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课件(共4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登泰山记》课件(共4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姚鼐
「」
中国五岳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
山东省泰安市
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名言积累
孟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杜甫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李斯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之称。
泰山
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
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
与方苞、刘大櫆同为“桐城派”代表人物,并称“桐城三祖”。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走进作者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康熙年间,经方苞、刘大櫆(kuí)、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因三人都是桐城人,皆擅古文辞,故称桐城派。
他们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辞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桐城派
“义理”,是指当时的理学思想,主要来自宋学;
“考据”,是指文章要有实据,避免空泛,主要来自汉学;
“辞章”,是指文章还要有结构、文字、音韵上的文学之美。
“义理”要求言之有物,有思想性;“考据”要求立论扎实,有说服力;“辞章”要求字通句顺,有艺术性。姚鼐认为三者的统一才是最高最美的境界,“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继;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当然,三者有轻有重,考据、辞章要为义理服务。
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统一
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姚鼐先是被推荐为记名御史。隔年(1773)又荣入四库馆。正当升迁有望之际,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天,姚鼐毅然作别官场,借衰病和养亲之名辞去刑部郎中及四库馆纂修官等职,告归田里。
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
登泰山记
古代一种散文题材,本文属于山水游记
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南面
名作状,向西
北面
名作状,向东
判断句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第一段
北面
南面
济水
汶水

西
古长城
日观峰

阳,山南水北谓之阳。
阴:山北水南谓之阴。
口诀: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以左为东,以右为西
尝试说出这些地名的由来:
衡阳 湘阴 淮阴 汉阴 江左 淮左 陇右
衡阳(南岳衡山之南) 湘阴(湘江之南)
淮阴(淮河之南) 汉阴(汉江之南)
江左(江东) 淮左(淮水以东)
陇右(陇山以西)
文化常识
先写了汶水、济水的分流(面)
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 (线)
然后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出泰山最高峰——日观峰 (点)
概括第一段内容,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总写泰山的地理位置,点出了泰山最高峰—日观峰
作用:作者粗笔勾勒出了几种景色,描绘出了泰山有层次,动静交织的总貌,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铺垫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介词,在

经过
界限
到达

山脚
石阶
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第二段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此段中的几个动词“乘、历、穿、越、至于”蝉联而下,告诉给我们哪些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① “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把作者从京师去泰安的季节、路程和地形交代得清清楚楚。
②表现了旅途的艰苦。“乘风雪”的“乘”字,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
③作者的形象特点:风尘仆仆,不辞辛苦,登山的心情迫切。 。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顺着
判断句
判断句
不到一半
译文: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第二段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补充:穿插考据,学者气质
【环水】水名,又名“梳洗河”。
姚鼐的文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此处正是“考据”之风的体现。这种“考据”将内容与游记、写景相结合,并进行有意识的文学创作,体现了姚鼐对于“学者式”散文之美的追求。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名作状,像门槛一样
几乎
等到
背,覆盖
名作动,照耀
定语后置
夕阳
城市
停留
译文: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第二段
远 近
第二段写了“登山经过”的哪些内容?
山的特点
路程:
石级:
路线:
山顶景色:
四十五里
七千有余
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晚日照城郭
半山居雾若带然
(远)
(高)
(险)
(壮阔)
(雄浑)
(高峻)
上 下
登山的艰难
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根据作者所述,以游踪为线索,简要画出登山路线图。
古长城
日观峰
北面
南面
西谷
京师
齐河
长清




中谷
南麓
泰安


中岭


复循

穿、越
讨论:跟着姚鼐上泰山山巅观赏日落之景,你看到了哪些图景?
苍山负雪图
泰山夕照图
半山居雾图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负”字以动写静,以沉重的动作突显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赋予静态的雪山以人的动态。
“烛”字名作动,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烛光纵微弱,昏黄一缕,暖黄一晕,却给人温暖与生机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视野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山、水、雪、雾、日光、城郭交织构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表现出冬季泰山静穆森严的美。
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
“若带”:比喻(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五更
弥漫
逐渐
天边
定语后置,判断句
掷具
片刻
同“彩”
名作动,向上,升起
(色)纯正
朱砂
有的人
有的(山峰)
鞠躬的样子
第三段
译文:戊申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逐渐见到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中有一线奇异的颜色,片刻之间就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太阳升起,颜色纯红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被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第三段
时间 19:00-21:00 21:00-23:00 23:00-1:00 1:00-3:00 3:00-5:00
时辰 戌时 亥时 子时 丑时 寅时
更点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五夜 甲夜 乙夜 丙夜 丁夜 戊夜
特殊名称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五鼓(五更/五夜):古代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点占24分钟。
晚上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5:00左右。
俗话说:“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
公元纪年法
皇帝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
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可用多个年号。
干支纪年法
一、纪年法
补充文化常识
干支组合可以纪年,可以纪日
朔 (农历每月初一)
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农历日期称谓: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第三段有哪些表示时间变化的字词?
描写了怎样的日出过程?
五鼓

须臾
日上
回视
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日将出
日正出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日上……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
回观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与子颍坐日观亭
时间顺序
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过程
第三段解析
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突出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点?
时间顺序:
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
山顶观日出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展现出一座绚丽壮美、气势宏伟的泰山。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运用什么手法来描写日出?(景物描写手法)
比喻、拟人、
“白若摴蒱”“正赤如丹”用比喻写色彩;
“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动静结合
“扬”“击”“漫”“立”,动静结合营造出风雪交加、云雾弥漫的声势,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
第三段解析
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来泰山顶上的日出?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白若摴蒱”
“正赤如丹”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比喻、拟人、动静结合
日出的景象瞬时变幻,难以描摹。但姚鼐把日出的场面描写得十分壮观,达到了应有的艺术高度。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这天
模糊,缺失
对着
赶得上
译文: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我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第四段
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
古迹:道中石刻
人文景观
岱祠
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
道中石刻
作用: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历史,突出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同“圆”
缝隙
译文: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第五段
形作动,多有,少有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第五段写了哪些自然景观?有什么作用?
三多:
三少:
自然景观
三无:
作用: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
①突出泰山的苍劲峻峭; ②突出泰山冬季的静美。
语言简练,准确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交代记游人,
游记的常用格式。
多石、多平方、多松
少土、少圜、少杂树
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日观数里无树
文章结构脉络
时间、路径
周围山川形势
山顶所见
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建筑
石刻
悠久(略写)
壮观
(详写)
险峻
瑰丽
雄浑
神秀
壮美
总结泰山地理形式、位置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
描写泰山日出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登泰山记
以时间、游踪为序
质疑探究
姚鼐登山有哪些不同寻常之处?
长途奔波
冬日登山
除夕登山
不走常人之路
日落日出的壮丽景象
不畏艰辛
辞旧迎新
坚持自我
希望与力量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写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掷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的句子是“______ __ ___,__________”。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4)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的所在位置,为下面观日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当其南北分者 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 在长城南十五里
(5)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突出了登山之艰险,进一步点明了风雪中登山的特点。
(6)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作者在山顶上远望所见到的景象。
(7)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三句,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8)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 ___”。
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日上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5)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突出了登山之艰险,进一步点明了风雪中登山的特点。
(6)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作者在山顶上远望所见到的景象。
(7)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三句,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8)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 ___”。
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日上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9)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10)《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