全部主权和管辖权之前,掌握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国家是美国,因为自拉丁美洲国家独立之后,拉美各国一直受到美国的经济渗透,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列强根本没有机会插手拉美事务,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7.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面对当时美苏两大军事集团针锋相对而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为了摆脱大国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不与苏联与美国大国结盟,要求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D项正确;万隆会议只是一个表现,不全面,排除A;BC项都不是亚非国家的做法,排除。
8.C
【详解】根据材料“和谐”“君子和而不同”“新中国建立初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初期体现“和而不同”的外交政策或者事件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①③符合题意,故选C;抗美援朝战争不能体现“和而不同”,中美关系缓和不是在建国初期,②④错误,故排除ABD。
9.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展出的主要是消费品,意图在民生方面遏制苏联,苏联的展品主要是重工业产品,意图在重工业方面遏制美国,反映冷战思维影响两国文化交流,B项正确;美苏的展品都不能全面展示各自的经济实力,所以交流活动不是为了展示两国的经济实力,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处于对峙抗衡的状态,两国的紧张关系没有因交流活动而缓和,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美苏的交流活动,不能体现全球化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当时英国经济出现了“滞胀”问题,这说明当时的凯恩斯主义失灵,市场活力有待解放,A正确;从公共开支这一项来看,增幅有限,因此C中的“加大”说法有误,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发展陷入“滞胀”困境,并非是工业产值趋于稳定,D排除。故选A。
11.D
【详解】根据材料“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可知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遭遇滞胀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减小对经济干预程度,各国逐步走出滞胀,故选择D;材料没有体现出国家宏观调控效果显著,故排除A;材料只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情况,所以不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地位下降,故排除B;如果各国经济理性发展就不会出现滞胀危机,故排除C。
12.D
【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毛泽东最初的感受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喜”则表明毛泽东希望中国借此破除对苏联模式的盲从,走自己的路,故D正确。当时中苏关系没有破裂,故不存在冲破苏联的外交禁锢的问题,故A排除。当时中苏关系没有破裂,故不存在改善与苏联的外交关系的问题,故B排除。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属于大跃进,与材料无关,故C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特点
13.C
【详解】通过对比1985—1991年经互会和欧共体两个组织在世界工业产值、世界贸易额中的比重,可得出经互会工业产值较高,但其对外贸易和开放程度远逊于欧共体,C项正确;两个组织工业产值与贸易额的比较不能说明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也不能证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AB两项错误;1991年欧盟尚未建立,D项错误。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1974年(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对西欧、日本等地运送粮食,巩固美国政治领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粮食援助,使之受制于美国并纳入其势力范围内;对苏联粮食禁运,遏制苏联军事行动。可见,二战后美国利用粮食作为重要武器,为其战略利益服务,巩固世界霸主地位,C项正确;因“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救援性质”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美国对外粮食政策本质上服务于美国的战略需求”不一致,排除A项;美国的对外粮食政策不能确保受援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断定美国的对外粮食政策是否已经起到稳固美国同苏联争霸的优势地位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逐渐兴起,推动美国经济稳步发展,D项正确;贸易保护主义主要实行于经济大萧条时期,二战后美国签署《关贸总协定》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排除A项;1973年由石油危机引发,美国经济陷入严重经济滞胀状态,排除B项;80年代,里根上台后,实行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故,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推动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试题分析:伽利略只是开创了实验科学的先河,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相互依赖,故A项排除;牛顿的物体三大运动定律,研究的只是宏观物体在低速情况下的运动,并没有涉及物体宏观运动的高速情况,故B项排除;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关于物体的宏观运动,而且深刻认识到时间、空间和物质之间的相对依赖,提出了钟慢效应和尺缩效应,故C项正确;普朗克并不是使人们第一次认识到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关系,故D项排除。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爱因斯坦
17.(1)政治上:侵蚀拉美地区的国家主权(或干涉内政)。
经济上:控制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命脉;
支持封建土地制度残余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阻碍了拉美的现代化进程);造成拉美单一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或:造成拉美单一的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低下;或阻碍拉美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转型。);发展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危害了粮食安全;拉美各国对外资依赖程度高,外债负担沉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或:造成拉美对外资依赖程度度,影响拉美地区的经济安全。);客观上将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技术带到拉美国家,一定程度上促进拉美经济的发展。
(2)变化:从不密切到加入不结盟运动。
原因:政治上:左翼政府的建立;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经济、政治诉求(或拉美地区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反对殖民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共同任务;维护政权独立、经济主权、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诉求;不结盟运动的宗旨与原则符合拉美国家的利益。
经济上:拉美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美国、拉丁美洲)。政治上:据材料“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策划推翻危地马拉政府的阴谋活动”可知,侵蚀拉美地区的国家主权。 经济上:据材料“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就控制了中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香蕉业”可知,控制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命脉;据材料“对封建土地制度残余的存在采取支持态度”及所学知识可知,支持封建土地制度残余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据材料“大宗农产品仍然是咖啡、可可、香蕉等传统产品,在1985年拉美出口总值中占17.5%。70年代以来,粮食作物的年增长率出现下降趋势”可知,造成拉美单一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据材料“70年代以来,粮食作物的年增长率出现下降趋势,低于拉美的人口增长率,拉美从粮食净出口地区变为净进口国”可知,发展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危害了粮食安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过公司对拉丁美洲国家的影响还可以从拉美各国对外资依赖程度高,外债负担沉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和客观上将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技术带到拉美国家,一定程度上促进拉美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
(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拉丁美洲)。变化:据材料“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并不密切,只有古巴加入了不结盟运动”“巴拿马加入不结盟运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33个国家中有26个加入不结盟运动,7个国家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可知,从不密切到加入不结盟运动。拉丁美洲加入不结盟运动国家增加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政治上可以从拉丁美洲国家内部和不结盟运动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如左翼政府的建立;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经济、政治诉求;反对殖民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共同任务;维护政权独立、经济主权、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诉求;不结盟运动的宗旨与原则符合拉美国家的利益。 在经济上可以从拉美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8.(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超级大国,并大力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苏联国力强大,与美国旗鼓相当,是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力量迅速壮大,世界资本主义面临危机;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逐步尖锐;美国国内不少人希望继续进行美苏合作;西欧国家面临严重危机。
(2)“让世界颤抖”的原因:乔治·凯南电报是美苏由合作走向对抗的公开宣言,是对苏联的公开挑衅;意味着“冷战”和两大阵营的对抗时代即将到来;世界和平局面即将被打破,世界紧张局势即将到来,甚至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危险。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通过媒体教育美国民众了解苏联的真相,防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扩散”“援助欧洲各国战后重建,培养欧洲的反苏阵营以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乔治·凯南电报背景需要从二战后美苏实力对比的变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双方的国家利益及意识形态分歧、部分美国人的幻想及西欧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需要从美苏关系破裂、冷战的到来及恶化国际局势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9.(1)政策:粮食援助;粮食强征;粮食倾销;粮食控制;
意图:稳定秩序;消除共产主义影响;控制日本;利用日本对抗共产主义;占领日本粮食市场;增强美国国际竞争力;
(2)影响:战后初期:缓解粮食危机;推动经济复苏;巩固了美日关系;逐渐改变了日本的饮食结构;
六七十年代:影响了日本的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加剧了美日间的矛盾。
【详解】(1)政策:根据材料“美国人的粮食援助缓解和缩短了日本人的苦难期,加深了日本民众同美军和美国文化的亲近感”可知粮食援助;根据材料“美国将价值8500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到日本”可知粮食强征;粮食倾销;根据材料“1973年全球粮食价格飙涨,美国采取强硬手段限制粮食出口,日本因此遭受巨大打击”可知粮食控制。
意图:根据上题中的政策和所学知识可从社会秩序、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稳定秩序;消除共产主义影响;控制日本;利用日本对抗共产主义;占领日本粮食市场;增强美国国际竞争力。
(2)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分为两个阶段分析,具体分析可得战后初期:缓解粮食危机;推动经济复苏;巩固了美日关系;逐渐改变了日本的饮食结构。六七十年代:影响了日本的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加剧了美日间的矛盾。
20.20世纪上半叶美俄(苏)关系经历了敌对——缓和与建交——同盟——冷战对抗的演变历程。
1917—1920年敌对: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处于敌对状态。这迫使苏俄实行战时主义政策以应对危机。
1933年建交:20世纪20世纪美苏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美国受大危机冲击,需要拓展国际市场;苏联开展工业化建设。这推动了苏联工业化进程;缓解利于美国经济危机。
1942年同盟:1941年苏美两国直接遭受法西斯的侵略,推动战时同盟关系建立。这使双方相互支援,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1945年以后冷战对抗:美苏失去战时同盟基础;意识形态差异;国家利益冲突等因素造成了冷战。这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世界走向分裂。
综上所述,20世纪上半叶美俄(苏)关系的演变是基于意识形态、经济利益等诸多因素构成历史的合力造成的。在处理外交问题时,应努力管控分歧,寻找共同点,促进共同发展。
【详解】由20世纪上半叶美俄(苏)关系大事可以看出,20世纪上半叶美俄(苏)关系经历了敌对——缓和与建交——同盟——冷战对抗的演变历程。然后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时期美苏关系变化的原因,最后总结说明:意识形态、经济利益等诸多因素造成美苏关系变化,在处理外交关系时应该求同存异,促进共同发展。
【点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