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剑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剑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剑桥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 试卷
分值: 150分 时间: 10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把相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 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的大脑在很多时候是很顽固的,无关对错,就是单纯的顽固。我们通常将这种顽固称为“证实偏差”。简单来说,就是当你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某个预设立场或当你倾向于得到某个结果时,你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地偏离“公平”。我先入为主地认为你不错,那么你干什么都看起来不错;我看你着装得体、干净漂亮,那么你做起事来应该也是干净利落的:这些都是大脑骗人的方式。
寻找头脑中既有立场的正面证据似乎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技能,因为我们有强化自我意识的天性。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目的是测试“人在权威的震慑下,对于残忍的命令是会继续保持善良,还是会变得冷酷无情”。这位善良的心理学家认为人性是善良的,于是他设置了一个场景,随机挑选了一批实验对象,要求他们用电击的方式惩罚一名做错事的人。实验过后,他发现人们果然都很善良,多数人在面对权威的错误命令时不为所动。有个与他持有相反意见的朋友也设置了一个同样的场景,实验结果却大相径庭,多数人都冷酷无情,在权威的命令下不断电击那个做错事的人。为什么同一个实验会出现迥然相异的实验结果呢?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实验之前,他们已经预设了立场。心理学家在挑选实验对象时,虽然已经尽量做到随机,但他的潜意识还是会帮他挑选一些看起来更为善良的人,而他的朋友则会“随机”挑选一些看上去更喜欢恶作剧的人。最后,结果自然就按他们预设的方向走了。
大脑骗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去验证,比如双盲测试、对照实验等,我们在很多时候会完完全全被它欺骗。更神奇的是,对于被欺骗这件事,很可能我们永远都不会意识到,因为我们从心底里“乐意”被欺骗。比起真实的自我,我们更喜欢自我创造的那个。
看起来我们的潜意识只会让我们不断加强“自我”,那么全然清晰地记在脑子里的事情总该是靠谱的吧?那也未必。总有人怀念说小时候的食物更好吃,当你质疑的时候,他们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他们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的味道,现在那些粗鄙货色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甚至连水都不如小时候的甘甜。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在许多人的记忆深处,“小时候的东西”已然成了一个不可企及的标杆。虽然在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能力记得清几十年前的味道,但由于标杆的象征性意义,我们会将最好的味道安在它身上,因为那个味道在当时令人印象深刻。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记住的并不是事实上拿来对比的客观味道,而是一种模糊的感觉,比如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顶级的、惊艳的,再比如终于能吃到了等。那些感觉是深刻且难忘的,至于成甜的比例、具体的口感,我们可能就不那么确定了,因为人的记忆很难将过于细节的东西保存太久。一个人想要记住更多的东西,肯定需要不断用模糊词去归类,用更少的词语锁住更多的内容,从而给记忆其他事物腾出更多的空间。
每个人都有像上述这样或真或假的记忆,只是我们通常很少去怀疑它的真实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中有如下的观点: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记忆不像录音带或者录像机一样记录客观事实,它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
关于记忆很多时候是非真实的反应,研究记忆的专家洛夫斯特曾经做过一个经典且有趣的实验。他将被试者分为甲、乙两组,让他们分别收看一段多车相撞的交通事故影片,看完后问甲组:“汽车相撞时的速度大约是多少?”再问乙组:“汽车撞毁时的速度大约是多少?”注意,前者是“相撞”,后者是“撞毁”。结果,乙组的被试者估出来的速度明显快于甲组。一周后,洛夫斯特向这些被试者询问了一个影片中根本未出现的问题:“你看到撞碎的玻璃了吗?”两组都有人十分笃定地声称自己看到了,且乙组回答看到了的人数是甲组的两倍多。许多类似的实验都证明了,只要记忆已经过了一段时间,那么它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过去某个时点的三维影像。在大脑中呈现的是经过加工的信息。这里面可能掺杂了情感成分,也可能包含了某些片段杂质。
信息的索引是比记忆本身难得多的事情,如果不能简化抽象事物,我们完成记忆后很难再将其提取出来。如记一个没有规律的电话号码,你默背几次后也许能勉强完成,但如果不再重复记忆,可能一分钟后你就难以将号码复述出来了。若是你将其转化为某种规律进行记忆,相信第二天还能记得。记忆其他事物也是一样,为了给予索引提取以便利性,我们便会在潜意识里将记忆修修剪剪,去掉难以归类的部分,补上无关紧要的缺失,使之更便于我们日后调用,但此时的记忆显然不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了。我们的生活在不断继续,各种片段和情感一直不停地在记忆库中游走和穿插,每更新一次,我们都将拥有新的记忆和新的故事。这没有什么神奇的,因为我们是自己记忆的剪辑师。
(摘编自蔡垒磊《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天生具有强化自我意识的能力,因此,有时会为了得到想要的结果而偏离事实真相。
B.“有个与他持有相反意见的朋友”中的“相反意见”指在权威的震慑下人会变得冷酷无情。
C.小时候吃过的东西也许并非真的美味可口,只是在当时特定环境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D.记忆会受个人情感和其他干扰信息的影响,我们记忆的信息并不都是事实的真实反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人的大脑在认知过程中因受到第一印象的干扰,必定会做出偏离真实的判断。
B.在完全相同的实验情境下,同一实验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可见人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客观事实的走向。
C.为了给接收的新信息留出记忆空间,人们会不断整理大脑中的信息,因此难以记住过于细节的东西。
D.大脑记忆的信息是经过简化和加工的,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人们将很难从繁杂的记忆中提取信息。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奥苏贝尔认为遗忘是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用高级概念代替低级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从而简化认识,减轻记忆负担。
B.钟毅平在《公正世界信念对记忆偏差的影响》中说:“记忆并不是准确无误的,刻板印象、信念、期待等都有可能导致记忆偏差。”
C.《情感信息理论》认为,人们是根据自己的情绪做出快速判断,而不是整合判断任务的外部信息及自己的内部记忆和联想。
D.张中行先生谈回忆录《流年碎影》时说:“书写完后,我的女儿说有一处把她上中学写成了上小学,说明我也有记错的地方。”
(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自1900年开始流行的“战利品狩猎”运动起源于欧洲贵族,延伸到非洲的白人殖民者。他们认为猎取野兽的头颅或犄角的狩猎才是高级的,猎人的目的并不是获取猎物并出售,而是享受狩猎、追逐的乐趣,并将猎物作为纪念品,制作成标本永久保存。这种狩猎方式有趣的地方是,政府每年都会举行战利品大会,评价猎人猎得的欧洲狍或欧洲马鹿的雄伟鹿角,或是野猪的犬齿。光从统计数字看,每年为了至少猎得一只高壮的欧洲狍、一只雄伟欧洲马鹿或是肥壮的野猪,这些动物族群的总量每种约需增加100只。
这时森林也被迫参与到这种战利品狩猎之中。通常每平方千米的天然林,只有一只欧洲狍在其间跳跃,欧洲马鹿与野猪在老山毛榉林与老橡树林内更是少见。假如现在有位猎人只有2~3平方千米的承租狩猎区,依正常天然野生动物的族群密度,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猎到任何动物,更不用谈获得联邦政府核准可以拿来挂在居家客厅墙上的狩猎战利品。所以猎人会用饲料喂养野生动物或特别保护雌性动物以增加野生猎物的数量。这项行动执行得相当成功:平均每平方千米约有30~50只欧洲狍漫步林中,其中还加上至少10~20只野猪,同时视不同区域还有10只欧洲马鹿加入。这样的族群密度是天然野生动物正常族群的50~100倍。而狼群与大山猫早在几百年前就被猎人赶尽杀绝,如今猎人还使用非法猎杀的手段阻止它们重返林区。这种形式的狩猎练习比较像畜牧饲养,猎人运进森林里的饲料量之高,与把动物饲养在牲厩里的饲料用量根本不相上下。但猎人对外却与反对声浪意见一致,一同抱怨野猪及它们对花园前庭与葡萄园的破坏。而官方的说法也把环境变迁、气候暖化造成的暖冬效应以及农业玉米种植过量当作是野生动物数量增加的原因。
人工喂食野生动物对森林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冬日将近尾声时,欧洲狍及其他的野生动物都感到异常饥饿。这种冬日饥饿的现象有科学研究可以解释,不过听起来有点自相矛盾:通常草食动物在严寒冬日都有冬眠的习性,有些动物的体温甚至下降到20度以下,若在这时期喂养它们,它们的体温会因消化食物上升,新陈代谢率也急剧升高。冬日喂食野生动物反而让它们变得更为饥饿。若要喂饱一只欧洲狍,它每天必须吃掉一公斤半的食物,而这些美食正好是阔叶树的叶苞。身形矮小的树木是它们容易啃食的目标,最肥美营养丰富的叶苞是在枝顶的顶芽,只要欧洲狍一口咬掉顶芽,这些小树也活不久了,因为只有顶芽负责生长。每平方千米的狩猎区内,若只有一只欧洲狍出没,对森林不会造成任何问题,但若是50只甚至更多欧洲狍在森林里生活,对森林将是一场大灾难。所有的树木幼叶都会被啃食得光秃秃,这就是德国境内阔叶树森林无法自然繁殖的原因。用筑篱圈围森林以防止饥饿的草食性动物啃食森林中的橡树或是山毛榉幼苗,就是昭告啃食树苗的野生动物数量增加,让阔叶树无法天然繁殖的悲惨事实。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以便维持林相,近100年来人们选择栽种愈来愈多的针叶树,因为它们如森林中的荨麻草与蓟草,并不合野生动物们的胃口。
几百万年来,草食动物从未危害过土生土长的树种。证明这点最明显的迹象就是德国本土树种没有演化出带有毒素、带刺,或是任何一种防御草食动物啃食的特征。相对的,如黑刺李、玫瑰或毛地黄等温带草原植物,为了保护自己与草食动物抗衡而发展出防御的能力。高密度的啃食敌军对树木适应能力来说,完全应接不暇——树木非常长寿,树木的世代差距非常大,这两个特点面对如此高速的环境变迁,只会让树木陷入大麻烦。虽然这期间法律已规定减少野生猎物的数量,同时野狼与大山猫也受到严格的保育,然而任何一个在田野间或是森林中狩猎的猎人根本没有认真遵守法条。国家机关的监管涣散并且毫无公信力,法律制裁宽松马虎,所以我们将希望放在未来,希望掠食性动物能够再度接管森林。对此,苏联有句中肯的谚语:“狼到哪儿,森林就长到哪儿!”
(摘编自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源于欧洲贵族和非洲白人殖民者的“战利品狩猎”活动追求享受狩猎、追逐的乐趣,并不追求获取和出售猎物。
B.猎人以畜牧饲养的方式增加野生动物数量来寻求狩猎成功的机会,却苦于野猪毁坏自己的花园、葡萄园。
C.冬天被喂食的野生欧洲狍会因更加饥饿而啃食橡树、山毛榉等阔叶树的叶苞,顶芽被咬掉的树木活不长。
D.如果德国本土树种演化出带有毒素、带刺或是任何一种防御草食动物啃食的特征,就不会受到草食动物的危害。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掠食性动物接管森林有利于阔叶树自然繁殖,改变近百年来人工栽种越来越多针叶树的状态。
B.第四段中“毫无公信力”与第二自然段末尾“官方的说法”相呼应,说明政府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认知不足、力度不够。
C.作者在第二、三两段介绍森林被人为裹挟损害时都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这使本文内容更准确、更科学、更具说服力。
D.文中划线句子里的破折号起到了转换话题的作用,使文章从探讨树木的防御能力转到介绍树木的特点。
6.“战利品狩猎活动”对于森林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这给我们保护森林带来哪些启发 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
B.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
C.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的氛围,为周瑜出场做铺垫。
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讲述了“我”穿越历史时空,与历史人物进行了倾心的交谈,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
8.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周瑜的形象。(6分)
9.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4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
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①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杸②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吕氏春秋·仲秋纪第八·爱士》)
材料二:
齐有北郭骚者,结果罔③,捆蒲苇,织葩屦④,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⑤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⑥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自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士节》)
【注】①服: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称“服”,两边的称“sy(cān)”。②投(shū):同“殳”,古代兵器,竹制,一端有棱。③罘(fú):捕兽的网。罔:同“网”。④葩屡(fèi jù):麻鞋。⑤伉(kàng):当,承担。⑥驲(rì):古代驿站专用的车。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有间A晏子B见疑C于齐D君E出F奔G过北H郭骚之门而辞。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德爱人”的“爱”与《过秦论》中的“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不相同。
B.“见疑将出奔”的“见”与《屈原列传》中的“信而见疑”的“见”意思不相同。
C.“尝乞所以养母焉”的“所以”与《伶官传序》中的“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所以”意思不相同。
D.“请而反之”的“反”的用法与《屈原列传》中的“人穷则反本”的“反”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穆公的马被山野农夫吃掉,他不但没有责怪,还给了他们酒喝,显示出秦穆公对百姓有仁爱之心。后来在秦穆公遭受危难之际正是这一群山野农夫救了他。
B.北郭骚生活贫困,不足以奉养母亲,他上门求助晏子。晏子听从了仆人的建议,赠与北郭骚粮食与金钱,但北郭骚只取了粮食,谢绝了金钱,表现了他不贪图钱财的美德。
C.当晏子受到猜忌要逃往国外时,北郭骚跟晏子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于是,他就挺身而出,决心以死为晏子洗清冤诬。
D.这两则材料都有受恩、报恩之意,前者是山野农夫受秦穆公之恩,后者是北郭骚受晏子之恩。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重在讲施恩者,后者重在讲报恩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5分)
(2)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5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初寒病中有感
陆游
楚水枫林霜露新,白头一叟正吟呻。
牛衣未起王章疾①,马磨何伤许靖贫②。
治道本来存简册,神州谁与静烟尘?
新亭对泣犹稀见③,况觅夷吾④一辈人!
【注】①王章,汉代人,刚直敢言,初为诸生学长安,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后用作为官刚直的典实。②许靖,东汉人,曾一度陷入贫困,要靠赶马拉磨,亲自劳作来过生活。③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后用来指对沦陷国土的怀恋。④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字夷吾,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的题目,点出了诗歌创作的季节、背景和诗歌的主要内容。
B.“楚水枫林”化用自王吕龄的“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两句。
C.首联刻画了一位于楚水枫林间,冒着严霜,浅唱低吟的白发诗人的形象。
D.颈联直接表现了诗人对当权者疏于研读史书、缺乏治国之道的不满。
15.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 3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 , ”。
(2)《书愤》中,“ , ”一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连用“ , ”这两个被动句写屈原诚信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冤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所谓钝感力,其实就是面对非议时所体现的一种通透与豁然;就是面对困境时所拥有的韧劲和耐力。仔细观察就能发现,那些内心敏感的人,往往更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和精神内耗的泥淖:一点异常情况,都会让他内心惴惴不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觉得( )。
这世上从来没有人有义务时时护你周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有人喜欢你,也总有人会讨厌你。别人如何看待与评价我们,我们无法左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会换个角度去看待那些让你耿耿于怀的人,和那些让你难以释怀的事。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 )的,在前行的航程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眼前就会变得( ),所以不必害怕。当你拥有了“钝感力”,你就拥有了一个能抵御外界负面影响的坚实盾牌。
越在低谷中,越要一次次妥善处理好内心的冲突;越在难熬时,越要千百倍地呵护自己脆弱的身心。当我们历经世间沧桑,尝遍人生冷暖,往往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调整自己,理顺各种关系的过程。
当你真正理顺了自己与物欲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你就会真正懂得:关系顺了,人生也就顺了:人生顺了,心也就安了。
17.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 (2)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当你真正理顺了自己与物欲、他人以及自己的关系,你的心也就安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喜欢安静的生活,不觉得孤独。我有许多事可做:读书,写作,钓鱼等等。
B.姐姐要报考医学院,将来做一名医生,妹妹未来要做一名中学教师:她们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C.我想:无论如何也要帮助这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坚决不能让他掉队。
D.这个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门外有一个圆形的水池,里面养着各色鲤鱼,游来游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博物馆北大门门口,舞龙舞狮队在喜庆的鼓声中同步起舞,拉开了“钟鸣楚天元宵夜”灯会游园的序幕。一双“蛟龙”空中翻飞,五头“雄狮”地面奔走。它们闹的是对新春的展望,舞的是对幸福的期盼,收获的是观众的掌声。
几位舞狮队的少年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在不少观众看到这些“狮子”的真实面孔后,感慨我们的非遗项目后继有人。舞狮队“掌门”说,高台舞狮一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项目,每年元宵节他都会带队在各地演出,让更多人了解这项肩负着文化传承意义的民俗活动。
看完舞龙舞狮表演,沿着博物馆的中轴线南行,便进入了灯明如昼的“花灯集市”。抬眼望,饱含巧思的元宵花灯与悬在天际的十五圆月交相辉映,如斯美景,难怪千百年来让无数文人留下了动人佳句。比此景更动人的,是文化长廊里300多位身着汉服的青年男女和稚嫩孩童。他们穿梭于人群中,或在集市流连,体验极具荆楚特色的年俗表演,或在花灯畔集思广益猜字谜。踏歌而行,移步换景。穿过熙熙攘攘的文化长廊,省博广场中心的石桥进入眼帘。桥上,传统楚剧、黄梅戏等剧种的经典唱段次第上演。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两种修辞手法,并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
在18岁成人典礼上,剑桥中学明华同学的上述演讲内容,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结合对材料的理解,向明华写一封信,和他交流你的观点与看法。
要求:不脱离材料内容与内涵,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剑桥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 答案
1.B 2.D 3.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指在权威的震慑下人会变得冷酷无情”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相反意见”指的是“人性是不善良的”,而不是“人会变得冷酷无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必定会做出偏离真实的判断”错误,过于绝对。由原文“简单来说,就是当你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某个预设立场或当你倾向于得到某个结果时,你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地偏离‘公平’”可知,原文首段的表述为“你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地偏离‘公平’”,而不是“必定会做出偏离真实的判断”。
B.“人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客观事实的走向”错误,客观事实是不会受到人的思维方式影响的。
C.“难以记住过于细节的东西”错误,由原文第五段“那些感觉是深刻且难忘的,至于成甜的比例、具体的口感,我们可能就不那么确定了,因为人的记忆很难将过于细节的东西保存太久”可知,原文的表述为“人的记忆很难将过于细节的东西保存太久”,而不是“难以记住过于细节的东西”。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选文最一段的观点是“人们为了方便记忆的提取,会简化自己所记忆的信息”。
A.说的是简化认识,减轻记忆负担,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
B.是说人的记忆是会出错的。
C.说的是人的情绪会影响自己的判断。
D.是说人的记忆是会出错的。
故选A。
4.C 5.D 6.①政府举办或推广有关森林的活动须谨慎,要严密论证其可行性、危害性;②政府应密切关注森林生态变化,客观调查、分析原因、披露真相,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③民众要强化森林生态保护意识,自觉遵守森林保护法律。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起源于欧洲贵族和非洲白人殖民者的”错误,结合“自1900年开始流行的‘战利品狩猎’运动起源于欧洲贵族,延伸到非洲的白人殖民者”可知,“战利品狩猎”活动起源于欧洲贵族,然后延伸到非洲的白人殖民者;
B.“以畜牧饲养的方式”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这种形式的狩猎练习比较像畜牧饲养,猎人运进森林里的饲料量之高,与把动物饲养在牲厩里的饲料用量根本不相上下”是说比较像畜牧饲养;
D.“如果……就不会受到草食动物的危”错误,表述绝对化。毒素、带刺只能防御草食动物啃食。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D.“转换话题的作用”错,文中破折号的用法是解释说明,进一步解释破折号前面的内容。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结合“这时森林也被迫参与到这种战利品狩猎之中……”可知,政府举办或推广有关森林的活动须谨慎,要严密论证其可行性、危害性;
②结合“人工喂食野生动物对森林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可知,政府应密切关注森林生态变化,客观调查、分析原因、披露真相,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③结合“虽然这期间法律已规定减少野生猎物的数量,同时野狼与大山猫也受到严格的保育,然而任何一个在田野间或是森林中狩猎的猎人根本没有认真遵守法条。国家机关的监管涣散并且毫无公信力,法律制裁宽松马虎,所以我们将希望放在未来,希望掠食性动物能够再度接管森林”可知,民众要强化森林生态保护意识,自觉遵守森林保护法律。
C 8.①周瑜是身披铠甲,周身透着英气的大军统帅,是“我”敬仰的英雄。②喜欢征战,崇尚武力,有英雄气概,有过失败,但具有常人能够理解的人性。③小说中周瑜最后装束的改变,体现他对战争态度的变化,成为一个向往和平的布衣英雄。
9.小说诗意的美学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环境描写体现诗意美:故事始终有月光笼罩,艾香萦绕;人物出场时的环境开阔、宁静、素雅。②人物形象体现诗意美:“我”是砍芦苇、喂猪、奶孩子的村妇,却对英雄有自己深刻的看法,能让战争的参与者放下武器;不再身披铠甲的周瑜身着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③情节设置体现诗意美:整个故事都发生在梦境之中,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④语言体现诗意美:小说语言简洁、朴素、隽永、舒缓,富于诗情画意。如“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与鉴赏分析的能力。
C.“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的氛围”错误。根据第二段整体语境,“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月色、艾香、篝火,渲染了温馨、祥和的氛围。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人物形象可从人物外貌、身份、言行及侧面描写等角度考虑。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周瑜是身披铠甲,周身透着英气的大军统帅,是“我”敬仰的英雄。
“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周瑜喜欢铠甲,喜欢击鼓,喜欢号角声,他喜欢征战,崇尚武力,有英雄气概,有过失败,不愿提起自己输给过的诸葛亮,具有常人能够理解的人性。
“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小说中周瑜由刚开始的一身铠甲,到最后白粗布的长袍,他装束的改变,体现他对战争态度的变化,不再想杀伐征战,成为一个向往和平的布衣英雄。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和风格的能力。
“小说的诗意美学”,指小说具有诗的审美意蕴。可从小说的三要素及语言方面进行赏析。
结合“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一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一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可知,文章选取的场景宁静而优美,温馨而祥和,展现出环境的诗意美。
结合“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可知,“我”虽身份普通,但人物形象有一种对英雄的独特理解,身上有一种独特的诗意美;“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颜抖不已一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周瑜前后的变化揭示了形象的改变,对和平的渴望,人物身上闪烁着诗意美。
结合“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我说”周瑜笑了起来……我们相对着”可知,整个故事就是一个梦境的展现,在梦中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情节设置体现诗意美。
文中,“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等语句运用比喻修辞,语言生动。而“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一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等用词生动有趣,不落俗套,且“艾草”和“鼓角声”的渲染,使文章意象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可知,本文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生动,抒情味浓厚,语言体现诗意美。
10.AEG 11.B 12.C 13.(1)穆公叹息说:“吃了骏马的肉而不马上喝酒,我恐怕马肉会伤了你们的身体。”于是穆公给他们一一喝了酒,才离开。
(2)他讲道义,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友,对于利不苟且取用,对于祸不苟且求免。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过了不久,晏子被齐君猜忌,逃往国外,经过北郭骚的门前向他告别。
“有间”,意思是“过了不久”,作后文的时间状语,应独立成句,其后断开,即在A处断开;
“晏子见疑于齐君”句意完整,“见……于……”表被动,“齐君”作“于”的宾语,应在“君”后断开,即在E后断开;
“出奔”为省略主语“晏子”,“出奔”作句子的谓语,应在“奔”后断开,即在G处断开;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句意完整,“过北郭骚之门”作“辞”的状语,“而”连词表修饰,中间不断句。
故应在AEG处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关爱/吝惜。句意:推行德政,关爱人民。/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
B.“意思不相同”错误。均译为“被”。句意:(我)被齐君猜忌,将要逃往国外。/诚信反而被怀疑。
C.正确。用来……的/……的原因。句意:曾向他求得用来奉养母亲(的粮食)。/推究庄宗得到天下的原因。
D.正确。动词使动用法,使……返回/动词,返回。句意:请求晏子,让晏子回去。/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跟晏子说”错误。原文说“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是北郭骚跟友人说的,而不是对晏子说的。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还”,通“旋”,迅速,立刻;“女”,通“汝”,你们;“饮”,赐饮,使……饮;
(2)“臣”,名作动,称臣;“友”,名作动,交友;“苟”,苟且,姑且,暂且。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过去,秦穆公坐的马车坏了,右边的马失控奔走而被山间的樵夫猎取。秦穆公亲自去求取失去的马,看见樵夫们刚刚在岐山的北边煮食马肉。秦穆公叹气说:“吃骏马的肉但不立刻饮酒,我怕马肉会有伤你们的身体!”于是赐酒给他们全体再离开。过了一年,韩原大战。晋国的人已经包围了秦穆公的马车,晋国的梁由靡已经抓住了秦穆公左边的马,晋惠公的车夫路石奋力把竹器投向秦穆公的盔甲,击中了六片甲叶。在岐山北边受赏吃马肉的樵夫有三百多人,他们出尽全身之力在车下为秦穆公努力战斗,于是不久大败晋国,反而捉获晋惠公回来。这就是《诗经》里说“去做君子的国君就要推行德政,让他们对你报德;给下人当国君就要宽以待人,让他们为你尽力。”君主怎么能不施行仁爱德政?推行德政,关爱人民,那么人们就亲近他们的上司,人们亲近他们的上司就都乐于为他们的上司牺牲。
材料二:
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靠结兽网、编蒲苇,织麻鞋来奉养他的母亲,但仍不足以维持生活,于是他到晏子门上求见晏子说;“希望能得到粮食以奉养母亲。”晏子的仆从对晏子说;“这个人是齐国的贤人。他志节高尚,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友,对于利不苟且取用,对于祸不苟且求免。现在他到您这儿来寻求粮食以奉养母亲,这是悦服您的道义,您一定要给他。”晏子派人把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拿出来分给他,他谢绝了金钱而收下了粮食。  
过了不久,晏子被齐君猜忌,逃往国外,经过北郭骚的门前向他告别。北郭骚洗发洗身,恭敬地迎出来,见到晏子说:“您将要到哪儿去?”晏子说:“我受到齐君的猜忌,将要逃往国外。”北郭骚说:“您好自为之吧。”晏子上了车,长叹一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我也太不了解士了。”于是晏子走了。   
北郭骚召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悦服晏子的道义,曾向他求得粮食奉养母亲。我听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将用自己的死为他洗清冤诬。”北郭子穿戴好衣冠,让他的朋友拿着宝剑棒着竹匣跟随在后。来到国君的宫廷,找到负责通禀的官吏说:“晏子是名闻天下的贤人,他若出亡,齐国必定遭受侵犯。与其看到国家必定遭受侵犯,不如先死。我愿把头托付给您来为晏子洗清冤诬。”于是对他的朋友说:“把我的头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给那个官吏。”说罢,退下几步自刎而死。
齐君听说这件事,大为震惊,乘着驿车亲自去追赶晏子,在离国都不到百里的地方赶上了晏子,请求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而返,听说北郭骚用死来替自己洗清冤诬,他感慨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北郭骚之死说明我越发地不了解士了。”
14.D 15.①首联写初寒时节面对楚水枫林正病中吟呻的白发老头形象,表达对自己的处境艰难的伤感之情。
②颔联运用王章、许靖的典故,对照自身遭遇,暗指国家需要他们这样经受苦难的能臣,表现诗人穷且益坚、志向不改的精神品格、渴望被朝廷重用的爱国之情。
③颈联委婉地表现了诗人渴望与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杀敌、收复失地的情感以及对南宋统治者及国家状况的不满。
④尾联借用“新亭对泣”典故和管仲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一事,表达对沦陷国土的怀恋以及渴望与像管仲一样的辅国救民之士共同治国、建立一番功业的愿望。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颈联直接表现”错误。颈联是说史书中本来有治国之道,整个神州大地上,谁能够和我一起平定这烟尘?联系作者病中有感,可知他表面上是问,其实是表达缺乏能够收复失地的志同道合的人,对当权者的不满应该算是“间接表现”,并没有“直接表现……”。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题目,写初寒时节,陆游老先生在病中心生的感想。具体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分析。
首联刻画了一位于深秋寒晨的楚水枫林间于病中吟呻的白发诗人的形象,流露了对身世境遇的伤感之情。
颔联用两个典故。王章是西汉的名臣,早年求学贫困,一次生病,只能用搭牲口的牛衣取暖。许靖是三国时的名士,年轻时穷困,只好替人赶马磨粮来维生。贫穷多病是诗人目下的状况,诗人借助典故写自己的遭遇。王章虽病却刚直不改,许靖虽贫却努力劳作,诗人在境遇艰难中依然渴望被重用,运用典故来表现自己穷且益坚的坚强品格、志向不改的决心,展现了爱国情怀。
颈联选用疑问句形式表意,整个神州大地上,谁能够和我一起平定这烟尘?陆游认为,治世之道就在先人的典籍中,现在国家战乱,谁又能治理呢?联系上文,可推知,他想表达的是国家需要像王章、许靖和自己这样的熟读经史,又经受过苦难的能臣,流露出了对统治者的不满以及诗人渴望与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杀敌、收复失地的情感。
尾联,“新亭对泣”是典故,说西晋被迫南迁后,一帮旧臣在新亭怀旧哭泣。后用来指对沦陷国土的怀恋。“新亭对泣犹稀见,况觅夷吾一辈人”意思是现在朝廷连感伤怀旧的大臣都少见了,又上哪里去寻找管仲这类的人材呢?显然,陆游还是雄心不泯,他希望得到朝廷重用,能与像管仲一样的辅国救民之士一起治理国家,建功立业。
16(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3)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微”“溺”“堪”“谤”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7.草木皆兵/一帆风顺/豁然开朗
18.①原句连用三个“理顺了”“自己…的关系”的句式,形成了排比,句式整齐,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改句只是简单交代了所要理顺的三方面的关系,读起来没有朗朗上口的感觉;②原句分号前后两个句子,在“关系”与“心安”之间,用“人生顺了”连接前后,形成前后相承的逻辑关系。改句陈述中少了“人生”这个环节衔接前后,与原句相比,内容上有欠缺,也缺少了表达的节奏感和流畅感。
19.D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强调对于内心敏感的人,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产生错觉,故可用“草木皆兵”。草木皆兵: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
第二空,语境强调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直顺利的,故可用“一帆风顺”。一帆风顺:船挂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第三空,语境强调挺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眼前就会变得变得宽阔明亮,故可用“豁然开朗”。豁然开朗:指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当你真正理顺了自己与物欲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你就会真正懂得:关系顺了,人生也就顺了;人生顺了,心也就安了”,连用三个“理顺了”“自己……的关系”的句式,形成了排比,句式整齐,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改句只是简单交代了所要理顺的三方面的关系,读起来没有朗朗上口的感觉。
而且,原句分号前后两个句子“关系顺了,人生也就顺了”“人生顺了,心也就安了”,在“关系”与“心安”之间,用“人生顺了”连接前后,形成前后相承的逻辑关系。改句陈述中少了“人生”这个环节衔接前后,与原句相比,内容上有欠缺,也缺少了表达的节奏感和流畅感。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表示下文是解说。
A.表示提起下文。
B.表示总结上文。
C.引出说话内容。
D.表示下文是解说。
故选D。
20.舞狮队的几位少年吸引了观众的注意,不少观众在看到这些“狮子”的真实面孔后,感慨我们的非遗项目后继有人。
21.(1)对偶。“一双”与“五头”,“蛟龙”与“雄狮”,“空中翻飞”与“地面奔走”两两相对,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2)排比。连用三个“……的是”的句式,从三个不同角度表现舞龙舞狮队的期盼喜悦心情,展现热闹场景,节奏鲜明,层层递进,增强了语势。(答拟人也可以)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几位舞狮队的少年”中“几位”是数量词,应为“舞狮队的几位少年”;
二是介词“在”的位置不当导致主语残缺,应把“在”移到“不少观众”的后面,或删掉“在”也可以。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一双‘蛟龙’空中翻飞,五头‘雄狮’地面奔走”为对偶句。数量词“一双”与“五头”,名词“蛟龙”与“雄狮”,偏正短语“空中翻飞”与“地面奔走”两两相对,形式整齐,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更显语言活泼生动,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后三句“闹的是对新春的展望,舞的是对幸福的期盼,收获的是观众的掌声”连用三个“……的是”的句式,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从“对新春的展望”“对幸福的期盼”“收获掌声”三个不同角度表现舞龙舞狮队的期盼喜悦心情,展现热闹非凡的场景,层层递进,增强了语势,充满对舞龙舞狮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语以《道德经》四句“做人如水”的比喻,阐述了关于“做人”的真谛:当别人优秀的时候,自己谦逊甘当配角;当别人暴露缺点的时候,宽容容忍别人的缺陷;当别人努力上进的时候,支持他人的奋斗崛起,当别人低沉的时候,理解他人痛苦不幸。这四句强调做人如水,要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包容万物,至柔之中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引导语提出几个写作指令,一是身份要求:新时代的青年;二是文体要求:写一封信;三是读者要求:写给明华同学;四是主题要求: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这些重要写作指令,并要把握书信这一文体的交际特点以及言辞语气的要求,在写作时最好有交际互动的意识,注意交流的共情点与说服力。
在写作时,考生可以结合新时代青年的身份和要求,阐释这些品质在做人方面、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肯定明华的演讲内容。也可以反弹琵琶,辩证思考,这些所谓的“如水”品质背后,一味强调包容,有没有可能有“失去了自我”的弊病。如果考生能够在文章中做到辩证思考,理性论证,文章会更有深度。
立意:
1.做人如水,有容乃大。
2.水利万物而不争。
3.上善若水,包容万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