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陈情表》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陈情表》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第9课《陈情表》同步练习
一、名篇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为了打消了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与疑虑,李密用“ , ”两句来表明自己是醉心官场、贪慕名利之人。
(2)黄庭坚《登快阁》中,既描绘出诗人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又写出诗人胸襟怀抱的两句是“ , ”。
(3)古人作诗,善用“空”字来表达情意,如“ , ”两句。
二、文言小题
2.下列对《陈情表》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
A.“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中“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不胜”解释为“禁不起”。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区区”是古今异义,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与《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的“区区”意思一样。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其中“辛苦”与“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中“上报”都是古今异义词。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译文: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情却一天天加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被准许。
3.下列句子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告诉不许 B.慈父见背
C.今臣亡国贱俘 D.拜臣郎中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材料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②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
[注]①醮(jiào):嫁。②安乐公:蜀国原皇帝刘禅。
4.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桓得管仲A而霸B用竖刁C而虫流D安乐公E得诸葛亮F而抗G魏H任黄皓而丧国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仕蜀”与“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两句中的“仕”字含义相同。
B.服阕,古丧礼规定,父母去世后,要服丧三年,三年期满除去丧服。
C.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禹,也称“大禹”,曾奉舜命治理洪水。
D.“而朝廷无援”与“呱呱而泣”(《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而”字含义相同。
6.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改嫁,他当时只有几岁,很是感伤,被祖母刘氏抚养,侍奉祖母以孝闻名,祖母生病时,他寝食难安。
B.李密年轻时在蜀国做官,曾出使吴国,因才智机辩被吴国人赏识。蜀国灭亡后他被晋朝征召,因祖母年高不应召,向皇帝上疏《陈情表》。
C.李密《陈情表》最后以一个降臣的口吻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朴实、真切而令人怜悯的语言,让晋武帝感叹李密的名节不虚传。
D.李密在温地任职,不喜欢从事,就写信给从事,引用历史典故讥讽从事,从事把这件事告诉上司,上司因李密清廉谨慎,没有弹劾李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8.晋武帝看了李密的诗后为什么愤怒?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责臣逋慢 (2)不矜名节
(3)但以刘日薄西山 (4)听臣微志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11.晋武帝读完《陈情表》后,“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孝”层层推进,最终成功打动君王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到嗜芰①,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②,宗老将荐芰,屈建③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筑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节选自《国语》)
材料二: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④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有删改)
【注】①芰: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12.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以柳子之言A为然B是C曾元为孝子D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E于病革之中F为不仁之G甚也。
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相同。
B.庶,众多,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庶”词义不相同。
C.训,教诲,教导,与成语“不足为训”“诗礼之训”的“训”词义相同。
D.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觉今是而昨非”的“是”用法不同。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屈建最终没有使用菱角祭祀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于祭祀的典礼。
B.曾子、孟僖子、管仲这几位君子,虽然追求不同,但都重视大义,不偏爱自己。
C.《礼记》中提到斋戒时要想着死者生前喜爱之物,苏轼认为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
D.曾子卧病,他的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因此柳宗元认为曾元是孝顺的。
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2)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16.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加以解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下旱,蝗。帝加惠:今诸侯毋入贡,驰山泽,减诸服御狗马,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贫民,民得卖爵。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节选自《史记·孝文本纪》)
材料二:
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岂无僻王,赖前哲以免尔!自魏、晋以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良由创业之君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汉文帝惜百金之费辍露台之役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所幸夫人衣不曳地。至景帝以锦绣綦组妨害女工,特诏除之,所以百姓安乐。至孝武帝,虽穷奢极侈,而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于时代差近,事迹可见。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臣闻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于理,其弊犹乱。陛下少处人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
(节选自《陈时政疏》)
17.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汉文帝惜A百金之费B辍露台C之役D集上书E囊F以为殿帷G所幸H夫人衣不曳地。
1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仓庾指储粮的仓库,“庾”与《阿房宫赋》中“多于在庾之粟粒”的“庾”意思相同。
B.传祚,指帝位相传,其中“祚”与李密《陈情表》中“门衰祚薄”的“祚”意思不同。
C.宽猛,文中指宽松或严格的政策,其中“宽”与成语“心宽体胖”的“宽”意思不同。
D.昧旦与时辰“鸡鸣”表示的时间近似,指黎明时候,此处表示国君治国理政的勤勉。
1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遇到天灾时,汉文帝会发布一系列政令减轻百姓负担;他在位二十多年间,没有增加宫室园林、服饰车驾等用度,连为自己营建陵墓都只准使用瓦器。
B.汉以前的朝代大多在百年以上,而其后的一些朝代仅能维持几十年时间,是因为这些王朝创业的君主没有广施恩德,也没有留下让后人追思的恩德。
C.汉景帝认为织锦刺绣会损害女工,于是下令解散了负责制作华丽服饰的官府作坊,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景帝始终保持节俭,才使得民心没有动摇。
D.《陈时政疏》认为,当今圣上虽然了解百姓的辛劳艰苦,也亲见了前代的成败,但从京城到益州各处还是出现了不节俭的现象,长此以往,江山基业堪忧。
2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2)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
21.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宦、矜、澄、纤、皎、桐、凝、颓、樽。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及翻译句子的能力。
B.“意思一样”错误。《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的“区区”解释为愚笨、愚拙。意思不同。句意: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你怎么这样没见识!
故选B。
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是区区不能废远。句意: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A.被动句。句意:可是申诉不被允许。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慈父背见。句意:父亲就弃我而死去。
C.判断句,无标志词的判断句。句意: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
D.省略句,完整句子为:拜臣(为)郎中。句意:任命我为郎中。
故选B。
4.BDH 5.D 6.D 7.(1)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明明白白知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2)和孔明谈论的人没有跟他水平相当的,他的言教因此琐碎。 8.李密在诗歌的末尾表达了对没得到应有的职位的不满,还有指责皇帝之意。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
“得管仲而霸”与“用竖刁而虫流”句式相近,各自断开,即在BD处断句;
“得管仲”是“霸”的原因,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霸”和“用”是两个谓语动词,中间应该断开,所以在B处断句;
“得诸葛亮而抗魏”与“任黄皓而丧国”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即H处断句。
故选BDH。
5.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辨析文言词语含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A.正确。都是“做官”的意思。句意:年轻时在蜀国做官。/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
B.正确。
C.正确。
D.错误,含义不同。表转折,可是;/表修饰,地。句意:可是在朝廷里没有靠山。/像婴孩一样哭啼不停。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就写信给从事”错误。根据原文“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可知,李密不是写信给从事,是写给别人的信中有讥讽的内容。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非独”,不仅仅;“所见明知”,亲眼目睹、内心明白;“皇天后土”,天地神明。
(2)“敌”,同等、水平相当;“是以”,因此;“碎”,琐碎。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回答此题,先要理解李密所做的诗末章所隐含的意思,“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的意思是“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诗中指出“(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是暗讽皇帝不够圣明。
此外,还要联系上文写李密自以为没得到应有的职位而心怀怨恨的内容,即“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得出:李密在诗歌的末尾表达了对没得到应有的职位的不满,还有指责皇帝之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材料二: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陈情表》。
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
9. 逃避 看重,推崇 迫近 任从,应许 10.(1)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2)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11.①李密陈述自己少时身世,引发晋武帝的同情。
②陈述祖母的病重的状况,表明自己至真至纯的孝心,让晋武帝感动。
③感谢晋武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达自己对朝廷的感激之情,解除武帝内心的疑虑。
④提出先尽孝道后报国恩,表明对朝廷的忠诚和坚定的报效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1)逋,逃避。句意: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
(2)矜,看重,推崇。 句意:不看重名声节操。
(3)薄,迫近。 句意: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
(4)听,任从,应许。句意:请应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笃”,沉重;“苟”,姑且;“告诉”,报告申诉。
(2)“辛苦”,辛酸苦楚;“独”,只,仅仅;“鉴”,明察,看清。
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从自己的悲惨身世写起,铺陈自己凄苦悲惨的遭遇,博得了晋武帝的同情。
据此看出,李密陈述自己少时身世,引发晋武帝的同情。
原文“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据此看出,陈述祖母的病重的状况,表明自己至真至纯的孝心,让晋武帝感动。
原文“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据此看出,感激晋武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达自己对朝廷的感激之情,解除武帝内心的疑虑。
原文“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据此看出,提出先尽孝道后报国恩,表明对朝廷的忠诚和坚定的报效之情。
12.BDF 13.C 14.D 15.(1)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
(2)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 16.①柳宗元不认同屈建的做法,认为“屈建去芰”有违孝道,没有做到《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②苏轼肯定了“屈建去芰”的做法,认为屈建是不想父亲担上临死时只考虑自己饮食的浅薄名声才不遵从父亲的遗愿。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认为柳宗元的话是正确的,这样看来曾元是孝顺父母的儿子,曾子考虑礼法的末节而要求在病情危急时更换竹席,这就是很愚钝呀。
“若以柳子之言为然”中,“以……为”是固定结构,“认为”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B处断开;
“是曾元为孝子”是判断句,结构齐全,其后D处断开;
“于病革之中”是后置状语,其后F处断开。
故选BDF。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即使没有楚国。/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B.正确。众多;希望。句意:不陈列品类繁多的祭品。/希望祖母刘氏能幸运地蒙您恩典,得以终其余年。
C.错误。教诲,教导;准则,典范。句意:有的教诲自己的子孙。/不值得作为效仿的准则或榜样。
D.正确。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正确。句意:却忧虑饮食。/觉悟到今天的做法正确,之前的错误。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柳宗元认为曾元是孝顺的”错误,这是苏轼为反驳柳宗元而提出假设:如果柳宗元的话正确,曾元就是孝顺的。而非柳宗元认为。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嗜”,喜欢;“属”,通“嘱”,嘱咐;“祭我必以芰”,状语后置,应为“必以芰祭我”。
(2)“细人”,小人;“姑息”,无原则地宽容;“爱人也以姑息”,状语后置。应为“以姑息爱人也”。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可知,柳宗元不认同屈建的做法,认为“屈建去芰”有违孝道,没有做到《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
②由原文“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可知,苏轼肯定了“屈建去芰”的做法,认为屈建是不想父亲担上临死时只考虑自己饮食的浅薄名声才不遵从父亲的遗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家臣说:“这是您父亲托付的。”屈建说:“不能这样。我父亲执掌楚国的政事,他的法令记在百姓心中,收藏在王府里,对上可以比照先王,对下可以教导后人,即使没有楚国,诸侯各国也没有不称赞的。祭祀的法典上说:国君有用牛做的祭品,大夫有用羊做的祭品,士有用小猪和狗做的祭品,普通人有用烤鱼做的祭品,竹木食器、果干肉酱是从国君到百姓都可以用的。不进献珍贵奇特的东西,不陈列品类繁多的祭品。我父亲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祭祀制度。”于是不用菱角祭祀。
材料二:
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君子说:“(这样做虽然)违背(父命)却符合正道。”唐朝柳宗元反对说:“屈建依照礼法的末节,忍心抛弃他父亲将死时的托付。而且《礼记》说‘在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子木撤掉菱角,哪里能够符合正道呢?”柳宗元的认识太浅陋了。子木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难道不知道做子女的孝道,侍奉去世的长辈好像他们活着时一样,何况对于父亲临死时叮嘱的话,抛弃不用,这是人之常情能忍心做的事吗!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曾子得病时,(对孟敬子)说君子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孟僖子临死时;让他的儿子向孔子学习礼;管仲病危时,劝齐桓公赶走三个宠臣。这几位君子的话,有的涉及掌管国家大事,有的劝诫他人在道德上勤苦追求,有的教诲自己的子孙,虽然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但是都重视道义,不偏爱自己。现在楚国显赫盛大,若敖氏的德才在诸侯中闻名,身为上卿,临死时不存问百姓,却忧虑饮食,他太浅陋了呀。假如子木遵照父命,全国人都谈论这件事,史官记载这件事,天下人和后代就不会知道屈到的德才,而只听闻他的浅陋,子木难道忍心做这样的事吗?所以说: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可是《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呀。曾皙喜欢吃羊枣,(他死后)曾子不忍心吃羊枣。父亲去世后不忍读他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使用她的用具,都是子女情感的自然流露,难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吗?现在用菱角作祭品这件事,如果由子女提出就合适,如果由他的父亲命令,就是浅陋了。难道可以因为饮食的原因,而造成父亲极大的浅陋吗!曾子卧病,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曾子说:“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如果认为柳宗元的话是正确的,这样看来曾元是孝顺父母的儿子,曾子考虑礼法的末节而要求在病情危急时更换竹席,这就是很愚钝呀。
17.BDG 18.D 19.C 20.(1)百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我领受了先帝的宫室,常常担心使先帝蒙羞,为什么还要建露台呢!
(2)所以继承王位者发布政令的教化作用稍稍衰减,只要有人趁机造反,皇帝的天下就会如土之崩坠,无法收拾。 21.①武帝穷奢极侈,未能“节俭于身”;②武帝对百姓体恤不够,未能“恩加于人”;③帝王在百姓心目中的威信降低,民心就会不稳,致使国家不能保全。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汉文帝顾惜百万资金,停止修建露台,他收集大臣们上书用的布囊来做大殿的帷幕,他宠爱的慎夫人的衣裙不得拖到地上。
“百金之费”作“惜”的宾语,在其后B处断开;
“辍露台之役”动宾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D处断开;
“所幸夫人衣不曳地”主谓结构,在主语之前G处断开。
故在BDG三处断开。
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百姓。/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
B.正确。帝位相传;福分。句意:朝代不断交接更替。/门庭衰微,福分浅薄。
C.正确。宽松的政策;开阔。句意:根据当时的局势,制定或宽或严的具体政策。/指一个人如果心胸开阔,心情愉快,没有烦恼和牵挂,那么他的身体也会显得安详和舒适。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和外表都十分可爱,令人喜爱。
D.“表示的时间近似,指黎明时候”错误,古人根据天色把夜半以后分为鸡鸣、昧旦、平旦不同的三阶段;昧旦指天将亮而未亮的时间。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C.“景帝始终保持节俭,才使得民心没有动摇”错误,由原文“至孝武帝,虽穷奢极侈,而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可知,“景帝始终保持节俭”于文无据;另外“人心不动”的原因是汉武帝继承了文帝、景帝遗留下来的美德,而不是景帝的节俭。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奉”,继承;“羞”,使动用法,使……蒙羞;“何”,为什么。
(2)“少”,稍稍、稍微;“呼”,意译为“造反”。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先要找到有效信息,再根据题干要求分条作答。
结合“至孝武帝,虽穷奢极侈……”可知,武帝穷奢极侈,未能“节俭于身”;
结合“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可知,武帝对百姓体恤不够,未能“恩加于人”;
结合“良由创业之君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而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可知,帝王在百姓心目中的威信降低,民心就会不稳,致使国家不能保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这一年天下干旱,发生蝗灾。文帝施恩于民:诏令诸侯不要向朝廷进贡,解除民众开发山林湖泊的禁令,减少官中各种服饰、车驾和狗马,裁减朝廷官吏的人数,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百姓,允许民间买卖爵位。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坟,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
材料二:
我历观前代史书。从夏、商、周到汉代,朝代不断交接更替,时间长的朝代可以延续八百多年,短的也有四五百年,这些朝代都是积善积德,以恩德赢得民心。其中也有昏君,只不过依赖前哲教诲才免于灭亡。可是从魏晋以来,到周、隋之时,朝代长的不过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就烟消云散了。这都是因为创业的君主没有广施恩德,只做到自保,对老百姓没恩惠。所以继承王位者发布政令的教化作用稍稍衰减,只要有人趁机造反,皇帝的天下就会如土之崩坠,无法收拾。现在,陛下虽然以大功平定了天下,但是积累恩德的时间还很短,因此,应当推崇大禹、商汤、文王、武王之道,广布道德教化,使德有余,为后世子孙创下稳固的基业。怎么可以认为只要当今的政治没有过失,保住今日的江山,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呢?而且,自古帝王虽然都根据当时的局势,制定或宽或严的具体政策,但要以自身节俭、对人施恩作为根本。(只有这样)百姓才会爱戴君王如同爱戴自己的父母,仰慕君王如同仰慕日月,尊敬君王如同尊敬神明,畏惧君王如同畏惧雷霆。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没有动乱的原因。汉文帝顾惜百万资金,停止修建露台,他收集大臣们上书用的布囊来做大殿的帷幕,他宠爱的慎夫人的衣裙不得拖到地上。汉景帝认为织锦刺绣会妨碍女工,于是下令解散,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汉武帝时,他虽然穷奢极欲,但还是继承了文帝、景帝的遗德,所以民心没有动摇。如果汉高祖之后就是武帝即位,那么汉代的江山必定不会保全。这些情况离当今较近,事情还清楚可见。现在,京城和益州等地制造供奉的器物,诸王妃嫔公主的服饰也极其精美,民间的舆论都认为这太奢侈。臣听说勤奋早起而功业盛大显赫的君主,后代还会因循懈怠,制定合乎常理的法令,久而久之还会出现弊端产生混乱。陛下年少时,生长在民间,知道百姓的辛苦,前代的成败,也看在眼里,治理国家还尚且这样做,而太子生长在宫中,不知民间疾苦,陛下将来去世后,确实应当忧虑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