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2解析三大诉讼(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框主要阐述了诉讼的部分法律知识,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明确诉讼的特点、类型以及如何进行诉讼,从而学会在社会实际经营和消费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自身合法权利,不损害他人合法权利。本框题共设两目:第一目是诉讼及其特点,第二目是诉讼的主要类型。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解析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形式诉讼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与法治意识素养,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二、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对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对于“解析三大诉讼”的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教学目标制定如下:通过学习,学生掌握诉讼、诉讼法的科学内涵,熟知我国的诉讼法的基本要求,能够借助于具体实例,学以致用,把法治作为学习、生活、工作的准则和指南,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治理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与公共参与核心素养。1. 政治认同:认同人民法院依法审判的权威。2. 科学精神:掌握诉讼、诉讼法的科学内涵。3. 法治意识:全面掌握我国的诉讼法,熟知诉讼法的基本要求。4. 公共参与:借助于具体事例,掌握诉讼的特点和类型。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课以“如何正确认识诉讼,解决矛盾纠纷?”为总议题,设置“怎么理解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怎么分辨诉讼的三大类型?”两个子议题,带领学生对“解析三大诉讼”进行深入学习探究。在教学中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当今时政和当下热点,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素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发展的特点,运用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创设情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设计重点,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从当下生活出发,探索学习诉讼、诉讼法等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精神,认同依法治国。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诉讼、诉讼法的内涵、特点诉讼的内涵:- 是一种法律程序,通过法院解决争议。- 涉及当事人之间的权益争端。诉讼的特点:- 公权性:由国家司法机关主导。- 程序性:遵循特定的程序和规则。- 强制性:具有法律约束力。- 终局性:裁决一般是最终的解决方式。诉讼法的内涵:- 规定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 包括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诉讼法的特点:- 规范性:明确诉讼的流程和要求。- 保障性: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公正性:确保诉讼的公平和公正。- 权威性: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2)、 难点:诉讼的类型诉讼类型的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准确判断:准确判断具体案件适用哪种诉讼类型并非易事,需要对不同诉讼类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有深入了解。2. 界限模糊:某些案件的性质可能较为复杂,界限不明显,使得确定诉讼类型变得困难。3. 混合因素:一些案件可能涉及多种法律关系和权益,需要综合考虑确定恰当的诉讼类型。4. 法律变更:随着法律的更新和变化,对诉讼类型的理解和适用也可能发生变化。5. 实际情况复杂:现实生活中的案件情况各异,可能存在特殊因素影响诉讼类型的选择。6. 证据收集:不同诉讼类型对证据的要求和证明标准也有所不同,这增加了确定诉讼类型的难度。7. 法律适用:正确理解和运用相关法律规定,以确定适用的诉讼类型。8. 跨领域问题:涉及多个领域的问题可能导致诉讼类型的确定更加复杂。为了克服这些难点,需要:① 深入学习不同诉讼类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② 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和理解。③考虑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和特殊因素。④ 寻求专业法律意见和指导。五、教学过程(一)、导入(3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纠纷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纠纷的途径,进而引出诉讼的概念。(二)、讲解诉讼及其特点(10 分钟)1. 介绍诉讼的定义和作用。2. 详细讲解诉讼的特点,如公权性、程序性、强制性、终局性等。3.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诉讼的特点。(三)、介绍诉讼的主要类型(15 分钟)1. 分别讲解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的概念和适用范围。2. 对比不同诉讼类型的特点和差异。3. 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判断属于哪种诉讼类型。(四)、小组讨论(1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 诉讼在解决纠纷中扮演的角色和重要性。2. 不同诉讼类型的优缺点。(五)、学生发言和总结(10 分钟)1.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2.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六)、案例分析练习(10 分钟)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并确定适用的诉讼类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2. 使用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3. 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理解知识点。4. 导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纠纷事件,如消费纠纷、劳动纠纷、邻里纠纷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纠纷。提出问题:当我们遇到纠纷时,应该如何解决?有哪些途径可以选择?5. 新课教学:- 诉讼及其特点:讲解诉讼的含义,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诉讼的特点。学生能够理解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具有公权性、程序性、强制性、终局性等特点。- 诉讼的主要类型:介绍诉讼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三种类型,并且就三种类型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学生能够掌握三种诉讼类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且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诉讼。6.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诉讼的含义、特点和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7. 课堂练习: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判断属于哪种诉讼类型,并说明理由。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9.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反思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六、板书设计:(一)、标题解析三大诉讼(二)、主体内容1. 民事诉讼- 定义- 适用范围- 特点2. 行政诉讼- 定义- 适用范围- 特点3. 刑事诉讼- 定义- 适用范围- 特点(三)、对比分析1. 三种诉讼的相同点2. 三种诉讼的不同点(四)、总结强调三大诉讼的重要性(五)、示例列举一些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诉讼类型的应用场景在板书设计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效果:1. 清晰的布局: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内容,使板书易于阅读和理解。2. 重点突出:使用不同的颜色、字体或标记来突出重点内容。3. 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文字,简洁地表达关键概念和要点。4. 适当配图:可以使用简单的图示或图表来辅助解释。5. 留出空间:为后续的补充和讲解留出足够的空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