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遂宁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遂宁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四川省遂宁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遂宁月考)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为了亚洲人民的团结和友谊
——习近平主席为出席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举行欢迎宴会侧记
秋分时节,之江大地丹桂飘香;雷峰塔下,西子湖畔烟雨蒙蒙。
“很高兴同各位新老朋友相聚美丽的西子湖畔,共同迎接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
9月23日中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浙江省杭州市西子宾馆漪园举行宴会,欢迎来华出席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
11时45分,巨幅山水画《水光潋滟晴方好》前,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热情欢迎各国贵宾,同他们一一亲切握手、互致问候,并合影留念。
在《和平——命运共同体》乐曲声中,习近平主席健步走上讲台,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
“今天是中国农历的秋分节气。在这个寓意丰收和团圆的日子,亚运会圣火将再次在中国点燃。”
回顾筹办亚运历程,讲述中国办赛理念,习近平主席以“亚洲运动会承载着亚洲人民对和平、团结、包容的美好向往”阐释杭州亚运会之于亚洲、之于世界的时代价值,彰显以体育为煤促进人类进步的深邃思考。
“以体育促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诞生的亚运会,因和平而生、因和平而兴。几十年来,亚运会在总体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中见证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亚洲奇迹,也记录下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与亚洲、与世界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坚实步伐。
宴会上,承载着中国人民集体记忆的北京亚运会歌曲《亚洲雄风》和杭州亚运会主题曲《同爱同在》,传递着中国推动亚洲各国团结自强、命运与共的不变初心。
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亚洲和平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作为山海相连、人文相亲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以体育促和平,坚持与邻为善和互利共赢,抵制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将亚洲打造成世界和平的稳定锚。”习近平主席的坚定宣示,寄托着中国人民同亚洲各国人民共同守护和平家园的殷殷期待。
“以体育促团结”——
杭州亚远会吸引了亚洲各国各地区运动员踊跃热情参与,参赛人数、项目设置、总体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不少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将其列为今年最重要的赛事。本届亚运会,亚奥理事会45个成员实现“大团圆”。
“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甘蔗同穴生,香茅成丛长”,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这些亚洲谚语讲述团结合作的亚洲价值理念。杭州亚运会的盛况向世人昭示:纵使国际和地区形势变乱交织,亚洲人民对友谊的珍视、对团结的向往不可阻挡。
开幕前一天,习近平主席会见了老朋友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巴赫高度评价中国政府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重要贡献,表示“当前世界面临地缘冲突等各种困难,国际奥委会致力于捍卫多边主义,反对体育政治化,赞赏中方为此采取的正确立场”。
宴会致辞中,习近平主席的话语掷地有声:“我们要以体育促团结,把握历史机遇,合作应对挑战,践行‘永远向前’的亚奥理事会格言,把共同发展、开放融通的亚洲之路越走越宽。”
“以体育促包容”——
宴会上,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浙江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演奏了《采茶舞曲》《东帝汶欢迎你》等富有各国特色的乐曲,汇聚成亚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和谐交响。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杭州亚运会上,一个个富有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特色的项目,展现着亚洲文明的自信、包容与开放。
“我们要以体育促包容,增强文明自信,坚持交流互鉴,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习近平主席道出体育与文明的深刻关联。
杭州,自古就是人文鼎盛、文明交融之地,既被宋代欧阳修称赞“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也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致辞中,习近平主席向国际贵宾盛情介绍本届亚运会主办城市所在的浙江省:“浙江坚持改革开放,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正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
今日之江,照鉴中国发展不凡历程。习近平主席曾在浙江工作多年。在习近平主席的亲切关怀下,浙江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开拓精神和奋进实践,书写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故事,为亚洲和世界打开观察当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一扇窗。
“祝愿大家在诗画浙江度过难忘的时光,在亚运会圣火下留下美好的记忆。”习近平主席真诚的话语打动人心。在这个丰收和团圆的时节,习近平主席和国际贵宾共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杭州亚运盛会,续写新时代中国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
新华社杭州9月23日电(记者刘华、杨依军、王宾、殷晓圣)(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的主标题高度概括了习主席发言的中心思想,副标题补充说明了习主席发言的背景。
B.新闻首段的对偶句既交代了杭州亚运会举办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也颇具文学色彩。
C.“稳定锚”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亚运会对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D.亚运会的开幕时间定在寓意着丰收和团圆的秋分节气,寄寓了我们对亚运会的美好祝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亚运会是因和平而生、因和平而兴的。亚运会能见证“风景这边独好”的亚洲奇迹,说明亚洲几十年以来一直是和平稳定的。
B.体育与文明有着深刻关联,亚运会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特色的项目,既能展现出亚洲文明的特点,也要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
C.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捍卫多边主义、反对体育政治化、支持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上的巨大贡献。
D.浙江被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成果,它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也建设出了共同富裕示范区。
3.下列选项,不适合放在原文用来介绍杭州的一项是(  )
A.《望海潮》柳永(北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B.《石头城》刘禹锡(唐):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C.《忆江南》白居易(唐):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D.《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北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4.文本报道了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欢迎宴会,请简要说明此则消息在报道事件时有哪些特点。
5.文本记录了习近平主席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欢迎宴会上的发言,请结合开幕词的特点,梳理习主席发言的基本内容。
(2023高二上·遂宁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桂梅
名字的波折
回忆是一种重逢。
我们就用长焦距镜头去追寻你的背影,与你生命的起点和轨迹相逢吧。
你的出生地在牡丹江市郊一个美丽的屯子里。在那片辽阔的平原上,到处盛开着野玫瑰,花的芳香弥漫在黑土地上。祖先称此地为“赤玫火笼”,大意是野玫瑰花开得像火一样艳丽和旺盛。
你并非生来就卓尔不群,更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书香的遗传基因。你出生在一个农耕世家,四个姐姐你一口米汤、我一口包谷饼地喂你,你竟然顽强地活了下来。你那时细细的脖子,大大的脑袋,整天噘着小嘴巴,活脱脱一个“小萝卜头”。
该起个名字报户口了。爸爸在院子里望着田野上盛开的玫瑰说;“就叫玫瑰吧。”姐姐去报户口,管户籍的同志竟不会写“玫瑰”两个字,便说:“改叫‘桂梅’行不?这两个字我会写。”
死而复生
昏迷11天后,睁开眼睛,喊出口的第一声就是“疼”。一个月后,生命的活力才逐渐恢复。你想下床走走,当姐姐把你扶下床时,你的腿不听使唤,软软的,站不起来。你又躺回床上,心生怨恨和恐惧,声嘶力竭地问爸爸:“为什么要救我这个废人啊?”
原来腰部穿刺的那个针眼不仅发炎,还生了蛆,难怪你总觉得腰部又疼又痒。医生看后说:得把蛆挑出来。忍耐一下吧,听说你还是一个小江姐呢!“医生的这种激励还真管用,在往外挑蛆和清洗上药的过程中,你没哼一声。”
这场大病,使你开始思索你的一生该怎么度过,你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不能完全依赖别人。同学们来家看你,你们笑作一团,唱作一团。他们走后,你便下地锻炼走路。第一次下炕,你倒在地上,爬不起来,等爸爸回来才把你抱回炕上……
老师的责任
你的责任心是从一位美丽女老师身上学到的。
有一次学校组织夏游,大家正吃着东西,忽然听到一声尖叫,一条蛇钻进了一个女同学的裤腿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这位美丽的老师,伸手就把蛇拽了出来,用力甩出很远很远。蛇甩出去了,她却被吓昏了过去。几位男老师把她背下了山,送进了医院。
你想,一个美丽的柔弱的老师,她怕蛇,但为了她的学生,竟然表现出如此的勇敢精神,这与母爱有什么区别?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平时胆小如鼠,看见毛毛虫都会被吓晕。在医院,有人问她为什么会这么做,她只是淡淡地说:“这是老师的责任。”
一个人一生会学懂很多词语,“责任”二字,在那时候便播入你的心田。
死神又来敲门
1997年12月,你腹痛难忍,去医院复查,被告知肿瘤复发。诊断书也是一份死亡通知书。你忽然觉得活着好累好累。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你在这个世界上已无牵挂,你不想再坚持了。
你回到家从包里找出一个本子,摸出笔,开始疯狂地书写。从幼年、少年、青年,到遇到丈夫,到拥有的那些幸福日子,到丈夫丢下你让你孤独地生活,到你全身心地对学生的付出,到华坪县委县政府领导对你的关心。你边哭边写,像在写一篇无限长的遗书。哭了一晚上,写了一晚上,迎着旭日,身心俱疲的你终于放松了下来。
你“审判”了自己!
你的思绪回归现实:你学生的学习成绩刚有起色,难道你就要离开他们吗?你舍不得那些来自贫困山区、与你朝夕相处并有了超越血缘之情的孩子们。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如果不能考出去,她们只能重返大山,重复他们父辈的宿命。
你要用自己生命最后的烛光,照亮他们精彩的明天。你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
你的“特效药”
你是华坪县中医院最不守规则的病人。如果有课,你拔下针头就跑回学校;没有课时,你才回医院打针。这样跑来跑去,控制不住肿瘤的生长。为了不浪费国家的钱,你干脆放弃了治疗。
你的学生们哭了。孩子们说:“是我们把老师累病的!听老师讲第一节课时,老师是那么年轻,可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你说:同学们,老师不会死的,也决不会离开你们,请相信老师。
可爱的孩子们唤回了你的信心,她们是你的“特效药”。你决心在有生之年,加倍地爱护他们。
放假不回家的学生没有水喝,你便自己掏钱去附近的一家饭店买开水。一暖水瓶收1元钱。当饭店的老板知道你每天买水是给学生喝,就降到5角钱一瓶,最后干脆不收钱了。
学习方面,你从不看重分数多少,只要她们尽力学就行。课间播放音乐,讲课前唱一首歌,提倡讲普通话,让她们多读多写,引导地们带着感情放声朗读,把自己的情感糅进课文描绘的画面之中。
一个苗族学生,看起书来废寝忘食,你就盯着她吃饭,盯着地喝水,盯着地睡觉,劝她:孩子,要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失去了健康就什么也学不成了。
“老师,有你做榜样,我精力充沛得很。”
考试结束,全县1000多名考生,她考了第二名
你身带疾病站在讲台上,成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你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
(摘编自李延国、王秀丽的报告文学《张桂梅》)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手执“摄像机”带着读者穿越时空,见证了张桂梅的生活中亲人、老师以及困苦、疾病如何一步步造就了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B.张桂梅虽然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依旧被父亲寄予厚望,赋予她象征旺盛的“玫瑰”之名,可惜最后被管户籍的同志改成了“桂梅”。
C.文章取材注重典型性,不仅有典型事例,也有典型细节,后者如张桂梅自费给学生们买水喝,同时还通过饭店老板反衬了张桂梅的奉献。
D.文章用词讲究,开篇先用“重逢”,然后用“相逢”,一词之差,是因为针对的对象不同,“重逢”的对象是作者,“相逢”的对象是张桂梅。
7.关于文中第四节“死神又来鼓门”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一句表现了张桂梅的斗志,这与后文“老师不会死的,也决不会离开你们”形成了巧妙的呼应。
B.张桂梅是时代楷模,而在作者笔下,她首先是个普通人,有笑有泪、有爱有恨,刻画没有拔高没有夸张,这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C.这部分生动刻画了一个鲜活而丰满的张桂梅形象,凸显了她思想感情的升华,这奠定了她跨越生死、以生命办学的思想基础。
D.张桂梅忍受着病痛之苦,接受了种种磨难,她也曾孤独软弱想要放弃,最终她通过“审判”自己走出困境,这都是文学性的体现。
8.“桂兮梅兮,国之芬芳。”这是作者为《张桂梅》这部报告文学写的题记,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其妙处。
9.这篇报告文学具有浓厚的抒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遂宁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被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0.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暴君代A作B坏C宫室D以为洿池E民无所安F息G弃田H以为园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是我国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春秋》是我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处在大道败坏的年代与社会中,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B.孟子将杨、墨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D.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14.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3高二上·遂宁月考)古代诗歌阅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
15.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词下阕,苏词重记梦怀人,贺词重写景思人,境不同而情皆深。
B.苏轼用“尘满面,鬓如霜”描绘梦境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
C.贺词的“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意在表达对梧桐、鸳鸯的悲悯之情。
D.苏词中诗人眼前的“孤坟”与贺词中的“重过阊门”均为悼亡的缘由。
16.苏轼、贺铸的这两首词,堪称古代悼亡诗之双绝。两首词的艺术各具特色,请结合两首词的最后两句分析。
17.(2023高二上·遂宁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2)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 “   ,   ”的结果。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影响很大,有人认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   ,   ”化用而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上·遂宁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最近,“林黛玉发疯文学”在网络走红。网友们脑洞大开,各类生活场景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短视频平台也掀起了二次创作。有人质疑网友将林黛玉怼人的话语单独挑出来搞成经典语录,而不看这些话语在原著里的语境,有 ① 之嫌。对此,专家认为,新媒介技术的变化确实产生远离纸质阅读这样一个趋势,但尽管许多都被娱乐化,经典仍然还是经典,经典只有传播了,才有价值。
在网友对“林怼怼”的模仿热潮中,不难发现,职场话题是创作焦点。“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一句,表达的是职场人对过度加班的不满;“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则是借林妹妹之口,直言对老板空洞承诺的反感。这其中,语气也许是戏谑“发疯”的,情绪却是极其真实的。
林黛玉“花式怼人”大火的背后,折射出一些人现实中无法体面拒绝、坦言不满的无奈。很多时候,面对一些亲戚、同事、领导的无理要求,人们总是要用一些委婉的言辞包裹拒绝的意图。当“高情商”说法也无法回绝时,便只能 ② 答应下来。就这个角度而言,如今流行的犀利“林学”,其实与此前被动自我保护的“糊弄学”有 ③ 之处,它们共同传达出年轻人对缺乏边界意识、形式主义、过度内耗等行为的反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面对老板的加班要求,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员工的不满,你认为这种“林怼怼”式的表达合适吗?请结合情境,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谈谈理由。
21.(2023高二上·遂宁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继承和发展了许多节日。现在只要打开古代《岁时广记》一类的文献看看,就会使你感到惊异了。 ① ?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不是的。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 ② ,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的原因,认识事物的能力又比较薄弱。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信仰、仪式,这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他们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 ③ ,使之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2023高二上·遂宁月考)下列基础知识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钟鼓馔(zhuàn)玉:指敲击钟鼓,食用珍美的菜肴
B.文质杉杉(bīn):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C.羞恶(è):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D.心无旁鹜(wù):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四、作文(60分)
23.(2023高二上·遂宁月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从独自成长的大卫·科波菲尔到无人理解的聂赫留朵夫,从孤身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圣地亚哥到被命运诅咒的奥雷里亚诺家族,都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生命形态。他们有的是物理上孑然一身,有的是精神上无人对话,有的在孤独中倔强成长,有的在孤独中自我安慰。
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人与人的联系更加容易,可孤独感却并未因此减少。
你如何理解孤独?人应该如何面对孤独?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3.B
4.①顺序: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习主席发言中的关键词句行文。
②内容:在叙写新闻事实时插入必要的新闻背景(亚运会的产生,本届亚运会的规模,开幕式前一天巴赫的话语),使内容更充实。
③语言:语言简洁典雅。除了大量引用外,还运用了对偶、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
④特色:注重细节描写,记录了演奏乐曲,以音乐烘托宴会的气氛。
⑤消息特点:真实,及时,在第一时间及时、真实地报道了亚运会迎宾宴会的情况。
5.①对嘉宾的问候和欢迎。
②宣告亚运圣火在中国点燃。
③回顾筹办亚运的历程,讲诉中国办赛理念。
④阐释杭州亚运会的时代价值——以体育促和平、团结、包容。
⑤介绍杭州、浙江。
⑥表达祝福。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时事评论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读:读全文,理出论述的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找:回归文本,找出答案所在区域;比:比对词语、关系、结论和依据。
牢记九大“陷阱”—— 偷换概念、关系混乱、无中生有、混淆是非 、张冠李戴 、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推断绝对 、混淆时态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论据的能力。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句、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是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写作手法的能力。概括段意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善于勾画圈点出能够概括段意、揭示思路的关键词句。在厘清各段大意后,应立足于论题或论点,进行合理分层,相当于合并同类项。而对这些同类型的大意加以整合,并串联起来,就形成了文本的脉络。在这一阶段要坚决杜绝不分层,直接机械串联各段大意的做法。
(5)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本特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a.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b.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BC正确D.“‘稳定锚’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亚运会……”偷换概念,原文是“将亚洲打造成世界和平的稳定锚”,比喻的本体是亚洲,并非亚运会。D错误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一直是和平稳定的”错,原文是“几十年来,亚运会在总体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中见证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亚洲奇迹”,总体和平稳定,并非一直和平稳定。A错误
B.“中国在捍卫多边主义、反对体育政治化、支持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上的巨大贡献”无中生有,原文是“中国政府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重要贡献”“赞赏中方为此采取的正确立场”,不能说明中国在这三方面都有巨大贡献。B错误
D.“也建设出共同富裕示范区”混淆未然与已然,原文是“正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属于未然。D错误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论据的能力。
ACD正确
B.此诗句描绘的是南京,“石头城”是南京的别称。B错误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①顺序:由“9月23日中午”“11时45分”可知,文本按照时间顺序;由“以体育促和平”“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促包容”可知,选取习主席发言中的关键词句行文。
②内容:在叙写新闻事实时插入必要的新闻背景。如在报道杭州亚运会相关事件的同时,还补充了亚运会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诞生的亚运会,因和平而生、因和平而兴。几十年来……”,本届亚运会的规模“杭州亚远会吸引了亚洲各国各地区运动员踊跃热情参与,参赛人数、项目设置、总体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不少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将其列为今年最重要的赛事”,开幕式前一天巴赫的话语“开幕前一天,习近平主席会见了老朋友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巴赫高度评价中国政府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重要贡献,表示……”,使内容更充实。
③语言:语言简洁典雅。文中有大量引用,如““风景这边独好”“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甘蔗同穴生,香茅成丛长”等,除了大量引用外,还运用了对偶、比喻等多种修辞格,如“秋分时节,之江大地丹桂飘香;雷峰塔下,西子湖畔烟雨蒙蒙”是对偶,“将亚洲打造成世界和平的稳定锚”是比喻。
④特色:注重细节描写,如“宴会上,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浙江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演奏了《采茶舞曲》《东帝汶欢迎你》等富有各国特色的乐曲,汇聚成亚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和谐交响”,记录了演奏乐曲,以音乐烘托宴会的气氛。
⑤消息特点:习主席宴请国际贵宾是在“9月23日中午”,而由文末“新华社杭州9月23日电”可见,新闻真实,及时,在第一时间及时、真实地报道了亚运会迎宾宴会的情况。
故答案为:①顺序: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习主席发言中的关键词句行文。
②内容:在叙写新闻事实时插入必要的新闻背景(亚运会的产生,本届亚运会的规模,开幕式前一天巴赫的话语),使内容更充实。
③语言:语言简洁典雅。除了大量引用外,还运用了对偶、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
④特色:注重细节描写,记录了演奏乐曲,以音乐烘托宴会的气氛。
⑤消息特点:真实,及时,在第一时间及时、真实地报道了亚运会迎宾宴会的情况。
5.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本特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开幕词一般先表示对嘉宾的问候和欢迎。
②由“今天是中国农历的秋分节气。在这个寓意丰收和团圆的日子,亚运会圣火将再次在中国点燃”可知,宣告亚运圣火在中国点燃。
③由“回顾筹办亚运历程,讲述中国办赛理念”可知回顾筹办亚运的历程,讲诉中国办赛理念。
④由“习近平主席以‘亚洲运动会承载着亚洲人民对和平、团结、包容的美好向往’阐释杭州亚运会之于亚洲、之于世界的时代价值,彰显以体育为媒促进人类进步的深邃思考”“以体育促和平”“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促包容”可知,阐释杭州亚运会的时代价值——以体育促和平、团结、包容。
⑤由“杭州,自古就是人文鼎盛、文明交融之地”“致辞中,习近平主席向国际贵宾盛情介绍本届亚运会主办城市所在的浙江省”可知,介绍杭州、浙江。
⑥最后由“‘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杭州亚运盛会,续写新时代中国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可知表达祝福。
故答案为:①对嘉宾的问候和欢迎。
②宣告亚运圣火在中国点燃。
③回顾筹办亚运的历程,讲诉中国办赛理念。
④阐释杭州亚运会的时代价值——以体育促和平、团结、包容。
⑤介绍杭州、浙江。
⑥表达祝福。
【答案】6.D
7.A
8.①“兮”字有咏叹意味,以“兮”字置于主人公名字之后,增强抒情性,表现对张桂梅的赞扬之情。②将主人公名字拆开,各缀一“兮”字,突出张桂梅的两大品质:对学生和教育的无比热爱,面对疾病和磨难的坚韧顽强。③梅花桂花,芬芳无比,象征(比喻)张桂梅用生命办学、爱教育爱学生的美好情怀;用“国”修饰“芬芳”,高度评价张桂梅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举国盛赞的。④凝练而形象地概括了主人公的精神品格,突出了报告文学的主题。
9.①通篇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有强烈的对话性和抒情性。用“你”显得更加亲切,感人,同时有助于走进人物内心(有助于与人物进行一种精神的对话),容易产生情感共鸣。②叙述中时时插入直接抒情。如“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强烈的敬佩、感动之情喷涌而出,深深打动读者。(比喻。如把张桂梅比喻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把张桂梅的课堂比喻成“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表达了对张桂梅个人魅力的赞美。)③选择典型事例(细节、语言)来抒发情感。如张桂梅锻炼走路时“你倒在地上,爬不起来,等爸爸回来才把你抱回炕上……”的细节饱含作者的怜惜之情。如孩子们说:“是我们把老师累病的!听老师讲第一节课时,老师是那么年轻,可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表达了对张桂梅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知识点】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其他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其他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艺术效果的能力。首先需要弄清句子结构:抓住主干和限制成分,句间关系 ,句子表达了什么含意;其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考虑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第三 看句子的位置: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考虑其表达的内容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第四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品味其含义、考虑所用到的艺术手法理解其深刻含意。第五准确判断手法并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句子的思想内涵和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对于没有给出叙事方式(特点)的题目,需要借助整体阅读和知识储备,进行多方思考,尤其要熟悉一些特殊的叙述方式:①文体方面:a.散文化小说:淡化情节、散文化笔法等。b.意识流小说:内心独白、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c.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等。d.科幻小说:夸张、想象、穿越等。②构思技巧方面:对话式,讲述式,对比式,蒙太奇式,意识流式,以小见大,历史与现实交织,回忆与现实交织,叙事与写景(心理)交织,重复强化式。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重逢’的对象是作者,‘相逢’的对象是张桂梅”错误。“重逢”针对对象是张桂梅,“相逢”针对对象是张桂梅与读者。A错误B.“被父亲寄予厚望”无中生有,父亲为她起名很随意,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见到玫瑰,随口而起,玫瑰也不仅仅象征旺盛。B错误C.“张桂梅自费给学生们买水喝”是典型事例,不是细节;另外,“反衬”也错,饭店老板由开水1元到5角到免费,是以周围人态度的变化侧面烘托张桂梅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C错误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都是文学性的体现”错。既有真实性的体现,也有文学性的体现。A错误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艺术效果的能力。
①“兮”字有咏叹意味,“桂兮梅兮”以“兮”字置于主人公名字之后,增强抒情性,表现对张桂梅的赞扬之情。
②将主人公名字拆开,各缀一“兮”字,突出张桂梅不仅具有对学生和教育的无比热爱之情,还有如梅花般面对疾病和磨难的坚韧顽强。
③花之“芬芳”象征(比喻)张桂梅用生命办学、爱教育爱学生的美好情怀;用“国”修饰“芬芳”,高度评价张桂梅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举国盛赞的。
④“桂兮梅兮,国之芬芳。”不仅富有文学色彩,而且用语凝练,形象地概括了主人公的精神品格,突出了报告文学的主题。
故答案为:①“兮”字有咏叹意味,以“兮”字置于主人公名字之后,增强抒情性,表现对张桂梅的赞扬之情。②将主人公名字拆开,各缀一“兮”字,突出张桂梅的两大品质:对学生和教育的无比热爱,面对疾病和磨难的坚韧顽强。③梅花桂花,芬芳无比,象征(比喻)张桂梅用生命办学、爱教育爱学生的美好情怀;用“国”修饰“芬芳”,高度评价张桂梅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举国盛赞的。④凝练而形象地概括了主人公的精神品格,突出了报告文学的主题。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你的出生地在牡丹江市郊一个美丽的屯子里”“你并非生来就卓尔不群,更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书香的遗传基因。你出生在一个农耕世家……”“你想下床走走,当姐姐把你扶下床时,你的腿不听使唤,软软的,站不起来。你又躺回床上……”“这场大病,使你开始思索你的一生该怎么度过,你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你的责任心是从一位美丽女老师身上学到的”“1997年12月,你腹痛难忍,去医院复查,被告知肿瘤复发”“你的思绪回归现实”“你是华坪县中医院最不守规则的病人”“你身带疾病站在讲台上,成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你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文章通篇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有强烈的对话性和抒情性,表达亲切,感人,同时有助于走进人物内心,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你要用自己生命最后的烛光,照亮他们精彩的明天。你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文章在叙述中时时插入直接抒情。如强烈的敬佩、感动之情喷涌而出,深深打动读者。“你身带疾病站在讲台上,成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你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则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把张桂梅比喻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把张桂梅的课堂比喻成“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表达了对张桂梅个人魅力的赞美。
③选择典型事例(细节、语言)来抒发情感。如“你倒在地上,爬不起来,等爸爸回来才把你抱回炕上……”的细节饱含作者的怜惜之情,如“是我们把老师累病的!听老师讲第一节课时,老师是那么年轻,可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表达了对张桂梅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①通篇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有强烈的对话性和抒情性。用“你”显得更加亲切,感人,同时有助于走进人物内心(有助于与人物进行一种精神的对话),容易产生情感共鸣。②叙述中时时插入直接抒情。如“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强烈的敬佩、感动之情喷涌而出,深深打动读者。(比喻。如把张桂梅比喻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把张桂梅的课堂比喻成“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表达了对张桂梅个人魅力的赞美。)③选择典型事例(细节、语言)来抒发情感。如张桂梅锻炼走路时“你倒在地上,爬不起来,等爸爸回来才把你抱回炕上……”的细节饱含作者的怜惜之情。如孩子们说:“是我们把老师累病的!听老师讲第一节课时,老师是那么年轻,可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表达了对张桂梅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答案】10.BCG
11.B
12.D
13.(1)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2)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光大,这样邪恶的言论就会蒙蔽百姓,阻塞仁义的道路。
14.孟子阐述了推行仁政的紧迫性。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章体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读统全文,把握文意;二是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是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为止。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都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文化常识平时需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即可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进行正确推理判断的能力,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读:读全文,理出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找:回归文本,找出答案所在区域;比:比对词语、关系、结论和依据。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方法:字字落实“留扩换选”;文从句顺“删补调套”。三个意识:语境意识、语法意识、采点意识;翻译五步曲:切、译、审、连、誊;检查标准:信、达、雅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需要审题,紧扣关键词答题,同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结合课文所学知识加以答题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房屋,将其造成深池,百姓无处安身。“圣人之道”作主语,“衰”作谓语,故应在B处断开;“暴君”作主语,“代作”作谓语,应在C处断开;“民”作主语,“无所安息”作谓语,故应在“民”之前停顿,即在G处断开。
故答案为:BCG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CD正确
B.“纪传体史书”错误。《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B错误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ABC正确
D.“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错,原文是“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所以应为“没有周公,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孔子,人们会思想混乱”。D错误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相”,辅佐;“诛”,讨伐;“灭国者五十”,定语后置,灭掉了五十个国家;“远”,使……远离。
(2)“道”,学说;“息”,停止;“著”, 显著,这里指发扬光大;“诬”;“蒙蔽”;“充塞”,阻塞。
故答案为:(1)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2)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光大,这样邪恶的言论就会蒙蔽百姓,阻塞仁义的道路。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观点的探究能力。
依据原文第四段“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可知,孟子认为,时世衰落,道义微茫,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有臣子犯上杀掉君王的,有儿子不孝杀掉父亲的。
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可知,孟子自己想使人心端正,消除邪恶的言论,反对偏激不正当的行为,批判荒唐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
由以上内容总结为:孟子阐述了推行仁政的紧迫性。
故答案为:孟子阐述了推行仁政的紧迫性。
【答案】15.D
16.①苏词通过设想死者的痛苦来寄托自己的悼念之情。词人设想长眠于地下的妻子每到凄清的月之夜因远离爱人独守短松冈而柔肠寸断,这份痴情苦心感人至深。
②贺词通过回忆生活细节、今昔对比的方式表达对亡妻的怀念,词人独卧空房追忆妻子曾经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境,表达了对与他患难与共的妻子的深切怀念。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常常集中在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要注意审题。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文,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句,分析内容,体会艺术效果。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点(点明技巧名称)+释(解释技巧运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其中“点”“效”步骤最重要。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A.“苏词中词人眼前的‘孤坟’”错误。“孤坟”不在诗人眼前,而是词人联想的形象;由题目中“记梦”可知,苏轼“悼亡”的缘由不是“孤坟”,而是“梦”。A错误B.“描绘梦境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错误。苏轼用“尘满面,鬓如霜”描绘的是现实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不是“梦境中”。B错误C.“表达对梧桐、鸳鸯的悲悯之情”错误。贺铸用“梧桐半死”“鸳鸯失伴”为喻,意在表达自己丧妻之后孤单悲苦的感情。C错误
D正确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明月夜,短松冈”,此句是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设想死者的痛苦,角度新奇,表面上是写妻子,实际是写自己的悲痛之情,让人回味无穷。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写记忆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如今却再难重见。这两句,前一句写自己,后一句写妻子,以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为基础写成,用平实的细节与意象表现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显得一往情深,令人感慨万千。
故答案为:①苏词通过设想死者的痛苦来寄托自己的悼念之情。词人设想长眠于地下的妻子每到凄清的月之夜因远离爱人独守短松冈而柔肠寸断,这份痴情苦心感人至深。
②贺词通过回忆生活细节、今昔对比的方式表达对亡妻的怀念,词人独卧空房追忆妻子曾经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境,表达了对与他患难与共的妻子的深切怀念。
17.【答案】(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败之
(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注意易错字:焉、省
故答案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败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审题,定位正确的句子,写完后反复检查易错字,尤其是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
【答案】18.①断章取义
②勉为其难
③异曲同工
19.网友们脑洞大开,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于各类生活场景中,短视频平台也掀起了二次创作热潮。
20.参考示例一:合适。①从内容上看,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真实直率。在职场中,这样的表达十分可贵,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待遇的提高、人际关系的重塑和社会的发展。②从手法上看,运用了夸张、对比和反问,突出了工资收入与加班付出极不对等的现象,痛快地表达了对老板的不满情绪和调侃意味。
参考示例二:不合适。①从内容上看,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体现了斤斤计较、心地偏狭的特点,不利于团结和谐。②从手法上看,运用了夸张、对比和反问,夸大了现实状况,强化了不满情绪和讽刺意味,显得尖酸刻薄,不得体。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表达观点的能力。用语要看对象。一指用语须符合说话者的地位、身份、教养、学识、生活阅历等特点;二指用语须符合听话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知识、语言习惯、心理喜恶等特点。对象不同,措辞必须讲究说法和分寸,符合彼此特定情境中的角色关系。同一个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内容,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的重点也应不同。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结合原文“单独挑出来搞成经典语录,而不看这些话语在原著里的语境”可知这是不考虑原文而只截取其中一段的意思,可填“断章取义”。“断章取义”的意思是:指引用他人文章或谈话,只截取其中一段的意思,而不顾全文或原意。②结合原文“当‘高情商’说法也无法回绝时”可知,此处指无奈答应做为难的事,可填“勉为其难”。“勉为其难”的意思是勉强去做能力所不及的事。③结合后文“共同传达出年轻人对缺乏边界意识、形式主义、过度内耗等行为的反感”可知,二者功效相同,可填“异曲同工”。“异曲同工”的意思是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也比喻方式或做法虽然不同,却收到相同的效果。
故答案为:①断章取义
②勉为其难
③异曲同工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①“各类生活场景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主语不合逻辑,可改为“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于各类生活场景中”,主语就是承前省略的“网友们”。②“掀起了二次创作”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可改为“掀起……热潮”。故答案为:网友们脑洞大开,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于各类生活场景中,短视频平台也掀起了二次创作热潮。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表达观点的能力。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选合适。从内容上看,“就拿那么以点工资”“24小时使唤人”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真实直率。在满是“社畜”的职场中,这样的表达有个性,有自我,十分可贵,很可能引起老板的注意,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待遇的提高、人际关系的重塑和社会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24小时使唤人”是夸张,“一点工资”与“24小时”形成对比,“还要……”是反问,突出了工资收入与加班付出极不对等的现象,痛快地表达了对老板的不满情绪和调侃意味,充满生命的张力,个性鲜明。
若说不合适,则从反向分析。从内容上看,“就拿那么一点工资”“24小时使唤人”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不尊重给自己提供就业机会的老板,体现了斤斤计较、心地偏狭的特点,不利于团结和谐。
从形式上看,“24小时使唤人”是夸张, “一点工资”与“24小时”形成对比,“还要……”是反问。“一点工资”有待商榷,“24小时”脱离实际,夸大了现实状况,强化了不满情绪和讽刺意味,反问语气更显得尖酸刻薄,不得体。
故答案为:参考示例一:合适。①从内容上看,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真实直率。在职场中,这样的表达十分可贵,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待遇的提高、人际关系的重塑和社会的发展。②从手法上看,运用了夸张、对比和反问,突出了工资收入与加班付出极不对等的现象,痛快地表达了对老板的不满情绪和调侃意味。
参考示例二:不合适。①从内容上看,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体现了斤斤计较、心地偏狭的特点,不利于团结和谐。②从手法上看,运用了夸张、对比和反问,夸大了现实状况,强化了不满情绪和讽刺意味,显得尖酸刻薄,不得体。
21.【答案】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
②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
③往往会加以改动
【知识点】语句补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为“发展了许多节日”和后文为“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所以需补写部分是对节日多提出的疑问,故内容可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节日。
第二处,后文为“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年终掸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所以需补写部分是过去节日及活动的作用,故内容可为: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
第三处,后文为“使之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因此可知该句应表达使之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的方法是“改变”传统文化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因此可填:往往会加以改动。
故答案为: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
②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
③往往会加以改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答题思路根据文体特点,把握语段中心;分层次,定类型(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照应句);筛选整合信息(注意标点、关联词语、提示性词语等),遣词造句;再读原文,查漏补缺。
22.【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A钟鼓馔(zhuàn)玉是指鸣钟鼓,食珍馐,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A错误
B字形错误,应该是文质彬彬。B错误
C羞恶xiūwù;C错误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字音字形掌握能力以及词语含义,属于基础积累,主要考查识记能力。复习时需要关注多音字和常见易误读字音。
23.【答案】孤独若舟,载人生海海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或庞大或渺小的事物都在时间的淘洗下逐渐消失踪迹,而孤独却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我们的一生中,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它如影子般存在于生命一隅,常伴于我们左右。面对这位特殊的终生伴侣,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急速变化的时代下,当孤独逐渐占领生活,灵魂的空虚成了其最大的病因。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在为了抵御孤独而作出各种努力。古人为了摆脱孤独,创造了坊市勾栏,供人娱乐消遣;随着科技的发展,收音机、电视机应运而生,让无数个孤寂的夜晚有了欢声相伴。然而在如今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交流开放,信息普及,人们在无数爆梗笑点的狂轰滥炸下逐渐麻痹,失去本真的快乐。昔日一家人围坐电视机前笑作一团的温馨场景随处可见,如今千万博主使尽浑身解数却难“博君一笑”。喧嚣中的寂寞才更感孤独,精神空虚成了如今人们最大的伤痛。因为心中没有真正的追求与热爱,所以只能在漫天娱乐选择中沉沦麻木。然而一颗空乏的内心,就如一个无底的杯子,“快餐式”的快乐无法使其丰盈,只会使孤独焦虑逐渐取代笑声,成为一种共通情绪。
面对孤独,我们要学会审视自己,走出心灵的迷途。千年之前,老子发出“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的孤独喟叹,远走大西北;屈原道出“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故都”的人生之问,抱憾投江,他们均是因时世不济,世人不解,深感前路迷茫的孤独之人。但他们也明白,自己与世人的格格不入源于其孤绝的思想,在经过对自我的认识后,他们仍不愿泯然于众人世俗的看法,坚定了人生的道路。正是有了此类不惧“孤独”者,这才有了过去思想的百花齐放,如今中国的文化瑰宝。现如今,人们了解的知识更多,选择的余地更多,同样的,心中的迷茫也更深更切。小到对盲盒的追捧,大到对职业生活的摇摆不定,都可以看出人们对选择的逃避,对前路的犹豫。这是因为许多人没有坚定选择的能力,更是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认识自我的能力。当深陷孤独的迷局之时,不妨停下脚步,审视内心,了解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向,或许曾经的难题也就云开月明,豁然开朗了。
面对孤独,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使命,虽千万人吾往矣。哥白尼道出星球真相时,无人能想象宇宙奥秘;革命的火种于井冈山星星燃起时,无人能描绘未来 中国的繁荣。他们孤独的坚持不被世人所理解,但时间证明这亦是时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历史的车轮正是在少数人的推动下才滚滚向前,在这期间他们所要忍受的落寞与挫折也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然而,正是他们的坚忍与毅力,才将孤独炼成自己的力量,肩上的使命重千钧,却仍心怀热情。如今,时代的接力棒已交至青年手中,我们更应不惧孤独,不畏质疑,坚定自己,迈大步,勇向前!
孤独若舟,载人生海海。它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伴着我们,如一叶扁舟,载着我们驶过人生的汪洋。我们无法摆脱它,更不能离开它,何不淡然处之,于孤独中寻找自己,探索世界,踏浪而行?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关键词——孤独。材料提到了所学课文里孤独的人物。大卫 科波菲尔父母双亡,孤苦伶仃,挣扎成长,在孤独中成长和反思;聂赫留朵夫追求道德完善,灵魂净化,无人理解,在孤独中反省和探索;圣地亚哥独自出海捕鱼,与鲨鱼搏斗,与自己对话,在孤独中抗争和求存;奥雷里亚诺家族成员缺乏沟通,缺少信任,互不理解,在孤独中重复和排解……不管是物理上孑然一身,还是精神上无人对话,人的孤独都是无可避免的。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人与人的联系更加容易,可孤独感却并未因此减少,而且人们孤独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正如有人所说:“星川之下有无数种孤独的灯火,有人孑然一身成长谋生,有人无人对话或曾有倾盖如故却半生陌路,有人陷入外求的热闹却空虚于内,有人困于时代内因此随波逐流,有人思恋旧时代无法挣脱……”孤独是面对自己的机会,是人们发现自己所必经的过程。因此,如何面对孤独成了当今时代下每个人的必修课。
这篇作文一定要回答这两个问题——你如何理解孤独?人应该如何面对孤独?即“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见仁见智,只要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即可。对于“孤独”的内涵,可以从贬义和褒义两方面加以解释,当然根据材料而言,主要还是要从正向角度加以阐释。此后,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孤独者”的事例,采用正反对比来论证保持积极方面的孤独的意义、必要性;也可以探讨如何屏蔽外界看法、外来干扰,用心一处,守住那份信念;还可以分析孤独必然伴随着冷清、寂寞,但是选择孤勇前行的人,必然会坦然接受人生路上的风霜雨雪。当然,在肯定“孤独”的价值的前提下,也可以提醒大家,不要完全封闭在象牙塔里“躲进小楼成一统”,而要既坚守自我,又融入社会,在内在思想上脱俗超迈,在外在处事上则与世接壤。
立意:
1.孤独让我们远离庸俗。
2.虽然高处不胜寒,仍要振衣千仞岗。
3.走在时代前列的,往往都是孤勇者。
4.面对真我,享受孤独。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四川省遂宁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遂宁月考)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为了亚洲人民的团结和友谊
——习近平主席为出席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举行欢迎宴会侧记
秋分时节,之江大地丹桂飘香;雷峰塔下,西子湖畔烟雨蒙蒙。
“很高兴同各位新老朋友相聚美丽的西子湖畔,共同迎接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
9月23日中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浙江省杭州市西子宾馆漪园举行宴会,欢迎来华出席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
11时45分,巨幅山水画《水光潋滟晴方好》前,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热情欢迎各国贵宾,同他们一一亲切握手、互致问候,并合影留念。
在《和平——命运共同体》乐曲声中,习近平主席健步走上讲台,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
“今天是中国农历的秋分节气。在这个寓意丰收和团圆的日子,亚运会圣火将再次在中国点燃。”
回顾筹办亚运历程,讲述中国办赛理念,习近平主席以“亚洲运动会承载着亚洲人民对和平、团结、包容的美好向往”阐释杭州亚运会之于亚洲、之于世界的时代价值,彰显以体育为煤促进人类进步的深邃思考。
“以体育促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诞生的亚运会,因和平而生、因和平而兴。几十年来,亚运会在总体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中见证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亚洲奇迹,也记录下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与亚洲、与世界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坚实步伐。
宴会上,承载着中国人民集体记忆的北京亚运会歌曲《亚洲雄风》和杭州亚运会主题曲《同爱同在》,传递着中国推动亚洲各国团结自强、命运与共的不变初心。
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亚洲和平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作为山海相连、人文相亲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以体育促和平,坚持与邻为善和互利共赢,抵制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将亚洲打造成世界和平的稳定锚。”习近平主席的坚定宣示,寄托着中国人民同亚洲各国人民共同守护和平家园的殷殷期待。
“以体育促团结”——
杭州亚远会吸引了亚洲各国各地区运动员踊跃热情参与,参赛人数、项目设置、总体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不少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将其列为今年最重要的赛事。本届亚运会,亚奥理事会45个成员实现“大团圆”。
“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甘蔗同穴生,香茅成丛长”,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这些亚洲谚语讲述团结合作的亚洲价值理念。杭州亚运会的盛况向世人昭示:纵使国际和地区形势变乱交织,亚洲人民对友谊的珍视、对团结的向往不可阻挡。
开幕前一天,习近平主席会见了老朋友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巴赫高度评价中国政府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重要贡献,表示“当前世界面临地缘冲突等各种困难,国际奥委会致力于捍卫多边主义,反对体育政治化,赞赏中方为此采取的正确立场”。
宴会致辞中,习近平主席的话语掷地有声:“我们要以体育促团结,把握历史机遇,合作应对挑战,践行‘永远向前’的亚奥理事会格言,把共同发展、开放融通的亚洲之路越走越宽。”
“以体育促包容”——
宴会上,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浙江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演奏了《采茶舞曲》《东帝汶欢迎你》等富有各国特色的乐曲,汇聚成亚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和谐交响。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杭州亚运会上,一个个富有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特色的项目,展现着亚洲文明的自信、包容与开放。
“我们要以体育促包容,增强文明自信,坚持交流互鉴,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习近平主席道出体育与文明的深刻关联。
杭州,自古就是人文鼎盛、文明交融之地,既被宋代欧阳修称赞“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也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致辞中,习近平主席向国际贵宾盛情介绍本届亚运会主办城市所在的浙江省:“浙江坚持改革开放,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正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
今日之江,照鉴中国发展不凡历程。习近平主席曾在浙江工作多年。在习近平主席的亲切关怀下,浙江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开拓精神和奋进实践,书写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故事,为亚洲和世界打开观察当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一扇窗。
“祝愿大家在诗画浙江度过难忘的时光,在亚运会圣火下留下美好的记忆。”习近平主席真诚的话语打动人心。在这个丰收和团圆的时节,习近平主席和国际贵宾共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杭州亚运盛会,续写新时代中国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
新华社杭州9月23日电(记者刘华、杨依军、王宾、殷晓圣)(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的主标题高度概括了习主席发言的中心思想,副标题补充说明了习主席发言的背景。
B.新闻首段的对偶句既交代了杭州亚运会举办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也颇具文学色彩。
C.“稳定锚”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亚运会对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D.亚运会的开幕时间定在寓意着丰收和团圆的秋分节气,寄寓了我们对亚运会的美好祝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亚运会是因和平而生、因和平而兴的。亚运会能见证“风景这边独好”的亚洲奇迹,说明亚洲几十年以来一直是和平稳定的。
B.体育与文明有着深刻关联,亚运会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特色的项目,既能展现出亚洲文明的特点,也要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
C.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捍卫多边主义、反对体育政治化、支持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上的巨大贡献。
D.浙江被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成果,它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也建设出了共同富裕示范区。
3.下列选项,不适合放在原文用来介绍杭州的一项是(  )
A.《望海潮》柳永(北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B.《石头城》刘禹锡(唐):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C.《忆江南》白居易(唐):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D.《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北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4.文本报道了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欢迎宴会,请简要说明此则消息在报道事件时有哪些特点。
5.文本记录了习近平主席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欢迎宴会上的发言,请结合开幕词的特点,梳理习主席发言的基本内容。
【答案】1.D
2.C
3.B
4.①顺序: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习主席发言中的关键词句行文。
②内容:在叙写新闻事实时插入必要的新闻背景(亚运会的产生,本届亚运会的规模,开幕式前一天巴赫的话语),使内容更充实。
③语言:语言简洁典雅。除了大量引用外,还运用了对偶、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
④特色:注重细节描写,记录了演奏乐曲,以音乐烘托宴会的气氛。
⑤消息特点:真实,及时,在第一时间及时、真实地报道了亚运会迎宾宴会的情况。
5.①对嘉宾的问候和欢迎。
②宣告亚运圣火在中国点燃。
③回顾筹办亚运的历程,讲诉中国办赛理念。
④阐释杭州亚运会的时代价值——以体育促和平、团结、包容。
⑤介绍杭州、浙江。
⑥表达祝福。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时事评论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读:读全文,理出论述的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找:回归文本,找出答案所在区域;比:比对词语、关系、结论和依据。
牢记九大“陷阱”—— 偷换概念、关系混乱、无中生有、混淆是非 、张冠李戴 、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推断绝对 、混淆时态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论据的能力。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句、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是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写作手法的能力。概括段意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善于勾画圈点出能够概括段意、揭示思路的关键词句。在厘清各段大意后,应立足于论题或论点,进行合理分层,相当于合并同类项。而对这些同类型的大意加以整合,并串联起来,就形成了文本的脉络。在这一阶段要坚决杜绝不分层,直接机械串联各段大意的做法。
(5)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本特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a.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b.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BC正确D.“‘稳定锚’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亚运会……”偷换概念,原文是“将亚洲打造成世界和平的稳定锚”,比喻的本体是亚洲,并非亚运会。D错误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一直是和平稳定的”错,原文是“几十年来,亚运会在总体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中见证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亚洲奇迹”,总体和平稳定,并非一直和平稳定。A错误
B.“中国在捍卫多边主义、反对体育政治化、支持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上的巨大贡献”无中生有,原文是“中国政府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重要贡献”“赞赏中方为此采取的正确立场”,不能说明中国在这三方面都有巨大贡献。B错误
D.“也建设出共同富裕示范区”混淆未然与已然,原文是“正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属于未然。D错误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论据的能力。
ACD正确
B.此诗句描绘的是南京,“石头城”是南京的别称。B错误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①顺序:由“9月23日中午”“11时45分”可知,文本按照时间顺序;由“以体育促和平”“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促包容”可知,选取习主席发言中的关键词句行文。
②内容:在叙写新闻事实时插入必要的新闻背景。如在报道杭州亚运会相关事件的同时,还补充了亚运会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诞生的亚运会,因和平而生、因和平而兴。几十年来……”,本届亚运会的规模“杭州亚远会吸引了亚洲各国各地区运动员踊跃热情参与,参赛人数、项目设置、总体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不少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将其列为今年最重要的赛事”,开幕式前一天巴赫的话语“开幕前一天,习近平主席会见了老朋友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巴赫高度评价中国政府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重要贡献,表示……”,使内容更充实。
③语言:语言简洁典雅。文中有大量引用,如““风景这边独好”“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甘蔗同穴生,香茅成丛长”等,除了大量引用外,还运用了对偶、比喻等多种修辞格,如“秋分时节,之江大地丹桂飘香;雷峰塔下,西子湖畔烟雨蒙蒙”是对偶,“将亚洲打造成世界和平的稳定锚”是比喻。
④特色:注重细节描写,如“宴会上,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浙江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演奏了《采茶舞曲》《东帝汶欢迎你》等富有各国特色的乐曲,汇聚成亚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和谐交响”,记录了演奏乐曲,以音乐烘托宴会的气氛。
⑤消息特点:习主席宴请国际贵宾是在“9月23日中午”,而由文末“新华社杭州9月23日电”可见,新闻真实,及时,在第一时间及时、真实地报道了亚运会迎宾宴会的情况。
故答案为:①顺序: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习主席发言中的关键词句行文。
②内容:在叙写新闻事实时插入必要的新闻背景(亚运会的产生,本届亚运会的规模,开幕式前一天巴赫的话语),使内容更充实。
③语言:语言简洁典雅。除了大量引用外,还运用了对偶、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
④特色:注重细节描写,记录了演奏乐曲,以音乐烘托宴会的气氛。
⑤消息特点:真实,及时,在第一时间及时、真实地报道了亚运会迎宾宴会的情况。
5.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本特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开幕词一般先表示对嘉宾的问候和欢迎。
②由“今天是中国农历的秋分节气。在这个寓意丰收和团圆的日子,亚运会圣火将再次在中国点燃”可知,宣告亚运圣火在中国点燃。
③由“回顾筹办亚运历程,讲述中国办赛理念”可知回顾筹办亚运的历程,讲诉中国办赛理念。
④由“习近平主席以‘亚洲运动会承载着亚洲人民对和平、团结、包容的美好向往’阐释杭州亚运会之于亚洲、之于世界的时代价值,彰显以体育为媒促进人类进步的深邃思考”“以体育促和平”“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促包容”可知,阐释杭州亚运会的时代价值——以体育促和平、团结、包容。
⑤由“杭州,自古就是人文鼎盛、文明交融之地”“致辞中,习近平主席向国际贵宾盛情介绍本届亚运会主办城市所在的浙江省”可知,介绍杭州、浙江。
⑥最后由“‘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杭州亚运盛会,续写新时代中国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可知表达祝福。
故答案为:①对嘉宾的问候和欢迎。
②宣告亚运圣火在中国点燃。
③回顾筹办亚运的历程,讲诉中国办赛理念。
④阐释杭州亚运会的时代价值——以体育促和平、团结、包容。
⑤介绍杭州、浙江。
⑥表达祝福。
(2023高二上·遂宁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桂梅
名字的波折
回忆是一种重逢。
我们就用长焦距镜头去追寻你的背影,与你生命的起点和轨迹相逢吧。
你的出生地在牡丹江市郊一个美丽的屯子里。在那片辽阔的平原上,到处盛开着野玫瑰,花的芳香弥漫在黑土地上。祖先称此地为“赤玫火笼”,大意是野玫瑰花开得像火一样艳丽和旺盛。
你并非生来就卓尔不群,更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书香的遗传基因。你出生在一个农耕世家,四个姐姐你一口米汤、我一口包谷饼地喂你,你竟然顽强地活了下来。你那时细细的脖子,大大的脑袋,整天噘着小嘴巴,活脱脱一个“小萝卜头”。
该起个名字报户口了。爸爸在院子里望着田野上盛开的玫瑰说;“就叫玫瑰吧。”姐姐去报户口,管户籍的同志竟不会写“玫瑰”两个字,便说:“改叫‘桂梅’行不?这两个字我会写。”
死而复生
昏迷11天后,睁开眼睛,喊出口的第一声就是“疼”。一个月后,生命的活力才逐渐恢复。你想下床走走,当姐姐把你扶下床时,你的腿不听使唤,软软的,站不起来。你又躺回床上,心生怨恨和恐惧,声嘶力竭地问爸爸:“为什么要救我这个废人啊?”
原来腰部穿刺的那个针眼不仅发炎,还生了蛆,难怪你总觉得腰部又疼又痒。医生看后说:得把蛆挑出来。忍耐一下吧,听说你还是一个小江姐呢!“医生的这种激励还真管用,在往外挑蛆和清洗上药的过程中,你没哼一声。”
这场大病,使你开始思索你的一生该怎么度过,你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不能完全依赖别人。同学们来家看你,你们笑作一团,唱作一团。他们走后,你便下地锻炼走路。第一次下炕,你倒在地上,爬不起来,等爸爸回来才把你抱回炕上……
老师的责任
你的责任心是从一位美丽女老师身上学到的。
有一次学校组织夏游,大家正吃着东西,忽然听到一声尖叫,一条蛇钻进了一个女同学的裤腿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这位美丽的老师,伸手就把蛇拽了出来,用力甩出很远很远。蛇甩出去了,她却被吓昏了过去。几位男老师把她背下了山,送进了医院。
你想,一个美丽的柔弱的老师,她怕蛇,但为了她的学生,竟然表现出如此的勇敢精神,这与母爱有什么区别?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平时胆小如鼠,看见毛毛虫都会被吓晕。在医院,有人问她为什么会这么做,她只是淡淡地说:“这是老师的责任。”
一个人一生会学懂很多词语,“责任”二字,在那时候便播入你的心田。
死神又来敲门
1997年12月,你腹痛难忍,去医院复查,被告知肿瘤复发。诊断书也是一份死亡通知书。你忽然觉得活着好累好累。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你在这个世界上已无牵挂,你不想再坚持了。
你回到家从包里找出一个本子,摸出笔,开始疯狂地书写。从幼年、少年、青年,到遇到丈夫,到拥有的那些幸福日子,到丈夫丢下你让你孤独地生活,到你全身心地对学生的付出,到华坪县委县政府领导对你的关心。你边哭边写,像在写一篇无限长的遗书。哭了一晚上,写了一晚上,迎着旭日,身心俱疲的你终于放松了下来。
你“审判”了自己!
你的思绪回归现实:你学生的学习成绩刚有起色,难道你就要离开他们吗?你舍不得那些来自贫困山区、与你朝夕相处并有了超越血缘之情的孩子们。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如果不能考出去,她们只能重返大山,重复他们父辈的宿命。
你要用自己生命最后的烛光,照亮他们精彩的明天。你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
你的“特效药”
你是华坪县中医院最不守规则的病人。如果有课,你拔下针头就跑回学校;没有课时,你才回医院打针。这样跑来跑去,控制不住肿瘤的生长。为了不浪费国家的钱,你干脆放弃了治疗。
你的学生们哭了。孩子们说:“是我们把老师累病的!听老师讲第一节课时,老师是那么年轻,可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你说:同学们,老师不会死的,也决不会离开你们,请相信老师。
可爱的孩子们唤回了你的信心,她们是你的“特效药”。你决心在有生之年,加倍地爱护他们。
放假不回家的学生没有水喝,你便自己掏钱去附近的一家饭店买开水。一暖水瓶收1元钱。当饭店的老板知道你每天买水是给学生喝,就降到5角钱一瓶,最后干脆不收钱了。
学习方面,你从不看重分数多少,只要她们尽力学就行。课间播放音乐,讲课前唱一首歌,提倡讲普通话,让她们多读多写,引导地们带着感情放声朗读,把自己的情感糅进课文描绘的画面之中。
一个苗族学生,看起书来废寝忘食,你就盯着她吃饭,盯着地喝水,盯着地睡觉,劝她:孩子,要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失去了健康就什么也学不成了。
“老师,有你做榜样,我精力充沛得很。”
考试结束,全县1000多名考生,她考了第二名
你身带疾病站在讲台上,成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你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
(摘编自李延国、王秀丽的报告文学《张桂梅》)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手执“摄像机”带着读者穿越时空,见证了张桂梅的生活中亲人、老师以及困苦、疾病如何一步步造就了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B.张桂梅虽然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依旧被父亲寄予厚望,赋予她象征旺盛的“玫瑰”之名,可惜最后被管户籍的同志改成了“桂梅”。
C.文章取材注重典型性,不仅有典型事例,也有典型细节,后者如张桂梅自费给学生们买水喝,同时还通过饭店老板反衬了张桂梅的奉献。
D.文章用词讲究,开篇先用“重逢”,然后用“相逢”,一词之差,是因为针对的对象不同,“重逢”的对象是作者,“相逢”的对象是张桂梅。
7.关于文中第四节“死神又来鼓门”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一句表现了张桂梅的斗志,这与后文“老师不会死的,也决不会离开你们”形成了巧妙的呼应。
B.张桂梅是时代楷模,而在作者笔下,她首先是个普通人,有笑有泪、有爱有恨,刻画没有拔高没有夸张,这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C.这部分生动刻画了一个鲜活而丰满的张桂梅形象,凸显了她思想感情的升华,这奠定了她跨越生死、以生命办学的思想基础。
D.张桂梅忍受着病痛之苦,接受了种种磨难,她也曾孤独软弱想要放弃,最终她通过“审判”自己走出困境,这都是文学性的体现。
8.“桂兮梅兮,国之芬芳。”这是作者为《张桂梅》这部报告文学写的题记,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其妙处。
9.这篇报告文学具有浓厚的抒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6.D
7.A
8.①“兮”字有咏叹意味,以“兮”字置于主人公名字之后,增强抒情性,表现对张桂梅的赞扬之情。②将主人公名字拆开,各缀一“兮”字,突出张桂梅的两大品质:对学生和教育的无比热爱,面对疾病和磨难的坚韧顽强。③梅花桂花,芬芳无比,象征(比喻)张桂梅用生命办学、爱教育爱学生的美好情怀;用“国”修饰“芬芳”,高度评价张桂梅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举国盛赞的。④凝练而形象地概括了主人公的精神品格,突出了报告文学的主题。
9.①通篇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有强烈的对话性和抒情性。用“你”显得更加亲切,感人,同时有助于走进人物内心(有助于与人物进行一种精神的对话),容易产生情感共鸣。②叙述中时时插入直接抒情。如“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强烈的敬佩、感动之情喷涌而出,深深打动读者。(比喻。如把张桂梅比喻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把张桂梅的课堂比喻成“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表达了对张桂梅个人魅力的赞美。)③选择典型事例(细节、语言)来抒发情感。如张桂梅锻炼走路时“你倒在地上,爬不起来,等爸爸回来才把你抱回炕上……”的细节饱含作者的怜惜之情。如孩子们说:“是我们把老师累病的!听老师讲第一节课时,老师是那么年轻,可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表达了对张桂梅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知识点】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其他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其他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艺术效果的能力。首先需要弄清句子结构:抓住主干和限制成分,句间关系 ,句子表达了什么含意;其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考虑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第三 看句子的位置: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考虑其表达的内容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第四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品味其含义、考虑所用到的艺术手法理解其深刻含意。第五准确判断手法并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句子的思想内涵和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对于没有给出叙事方式(特点)的题目,需要借助整体阅读和知识储备,进行多方思考,尤其要熟悉一些特殊的叙述方式:①文体方面:a.散文化小说:淡化情节、散文化笔法等。b.意识流小说:内心独白、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c.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等。d.科幻小说:夸张、想象、穿越等。②构思技巧方面:对话式,讲述式,对比式,蒙太奇式,意识流式,以小见大,历史与现实交织,回忆与现实交织,叙事与写景(心理)交织,重复强化式。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重逢’的对象是作者,‘相逢’的对象是张桂梅”错误。“重逢”针对对象是张桂梅,“相逢”针对对象是张桂梅与读者。A错误B.“被父亲寄予厚望”无中生有,父亲为她起名很随意,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见到玫瑰,随口而起,玫瑰也不仅仅象征旺盛。B错误C.“张桂梅自费给学生们买水喝”是典型事例,不是细节;另外,“反衬”也错,饭店老板由开水1元到5角到免费,是以周围人态度的变化侧面烘托张桂梅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C错误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都是文学性的体现”错。既有真实性的体现,也有文学性的体现。A错误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艺术效果的能力。
①“兮”字有咏叹意味,“桂兮梅兮”以“兮”字置于主人公名字之后,增强抒情性,表现对张桂梅的赞扬之情。
②将主人公名字拆开,各缀一“兮”字,突出张桂梅不仅具有对学生和教育的无比热爱之情,还有如梅花般面对疾病和磨难的坚韧顽强。
③花之“芬芳”象征(比喻)张桂梅用生命办学、爱教育爱学生的美好情怀;用“国”修饰“芬芳”,高度评价张桂梅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举国盛赞的。
④“桂兮梅兮,国之芬芳。”不仅富有文学色彩,而且用语凝练,形象地概括了主人公的精神品格,突出了报告文学的主题。
故答案为:①“兮”字有咏叹意味,以“兮”字置于主人公名字之后,增强抒情性,表现对张桂梅的赞扬之情。②将主人公名字拆开,各缀一“兮”字,突出张桂梅的两大品质:对学生和教育的无比热爱,面对疾病和磨难的坚韧顽强。③梅花桂花,芬芳无比,象征(比喻)张桂梅用生命办学、爱教育爱学生的美好情怀;用“国”修饰“芬芳”,高度评价张桂梅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举国盛赞的。④凝练而形象地概括了主人公的精神品格,突出了报告文学的主题。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你的出生地在牡丹江市郊一个美丽的屯子里”“你并非生来就卓尔不群,更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书香的遗传基因。你出生在一个农耕世家……”“你想下床走走,当姐姐把你扶下床时,你的腿不听使唤,软软的,站不起来。你又躺回床上……”“这场大病,使你开始思索你的一生该怎么度过,你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你的责任心是从一位美丽女老师身上学到的”“1997年12月,你腹痛难忍,去医院复查,被告知肿瘤复发”“你的思绪回归现实”“你是华坪县中医院最不守规则的病人”“你身带疾病站在讲台上,成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你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文章通篇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有强烈的对话性和抒情性,表达亲切,感人,同时有助于走进人物内心,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你要用自己生命最后的烛光,照亮他们精彩的明天。你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文章在叙述中时时插入直接抒情。如强烈的敬佩、感动之情喷涌而出,深深打动读者。“你身带疾病站在讲台上,成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你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则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把张桂梅比喻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把张桂梅的课堂比喻成“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表达了对张桂梅个人魅力的赞美。
③选择典型事例(细节、语言)来抒发情感。如“你倒在地上,爬不起来,等爸爸回来才把你抱回炕上……”的细节饱含作者的怜惜之情,如“是我们把老师累病的!听老师讲第一节课时,老师是那么年轻,可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表达了对张桂梅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①通篇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有强烈的对话性和抒情性。用“你”显得更加亲切,感人,同时有助于走进人物内心(有助于与人物进行一种精神的对话),容易产生情感共鸣。②叙述中时时插入直接抒情。如“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强烈的敬佩、感动之情喷涌而出,深深打动读者。(比喻。如把张桂梅比喻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把张桂梅的课堂比喻成“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表达了对张桂梅个人魅力的赞美。)③选择典型事例(细节、语言)来抒发情感。如张桂梅锻炼走路时“你倒在地上,爬不起来,等爸爸回来才把你抱回炕上……”的细节饱含作者的怜惜之情。如孩子们说:“是我们把老师累病的!听老师讲第一节课时,老师是那么年轻,可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表达了对张桂梅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遂宁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被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0.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暴君代A作B坏C宫室D以为洿池E民无所安F息G弃田H以为园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是我国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春秋》是我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处在大道败坏的年代与社会中,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B.孟子将杨、墨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D.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14.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0.BCG
11.B
12.D
13.(1)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2)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光大,这样邪恶的言论就会蒙蔽百姓,阻塞仁义的道路。
14.孟子阐述了推行仁政的紧迫性。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章体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读统全文,把握文意;二是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是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为止。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都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文化常识平时需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即可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进行正确推理判断的能力,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读:读全文,理出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找:回归文本,找出答案所在区域;比:比对词语、关系、结论和依据。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方法:字字落实“留扩换选”;文从句顺“删补调套”。三个意识:语境意识、语法意识、采点意识;翻译五步曲:切、译、审、连、誊;检查标准:信、达、雅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需要审题,紧扣关键词答题,同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结合课文所学知识加以答题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房屋,将其造成深池,百姓无处安身。“圣人之道”作主语,“衰”作谓语,故应在B处断开;“暴君”作主语,“代作”作谓语,应在C处断开;“民”作主语,“无所安息”作谓语,故应在“民”之前停顿,即在G处断开。
故答案为:BCG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CD正确
B.“纪传体史书”错误。《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B错误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ABC正确
D.“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错,原文是“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所以应为“没有周公,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孔子,人们会思想混乱”。D错误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相”,辅佐;“诛”,讨伐;“灭国者五十”,定语后置,灭掉了五十个国家;“远”,使……远离。
(2)“道”,学说;“息”,停止;“著”, 显著,这里指发扬光大;“诬”;“蒙蔽”;“充塞”,阻塞。
故答案为:(1)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2)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光大,这样邪恶的言论就会蒙蔽百姓,阻塞仁义的道路。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观点的探究能力。
依据原文第四段“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可知,孟子认为,时世衰落,道义微茫,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有臣子犯上杀掉君王的,有儿子不孝杀掉父亲的。
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可知,孟子自己想使人心端正,消除邪恶的言论,反对偏激不正当的行为,批判荒唐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
由以上内容总结为:孟子阐述了推行仁政的紧迫性。
故答案为:孟子阐述了推行仁政的紧迫性。
(2023高二上·遂宁月考)古代诗歌阅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
15.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词下阕,苏词重记梦怀人,贺词重写景思人,境不同而情皆深。
B.苏轼用“尘满面,鬓如霜”描绘梦境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
C.贺词的“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意在表达对梧桐、鸳鸯的悲悯之情。
D.苏词中诗人眼前的“孤坟”与贺词中的“重过阊门”均为悼亡的缘由。
16.苏轼、贺铸的这两首词,堪称古代悼亡诗之双绝。两首词的艺术各具特色,请结合两首词的最后两句分析。
【答案】15.D
16.①苏词通过设想死者的痛苦来寄托自己的悼念之情。词人设想长眠于地下的妻子每到凄清的月之夜因远离爱人独守短松冈而柔肠寸断,这份痴情苦心感人至深。
②贺词通过回忆生活细节、今昔对比的方式表达对亡妻的怀念,词人独卧空房追忆妻子曾经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境,表达了对与他患难与共的妻子的深切怀念。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常常集中在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要注意审题。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文,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句,分析内容,体会艺术效果。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点(点明技巧名称)+释(解释技巧运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其中“点”“效”步骤最重要。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A.“苏词中词人眼前的‘孤坟’”错误。“孤坟”不在诗人眼前,而是词人联想的形象;由题目中“记梦”可知,苏轼“悼亡”的缘由不是“孤坟”,而是“梦”。A错误B.“描绘梦境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错误。苏轼用“尘满面,鬓如霜”描绘的是现实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不是“梦境中”。B错误C.“表达对梧桐、鸳鸯的悲悯之情”错误。贺铸用“梧桐半死”“鸳鸯失伴”为喻,意在表达自己丧妻之后孤单悲苦的感情。C错误
D正确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明月夜,短松冈”,此句是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设想死者的痛苦,角度新奇,表面上是写妻子,实际是写自己的悲痛之情,让人回味无穷。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写记忆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如今却再难重见。这两句,前一句写自己,后一句写妻子,以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为基础写成,用平实的细节与意象表现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显得一往情深,令人感慨万千。
故答案为:①苏词通过设想死者的痛苦来寄托自己的悼念之情。词人设想长眠于地下的妻子每到凄清的月之夜因远离爱人独守短松冈而柔肠寸断,这份痴情苦心感人至深。
②贺词通过回忆生活细节、今昔对比的方式表达对亡妻的怀念,词人独卧空房追忆妻子曾经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境,表达了对与他患难与共的妻子的深切怀念。
17.(2023高二上·遂宁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2)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 “   ,   ”的结果。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影响很大,有人认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   ,   ”化用而来。
【答案】(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败之
(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注意易错字:焉、省
故答案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败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审题,定位正确的句子,写完后反复检查易错字,尤其是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上·遂宁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最近,“林黛玉发疯文学”在网络走红。网友们脑洞大开,各类生活场景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短视频平台也掀起了二次创作。有人质疑网友将林黛玉怼人的话语单独挑出来搞成经典语录,而不看这些话语在原著里的语境,有 ① 之嫌。对此,专家认为,新媒介技术的变化确实产生远离纸质阅读这样一个趋势,但尽管许多都被娱乐化,经典仍然还是经典,经典只有传播了,才有价值。
在网友对“林怼怼”的模仿热潮中,不难发现,职场话题是创作焦点。“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一句,表达的是职场人对过度加班的不满;“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则是借林妹妹之口,直言对老板空洞承诺的反感。这其中,语气也许是戏谑“发疯”的,情绪却是极其真实的。
林黛玉“花式怼人”大火的背后,折射出一些人现实中无法体面拒绝、坦言不满的无奈。很多时候,面对一些亲戚、同事、领导的无理要求,人们总是要用一些委婉的言辞包裹拒绝的意图。当“高情商”说法也无法回绝时,便只能 ② 答应下来。就这个角度而言,如今流行的犀利“林学”,其实与此前被动自我保护的“糊弄学”有 ③ 之处,它们共同传达出年轻人对缺乏边界意识、形式主义、过度内耗等行为的反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面对老板的加班要求,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员工的不满,你认为这种“林怼怼”式的表达合适吗?请结合情境,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谈谈理由。
【答案】18.①断章取义
②勉为其难
③异曲同工
19.网友们脑洞大开,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于各类生活场景中,短视频平台也掀起了二次创作热潮。
20.参考示例一:合适。①从内容上看,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真实直率。在职场中,这样的表达十分可贵,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待遇的提高、人际关系的重塑和社会的发展。②从手法上看,运用了夸张、对比和反问,突出了工资收入与加班付出极不对等的现象,痛快地表达了对老板的不满情绪和调侃意味。
参考示例二:不合适。①从内容上看,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体现了斤斤计较、心地偏狭的特点,不利于团结和谐。②从手法上看,运用了夸张、对比和反问,夸大了现实状况,强化了不满情绪和讽刺意味,显得尖酸刻薄,不得体。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表达观点的能力。用语要看对象。一指用语须符合说话者的地位、身份、教养、学识、生活阅历等特点;二指用语须符合听话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知识、语言习惯、心理喜恶等特点。对象不同,措辞必须讲究说法和分寸,符合彼此特定情境中的角色关系。同一个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内容,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的重点也应不同。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结合原文“单独挑出来搞成经典语录,而不看这些话语在原著里的语境”可知这是不考虑原文而只截取其中一段的意思,可填“断章取义”。“断章取义”的意思是:指引用他人文章或谈话,只截取其中一段的意思,而不顾全文或原意。②结合原文“当‘高情商’说法也无法回绝时”可知,此处指无奈答应做为难的事,可填“勉为其难”。“勉为其难”的意思是勉强去做能力所不及的事。③结合后文“共同传达出年轻人对缺乏边界意识、形式主义、过度内耗等行为的反感”可知,二者功效相同,可填“异曲同工”。“异曲同工”的意思是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也比喻方式或做法虽然不同,却收到相同的效果。
故答案为:①断章取义
②勉为其难
③异曲同工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①“各类生活场景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主语不合逻辑,可改为“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于各类生活场景中”,主语就是承前省略的“网友们”。②“掀起了二次创作”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可改为“掀起……热潮”。故答案为:网友们脑洞大开,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于各类生活场景中,短视频平台也掀起了二次创作热潮。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表达观点的能力。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选合适。从内容上看,“就拿那么以点工资”“24小时使唤人”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真实直率。在满是“社畜”的职场中,这样的表达有个性,有自我,十分可贵,很可能引起老板的注意,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待遇的提高、人际关系的重塑和社会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24小时使唤人”是夸张,“一点工资”与“24小时”形成对比,“还要……”是反问,突出了工资收入与加班付出极不对等的现象,痛快地表达了对老板的不满情绪和调侃意味,充满生命的张力,个性鲜明。
若说不合适,则从反向分析。从内容上看,“就拿那么一点工资”“24小时使唤人”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不尊重给自己提供就业机会的老板,体现了斤斤计较、心地偏狭的特点,不利于团结和谐。
从形式上看,“24小时使唤人”是夸张, “一点工资”与“24小时”形成对比,“还要……”是反问。“一点工资”有待商榷,“24小时”脱离实际,夸大了现实状况,强化了不满情绪和讽刺意味,反问语气更显得尖酸刻薄,不得体。
故答案为:参考示例一:合适。①从内容上看,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真实直率。在职场中,这样的表达十分可贵,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待遇的提高、人际关系的重塑和社会的发展。②从手法上看,运用了夸张、对比和反问,突出了工资收入与加班付出极不对等的现象,痛快地表达了对老板的不满情绪和调侃意味。
参考示例二:不合适。①从内容上看,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体现了斤斤计较、心地偏狭的特点,不利于团结和谐。②从手法上看,运用了夸张、对比和反问,夸大了现实状况,强化了不满情绪和讽刺意味,显得尖酸刻薄,不得体。
21.(2023高二上·遂宁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继承和发展了许多节日。现在只要打开古代《岁时广记》一类的文献看看,就会使你感到惊异了。 ① ?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不是的。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 ② ,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的原因,认识事物的能力又比较薄弱。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信仰、仪式,这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他们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 ③ ,使之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
②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
③往往会加以改动
【知识点】语句补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为“发展了许多节日”和后文为“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所以需补写部分是对节日多提出的疑问,故内容可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节日。
第二处,后文为“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年终掸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所以需补写部分是过去节日及活动的作用,故内容可为: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
第三处,后文为“使之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因此可知该句应表达使之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的方法是“改变”传统文化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因此可填:往往会加以改动。
故答案为: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
②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
③往往会加以改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答题思路根据文体特点,把握语段中心;分层次,定类型(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照应句);筛选整合信息(注意标点、关联词语、提示性词语等),遣词造句;再读原文,查漏补缺。
22.(2023高二上·遂宁月考)下列基础知识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钟鼓馔(zhuàn)玉:指敲击钟鼓,食用珍美的菜肴
B.文质杉杉(bīn):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C.羞恶(è):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D.心无旁鹜(wù):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A钟鼓馔(zhuàn)玉是指鸣钟鼓,食珍馐,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A错误
B字形错误,应该是文质彬彬。B错误
C羞恶xiūwù;C错误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字音字形掌握能力以及词语含义,属于基础积累,主要考查识记能力。复习时需要关注多音字和常见易误读字音。
四、作文(60分)
23.(2023高二上·遂宁月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从独自成长的大卫·科波菲尔到无人理解的聂赫留朵夫,从孤身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圣地亚哥到被命运诅咒的奥雷里亚诺家族,都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生命形态。他们有的是物理上孑然一身,有的是精神上无人对话,有的在孤独中倔强成长,有的在孤独中自我安慰。
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人与人的联系更加容易,可孤独感却并未因此减少。
你如何理解孤独?人应该如何面对孤独?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孤独若舟,载人生海海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或庞大或渺小的事物都在时间的淘洗下逐渐消失踪迹,而孤独却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我们的一生中,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它如影子般存在于生命一隅,常伴于我们左右。面对这位特殊的终生伴侣,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急速变化的时代下,当孤独逐渐占领生活,灵魂的空虚成了其最大的病因。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在为了抵御孤独而作出各种努力。古人为了摆脱孤独,创造了坊市勾栏,供人娱乐消遣;随着科技的发展,收音机、电视机应运而生,让无数个孤寂的夜晚有了欢声相伴。然而在如今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交流开放,信息普及,人们在无数爆梗笑点的狂轰滥炸下逐渐麻痹,失去本真的快乐。昔日一家人围坐电视机前笑作一团的温馨场景随处可见,如今千万博主使尽浑身解数却难“博君一笑”。喧嚣中的寂寞才更感孤独,精神空虚成了如今人们最大的伤痛。因为心中没有真正的追求与热爱,所以只能在漫天娱乐选择中沉沦麻木。然而一颗空乏的内心,就如一个无底的杯子,“快餐式”的快乐无法使其丰盈,只会使孤独焦虑逐渐取代笑声,成为一种共通情绪。
面对孤独,我们要学会审视自己,走出心灵的迷途。千年之前,老子发出“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的孤独喟叹,远走大西北;屈原道出“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故都”的人生之问,抱憾投江,他们均是因时世不济,世人不解,深感前路迷茫的孤独之人。但他们也明白,自己与世人的格格不入源于其孤绝的思想,在经过对自我的认识后,他们仍不愿泯然于众人世俗的看法,坚定了人生的道路。正是有了此类不惧“孤独”者,这才有了过去思想的百花齐放,如今中国的文化瑰宝。现如今,人们了解的知识更多,选择的余地更多,同样的,心中的迷茫也更深更切。小到对盲盒的追捧,大到对职业生活的摇摆不定,都可以看出人们对选择的逃避,对前路的犹豫。这是因为许多人没有坚定选择的能力,更是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认识自我的能力。当深陷孤独的迷局之时,不妨停下脚步,审视内心,了解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向,或许曾经的难题也就云开月明,豁然开朗了。
面对孤独,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使命,虽千万人吾往矣。哥白尼道出星球真相时,无人能想象宇宙奥秘;革命的火种于井冈山星星燃起时,无人能描绘未来 中国的繁荣。他们孤独的坚持不被世人所理解,但时间证明这亦是时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历史的车轮正是在少数人的推动下才滚滚向前,在这期间他们所要忍受的落寞与挫折也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然而,正是他们的坚忍与毅力,才将孤独炼成自己的力量,肩上的使命重千钧,却仍心怀热情。如今,时代的接力棒已交至青年手中,我们更应不惧孤独,不畏质疑,坚定自己,迈大步,勇向前!
孤独若舟,载人生海海。它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伴着我们,如一叶扁舟,载着我们驶过人生的汪洋。我们无法摆脱它,更不能离开它,何不淡然处之,于孤独中寻找自己,探索世界,踏浪而行?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关键词——孤独。材料提到了所学课文里孤独的人物。大卫 科波菲尔父母双亡,孤苦伶仃,挣扎成长,在孤独中成长和反思;聂赫留朵夫追求道德完善,灵魂净化,无人理解,在孤独中反省和探索;圣地亚哥独自出海捕鱼,与鲨鱼搏斗,与自己对话,在孤独中抗争和求存;奥雷里亚诺家族成员缺乏沟通,缺少信任,互不理解,在孤独中重复和排解……不管是物理上孑然一身,还是精神上无人对话,人的孤独都是无可避免的。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人与人的联系更加容易,可孤独感却并未因此减少,而且人们孤独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正如有人所说:“星川之下有无数种孤独的灯火,有人孑然一身成长谋生,有人无人对话或曾有倾盖如故却半生陌路,有人陷入外求的热闹却空虚于内,有人困于时代内因此随波逐流,有人思恋旧时代无法挣脱……”孤独是面对自己的机会,是人们发现自己所必经的过程。因此,如何面对孤独成了当今时代下每个人的必修课。
这篇作文一定要回答这两个问题——你如何理解孤独?人应该如何面对孤独?即“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见仁见智,只要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即可。对于“孤独”的内涵,可以从贬义和褒义两方面加以解释,当然根据材料而言,主要还是要从正向角度加以阐释。此后,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孤独者”的事例,采用正反对比来论证保持积极方面的孤独的意义、必要性;也可以探讨如何屏蔽外界看法、外来干扰,用心一处,守住那份信念;还可以分析孤独必然伴随着冷清、寂寞,但是选择孤勇前行的人,必然会坦然接受人生路上的风霜雨雪。当然,在肯定“孤独”的价值的前提下,也可以提醒大家,不要完全封闭在象牙塔里“躲进小楼成一统”,而要既坚守自我,又融入社会,在内在思想上脱俗超迈,在外在处事上则与世接壤。
立意:
1.孤独让我们远离庸俗。
2.虽然高处不胜寒,仍要振衣千仞岗。
3.走在时代前列的,往往都是孤勇者。
4.面对真我,享受孤独。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