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测试卷(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二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测试卷(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二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测试卷--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1.某生分析下表,对1917年协约国三种战略物资生产出现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两大军事集团战略物资生产表(单位:百万吨)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25日 1917年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钢 煤 22 19 394 22 21 332 16 16 346 25 25 355 50 58 851 15 16 340
A.协约国比同盟国先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B.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
C.苏俄和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D.美国放弃中立,参加了战争
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它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
A.德黑兰、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召开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美国对日本投掷了原子弹
D.中国人民英勇抵抗日本的侵略
3.宣传画在苏联政治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下面是苏联时期的两幅宣传画,从中反映出( )
A.民众对和平自由渴望 B.法西斯势的野蛮反动
C.团结御侮的时代精神 D.工业化发展的成就斐然
4.在巴黎和会期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曾说:“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这从侧面反映出
A.德国走法西斯道路的必然性 B.一战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性质
C.劳合·乔治维护和平的心愿 D.巴黎和会未能改变国际秩序
5.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甘地曾说:“绝大多数的印度人民对这一战争毫无兴趣,人民不愿支持一个为帝国主义而战的战争。老实说,印度人民更反对纳粹得胜,不过他们不以参战的方式表示反对。”这说明当时甘地
A.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 B.对世界大战毫无兴趣
C.对法西斯侵略持谴责态度,反对战争 D.主张通过参战争取民族独立
6.1919年11月1日,《新社会》创刊,其发刊词中说:“我们改造的目的,就是想创造德谟克拉西的新社会——自由平等,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新社会。”这表明
A.民主与科学成为国人的共同追求 B.“新社会”目标受到十月革命影响
C.社会主义革命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 D.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7.下图为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参战人口、伤亡人数、战区面积和抗击军队人数的所占比例,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主要原因 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重要组成部分
C.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8.下列事件发生在1917-1918年的俄国,其先后顺序应是( )
①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形成 ②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③《四月提纲》的发表 ④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①③②④
9.1920--1921年,苏俄遭遇了连续两年的大旱,如此一米,大面积饿死人的情况,就不能避免开了。苏俄这样大规模的饥荒,引起了人道组织的注意。1921年7月26日,美国救济署长胡佛表示可以向苏俄饥民提供必要的援助。据此可推知,苏俄当时
A.生产关系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 B.对国际市场具有高度的依赖性
C.消除了与美国的意识形态对抗 D.自然灾害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
10.下图所示为1921年刊载于英国报刊上的一幅漫画,标题是《无法令人满意的金蛋》该漫画意在揭示( )
A.凡尔赛体系违背了英法两国意志 B.凡尔赛体系对德制裁过于严苛
C.英法在一战后积极争夺欧洲霸权 D.一战后欧洲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11.有学者指出:“如果在1917年,列宁的难题是要懂得如何才能挽救俄国的革命的话,那么在三年后他的难题就要用新术语来表达了,即如何结束这场革命。”为“结束这场革命”,列宁提出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通过《和平法令》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12.1919年4月23日,美国《纽约时报》刊文指出:“基于山东问题的解决可能永久地破坏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所以没有能力捍卫主权的中国,必须依靠自身事业的正义、国际正义感以及巴黎和会所倡导的持久和平原则来维护自身利益。”这揭示出美国的意图是( )
A.声援中国 B.维护正义 C.“利益均沾” D.倡导和平
13.表2反映了1924-1939年苏联人口的阶级构成,表中数据反映出苏联
A.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B.“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
C.经济和社会结构改变 D.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14.有人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其主要依据是( )
A.一战加速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B.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早熟
C.俄国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D.俄国是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
15.二月革命以后,乡里一个社会革命党人把布尔什维克称为“强盗”和“叛徒”,而农夫们则对他大吼:“打倒这个恶棍!你从没告诉我们土地在哪里?够了!让布尔什维克来吧!”。这反映出
A.社会革命党人得到农民的认可 B.推翻沙皇统治的急迫性
C.布尔什维克得到农民的认可 D.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
16.1897年,德国公开声称“……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1898年到1908年,加紧海上扩军并修筑铁路。以上内容说明当时德国推行的政策是
A.铁血政策
B.大陆政策
C.绥靖政策
D.冷战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17.世易时移
(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美国人的参战。美国的加入,从此决定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
——霍布斯鲍姆
问题:
(1)简述“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的具体表现。
(2)你认可“美国的加入,从此决定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吗?请简述理由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丘吉尔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表5为其主要条款内容)。《大西洋宪章》描绘了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随后,《大西洋宪章》的这些指导原则为26个反法西斯同盟国签订的《联合国家宣言》认可和采纳。
第一 他们的国家不寻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
第二 两国反对不符合有关民簇自由表达的愿望的领土变更;
第三 西囚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
第回 两四力图使一切国家在平等条件下进行贸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为其经济繁蒙所必需的原料;
第五 两国愿意在经济领域内促进一切田家之间的最克分的合作,享有社会安全;
第六 在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以后,两国希望见到建立这样一种和平,使一切民族得以在自己的疆界内安居乐业;
第八 两国相信,世界上一切国家,基于实际的和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两国相信,必须在建立更广泛和更持久的普遍安全体系以前解除这类国家武装。
——摘编自朱大伟《<大西洋宪章>构建和平思想的价值探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西洋宪章》构建的和平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大西洋宪章》。
19.材料 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对外侵略的祸水急骤囤积,欧洲和平格局被打破。希特勒虽然野心很大,想称霸世界,但他连“一举占领欧洲的力量也没有,只能一步一步地来实现他的扩张计划,或者先向西线出击,或者先向东线出击,而不能两线同时开战”。他下决心接受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教训,竭力避免两线作战。在当时的局势下,制止德国外侵祸水的进一步溢出,是当时欧洲各国的共同目的,当时对希特勒最有效的制裁是苏、英、法结成可靠的、紧密的军事同盟,但是英、法一心实行纵容侵略的不干涉政策,处心积虑地祸水东引,挑起苏德战争以从中谋利,因此对苏联提出的苏、英、法谈判毫无诚意。1939年8月1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该条约的签订,是面对英、法的绥靖,集体安全无望,德入侵波兰之箭已成离弦之势,苏联不得不退而自保的产物。
——摘编自张玉璋李周全《外交推迟战争的范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三、论述题
20.20世纪部分时期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根据《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等整理
上表为20世纪部分时期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美国放弃中立,参加了战争,所以协约国经济实力大增;故D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协约国比同盟国先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 B项,即使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协约国的经济实力也不会大幅增强,排除; C项,若苏俄和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那么协约国经济实力将削弱,排除;
2.B
【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法同盟的建立是二战胜利的根本保证,B项正确;德黑兰、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召开,美国对日本投掷了原子弹,中国人民英勇抵抗日本的侵略是二战胜利的原因之一,排除ACD项。故选B项。
3.C
【详解】从宣传画中“保卫苏联”和图片中士兵形象可以推断出这是二战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资料,两幅图片共同构成了全民抗战、团结御侮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通过图片中士兵的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士兵对保卫苏联的坚定,A项不能反映图片主旨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我们可以感受到二战时期,苏联民众对抗战的坚定信念,不能反映出法西斯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的信息不能反映出苏联工业化发展的情况,材料只能反映全民抗战、团结御侮的时代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中“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可知,凡尔赛和约夺走了德国的殖民地,限制了德国的军队和海军力量,因此体现了一战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性质,B项正确;德国走法西斯道路是多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并非《凡尔赛和约》一个原因导致,A项排除;劳合·乔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欧洲大陆的均势,维护英国利益,并非维护和平,C项排除;巴黎和会确定了新的国际体系,即凡尔赛体系,它是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D项排除。故选B项。
5.C
【详解】试题分析:从材料“印度人民对这一战争毫无兴趣,人民不愿支持一个为帝国主义而战的战争”、“印度人民更反对纳粹得胜”等信息,可以了解到印度人民反对战争,反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故选C。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甘地
6.B
【详解】根据“我们改造的目的,就是想创造德谟克拉西的新社会——自由平等,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新社会。”及材料中的时间可得出,当时中国提供的新社会,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即想要建立一种社会主义的社会,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民主科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必然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由图中所示可知,中国在参战人口、伤亡人数、战区面积和抗击军队人数的占比都是相当大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B项正确;题干所示内容无法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题干也无法体现中国共产党起到作用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而不是战后中国的地位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4月发表《四月提纲》,1917年11月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先后顺序应是②①③④,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9.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俄陷入经济严重困境,对外粮会需求巨大。主要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A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只涉及苏俄得到西方国家的人道主又援助,不能体现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排除B项;C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考查一战后的欧洲秩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在凡尔赛体系之下,英法迫使德国担负起无法承担的赔偿,这表明凡尔赛体系对于德国而言过于严厉,B项正确;凡尔赛体系是英、法两大国意志的体现,排除A项:图表信息不能表明当时英法争夺欧洲霸权,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1917年的三年后是1920年,结合所学可知要结束的革命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为了解决危机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故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导致政治经济危机的原因,排除A;通过《和平法令》是在十月革命以后,排除C;列宁没有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
12.C
【详解】由于巴黎和会实质上就是分赃会议,会议严重损害中国权益,所以美国《纽约时报》所说依靠巴黎和会的原则,其本意并非维护中国利益,而是与列强共同侵略中国,C项正确;美国的目的也是侵略中国,不是声援中国,排除A项;维护正义不是美国的本质意图,排除B项;美国的意图并非倡导和平,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从1924年到1939年,个体经济、私人经济的比重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这主要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有关,说明的是苏联经济和社会结构改变,C正确;斯大林模式导致工农业比例失调,并非是趋于平衡,A排除;此时斯大林模式处于初创阶段,并非僵化,B排除;材料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D排除。故选C。
14.A
【详解】试题分析:说十月革命是“偶然的事件”,主要依据是一战激化了各种的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故选A。BC项并非说明是“偶然事件”;D项说法错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的一环。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他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进行的。一战的爆发,激化了矛盾,为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人类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背景和过程都需要掌握。
15.C
【详解】材料“打倒这个恶棍!你从没告诉我们土地在哪里?够了!让布尔什维克来吧”表明布尔什维克得到农民的认可,故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农民反对社会革命党人把布尔什维克称为“强盗”和“叛徒”,故A不符合题意;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故B不符合题意;农奴制改革是1861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A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德国主张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掠夺殖民地,说明当时德国推行的政策是铁血政策。故答案为A项;大陆政策主张统一后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绥靖政策是二战前英法对德国实行的政策,排除C项;冷战政策是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实行的政策,排除D项。
【点睛】德意志帝国通过普鲁士王国的对外战争实现统一,普鲁士实行的“铁血政策”对统一后的德国产生很大影响,德意志帝国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17.(1)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大国间双边战争的情况,战争几乎席卷了每一个强国;孤立的外交政策变得过时,国际协调、沟通和冲突日渐增多。
(2)基本认可(若回答出基本不认可,且在理由中有成立的因素,也可赋分。)
理由:美国的参战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加速了一战结束的进程;
美国的参战及战后的走向也表明了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世界大国的地位的确立,欧洲逐步失去国际关系的主导权,而美国渐趋强大,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主导国际关系的核心力量。
【详解】(1)“表现”,依据所学知识从战争几乎席卷了每一个强国、国际协调沟通和冲突日渐增多等角度分析。
(2)“态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加入,确实决定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所以态度是:基本认可。“理由”,依据所学知识从美国的参战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加速了一战结束的进程;战后,欧洲的衰落并逐步失去国际关系的主导权,美国渐趋强大并逐步发展为主导国际关系的核心力量等方面回答。
18.(1)和平思想:反扩张主义和反殖民主义;平等贸易和经济合作;社会安全思想;反对纳粹暴政,建立集体安全思想。
(2)简评:是二战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献;标志着英.美在反法西斯基础上建立政治联盟;成为反法西斯盟国构建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总蓝图;为二战末期及战后一系列国际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详解】(1)和平思想:根据“他们的国家不寻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两国反对不符合有关民簇自由表达的愿望的领土变更;”得出反扩张主义和反殖民主义;根据“两国力图使一切国家在平等条件下进行贸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为其经济繁蒙所必需的原料;”得出平等贸易和经济合作;根据“两国愿意在经济领域内促进一切田家之间的最克分的合作,享有社会安全”得出社会安全思想;根据“在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以后,两国希望见到建立这样一种和平,使一切民族得以在自己的疆界内安居乐业;”“两国相信,必须在建立更广泛和更持久的普遍安全体系以前解除这类国家武装。”得出反对纳粹暴政,建立集体安全思想。
(2)简评:综合所学可得出是二战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献;标志着英.美在反法西斯基础上建立政治联盟;成为反法西斯盟国构建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总蓝图;为二战末期及战后一系列国际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点睛】
19.(1)背景: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德国法西斯上台;希特勒为转嫁危机,对外侵略扩张,危及欧洲安全;希特勒吸取一战中两线作战的教训;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苏联和英法构建欧洲集体安全的计划落空;苏联为确保自身暂时的安全。
(2)影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绥靖”政策的破产,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企图,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苏联赢得了短暂的和平时间以加强战备;使德国在二战爆发后一段时间内避免了两线作战,客观上纵容了法西斯侵略。
【详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据“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对外侵略的祸水急骤囤积,欧洲和平格局被打破”可得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德国法西斯上台,希特勒为转嫁危机,对外侵略扩张,危及欧洲安全;据“他下决心接受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教训,竭力避免两线作战”可得出希特勒吸取一战中两线作战的教训;据“该条约的签订,是面对英、法的绥靖,集体安全无望,德入侵波兰之箭已成离弦之势,苏联不得不退而自保的产物”可得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苏联和英法构建欧洲集体安全的计划落空,苏联为确保自身暂时的安全。
(2)根据材料“该条约的签订,是面对英、法的绥靖,集体安全无望,德入侵波兰之箭已成离弦之势,苏联不得不退而自保的产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英法而言,标志着西方”绥靖”政策的破产,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企图,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苏联而言,使苏联赢得了短暂的和平时间以加强战备;对德国而言,使德国在二战爆发后一段时间内避免了两线作战,客观上纵容了法西斯侵略。
20.示例论题:20世纪早期,中西方都出现了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趋势阐释: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垄断组织的发展,社会矛盾加剧,为了缓解危机,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二部《反托拉斯法》,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面对经济危机,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为了巩固统治,中国南京国民政府也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如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统一发行“法币”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但也加快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总之,进入20世纪后,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共同趋势,深刻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经济走向。
其他参考论题。
(1)20世纪早期,民族解放运动成为席卷中外的世界潮流。
(2)20世纪早期,中西方社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平等人权观念深入人心。
(3)20世纪早期,科技发展迅速,深刻改造了中西方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4)进入20世纪以来,美国国力增长迅速,对中国政局和世界格局都造成了巨大影响
【详解】论述: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阅读20世纪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从同一时间或同一类型的事件中寻找中外关联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具体的论题,比如通过对“1933年,国民政府实施实行新税则”“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1933年,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等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可得出论题“20世纪早期中西方都出现了国家加强干预经济的趋势”;将个人得出的论题明确表达后,运用所学知识,展开具体分析,说明这些中外事件间的联系;最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深化总结,说明这些事件和论题所体现的历史规律或历史发展趋势(即20世纪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发展,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等);论述过程中,注意论题明确具体、论述体现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