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东区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东区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东区中学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七年级历史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十课)
(时间:60分钟 满分:90分)
一、单项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要求)
1. 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对宰相高颎(jiǒnɡ)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
A. 定都长安,发展经济 B. 创立进士科,选拔人才
C. 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D. 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文帝于589年,灭掉陈朝,统一全国,C项正确;唐高祖定都长安,发展经济,隋炀帝创立进士科,选拔人才,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 唐代继承了隋大运河的建设成果,利用运河交通形成了以北方长安为政治文化中心,依靠东南财富生存的格局,唐人记载“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这说明
A. 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政治经济交流的大动脉
B. 大运河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C. 唐代统治者利用大运河压迫南方人民
D. 大运河成为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可以推断,隋朝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政治经济交流的大动脉。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3. 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下列与材料所描述的景象相关的有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③选贤任能、虚心纳谏 ④科举制度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开元”可知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纳谏,重视科举制的发展,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是唐太宗统治时期,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4. 《旧唐书·崔融传》中记载:“天下诸津(指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材料反映的景况是()
A. 海外交通发达 B. 商品交流繁盛
C. 中外交往密切 D. 社会风气开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反映了唐朝商业贸易繁荣,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商业活动是海外贸易,无法体现海外交通发达,也无法体现中外交往密切,排除A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社会风气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
5. 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等。瓷器种类多样,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这一考古发现可以说明(  )
①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 ②景德镇已成为唐代制瓷业中心
③青瓷、白瓷是唐朝瓷器代表 ④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7万件中国瓷器”“在印尼海域发现……唐代沉船”说明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材料“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代,青瓷、白瓷都较为典型;材料“部分瓷器……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说明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所以,①③④均符合题意。景德镇在明朝时成为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所产的青花瓷,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②不符合史实,排除所有含②的选项。故本题选C。
6. 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的长安城相比,“安史之乱”后
A. “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 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 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 官府逐渐失去对长安城的有效管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的长安城相比”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在以前的东市和西市以外,增加了更多的商业活动区域,能够看出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B正确;材料只能看出商业经营的范围有所扩大,但看不出种类增多,排除A;材料并没有体现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应该更加宽松,排除C;材料看不出这一现象是由官府操纵的,排除D。故选B。
7. 唐代社会各阶层包括女性都爱好体育。唐高祖爱下围棋,唐太宗是射箭好手,唐玄宗不仅是马球能手,还爱好围棋、斗鸡、打猎等,很多皇帝都爱好马球。大诗人杜甫曾是足球爱好者。这反映了唐朝( )
A. 君主专制加强 B. 崇尚重武轻文 C. 社会经济繁荣 D. 社会风气开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唐代社会各阶层包括女性都爱好体育”可知,对体育的爱好表明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故选D;爱好体育不能说明是君主专制加强和社会经济繁荣,排除AC;崇尚重文轻武是宋代,排除B。
8. 从以下史料,我们可以推断唐朝社会的特征是( )
莫高窟第220窟唐代壁画临摹图 图中人物体态丰腴,线条圆润,舞蹈具有剑器舞和少数民族胡旋舞的风格。 莫高窟出土文献《放妻书》 放妻书为唐代的离婚证书。其用语遣词风雅,语气温柔。如“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喜欢”等。
A. 民间的舞蹈已经成为艺术主流
B. 妇女的社会地位已经超过男子
C. 社会风貌兼容并蓄、相对开放
D. 经济繁荣发展,物质生活丰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中人物体态丰腴,线条圆润,舞蹈具有剑器舞和少数民族胡旋舞的风格”“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喜欢”可得出唐朝的服饰及社会风俗都体现出相对开放的一面,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主流,排除A项;嫂子地位没有超过男子,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物质生活丰富,排除D项。故选C项。
9.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图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体现了
A. 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的交汇 B. 统治阶层与市井民众的共处
C.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结合 D.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画面上唐太宗端坐在由六名宮女抬着的步辇上,另有数名女或掌华盖,或持扇。禄东赞身着吐蕃民族流行的联珠纹袍,拱手向唐太宗致敬,生动地刻画出藏族使臣的身份和恭敬、机敏的性格特征。该画线条劲细流畅,色彩浓丽,人物神形兼备均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普松赟干布,有利于研究唐朝的民族关系,因此具有史料价值。由此可知,阎立本的《步辇图》体现了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故C项正确;西域指新疆以及更西的地方,《步辇图》的画面上没有反映西域风情,故A选项错误;《步辇图》中没有体现市民生活和市井风情,故B选项错误;《步辇图》中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重视想象、突出情感等特点,故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
10. 对安史之乱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各民族之间的战争 B. 军阀之间的混战
C. 农民战争 D. 为夺取中央政权而发动的叛乱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在763年被平定。因此对安史之乱的理解正确的是“为夺取中央政权而发动的叛乱”。选项D符合题意;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安史之乱史实不符,排除A项;军阀之间的混战,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农民战争与安史之乱不符;排除C项。故选D。
11. “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A. 秦朝的御史大夫
B. 西汉的诸侯王
C. 唐朝节度使
D. 北宋的通判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故常与知州争权”,可以看出这是宋太祖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中央的措施。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三个方面的措施,在削实权方面,设置通判监察地方官员。ABC三项说的是秦朝、西汉和唐朝明显错误。所以答案选择D
12. 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制其钱谷”措施的是( )
A. 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 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 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
D. 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D项正确;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是军事方面的措施,排除A项;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排除B项;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下列观点客观反映材料内容的是( )
A. 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B. 维持长期和平,但削弱了宋的军事力量
C. 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
D. 北宋在战败的情况下,不得已而签订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可见作者认为澶渊之盟有利于北宋与辽国之间维持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虽然要给辽“岁币”,但是不及用兵打仗的百分之一二,因此澶渊之盟并非完全是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可见作者认为澶渊之盟的问题在于削弱了宋朝的军事力量,不重视武备,B项正确;题干不是强调澶渊之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也没有突出这是屈辱的和约,排除AC项;题干意图客观分析澶渊之盟的利弊,没有强调北宋是在战败的情况下不得已而签订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北宋的山水画大气磅礴,南宋的只有“残山剩水”。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作者的主观意识 B. 宋代重文轻武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南宋偏安一隅
【答案】D
【解析】
【详解】南宋时期,山河破碎,北方大片土地被金人占据,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山水画中的“残山剩水”即是这一现实的写照,故选D;作者的主观意识不是导致南宋山水画变化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北宋建立时,重文轻武就是基本政策,与南宋山水画的只有“残山剩水”无关,故排除B;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风俗画发展,与南宋时的山水画无关,故排除C。
15. 下表是北宋和南宋时期南北方在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例情况。能对表中反映的史实进行准确解释的是( )
朝代 项目 南方 北方 南北比例
1045年(北宋) 赋税(贯) 35811000 45095000 44:56
1196年(南宋) 赋税(贯) 60000000 14319000 81:19
A.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B.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C.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D.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北宋和南宋时期南北方在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例情况”可以看出,北宋时政府收入北方所占比例超过南方。南宋时政府收入南方所占的比例大大超过北方,可知南宋时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南方,“国家根本,仰给东南”,D项正确;“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的是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排除 A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排除B项;“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了宋代的“草市”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6. 比较“唐宋北方与南方诗坛占比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
A. 民族交融利于文化发展 B. 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C. 宋代文化发展优于唐代 D. 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表可知:唐代诗人北方占比多于南方,而宋代南方远多于北方。结合所学可知:唐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的文化发展,故B正确;民族交融确实有利于文化发展,但是图表表达的是经济发展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并没有涉及到民族交融,与题目无关,故排除A;“宋代文化发展优于唐代”说法错误,二者文化没有可比性,更谈不上谁优谁劣,故排除C;科技进步确实有利于文化发展,但是图表表达的是经济发展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也没有涉及到科技进步,与题目无关,故排除D。故答案为B。
17. 以下三幅图中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出( )
A. 中外交流频繁 B. 疆域面积扩大 C. 经济重心南移 D. 政治中心南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内容可知,从西汉末年到宋朝末年,人口最大密度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反映出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C项正确;图片没有涉及中外交流频繁,排除A项;疆域面积扩大没有体现图片反映的人口密度的变化,排除B项;图片没有体现政治中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
18. 据记载,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农业税占全国税赋总收入的30%,工商税占70%。南宋绍兴末年,政府仅对进口商品征收7%—10%的关税,而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的关税收入就达200万贯。由此可知宋代(  )
A. 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
C. 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D. 农业不再是主要生产部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政府仅对进口商品征收7%—10%的关税,而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的关税收入就达200万贯”可知,两宋时期关税收入很多,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B项正确;两宋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C项;两宋时期,农业依然是主要生产部门,排除D项。故选B项。
19.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集散,谓之“鬼市子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此生活场景反应的是( )
A. 隋朝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 唐朝经济繁荣,饮茶成风
C. 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D. 明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集散,谓之‘鬼市子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可得出这反映的是宋代都城中的场景,包括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娱乐生活等,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宋都城“东京”,不是隋唐及明朝,排除ABD项。故选C项。
20. 江南社会经济在东晋南朝、五代十国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五代十国和南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B正确;ACD可以促进农业发展,但不是江南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ACD错误。综上故选B。
21. 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这说明行省制度( )
A. 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B. 使地方官员没有权力
C. 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可知,材料说明行省受到中央的限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使地方官员没有权力,表述错误,排除A、B项;材料没有涉及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排除C项。故选D项。
22. “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 北宋与辽签订和议互送岁币
B. 南宋与金和议中,金割让领土给宋
C. 北宋向金称臣并送岁币
D. 南宋与金和议,以淮水为界双方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一线为界,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同时,岳飞被冤杀,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金,排除A项;南宋割领土给金,排除B项;南宋向金称臣并送岁币,排除C项。故选D项。
23.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古代北方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其主要功绩是( )
A 建立元朝 B. 消灭南宋 C. 建立明朝 D. 统一蒙古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铁木真统一蒙古,并在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故选D。
24. 《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番来朝见於宜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下列关于宣政院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最早设立于元朝 B. 使西藏开始纳入中国版图
C. 元朝地方行政机关 D. 兼管全国佛教事宜
【答案】C
【解析】
【详解】宣政院是在中央设置,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元朝设宣政院,兼管全国佛教事宜,使西藏开始纳入中国版图,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5. 如图为首都博物馆所藏元代景德镇生产的白釉多穆壶。“多穆”为藏语音译,意为盛酥油的桶。多穆壶则是在酥油桶造型之上,于口沿加僧帽状边,又添把手和壶嘴而成的壶形。此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元朝时期( )
A.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B. 瓷器设计吸收多元文化
C. 市民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D. 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元代景德镇生产的白釉多穆壶的描述说明瓷器设计吸收多元文化,B项正确;元代景德镇生产的白釉多穆壶不能体现农业生产,市民都市生活,边疆地区的治理,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26.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A. 地动仪 B. 造纸术 C. 雕版印刷术 D. 指南针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根据古代文化科技常识可知,地动仪是东汉的张衡发明的,造纸术最早在西汉已经发明,雕版印刷术在唐朝时已经出现,北宋时期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故选D。
考点: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27. 《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代戏曲兴盛的原因是
A. 国家政策的影响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民族交融的促进 D. 科考功名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才对戏曲这种文娱形式下工夫”,分析可知:材料说明科举制的中止促进了元曲的兴盛,故A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由于元朝中止了科举制,使学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从事元曲创作,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元曲兴盛,故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信息,无法得出该项结论,故C选项错误;元曲兴盛不是因为科考功名的需要,故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 。
28. 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政权并立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有关,澶渊之盟是在宋辽之间,“岳飞抗金”发生在南宋和金之间。ABD和题文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此题选择答案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29. 贸易的发展使货币需求剧增,到1085年,铜钱的产量较宋初增加近八倍,每年为60亿贯;1120年政府征收了1800万两白银的赋税。以上状况导致( )
A. 铸造五铢钱 B. 岁币的增加 C. 白银的外流 D. 交子的产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提到宋代贸易发展,导致贸易往来中所需的货币增多,大量的铜钱不方便携带和交易,所以便携的纸币在宋代营运而生。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导致这一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故D符合题意;铸造五铢钱是铜钱的一种,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故A不符合题意;岁币,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宋朝出现贸易逆差,白银外流,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0. 面对辽阔的疆域,元朝统治者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台湾和西藏进行有效管理,它们分别是
A.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B. 伊犁将军;驻藏大臣
C. 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D. 枢密院;御史台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置的管辖台湾的专门机构是澎湖巡检司。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时,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元政府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1. 在南宋初年和南宋灭亡之际,各有一位爱国英雄,他们为了捍卫中原汉族政权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们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是( )
A. 岳飞和文天祥 B. 文天祥和寇准 C. 文天祥和秦桧 D. 岳飞和寇准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手中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南宋岳飞的《满江红》。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他的《过零丁洋》,A项正确;寇准是北宋政治家,促成了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秦桧是南宋奸臣,排除BCD项。故选A项。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
二、材料解析题(31题14分,32题16分,共30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
材料一: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材料二: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2)唐朝还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哪个科目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了什么制度来面试考生?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哪两个地方官职之间权力互相制衡?在此基础上宋朝增设了什么官职管地方财赋?
(4)除此之外,北宋还通过哪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请从两个不同的方面举例。
【答案】(1)三省六部制
(2)进士科;殿试制度。
(3)知州和通判;转运使。
(4)杯酒释兵权;分化事权。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在位时,提倡科举。她将应举的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创立了殿试制度。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材料反映了宋朝知州和通判之间相互牵制。在此基础上宋朝增设了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在位时,吸取了唐朝以来武将专横的教训,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的控制了军队。为了防止相权国权,采取了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
3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请说出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阅读材料三,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从材料一到材料三这种变化的原因(至少两点)
【答案】(1)由人口稀少、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
(2)北宋时,南方已是国家财赋的主要来源地或太湖流域已是全国重要的粮仓;经济重心已移到南方。
(3)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人民的辛勤劳动。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知,我国江南地区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我国江南地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即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
【小问2详解】
材料三诗句意为:“朝廷仰仗东南一带的赋税和财力,而在东南一带中,又以江苏最为发达富饶,是东南地区的根本。”更有俗语“太湖地区丰收了,整个国家的粮仓就能富足了”。由此可见,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国家财赋的主要来源地;太湖流域更是全国重要的粮仓;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小问3详解】
古代经济重心之所以不断南移,主要是因为战争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东区中学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七年级历史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十课)
(时间:60分钟 满分:90分)
一、单项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要求)
1. 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对宰相高颎(jiǒnɡ)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
A. 定都长安,发展经济 B. 创立进士科,选拔人才
C. 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D. 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
2. 唐代继承了隋大运河的建设成果,利用运河交通形成了以北方长安为政治文化中心,依靠东南财富生存的格局,唐人记载“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这说明
A. 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政治经济交流的大动脉
B. 大运河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C. 唐代统治者利用大运河压迫南方人民
D. 大运河成为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3. 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下列与材料所描述的景象相关的有
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③选贤任能、虚心纳谏 ④科举制度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 《旧唐书·崔融传》中记载:“天下诸津(指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材料反映的景况是()
A. 海外交通发达 B. 商品交流繁盛
C. 中外交往密切 D. 社会风气开放
5. 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等。瓷器种类多样,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这一考古发现可以说明(  )
①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 ②景德镇已成唐代制瓷业中心
③青瓷、白瓷是唐朝瓷器的代表 ④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 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的长安城相比,“安史之乱”后
A. “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 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 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 官府逐渐失去对长安城的有效管理
7. 唐代社会各阶层包括女性都爱好体育。唐高祖爱下围棋,唐太宗是射箭好手,唐玄宗不仅是马球能手,还爱好围棋、斗鸡、打猎等,很多皇帝都爱好马球。大诗人杜甫曾是足球爱好者。这反映了唐朝( )
A. 君主专制加强 B. 崇尚重武轻文 C. 社会经济繁荣 D. 社会风气开放
8. 从以下史料,我们可以推断唐朝社会的特征是( )
莫高窟第220窟唐代壁画的临摹图 图中人物体态丰腴,线条圆润,舞蹈具有剑器舞和少数民族胡旋舞的风格。 莫高窟出土文献《放妻书》 放妻书为唐代的离婚证书。其用语遣词风雅,语气温柔。如“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喜欢”等。
A. 民间的舞蹈已经成为艺术主流
B. 妇女的社会地位已经超过男子
C. 社会风貌兼容并蓄、相对开放
D. 经济繁荣发展,物质生活丰富
9.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图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体现了
A. 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的交汇 B. 统治阶层与市井民众的共处
C.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结合 D.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10. 对安史之乱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各民族之间的战争 B. 军阀之间的混战
C. 农民战争 D. 为夺取中央政权而发动的叛乱
11. “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A. 秦朝的御史大夫
B. 西汉的诸侯王
C. 唐朝节度使
D. 北宋的通判
12. 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制其钱谷”措施的是( )
A. 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 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 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
D. 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
13. “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下列观点客观反映材料内容的是( )
A. 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B. 维持长期和平,但削弱了宋的军事力量
C. 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
D. 北宋在战败的情况下,不得已而签订的
14. 北宋的山水画大气磅礴,南宋的只有“残山剩水”。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作者的主观意识 B. 宋代重文轻武
C. 商品经济发展 D. 南宋偏安一隅
15. 下表是北宋和南宋时期南北方在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例情况。能对表中反映的史实进行准确解释的是( )
朝代 项目 南方 北方 南北比例
1045年(北宋) 赋税(贯) 35811000 45095000 44:56
1196年(南宋) 赋税(贯) 60000000 14319000 81:19
A.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B.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C.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D.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6. 比较“唐宋北方与南方诗坛占比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
A 民族交融利于文化发展 B. 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C. 宋代文化发展优于唐代 D. 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
17. 以下三幅图中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出( )
A. 中外交流频繁 B. 疆域面积扩大 C. 经济重心南移 D. 政治中心南移
18. 据记载,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农业税占全国税赋总收入的30%,工商税占70%。南宋绍兴末年,政府仅对进口商品征收7%—10%的关税,而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的关税收入就达200万贯。由此可知宋代(  )
A. 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
C. 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D. 农业不再是主要生产部门
19.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集散,谓之“鬼市子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此生活场景反应的是( )
A. 隋朝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 唐朝经济繁荣,饮茶成风
C. 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D. 明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
20. 江南社会经济在东晋南朝、五代十国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21. 元朝规定:“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这说明行省制度( )
A. 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B. 使地方官员没有权力
C. 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2. “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 北宋与辽签订和议互送岁币
B. 南宋与金和议中,金割让领土给宋
C. 北宋向金称臣并送岁币
D. 南宋与金和议,以淮水为界双方休战
23.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古代北方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其主要功绩是( )
A. 建立元朝 B. 消灭南宋 C. 建立明朝 D. 统一蒙古
24. 《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番来朝见於宜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下列关于宣政院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最早设立于元朝 B. 使西藏开始纳入中国版图
C. 元朝地方行政机关 D. 兼管全国佛教事宜
25. 如图为首都博物馆所藏元代景德镇生产的白釉多穆壶。“多穆”为藏语音译,意为盛酥油的桶。多穆壶则是在酥油桶造型之上,于口沿加僧帽状边,又添把手和壶嘴而成的壶形。此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元朝时期( )
A.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B. 瓷器设计吸收多元文化
C. 市民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D. 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26.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A. 地动仪 B. 造纸术 C. 雕版印刷术 D. 指南针
27. 《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代戏曲兴盛的原因是
A. 国家政策的影响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民族交融的促进 D. 科考功名的需要
28. 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9. 贸易的发展使货币需求剧增,到1085年,铜钱的产量较宋初增加近八倍,每年为60亿贯;1120年政府征收了1800万两白银的赋税。以上状况导致( )
A. 铸造五铢钱 B. 岁币的增加 C. 白银的外流 D. 交子的产生
30. 面对辽阔的疆域,元朝统治者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台湾和西藏进行有效管理,它们分别是
A.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B. 伊犁将军;驻藏大臣
C. 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D. 枢密院;御史台
31. 在南宋初年和南宋灭亡之际,各有一位爱国英雄,他们为了捍卫中原汉族政权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们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是( )
A. 岳飞和文天祥 B. 文天祥和寇准 C. 文天祥和秦桧 D. 岳飞和寇准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
二、材料解析题(31题14分,32题16分,共30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
材料一: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材料二: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2)唐朝还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哪个科目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了什么制度来面试考生?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哪两个地方官职之间的权力互相制衡?在此基础上宋朝增设了什么官职管地方财赋?
(4)除此之外,北宋还通过哪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请从两个不同的方面举例。
3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请说出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阅读材料三,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从材料一到材料三这种变化的原因(至少两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