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
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清人赵翼赞誉崔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白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
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并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它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
(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文”》)
材料二:
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
对于胜迹而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泰山上有2500多处题刻,在巫鸿先生看来,它如同一座历史堆积起来的纪念碑,“山脚的碑铭年代相对较晚,越往上年代则越为久远,沿着这些题铭攀登而上,游客们感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踏寻岁月的痕迹,深入历史。而岱顶的无字碑,则是沉寂的历史源头”。
明代文士往往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出游,来将自己与普通游人区别开来;而乾嘉以后,随着金石成为时尚,寻访碑刻亦成为文人旅游的重点,其时踵出的登岱图及其题诗之中常见碑刻的内容,就是一个显见的例证。黄易《铁桥先生登岱观摩崖碑》所描绘的是济宁金石收藏家李东琪观摩《纪泰山铭》的场景,两位游客对着唐玄宗书丹的摩崖指指点点,整个登岱活动,黄易只选取了这一场景作为定格,可知观碑已然成为文人登岱的重头戏。
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虽说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但这丝毫不妨碍泰山仍是四海闻名的胜迹;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边所汇集的种种题刻,相当于山水画中的题跋,比如宋人陈国瑞题刻、明人所刻《大学》一章、万恭所题写的《高山流水石壁记》、李邦珍题写的“经正”、汪坦所刻《周颂》中的《般》等,这些后起的题刻不惟讨论《金刚经》的字体与年代,也涉及儒、佛二教在这片摩崖上所展开的某种竞争。但即便如此,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
(摘编自薛龙春《点缀山林: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造》)
[注]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时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的评论,正体现了赵翼“地以一诗传”这一观念,这与宇文所安对文学与名胜关系的认识不谋而合。
B.两宋时期,凤凰台屡遭破坏,因此对凤凰台的题写蔚为风气,这与朝廷多次下令重建凤凰台不无关系。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另起炉灶,很可能,早已不是它最初的面貌了。
C.题刻对胜迹的重新塑造有着一定的意义,也往往能给胜迹增添一定的文化底蕴。清朝中期以后,寻访碑刻也成为了文人旅游的重点。
D.《金刚经》参与了经石峪景点的塑造,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但《金刚经》与山水的关系仍是从属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文和题刻,对于名胜的塑造和流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平凡的山水也能借助文人之手得以扬名,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B.胜迹的书写不一定会反应胜迹的历史风貌,但这些文字仍有其存在的价值。一些胜迹在消失之后,依赖这些文字在文本中得以存活,成为文本化的胜迹。
C.在众多的书写方式中,最能显示“文”与“迹”双重内涵的,当属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
D.两则材料启发我们,保护名胜古迹,既要保存相关的非物质性的文字,也要保留物质性的题刻,同时也不能忽略胜迹本身。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地以一诗传”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越中览古》与绍兴的越王台
B.杜甫《登岳阳楼》与岳阳市的岳阳楼
C.张继《枫桥夜泊》与苏州的寒山寺
D.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与晋江的孤山寺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题写题刻与名胜古迹的关系,请简要分析其异同。(4分)
5.结合材料一的观点,试分析杜牧《阿房宫赋》对历史胜迹阿房宫的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毛毛虫
老舍
我们这条街上都管他叫毛毛虫。他穿的也怪漂亮,洋服,大氅,皮鞋,啷噹儿的。圆葫芦头上一对大羊眼,老用白眼珠瞧人。尤其特别的是那两步走法儿:曲里拐弯的用身子往前躬。遇到冷天,他缩着脖,手伸在大衣的袋里,顺着墙根躬开了,更象个毛毛虫。
邻居们都不理他,因为他不理大家;惯了以后,大家反倒以为这是当然的——毛毛虫本是不大会说话儿的。
我们不搭理他,可是我们差不多都知道他家里什么样儿。我们差不多都到他家里去过。每月月底,我们的机会就来了。他在月底拿薪水。他一拿薪水,毛毛虫太太就死过去至少半点多钟儿。
我们不理他,可是都过去救他的太太。毛毛虫太太好救:只要我们一到了,给她点糖水儿喝,她就能缓醒过来,而后当着大家哭一阵。
过两天,毛毛虫太太又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出来上街去打牌。我们知道毛毛虫白己已把事儿办好,大家心里就很平安,而稍微的嫌时间走得太慢些,老不马上又是月底。
按说,我们不应当这样心狠,盼着她又死过去。可是这也有个理由:她被我们救活了之后,并不向我们道谢,遇上我们也不大爱搭理。
不过,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况且,每月月底老是她死过去,而毛毛虫只翻翻白眼,我们不由的就偏向着她点,虽然她不跟我们一块儿打牌。
我们不只是恼她不跟我们打牌,她还有没出息的地方呢。她不管她的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挺好的两孩子。一天到晚跟着老妈子,头发披散得小鬼似的,脸永远没人洗,早晨醒了就到街门口外吃落花生。
我们相信我们这条街是非常文明的,假若没有毛毛虫这一家子,我们简直可以把街名改作“标准街”了。可是我们不能撵他搬家。况且,他也是大学毕业,在衙门里作着事;她呢,也还打扮得挺像样,头发也烫得曲里拐弯的。
这么着,他们就一直住了一年多。一来二去的我们可也就明白了点毛毛虫的历史。
毛毛虫的老妈子常给他往外抖啰,我们也不便堵上耳朵。我们一知道了他的底细,大家的意见可就不像先前那么一致了。因为意见不同,我们还吵过嘴。
据我们所得的报告是这样:毛毛虫是大学毕业,可是家中有个倒倒脚的老婆。所以他一心一意的得再娶一个。
在这儿,我们的批语就分了岔儿。在大学毕过业的就说毛毛虫是可原谅的,而老一辈的就用鼻子哼。
一来二去的,毛毛虫就娶上了这位新太太。听到这儿,我们多数人管他叫骗子手。可是还有下文呢,有条件:他每月除吃穿之外,还得供给新太太四十块零花。这给毛毛虫缓了口气,而毛毛虫太太的身分立刻大减了价。
不久,倒倒脚太太找上来了,闹了个天翻地覆。毛毛虫又承认了条件,每月给倒倒脚十五块零花,先给两个月的。
拿着三十块钱,她回了乡下,临走的时候留下话:不定几时她就回来!
毛毛虫也怪可怜的,我们刚要这样说,可是故事又转了个弯。他打算把倒倒脚的十五块由新太太的四十块里扣下:他说他没能力供给她们俩五十五。
挣不来可就别有俩媳妇呀,我们就替新太太说了。为这个,每月月底就闹一场,那时候她可还没发明出死半点钟的法儿来。那时候她也不常出去打牌。
直赶到毛毛虫问她:“你有二十五还不够,非拿四十干什么呀?!”她才想出道儿来,打牌去。
毛毛虫没说什么,可是到月底还不按全数给。她也会,两三天的不起床,非等拿到钱不可。
拿到了钱,她又打扮起来,花枝招展的出去,好像什么心事也没有似的。“你是买的,我是卖的,钱货两清。”她好象是说。又过了几个月,她要生小孩了。
毛毛虫讨厌小孩,倒倒脚那儿已经有三个呢,也都是他的“吃累”。他没想到新太太也会生小孩。毛毛虫来了个满不理会。爱生就生吧,眼不见心不烦,他假装没看见她的肚子。到快生小孩那两天,倒倒脚来了。她服侍着新太太。毛毛虫觉得是了味,新太太生孩子,旧太太来伺候,这倒不错。
赶到孩子生下来,旧太太的报仇的机会到了。
她安安顿顿的坐在产妇面前,指着脸子骂,把新太太骂昏过去多少次,外带着连点糖水儿也不给她喝。
骂到第三天,她倒倒着脚走了,把新太太交给了老天爷,爱活爱死随便,她不担气死新太太的名儿。
新太太也不想活着,没出满月她就胡吃海塞。
这时候,毛毛虫觉得不大上算了,假如新太太死了,再娶一个又得多少钱,他给她请了大夫来。一来二去的,她好了。
好了以后,她跟毛毛虫交涉,她不管这个孩子。毛毛虫没说什么;于是俩人就谁也不管孩子。太太照常出去打牌,照常每月要四十块钱。
毛毛虫要是不给呢,她有了新发明,会死半点钟。头生儿是这样,第二胎也是这样。
我们听到了这儿,大家倒没了意见啦,因为怎么想怎么也不对了。
我们大家都不敢再提这件事了,提起来心里就发乱。可是我们对那俩孩子改变了点态度,近来每逢我们看见俩孩子在街上玩,就过去拍拍他们的脑瓜儿,有时候也给他们点吃食。
无论如何,我们在他俩身上找到一点以前所没看到的什么东西,一点像庄严的悲剧中所含着的味道。似乎他俩的事不完全在他们自己身上,而是一点什么时代的咒诅在他们身上应验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用“倒倒脚”借代毛毛虫旧太太,这位缠足的旧女性虽然和大学毕业的毛毛虫存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沟通障碍,但她仍深爱着毛毛虫。
B.作为真正新女性的毛毛虫新太太,打扮得挺像样,也烫了卷发,但和毛毛虫更多是人身依附关系。
C.街上的邻居虽然心地善良,热心救毛毛虫太太,但喜欢探听评论他人的隐私,如同鲁迅笔下的“看客”。
D.小说书面语与口语混搭,亦庄亦谐,如“她可还没发明出死半点钟的法儿来”“在这儿,我们的批语就分了岔儿”等。
7.下列对文中大家听到毛毛虫家底细后“怎么想怎么也不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倒倒脚旧太太不对,不应该故意气刚生产的新太太,可是她自己守着活寡,还养着三个孩子。
B.说新太太不对,责备她不管孩子,但她其实是每月40块零花“买”来的,照料孩子又不给她添钱。
C.说毛毛虫不对,可他拼命挣钱,乐不抵苦——旧太太拿着他的钱恨他,新太太也拿着他的钱恨他。
D.大家能够分别从毛毛虫、旧太太、新太太的角度体谅各自的难处,说明他们将心比心,宽容体谅。
8.小说在谋篇布局方面很有特色,请简要说明。(4分)
9.毛毛虫本是蛾类和蝶类昆虫的幼虫,色彩美丽,有的身上有毒刚毛,蜕变时需经历诸多磨难。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男主人公身上具备的“毛毛虫”特性。(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4题。
穷鬼传
戴名世①
穷鬼者,不知所自起。唐元和中,始依昌黎韩愈。愈久与之居,不堪也。为文②逐之,不去,反骂愈。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求人如韩愈者从之,不得。
阅九百余年,闻江淮之间有被褐先生,其人,韩愈流也,乃不介而谒先生于家。曰:“我故韩愈氏客也,窃闻先生之高义,愿托于门下,敢有以报先生。”先生避席却行,大惊曰:“女来将奈何?”麾之去,曰:“子往矣,昔韩退之以子故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其《送穷文》可覆视也。子往矣,无累我!无已,请从他人。”
穷鬼曰:“先生何弃我甚耶?假而他人可从,从之久矣。凡吾所以从先生者,以不肯从他人故也。先生何弃我甚耶!敢请其罪。”
先生曰:“子以穷为名,其势固足以穷.余也。议论文章,开口触忌,则穷于言;上下坑坎,前颠后踬,俯仰跼蹐,左支右吾,则穷于行;蒙尘垢,被刺讥,忧众口,则穷于辩;所为而拂乱,所往而剌谬③,则穷于才;声势货利,不足以动众,磊落孤愤,不足以谐俗,则穷于交游。抱其无用之书,负其不羁之气,挟其空匮之身,入所厌薄之世,则在家而穷,在邦而穷。凡女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
穷鬼曰:“先生以是为余罪乎?是则然矣。然余之罪,顾有可矜.者,而其功亦有不可没也。吾之所在,而万态皆避之,此先生之所以弃余也。然是区区者,何足以轻重先生?而吾能使先生歌,使先生泣;使先生激,使先生愤;使先生独往独来而游于无穷。凡先生之所云云,固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也,其何伤乎?且韩愈氏迄今不朽者,则余为之也。以故愈亦始疑而终安之。自吾游行天下久矣无可属者数千年而得韩愈又千余年而得先生。以先生之道而向往者,曾无一人,独余慕而从焉。则余之与先生,岂不厚哉!”
于是,先生与之处,凡数十年,穷甚不能堪,然颇得其功。一日,谓先生曰:“自余之先生也,而先生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徒以余故也,余亦悯焉。顾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皆以为功于先生也,今已毕致之矣。先生无所用余,余亦无敢久溷先生也。”则起,趋而去,不知所终。
【注】①戴名世:清初桐城人,字田有,一字褐夫,文中被褐先生即指自己。②为文:指韩愈《送穷文》寓庄于谐,文中韩愈认为被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缠身。③剌谬:违背常情、事理。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自吾游行A天下B久矣C无可属者D数千年E而得韩愈F又千余年G而得先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势故足以穷余也”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和《过秦论》中“八州而朝同列”中的“朝”字用法相同。
B.“先生避席却行”中的“行”字,意为“行走”,与《陈情表》中“九岁不行”中的“行”意义相同。
C.“顾有可矜者”中的“矜”,意为“夸耀”,与《陈情表》中“不矜名节”中的“矜”意义相同。
D.“昔韩退之以子故不容于天下”中的“以”,意为“因为”,与《项脊轩志》中“能以足音辨人”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穷鬼跟从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生活了很久,后来韩愈无法忍受,就写了一篇文章赶他走,结果反遭穷鬼辱骂,韩愈死后,穷鬼流落人间。
B.江淮之间的被褐先生,品行高尚,是韩愈之类的人物,所以虽然再三被拒,穷鬼还是坚持托身在他的门下。
C.穷鬼与被褐先生相处几十年,使得先生召笑取辱,穷而无归,不能容于天下,终无所用,穷鬼以此不敢久留,只好匆匆离去。
D.文章借助“穷鬼”之口褒“穷鬼”之功,表明“穷”不但无害于人,反而有助于锻炼放荡不羁的性格,激发慷慨激昂之气,成就不朽的名声。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①窃闻先生之高义,愿托于门下,敢有以报先生。(4分)
②而先生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徒以余故也(4分)
14.请概括出穷鬼认为“被褐先生”不该拒绝他的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古风(其十)
唐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鲁连台①
清 屈大均②
一笑无秦帝③,飘然向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注】①鲁连台:后人为纪念鲁仲连而筑。鲁连,即鲁仲连,战国时齐人,终生不仕。游赵国时,力斥尊秦为帝的主张,促使赵国决心死拒。秦将获知,退兵五十里。又因信陵君带兵救赵,秦兵遂去。赵平原君以重金酬谢,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辞而去。②屈大均(1630-1696),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曾积极参与反清活动。③无秦帝:使秦王不能肆意称帝。
15.下列对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诗前八句主要描写鲁仲连其人其事,末两句引之为同调,表示自己也是鲁仲连这样的人物。
B.屈诗“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一联,写登台所见,意在扣题,议论之中,间入写景,使诗境顿然荡开,同时展示了辽远的历史空间。
C.屈诗“天下士”引括了鲁仲连的一段话,“布衣”又点出鲁仲连的平民身份。这里通过对鲁仲连的歌颂,升华为对古今所有鲁仲连的赞美。
D.两首诗都具体详细地叙写了鲁仲连不帝秦、不受赏的内容,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6.两诗都追述了鲁仲连的义举奇功,抒发了赞佩之情。屈大均描写鲁仲连的诗句,大有白诗风范,但又独出机杼。请结合屈诗内容做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
(2)姜夔的《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花开无人赏,移情入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贺知章曾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甲)方言传递一方缱绻乡音,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赓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而今,能够真正熟悉方言的年轻人已是 ① ,更不要说身口相传了。
2021年底,首部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乙)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与前作可谓 ② ,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的苏州)(丙)的独特韵味,作品上线后就 ③ ,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由此看来,当下的方言保护更应该调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形式,用智能手段转变语言文化传播每况愈下的态势,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面对语段中画横线处的标点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处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贺知章的话。此处属句中的引用,句号可放在后引号的后面。
B.乙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和括号的作用类似。
C.丙处的括号使用正确,此处表示表示注释,对其前面内容的补充说明。
D.丁处的顿号使用错误,“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等词在句中作谓语,因此两个顿号要改为逗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春和夏似乎着意在色彩上铺陈,堆红叠绿,难免流于形式的浅。秋更多的时候是属于听觉的,那些声音,或清越或铿锵,从色彩深处突兀出来,有破静为动之妙,凸显的是内核之美。
倚灯夜读时,常有唧唧虫声自院墙根下穿庭入户而来,惯来人们形容它的叫声是“唧唧,唧唧”,其实不是这样断句的。它的每一个句子里恐怕有十来个“唧”字,不紧不缓地连成一气,最后一个“唧”字尾音悠长,像两个省略号后面还接了一个破折号。那虫声清亮,从墙根下传来,浸染着秋的夜气的潮凉和湿润,仿佛一粒粒的露珠,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却原来,这蛐蛐儿是这样一路婉转轻吟着自己长长短短的句子,于幕后走向台前,去抚摸烟火尘民的听觉。蛐蛐的叫声是小美,细碎、悠扬、轻柔,像风过桂花落,覆盖一秋的夜枕。万物的形色和声貌上,从来都附着生命个体的灵魂温度。秋天,总归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丰盈、华美、沉甸甸。穿过浮华的视觉盛宴,且去听听秋声吧。
21.文中画横线语句,如果改写成“秋天总归是一个丰盈、华美、沉甸甸的收获季节。穿过浮华的视觉盛宴,去聆听秋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礼记》有言:“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意思是说,“乐”表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礼”表现的是天地间的秩序。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广泛的学习文化,懂得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他甚至对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习礼仪,就无法立身处世)
“礼”在中华民族文明历史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大到社会公序良俗的形成,小到个人道德行为品质的培养。对于礼,你有着怎样的理解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
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选B,强加因果,原文是“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
2.选A,“相互依存不可分离”错,题写文字可以脱离名胜古迹而存在。
3.选C。张继的《枫桥夜泊》,可谓寒山寺有关中诗文中的绝唱,其地位无与伦比,不可撼动,它让无数人知道了寒山寺的存在。越王台出名,绝不是因为李白这首诗。岳阳楼更出名的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白居易诗中的孤山寺是杭州的孤山寺,不是江苏靖江的孤山寺。
4.同:①材料一认为题写甚至能“化作胜迹的一部分”。②材料二则认为题刻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塑造胜迹也有一定的意义。二者都认为题写和题刻对胜迹的流传有一定的意义。
异:①材料一认为题写甚至能“取胜迹而代之”。②材料二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
5.①题写的名胜古迹往往已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题写者只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比如《阿房宫赋》里的阿房宫在杜牧写作时已经不存在,写作是杜牧自己的需要。
②题写是对名胜古迹的补偿与替代。如《阿房宫赋》增加了阿房宫的文化价值,使阿房宫成为文本化的胜迹,在文本书写中内涵更为丰富。
③题写胜迹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代了胜迹本原,并以其它方式介入后世的修建与景观重构。如现今阿房宫遗址的受重视与开发,与杜牧的《阿房宫赋》不无关系。
④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阿房宫赋》在现代不断更新着读者对阿房宫的体验与想象。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材料一的观点集中体现在最后一段,核心语句是“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以下语句都是具体解说。
6.D(A选项倒倒脚并不爱毛毛虫,从她与毛毛虫大闹要钱等情节中可见;B选项,毛毛虫新太太并不是真正的新女性;C选项街上的邻居并非喜欢探听他人的隐私,毛毛虫的历史是老妈子抖啰的。他们也不同于麻木冷漠的“看客”。)
7.D(大家对毛毛虫一家没有“将心比心,宽容体谅”。)
8.①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先叙说了每月月底毛毛虫家的风波以及孩子的状况,再由老妈子讲述他家的底细;②从邻居的有限视角呈现毛毛虫家的故事,以更冷静梳理的方式呈现故事,观察、评点毛毛虫一家,更加真实客观。(每点2分)
9.①他和毛毛虫外形相似,例如“圆葫芦头上一对大羊眼”,走路“曲里拐弯的用身子往前躬”;②毛毛虫色彩美丽,“他”学历和工作都不错;③毛毛虫身上有毒刚毛,“他”不理大家,难以接近;④毛毛虫蜕变时需经历诸多磨难,“他”接受过新文化的教育,反抗包办婚姻,勇于承担责任。但他头脑中仍有不少封建旧思想,他还没有变成时代的“新人”。(每点2分,答出3点满分)
10.CDF
11.C(解析C“不矜名节”中的“矜”怜惜,顾惜,看重,注重。)
12.C(“终无所用,穷鬼以此不敢久留”错,而是认为对先生有益的,如今已经全部完成了。)
13.①窃闻先生之高义,愿托于门下,敢有以报先生。(4分)
私下听说先生有很高的道义,希望托身在(您的)门下,有什么用来报答先生。
评分标准:窃,私下。托:托身,寄托。报:报答。每点各1分。整体通顺得1分。
②而先生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徒以余故也(4分)
先生却不能被天下人所容纳,招来讥笑侮辱,穷困没有归所,只因为我的缘故。
评分标准:于,表被动。召:招来,招致。归:归所,归宿。徒:只是。每点各1分。
14.请概括出穷鬼认为“被褐先生”不该拒绝他的理由。(3分)
不应拒绝的理由:①先生保持个性,激发慷慨之气,成就愤世嫉俗之文。②韩愈至今名声不朽,也是他的原因。③没有一个人愿意跟随被褐先生,只有他愿跟从陪伴先生。
15.D(解析:屈诗没有用具体详细地叙写,只有开头两句)
16.①首联对鲁仲连的形象的描写。与李诗前八句异曲同工。“一笑”与“飘然”,写出鲁仲连洒脱飘逸的人物形象。
②颔联“不屑计其功”与李诗同样表达了对鲁仲连功成不受赏的高标人格的赞颂,但屈诗的反问语气和“不屑”二字将感情表达得更直接更强烈。
③尾联“布衣”二字点出鲁仲连的平民身份,这也是李诗所不曾触及的。屈诗不仅以鲁仲连自比,更是将对历史人物的歌颂,升华为对古今所有胸怀天下的平民志士的赞美,同时“只在”二字包含了对那些国家危亡之际却蝇营狗苟而导致亡国的达官贵人的讥刺。
【试题详解】这个题目要求多角度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点,但落脚点在屈诗。可以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把握,从刻画的人物形象、表达技巧、创作心境等方面入手。
17.(1)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3)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②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异曲同工)
③轰动一时(万众瞩目、引人注目)(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文中是强调熟悉方言的年轻人数量少,可以用“凤毛麟角”,也可以用“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寥寥可数:数量很少。屈指可数:形容数量很少。
第二空,根据语境“其姊妹篇——《姑苏琐记 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可知,文中是说两部作品之间具有内容上的承继关系,可以用“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也可用“异曲同工”。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
第三空,文中指两部影像作品在观众中引起轰动,可以用“万众瞩目、引人注目”或“轰动一时”,万众瞩目:大家十分关注,目不转睛地注视。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轰动一时:形容在一个时期里到处传播,影响很大。
19.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画横线句子共有两处成分残缺的语病:
①句子缺少中心词。根据句子特点可知,“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结构相同,故“城镇化进程”改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的加快”才能与“……的发展”相对应。
②“随着”与“使”的连用,使句子残缺主语,应将“使”或“随着”删除。
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此处属句中的引用,句号不可放在后引号的后面。
21.①文中将“丰盈”“华美”“沉甸甸”等词定语后置,成为独立语,突出强调了秋天的特点;②在形式上,在“秋天”后加逗号,使其独立成句,增加停顿,节奏更轻快,音节更和谐。③“且”和“吧”二字将听听秋声的心情表达得更为迫切。④“聆听”太庄重,“听听”较为口语化,比“聆听”更为随意,表达更轻松自如,与其他部分更为和谐。(每点2分,答出3点满分)
22.通感(比喻)。(1分)作者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将悠扬、轻柔的“虫声”比作风过桂花落,使抽象的声音清晰可感,使“虫声”的特点更为具体、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新颖、生动的印象。(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3.作文(60分)根据202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评分细则赋分。
一.题解:《礼记》中的话主要是从社会公序良俗的角度说的。而孔子的话则主要是从个人道德行为品质的角度去说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角度写作,也可以两个角度都写;可以围绕材料中的这几句话展开论述,也可以自己另立观点进行论述。
礼是指各种礼仪形式,礼节规范。包括人的行为准则,等级制度以及道德规范。礼,它是规范,是限制,它反对一切不讲规则的“自由”。
二.参考立意:
1.礼,既序乾坤,又和人事
2.有礼走遍天下,无礼自寻苦吃
3.构建文明礼貌的社会新风尚,新秩序
4.礼是规矩,能成方圆
5.礼多人不怪
6.礼貌重于礼物
参考译文:
穷鬼,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唐朝元和年间,开始依附昌黎韩愈。韩愈和他相处了很久,不堪忍受他,就写文章(《送穷文》)驱逐他,(他)不走,反而骂韩愈。韩愈死(后),(他)无所归依。流落人间,寻找像韩愈一样的人跟随,找不到。
经过九百多年,听说江淮之间有个被褐先生,这人是韩愈一类(的人物)。于是未经(任何)人介绍就到先生家拜见。说:“我是原来韩愈的门客,私下听说先生有很高的道义,愿意在(您的)门下托身,有什么可以报答先生(您的)。”先生离开座位倒退着走,大惊说:“你来这想要怎么样?”挥手让他离去,说:“您走吧!从前韩愈因为你的缘故,不被天下(人)所接受,招人笑话侮辱,贫穷而没有(一个好的)归宿,他的《送穷文》可以查看到。您走吧,不要连累我!不得已,请托身其他的人吧。”
穷鬼说:“先生怎么这么狠心地抛弃我呢?假如有其他人可以跟随,早就跟随别人了。大凡我之所以要跟随先生的原因,是因为不愿意跟随其他的人。先生怎么这么狠心地抛弃我呢!敢问我有些什么罪过。”
先生说:“您用穷(字)做名字,它的情形必然足以使我穷啊。议论作文章,开口犯忌,在言语上就困窘;上下坎坷,前仰后翻,俯仰之间局促小心,左右为难,在(人世间的路途)行走上就困难;蒙受尘封和诟骂,被人讥讽,担心众人的议论,便在言论上穷于辩护;所做出的行为违常错乱,所追求的(理想)乖张错误,那么在才智方面就穷。名声势利和钱财,不足以让众人羡慕,直率孤傲愤懑,不能和世俗和谐,便在朋友交往游玩方面缺乏。抱着那些没有用的书,背负着放荡不羁的志气,带着空无一物的身体,进入所厌恶鄙薄的世间,那么在家是穷,在国(也)是穷。你足够用来使我困窘的地方,我不能全部数到,只是举个大概罢了。”
穷鬼说:“先生把这当作我的罪吗?这的确是这样的。但我的罪,却有可以值得夸耀的地方,我的功劳也是不可埋没的啊。我所到之处,人间百态都躲避了,这就是先生之所以抛弃我的原因啊。然而区区小事,怎么足以左右先生你呢?而我可以使先生你放歌,让你哭泣;使你激动,让你愤懑;让先生您在无穷(的知识、真理海洋)之中(遨游)独来独往。凡是先生所说的,本来就是我用来报效先生的啊,那怎么会是伤害呢?况且韩愈至今(声名)不朽的原因,就是我造就的啊。因为这个原因韩愈也是先是怀疑最后信服(我的啊)。从我漫游天下这么久了,没有可以倚靠的人。几千年找到韩愈,又(过)一千多年找到先生。自沿着先生的理想追求的。(天下之大)竟然没有一个人,只有我崇拜您而跟随您啊。那么我对先生您,难道不是很厚待吗!”
从此,被褐先生和他相处,总共几十年,穷困得不能忍受,然而颇得它的好处。一天,穷鬼对先生说:“自从我到先生这里,先生不能被天下人所容纳,招来讥笑侮辱,穷困没有归宿,只因为我的缘故,我也怜悯你啊。只是我所用来效力于先生的,我认为对先生有益的,如今已经全部完成了。先生没有用得着我的地方了,我也不敢长久打扰先生了。”说完就起身,匆匆离开,不知到哪里去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