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池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统一监测(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安徽省池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统一监测(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池州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统一监测
历 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郑州商城遗址是商代早中期都城遗址。城墙周长近7公里,挖土量约174万立方米。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和祭祀区,是商王和大贵族活动和生活的场所。城外有居民区、较大规模的铸铜和制陶制骨作坊遗址等。由此可知当时
A. 王权借助神权决策 B. 国家组织能力较强
C. 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D. 手工业技术趋成熟
2. 据《魏书》记载, 398 年北魏立国时,太祖拓跋珪令:“群臣奏以国家继黄帝之后,宜为土德”,此后对黄帝的祭祀行为越来越常见。最终在496年春,北魏朝廷以诏令的形式,法定黄帝为内迁北族的祖源。这一现象
A. 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B. 为北魏迁都长安奠定基础
C. 反映内迁造成民族隔阂消解 D. 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3. 图1为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展现了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部下击
败匈奴后带回战利品“祭天金人”和“汉宣帝(前73年一前49年在位)不知祭天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该壁画
A. 内容虚构,不具有史料价值B. 是实证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史料
C. 内容真实,能反映历史事实D. 是研究唐初佛教发展的重要史料
4.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商人子孙可以参加科 举,其人身财产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这一现象
A. 增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活力 B. 表明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反映了新生产方式的出现 D. 颠覆了士贵商贱的传统观念
5. 明清时期,乡贤祠成为供奉祭祀德行著闻的乡贤的祠堂,由地方官主持修建。祠内神主(乡 贤牌位)名义上属于地方乡里,实际上是国家祭祀的人神,其体现的价值标准需符合整个社会的 价值观。据此可知当时
A. 地方认知和国家意志互动良好 B. 儒法并用规范基层治理
C. 乡贤文化主导了社会主流价值 D. 君主专制得到逐步加强
6.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时招股艰难,资本不足20万两。到1880年资本已达百万两,还出现了“增发股票,立刻被抢购一空”的景象。这一变化
A. 表明了清政府鼓励民间兴办企业 B. 体现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C. 刺激了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实现了洋务派求富的目标
7. 严复在论及西方文化的真谛时说,“夫西洋之于学,……且其教子弟也,尤必使其竭其耳目,自致其心思,贵自得而贱因人,喜善疑而慎信古”。该论述意在强调
A. 思想自由 B. 变法图强 C. 民主共和 D. 学习西方
8.下表是1936年毛泽东部分书信的摘编。据表可知,毛泽东意在
时间 致信对象 部分内容
1936年 5月25日 阎锡山 (太原绥靖公署主任) 敝军西渡,表示停止内战,促致贵部及蒋氏的觉悟 达到共同抗日之目的。
1936年 8月14日 宋子文 (南京政府经济委员会主席) 恢复贵党1927年前孙中山先生之革命精神,实行联 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则非惟救国,亦以自救。
1936年 9月22日 蔡廷错 (十九路军将领) 特向先生及十九路军全体同志提议,订立根据新的 纲领之抗日救国协定。
A.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缓解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战场压力
C. 放弃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D. 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开展
9. 新汴河是为综合治理淮河而修建的一条人工河,建造于20世纪60年代。在建设过程中,物资供应得到全国各地支援,工地上开展劳动竞赛,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和动人事迹。该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一千五百多万亩耕地的排洪排涝问题,开辟了皖苏新的内河航线。新汴河工程
A.是六十年代克服国民经济困难的产物B.反映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C.彻底解决了淮河流域的旱涝灾害问题D.有效改善了皖苏地区国民经济的布局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年粮食总产量为30476.5 万吨,2022年达到68653 万吨。这一成就
A.缘于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 B. 表明我国已实现粮食自给
C.得益于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 D. 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11. 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284—305 年在位)与授予自己共和国“第一公民”(元首)称号的 屋大维不同,他自称约维乌斯,意即朱庇特(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在尘世的代表,还通过宗教和礼仪,不断强化他“众神之父”的形象。此举
A. 破坏了罗马的共和政体 B. 促进罗马君主政治形成
C. 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D. 维护了罗马的元首制度
12. 基辅罗斯地处欧亚交界处,深受周边各种政治力量威胁,在常年战争中养成了强烈扩张的传统;加之它选择了东正教信仰, 一定程度上又加强了外交的被动性,这些因素还深刻影响着日后莫斯科公国及俄罗斯的外交。据此可知
A. 地理位置决定基辅罗斯的外交特点 B. 拜占庭帝国深刻影响基辅罗斯文化
C. 俄罗斯继承了基辅罗斯的外交传统 D. 基辅罗斯外交深受多方因素的影响
13. 图2是17世纪荷兰代尔夫特陶工仿制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瓷盘,上面装饰有抽着烟斗的仙人图案。该瓷盘反映了
A. 荷兰的海外殖民扩张B. 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C. 全球贸易中心的转移D. 荷兰手工制造的发达
14.1918年匈牙利、波兰成立共产党,1919年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工党改名为共产党,1921年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共产党相继诞生。这些政党都加入了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这体现出
A. 共产主义运动取得全面胜利 B. 大多数国家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C. 民族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 D. 十月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15.1952 年,美国政府开始资助富兰克林图书项目,协助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进行创作和翻译, 影响遍及伊朗、埃及、巴西、印度、新加坡等国。此举主要目的是
A. 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B. 扭转美苏争霸中的被动局面
C. 维护对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 D. 强化自身在世界范围的影响
16. 据统计,196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72.3亿美元,1980年为2392亿美元,20 年中增长了约12.9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单一经济模式的彻底改变 B. 民族独立解放了生产力
C.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 D. 国际环境的和平与稳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17题25分,18题15分,19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了 “和实生物”,春秋时齐相晏婴继承他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和与同异”。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继承并发展前人关于“中”与“和”的观念,提出了中庸思想,进而上升为“和而不同”“和为贵”这些经典命题。子思继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中庸》中对“中”与“和”这两个观念加以联系,提出中和思想。在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家不断充实中和思想的内涵,使之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哲学智慧。
摘编自陈苗苗等《儒家中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材料二
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和互助论的影响。在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中,他通过对调和本义的研究,把调和定义为两存和竞立,并以调和对近代中国新旧文化和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在新旧调和中,他主张用新的取代旧的,立足点在于开新。在中西调和中,他主张由吸收西洋文明的长处逐渐转变为在融合现有东西文明基础上创造第三种文明,十月革命后他认为“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 由此,李大钊的文化调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独特性,也成为形成其马克思主义观的动因之一, 这使他的前后期思想处于一种转折与连续中.
摘编自杨芳《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提出“和而不同”思想的政治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意义。(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和思想的当代价值。(5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英国城市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港口、矿山、冶炼等具有专门功能的城市迅速崛起,大批工业城市跻身世界名城。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超过50%,提前一个世纪达到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在两百多年的城市化实践中,英国城市走过了集群化、郊区化、逆城市化道路,经历了自发蔓延、先放任后治理、法制管理、规划先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摘编自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起,印度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了。即使这样,印度仍然是农业国家,因为它80%的人口基本上居住在遍布全国的60万个村庄里。根据今日印度城市生活来看,其情况是十分严重的:50%市区人民处境困苦;另外还有市区底层的1%群众的生活条件比农村的赤贫者更为恶劣.每天有大量人口从全国各地乡村迁移到城市,使城市中心拥挤不堪,接踵而来的污染、交通拥挤、失业、犯罪等问题自不待言。
——摘编自胡崇庆《印度的城市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材料一说明你对城市治理的认识。(9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建构完善国家形象的过程。有学者认为,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重点建构的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红色中国”的形象;第二阶段(1979—2008年),重点建构的是顺应全球化大潮的“开放中国”的形象;第三阶段是(2009—2019年),重点建构的是负责任大国的“全球中国”的形象。
围绕材料,选择一种或多种国家形象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2024年池州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统一监测
历史评分参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A D A A C A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C D B D D B
17.(1)背景: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社会大变革;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
制开始解体或答出礼崩乐坏、分封宗法制度瓦解均可给分);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
士阶层崛起)。(每点 2 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内容:调和定义为两存和竞立;新旧调和中主张开新;中西调和中主张兼容中西创造
新文明(马克思主义);(每点 2 分,共 6 分)
意义:利于国人理性认识新旧中西文化;推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推动李大钊马克思
主义观的形成;开启了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征程。(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
(3)当代价值: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于理性看待和处理中西方文化,促进文化
多样性;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答一点得 2 分,任答两点得 5 分。其他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18. 特点:起步早,伴随工业革命展开;速度快,水平高;周期长,具有阶段性;先放任后
治理。(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
(2)问题:城市化率低;贫穷问题严重;社会与环境问题突出(基础设施不完善或污染、
拥挤、失业、犯罪等问题突出)。(答一点得 2 分,答两点得 4 分,答三点得 5 分。其他言之
成理可酌情给分)
认识:重视城市治理,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
活;科技赋能,系统治理,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答出法制管理、科学规划亦可得分);统
筹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任答两点得 4 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 答案示例:
题目: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2 分)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内部 “一穷二白”,外部美苏 “冷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巩固
政权,新中国积极建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红色中国”形象,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
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QQABbQAAoggAQJAAABhCQQ3SCgMQkAGACIoOgAAMIAAAyBFABAA=}#}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
化、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新中国努力建构“开放中国”的新形象,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
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中国为解决人类面
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打造负责任
大国的“全球中国”形象,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更好惠及各国人民。(8 分)
总之,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2 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10-12 分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紧密,两条史实,论证严谨,表述准确
观点比较明确,史料结合较紧密,材料较充分,论证较严谨,表述较准
7-9 分

观点不够明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材料不够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表
4-6 分
述不够准确
0-3 分 观点不正确,史论结合不紧密,材料不充分,论证不严谨,表述不准确
{#{QQABbQAAoggAQJAAABhCQQ3SCgMQkAGACIoOgAAMIAAAyBFA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