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 课件(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 课件(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林庚
说“木叶”
学习目标
1.学会筛选信息,抓关键句,理清文章脉络
2.比较赏析诗句、概念,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学会运用暗示性解读诗歌的意蕴
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由闻一多先生设计封面、俞平伯先生写序。
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贺知章的名诗《咏柳》,是因为他的挖掘,才入选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
夯实基础
不落于言筌 冉冉 涔阳
袅袅 迢远 陆厥
寒砧 柳恽 橘徕
桅杆 庾信 亭皋
门闩 灼灼 窸窣
照浦 万应锭
quán
niǎo
zhēn
wéi
shuān

rǎn
tiáo
yùn

zhuó
dìnɡ
cén
jué
lái
ɡāo
xī sū
1.字音字形
2、词语积累
袅袅——
灼灼——
寒砧——
亭皋——
窸窣——
冉冉——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明亮鲜艳的样子。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抓取关键信息,
理清文章脉络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jué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阅读第1段,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任务一:抓取每段关键信息,理清文章脉络
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第1段】:引入“木叶”的话题。
【结论】:
“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引用】:
引用的作用
2.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gāo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yùn 《捣衣诗》 ) “九月寒砧zhēn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
阅读第2段,注意提示性语句,找出段中的关键句。
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yǔ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cén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关键句)
【第2段】古代诗人最喜欢用“木叶”和“落木”两个意象。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 “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第3段】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在“木”这一字上。
阅读第3段,找出段中的关键句。
(关键句)
树叶”挑战“木叶”
“木叶”胜出
“树叶”挑战“叶”
“叶”胜出
“叶”挑战“木叶”
木叶”胜出
“叶”挑战”木”
“木”胜出
一字之差,别有洞天
·设问引路,逐层对比,引人入胜。
4.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dìng”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特征1】:“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阅读第4段,找出段中的关键句,概括“木”的第一个特征。
5.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 周邦彦《满庭芳》 )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木→木头、木料、木板→树干→落叶。
树→树叶
阅读第5段,划出关键句,概括“木”与“树”的诗歌语言暗示性各是什么?
回答了“木”具有第一个艺术特征的原因
6.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wéi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tiáo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阅读第6段,找出段中的关键句,概括“木”的第二个特征。
【特征2】“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思考2:“木”与“树”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是什么?
·研讨第二部分(4-6)
·请你画出第二部分的结构图。


特征
特征:饱满
原因:
联想
特点:
特点:
意境
绵密
意境
一字千里
相差无几
空阔
落叶
暗示性
概念性
树叶
干枯
微黄
干燥
湿润
碧绿
柔软
艺术形象上
疏朗
行文思路
第一层(1-3)发现问题:“木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
第二层(4-6)分析问题:“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
第三层(7)总结全文:小结“木叶”、“树叶”的异同。
论述类文本要能充分地体现出其思维的逻辑性。
·注意文章的基本论证观点与逻辑层次
连接词:
·(1)总结性词语(于是,总之)
·(2)关联词:因为、所以;转折连词(但是;其实、事实上)
·(3)过渡词(还,至于)
·(4)表顺序的词(首先,其次;第一,第二)
·(5)指代词(这,这些)
连接词
1、写文章要从读者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引人入胜。
·2、读议论性的文章,一定要梳理出清晰的文脉。
·①文章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
·②弄清行文的顺序、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③文章运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证观点;
·④抓住体现文章论证思路的连接词。
·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才能读出文章的逻辑之美。
小结
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及意义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比 较
作者认为“高木”与“高树”的表现意蕴有何不同?
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任务二:品味比较,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及意义
意象 诗句 形象 特征 暗示与联想
树叶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
木叶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落叶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落木 辞洞庭兮落木, 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
意象 诗句 形象 特征 暗示与联想
树叶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 饱满、繁茂 绿色、湿润 密密层层
的浓阴
木叶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空阔、疏朗 微黄、干燥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落叶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风吹叶动, 浓阴绵密 可能碧绿柔软、可能深黄湿润 层层密密、
浓荫满地
落木 辞洞庭兮落木, 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 比木叶更显空阔,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 干燥, 几乎没有叶子 斩断柔情
对比
引用
诗歌语言形象上的暗示性
树叶
饱满
木 叶
疏朗绵密
高木
空阔
黄叶
残败
落叶
柔美
诗歌语言文化上的暗示性
《九歌》
忠爱缠绵
《月赋》
君臣相得
《临江王士节歌》
《渡河北》
《古意》
《捣衣歌》
悲秋报国
羁旅思乡
征夫怀人
思妇闺怨
古意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传统主题: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家庭环境华丽温馨,反衬生活冷落凄清
·思考:“催木叶”能不能换成“催树叶”?
·树叶一丰沛,木叶—空落
·苦苦相忆十年,内心是多么空虚寂寞,正如这空落的木叶景象。
·主宾倒置:木叶催寒砧
·木叶本是自然调零,不用寒砧催
暗示性来自形象
杜甫的学习与创造
屈原“木叶”
忠爱缠绵
杜甫“落木”
学习:忠爱缠绵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无边落木萧萧下
“木叶”忠爱缠绵的精神尚在,但是“落木”却有 了一丝绝望的气息。
杜甫的“落木”对屈原的“木叶”的 继承不仅是形象和文化上的继承,更是两人精神人格的共鸣;而其创造,就是缠绵虽不改,绝望却已生。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暗示性
丰富性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宋·梅尧臣
拓展延伸,迁移内化
谈论交流
以“流水”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 阻隔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 绵绵愁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历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闲适悠然的自然风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世事无常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 相思
”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巩固练习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寄托相思,思乡怀人
清幽的气氛,烘托诗人悠闲的心情
寄托哀思,诗人心境的写照
比喻品质高洁
谈论交流
以“月”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小试牛刀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
·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群木昼阴静。(韦应物《夏景园庐》)
·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千的感觉。——陈友琴《温故集》
你怎么看?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说“木叶”》刊于1958年3月16日《光明日报》
对“木叶”特征的再认识,基于更全面的数据,更多类型的诗句;时代在向前发展,对许多问题会有新的认识,特别是通过新的科技手段,能帮助人们更全面的认识问题。
人们的不同理解,更有助于全面认识问题。
先要尽可能全面地占有资料或收集更多的材料,从中条分缕析;不断吸收他人的见解,辩证地看待问题。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