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测试卷(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二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测试卷(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二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测试卷--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1.君士坦丁堡高等学府最初在425年由皇帝塞奥多西二世建立,它设有法律、哲学、医学、音乐、修辞等学科,教授古希腊知识,是古希腊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中心。此后,这座学府多次得到皇帝的扶持。据此,希腊文化在拜占庭帝国传播的原因是( )
A.希腊文化成就巨大 B.帝国保存大量希腊古典书籍
C.拜占庭皇帝的扶持 D.帝国有大量古希腊文化人才
2.依据下面的知识卡片中的内容,可以判断该国是
通过征战建立了疆域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地中海曾经变成了它的内海 4世纪末,基督教成为它的国教: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
A.波斯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古罗马帝国 D.阿拉伯帝国
3.据记述,古代马里王国的重要城市廷巴克图,学校林立,有多处图书馆和清真寺,许多法官、医生和宣教师,学者云集,他们都从帝王那里领取高薪,在这所城市里,贩卖书籍比其他任何生意都更赚钱。材料反映出,马里王国
A.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B.对文化教育缺乏规范的管理
C.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D.积极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
4.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
A.越南最早建立于公元10世纪 B.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C.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5.“世界末日”传言源自对玛雅历法的误解。这一天本是玛雅“长计历”中的天,象征着一个“大循环”的结束,它与灾难、异象等自然现象没有任何关系。这说明
①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②玛雅文化含有大量神秘主义内容,对当今社会没有借鉴意义
③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不能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要做到批判继承
④玛雅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持久,必须坚持包容性才能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6.作家余秋雨曾说:“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人们对马丘比丘这片废墟的向往,不仅因其隐秘而逝去的光华,更因这座古城记载着印加人无与伦比的智慧。下列体现当时当地人智慧的是( )
A.发明了“浮动园地” B.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
C.建造波南帕克神庙 D.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
7.如图是对古代某一帝国特征的描述。该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8.法兰克王国成立初期,国王赏赐贵族和功臣的土地不附带任何条件。到8世纪早期,国王以分封土地为条件,要求受封者宣誓为其效忠,战争时提供兵员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这反映了( )
A.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B.西欧城市赢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D.基督教会已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9.公元前6000—前1500年,安第斯山的居民掌握了选种技术,培育出玉米、花生等特色作物,开始大面积建造房屋、从事纺织和生产,形成了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村落。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安第斯山居民( )
A.开启了人类的定居生活 B.培育出世界最早玉米和花生
C.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 D.创造出灿烂的古代玛雅文明
10.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B.引进九品中正制度
C.幕府掌握国家实权 D.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1.古代印加人在修路时,遇到陡峭的地形,他们建起阶梯以削弱水力,防止侵蚀。在高海拔地区则用当地的石头铺路,以保护地面不受冰水和融雪的侵蚀。需要支撑墙壁时,他们则会在墙壁上留出洞口滴水。表明古代印加
A.筑路技术高超 B.注意保护自然环境 C.科技比较发达 D.道路系统比较完善
12.8世纪中期至9世纪中期,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柏拉图和新柏拉图派的大部分著述,都被翻译成了阿拉伯语;12世纪,西班牙的学者们把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由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这一现象( )
A.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B.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繁荣
C.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的传承发展 D.加速了西欧文艺复兴进程
13.下列对西非居民班图人的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②掌握了冶铁技术
③驯养了牛,引进绵羊和山羊等④活动区域广布在整个撒哈拉沙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世界上许多民族通过武力扩张建立了庞大的帝国,西亚和欧洲的帝国甚至地跨亚非欧三洲,下面四个国家中不属于跨亚非欧三洲的是( )
A.德里苏丹 B.波斯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阿拉伯帝国
15.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以唐都长安为模型建立新都,但其中的庙宇、楼阁、神龛和花园等都具有日本特征。这体现了日本( )
A.重视科学技术 B.实行“闭关锁国”
C.企图征服世界 D.借鉴吸收外来文明
16.公元7世纪日本革新派以唐制为榜样一步一步实施改革,把国家改造成为集权国家。由此说明这场改革使日本( )
A.走上封建化道路 B.开启近代化道路 C.废除封建农奴制 D.建立起幕府统治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莫克力图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找到古代文明的证据。他在椭圆形建筑物破损的门相上削下一些木片。莫克发现这些木片微红、芳香且不受虫蛀。他企盼这是发现的线索!“我们所得的木片竟然是雪松。”……所罗门王用许多雪松来建造神坛和王宫,示巴女王也曾访问过这里。
——[英]彼得·加莱克《大津巴布韦》
材料二 早期的英国探险家西奥多·贝特看了卫城以后认为:弯弯曲曲的走道和过于复杂的防御工事是卫城最显著的特征。他曾感叹地说:“这是我有幸能见过的最为神秘、最为复杂的建筑结构。”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莫克的考古结论及理由。你如何看待其结论。
(2)材料二图片所示的是大津巴布韦遗址中的建筑物。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该建筑物主要特征。
18. 中世纪的西欧城市
12世纪末,伦敦有4万左右人口,是不列颠诸岛最大的城市和整个西北欧的首要商业中心。英国许多主教、修道院长和公爵都在城里有房子,国王在威斯敏斯特西区的宫殿里处理大部分事务。伦敦有139座教堂,每小时都能听到钟声。
伦敦的街道非常窄小,大部分都未铺上石板,整天都挤满了人、狗、马和猪。街道两旁排满房屋和店铺,大多数都是木结构的,在缝隙处填着稻草。泰晤士河上的木桥被替换成石桥;街上有清洁工每天清除垃圾;城里还有英国唯一的排水系统,街道中心有排水沟。12世纪早期,城里甚至还有了一个公共厕所。
一位叫William fitz Stephen的伦敦市民在1175年这样赞叹道:“伦敦享受着新鲜的空气,笃行着基督的教诲;它拥有坚固的城防以及自然优美的环境;市民以它为荣耀,女人含蓄有礼。”而一位12世纪的法国犹太商人对一位即将前往英国的朋友如此警告说:你到英国之后,若要经过伦敦,就赶快穿过去……世界上任何污秽邪恶的东西在那里都找得到。……如果你不想和作恶的人住在一起的话,就别住伦敦。
从上述三段描述12世纪伦敦的文字中,了解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大致面貌。请据此回答:
(1)12世纪的伦敦具有哪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2)透过这三段文字,运用所学,写出你认识西欧中世纪历史的思路。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
材料二 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族入侵……
——据《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等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材料一、二的这种时局,在日本和阿拉伯半岛分别涌现出的力挽狂澜的人物。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位历史人物解决上述矛盾的主要途径及各自产生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背景差异浅析》整理
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并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结合材料“此后,这座学府多次得到皇帝的扶持”可知希腊文化在拜占庭帝国传播的原因是拜占庭皇帝的扶持,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希腊文化成就巨大,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帝国保存大量希腊古典书籍,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教授古希腊知识,是古希腊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中心,体现不出帝国有大量古希腊文化人才,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地中海曾经变成了它的内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在图拉真统治时期,罗马帝国达到全盛时期,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将地中海变成了它的内海,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C项正确;波斯帝国是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存在的时间是1299--192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是632年--12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古代马里王国的重要城市廷巴克图,有很多学校、图书馆,学者、医生、法官受到礼遇,可见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B项曲解了材料含义;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4.D
【详解】材料体现了从秦汉到唐末,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管辖之下,李朝建立后模仿中国制度,这些都说明中国文化影响其发展,故D正确;材料中无法得出越南最早建国时间,A排除;第一个越南人的国家建立于968年,B不符合史实;材料无法体现C。故选D。
5.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末日”传言的出现是人们迷信的说法,因此要弘扬科学精神,学习科学知识,反对迷信,消除对自然的神秘感,故①项正确。世界末日传言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其误解,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玛雅文化有其优秀的值得借鉴的部分,故要吸收其精华,而不是全面否定。故②项错误。对外来文化我们要批判的继承,吸收其精华的部分,摒弃其糟粕,实现自身的发展,故③项正确。材料中只讲了世界末日传言是人们的误解这一事实,未体现玛雅文明源远流长,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所以选D项,排除AB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古城记载着印加人无与伦比的智慧”可知其所述为印加文明,结合所学可知,印加帝国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为征税和征兵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命令、情报及调动军队,迁移居民,防止反抗,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B项正确;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排除A项;玛雅人建造了波南帕克神庙,排除C项;古印度人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并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是《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谭》,而且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其首都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D项正确;《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和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据材料“法兰克王国成立初期,国王赏赐贵族和功臣的土地不附带任何条件。到8世纪早期,国王以分封土地为条件,要求受封者宣誓为其效忠,战争时提供兵员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封君封臣制度的变化,由“国王赏赐贵族和功臣的土地不附带任何条件”到“受封者宣誓为其效忠,战争时提供兵员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王权的加强,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的自治”,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封君封臣制度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教会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6000—前1500年(南美洲)。根据材料可知,安第斯山的居民掌握了种植、纺织、建造等技术,形成了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村落,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安第斯山居民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C项正确;原始农业的出现,使得人类由迁徙向定居转变,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安第斯山的居民掌握了选种技术,培育出玉米、花生等特色作物,但不能说明安第斯山居民“培育出世界最早玉米和花生”,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安第斯山居民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646年开始,孝德天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D项正确;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排除A项;B项与大化改新无关,排除B项;12世纪日本建立幕府,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材料描述了古代印加人在筑路时候以不同的方式防止道路遭受侵蚀,这说明古代印加人筑路技术高超,A项正确;保护自然环境、科技发达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C项;材料强调的是筑路技术而非道路系统,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先是“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柏拉图和新柏拉图派的大部分著述,都被翻译成了阿拉伯语”,“12世纪,西班牙的学者们把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由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可知,阿拉伯保存了古希腊文化,当古希腊文明在欧洲湮灭后,欧洲又借助阿拉伯版本重新获得了古希腊文化,这就为继承、发展古希腊文化提供了一些条件,由此可见,材料这一现象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的传承发展,C项正确;宗教改革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廷的迷信,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促进欧洲发展,而不是阿拉伯帝国繁荣,排除B项;文艺复兴的时间是14-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掌握了冶铁技术,驯养了牛,引进绵羊和山羊等,①②③正确;班图人活动的区域主要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④错误;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可知古代世界。据材料“不属于跨亚非欧三洲”的国家可知是在印度的德里苏丹国,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材料反映了日本人在借用汉字、借用儒家学说以及唐朝建筑风格,但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变通,这说明日本借鉴吸收外来文明又注重结合实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借鉴吸收外来文明,而非重视科学技术,排除A项;材料反映借鉴吸收外来文明,而非实行“闭关锁国”,且B项与材料“日本人借用了汉字”等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借鉴吸收外来文明,而非企图征服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公元7世纪日本革新派以唐制为榜样进行了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是日本过渡到了封建社会,A项正确;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近代化道路,排除B项;C项不符合日本史实,排除C项;12 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7.(1)结论:大津巴布韦是欧洲人创造的;理由:所罗门和示巴女王都是《圣经》中的人物。结论是不科学的。
(2)巨石建筑,由石块垒砌而成;主要用途是防御工事,为政治统治服务。
【详解】(1)结论:依据材料“莫克力图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找到古代文明的证据”来看,莫克认为大津巴布韦是欧洲人创造的;理由:依据材料“所罗门王用许多雪松来建造神坛和王宫,示巴女王也曾访问过这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罗门和示巴女王是《圣经》中的人物,而这一地区留有他们的足迹,表明大津巴布韦是欧洲人创造的;看法:《圣经》不是实物证据,不是史料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他的结论是不科学的。
(2)依据图片来看,该建筑是由石块垒砌而成建筑;依据材料“弯弯曲曲的走道和过于复杂的防御工事是卫城最显著的特征”来看,该建筑主要用途是防御工事,为政治统治服务。
18.(1)城市是政治、商业活动的中心;宗教活动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市内拥挤肮脏;已有市政管理(采取了一些清扫排污措施);在中世纪的人们眼中,城市是幸福的所在,也是邪恶的渊薮。等等。
(2)思路符合历史认识即可得分。如,以伦敦为代表的12世纪西欧城市面貌与社会生活,是5—15世纪中世纪西欧历史的一部分。透过这些记录,可以探究中世纪西欧城市是如何成为政治、商业(经济)、宗教文化等社会活动中心的,可以探究中世纪西欧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如何从农村走向城市,如何从古罗马废墟走向近代辉煌。
【分析】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12世纪末...是不列颠诸岛最大的城市和整个西北欧的首要商业中心。英国许多主教、修道院长和公爵都在城里有房子...伦敦的街道非常窄小,大部分都未铺上石板...大多数都是木结构的...城里还有英国唯一的排水系统,街道中心有排水沟。12世纪早期,城里甚至还有了一个公共厕所...世界上任何污秽邪恶的东西在那里都找得到”即可概括出12世纪的伦敦具有的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2)是道开放题,但需要紧密联系材料的发展线索和思路。把握材料的时间结点,即可大概概括出西欧中世纪历史的思路。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
【详解】
19.(1)人物:孝德天皇;穆罕默德。
(2)途径:大化改新;创建伊斯兰教。
影响:前者使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后者使阿拉伯半岛实现基本统一。
【详解】(1)人物:据材料“六七世纪时”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日本和阿拉伯半岛分别涌现出的力挽狂澜的人物是孝德天皇和穆罕默德。
(2)途径: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646年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而阿拉伯穆罕默德六世纪创建伊斯兰教。影响:据所学可知,大华改新使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完成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而穆罕默德基本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20.示例:论题:中西方传统节日体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论述: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之中,节日往往与农业社会所实行的历法和中国历法中所规定的节气密切相关。同时节日的演变也受到了中国人尊老爱幼、互叙亲情等道德和风尚的影响。西方传统节日体现出较强的宗教色彩在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精神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其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以基督教的精神教育感化民众。
东西方传统节日的内涵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在文化的交流中,它们彼此渗透相互交融。要保持传统节日的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竞争力。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然后,根据信息自拟一个论题,该论题必须明确;再次,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论题”,由表格中的中国节日“春节、元旦、中元节、七夕节”的来历和西方节日“圣诞节、元旦、万圣节、情人节”的来历可以得出:中西方传统节日体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论述”,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和宗法色彩;西方节日国体现出较强的宗教色彩等角度论证分析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