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0月独立作业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0月独立作业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0月独立作业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2023七上·金东月考)在一幅浙江省地图上,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4厘米,而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8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A.1:45 B.1:450 C.1:4500000 D.1:1800
2.(2023七上·金东月考)某日,体育老师正在进行队列训练,现在同学们面朝正南方,体育老师喊“向左转”。左转后同学们面朝(  )
A.正东方 B.东南方 C.正西方 D.西北方
3.(2023七上·金东月考)社区不具备的功能是(  )
A.政治功能 B.军事功能 C.文化功能 D.经济功能
4.(2023七上·金东月考)我国西北地区的民居建筑“墙体厚,窗子小”,这是因为(  )
A.减轻潮湿度 B.防高温多雨
C.昼夜温差大 D.体现民族特色
5.(2023七上·金东月考)一般来说,聚落可分为(  )
A.乡村与牧村 B.乡村与渔村 C.乡村与林场 D.乡村与城市
6.(2023七上·金东月考)如下图,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那么坡度最缓的是(  )
A.1:15000 B.1:5000 C.1:10000 D.1:1000
7.(2023七上·金东月考)下列图中阴影部分位于西半球、北半球的是(  )
A. B.
C. D.
8.(2019·绍兴)读下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
A.东北流向西南 B.东南流向西北
C.西南流向东北 D.西北流向东南
9.(2023七上·金东月考)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的地区表示的地形类型一般是(  )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10.(2023七上·金东月考)金东区的小王准备利用周末时间去武义牛头山登山。他需要准备的地图是(  )
①金华市交通图
②金华市政区图
③牛头山旅游图
④武义气候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③④
11.(2023七上·金东月考)根据《楚雄日报》的报道,元谋人以其唯一性和独特性被评为“云南十大名片”之首。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元谋人(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生活在中国云南元谋地区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
12.(2023七上·金东月考)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关于“北京人”的历史。他们得出的下列结论哪些是错误的(  )
①已经能够用火
②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③过着群居生活
④能够制作精美的石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2023七上·金东月考)“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水稻作物的耕种。人们饲养猪、狗等家禽,在建干栏式房屋时,使用了卯榫固定横梁,企口拼接木板的工艺,令人惊叹!”这句话是对哪个原始农耕遗址的描述(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山顶洞遗址
14.(2023七上·金东月考)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依据。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②他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③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④他们学会了制作舟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2023七上·金东月考)传说中炎帝教民垦种、制陶、纺织、煮盐,黄帝建造宫室、挖掘水井、制作衣裳,尧鼓励垦种,禹治水除患。这些远古传说(  )
A.有一定依据,有待进一步证实 B.有史料依据,不容辩驳的事实
C.无科学依据,后人的任意想象 D.无科学依据,纯属美好的传说
16.(2023七上·金东月考)《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7.(2023七上·金东月考)“孔子周游列国”“烽火戏诸侯”,与“列国”“诸侯”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8.(2023七上·金东月考)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19.(2023七上·金东月考)他尊与自己有一箭之仇的人为“仲父”,并任用他积极改革,又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四处征战,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他是(  )
A.晋文公 B.越王勾践 C.齐桓公 D.吴王阖闾
20.(2023七上·金东月考)《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
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的统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2分,共60分)
21.(2023七上·金东月考)等高线地形图是地面上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曲线。下图是某地一张局部等高线地形图,请你根据图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的等高距是   米。A、B点之间相对高度是   米,图中①⑤两个山峰比较,海拔更高的是   。
(2)图中数字代表的山地部位名称是:②   ,③   ,⑥   
(3)测得李庄与周庄的图上距离是3.5厘米,李庄与周庄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4)某日中午,周庄的炊烟纷纷飘向李庄此时该地的主要风向是   。这是根据   定向法来确定方向的。
(5)小河有数条支流,其中   (甲、乙、丙)的标注是错误的,原因是   
22.(2023七上·金东月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郭沫若
(1)处于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性原始居民是谁?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什么?居住的房屋样式是图2还是图3?造成图2和图3两处原始居民建筑特点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3)综合材料,请你说说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原始农业对人类文明发展有何意义?
23.(2023七上·金东月考)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着灿若群星的杰出人物,他们为祖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谁?主要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当时谁和他一起打败蚩尤?
(2)请列举“轩辕”的发明三例。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4)材料三反映出禹有何美德?大禹的父亲采用堵塞的办法治理洪水失败,大禹接受教训,终于获得成功。大禹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24.(2023七上·金东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 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家 墨子 ②
③ 庄子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法家 ④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并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上表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请你在表格①②③④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3)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25.(2023七上·金东月考)秦国本是春秋时期偏居一隅、相对落后的诸侯国,而恰恰是这个诸侯国成为一统江山的胜利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认为,农、战是富国强兵的基石。为此,他实行“分户令”,把劳动力全部挖掘出来以投身农、战;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予以免除徭役的奖励。此外,他还招揽移民,开发秦国土地。
——摘编自袁方《商鞅的强秦之计与秦国的政治发展》
材料二
李冰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如左图)。两千多年来该工程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这一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为“强秦”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水利工程的名称。结合所学概括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归纳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4厘米,而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8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是1:4500000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
2.【答案】A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一般定向法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根据题意,体育老师正在进行队列训练,现在同学们面朝正南方,体育老师喊“向左转”。左转后同学们面朝正东方。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有三种方法,一是经纬网判断法,二是指向标判断法,三是通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法,一般范围较小的地图都有指向标,习惯上规定指向标统一指向北。
3.【答案】B
【知识点】社会调查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区的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管理功能。不具备军事功能。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有着相对独立的社会管理体系和服务设施,是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社区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位。社区包含城市社区,又包含农村社区。社区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
4.【答案】C
【知识点】中国的地形、气候
【解析】【分析】 我国西北地区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多沙漠,其房屋特点是墙厚、门窗小,可以防止风沙进入 。其他不是西北地区的特点。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相适应的,印度尼西亚和西双版纳地区气候湿润,房屋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多采用双层和架高的方式,既隔热又便于雨水的排泄。黑龙江省的漠河冬天严寒,墙体厚,注意防寒、保暖,窗子大,采光条件好;沙特阿拉伯地区气候干旱,多沙漠,其房屋特点是墙体高、门窗小,防止风沙进入 。
5.【答案】D
【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一般来说,聚落可分为 乡村和城市。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
6.【答案】A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大的坡度小。给出的四个比例尺中,A比例尺是最小的。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在图幅相同和等高距相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应越小,内容越详细,坡度越大。
7.【答案】C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可以判断出A是北半球,东半球。B是南半球,跨东西半球。C是北半球,西半球。D是南半球,西半球。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南北半球与南北纬度的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北纬),以南为南半球(南纬);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是以30度和60度为界,0°-30°是低纬度,30°-60°是中纬度,60°-90°是高纬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
8.【答案】B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河流发育于山谷,从高处向低处流,根据题中给出的指向标,建立方向坐标,确定河流由东南流向西北。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山谷就是比周围地方低的,所以山谷所穿过的等高线部分向高处凸.而且山谷处会出现河流.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
9.【答案】C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地区表示的地形类型是平原。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分层设色通用的颜色顺序是:海洋用蓝色,平原用绿色,低山丘陵用黄色,山地和高原用棕褐色浅紫色表示积雪、冰川。在不同的等深线之间,用分层设色法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用来表示海底的深度。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绿色越浓,表示地势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雪线以上的地区通常用白色表示。
10.【答案】B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金东区的小王准备利用周末时间去武义牛头山登山。他需要准备的地图是:①金华市交通图,③牛头山旅游图。①③,正确。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 。
11.【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结合所学可知,云南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古人类,这是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故选A项。
元谋人生活在中国云南元谋地区,不是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排除B项。
元谋人会制作工具,但还没有没有进入原始农耕时代,不会种植水稻,排除C项。
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是早期古人类的共性,并非是是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云南元谋人,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云南元谋人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北京人”“结论错误的”,结合所学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会制作打制石器,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结成群体生活,共同劳动,由此可知,①已经能够用火,③过着群居生活,符合北京人的特点,故选C项。
结合所学可知,山项洞人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与北京人一样,只会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还不能制作精美的石器,所以,①③不是北京人的特点,故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京人的相关史实。
13.【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适宜水稻作物的耕种”“建造干栏式房屋”,结合所学分析:
A: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居民会种植水稻,会饲养家畜,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故选A项。
B: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排除B项。
C: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居民主要种植粟,会制黑陶和白陶,排除C项。
D: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靠采集生活,还不会农业,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遗址,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4.【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河姆渡遗址”,根据邮票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稻作农业”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故①符合题意;“干栏建筑”说明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故③符合题意;“划桨行舟”说明河姆渡居民会制作舟船,故④符合题意。综上可知,①③④体现了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故选D项。
根据所学可知,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还没有出现青铜农具,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含有②的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纪纪念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河姆渡遗址的相关史实。
15.【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远古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所以炎帝教民垦种纺织,黄帝建造宫室、挖掘水井尧鼓励垦种,禹治水除患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依据,但不是第一手资料,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故选A项。
远古传说是二手史料,孤证不立,并非是不容辩驳的事实,排除B项。
远古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后人的任意想象,需要科学考证,排除C项。
远古传说无科学依据,纯属美好的传说的看法不正确,只是还有待于考古实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远古传说。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远古传说的相关史实。
16.【答案】A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因此夏朝是中国最早具备“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故选A项。
中国最早具备“小康”之世特征的是夏朝,商朝晚于夏朝,排除B项。
中国最早具备“小康”之世特征的是夏朝,周朝晚于夏朝,排除C项。
中国最早具备“小康”之世特征的是夏朝,秦朝晚于夏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夏商周秦的朝代更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夏商周秦的相关历史知识。
17.【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列国”“诸侯”“西周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分析:
A:禅让制,是部落联盟时代,以传贤为标准的首领传承制度,排除A项。
B:分封制,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故选B项。
C:郡县制,秦朝统一,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度,排除C项。
D:行省制,元朝统一全国,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周分封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西周分封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18.【答案】A
【知识点】运用地图图表描述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结合所学分析:A:司母戊鼎,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故选A项。
B:四羊方尊,结合所学可知,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方尊,排除B项。
C:毛公鼎,结合所学可知,毛公鼎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排除C项。
D:许男鼎,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并非是最重的青铜礼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司母戊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
19.【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任用‘仲父’改革”“‘尊王攘夷’四处征战”“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结合所学分析:A: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但不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排除A项。
B:越王勾践,春秋未期北上争霸,成春秋五霸之一,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C:齐桓公,任用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选C项。
D:吴王阖闾,春秋末期北上争霸,成为春秋霸主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五霸,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春秋五霸的相关史实。
20.【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依据“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反映了周天子威望下降,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故①②正确;依据“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可知,诸侯之间经常战争频繁,争夺霸权,故③正确。综上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社会现象,没有叙述秦国完成国家的统一,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的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争霸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1.【答案】(1)100米;400米;⑤
(2)山脊;鞍部;陡崖
(3)2.1
(4)东南风;指向标
(5)丙;因为这里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不会形成河流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此图的等高距是100米。A、B点之间相对高度是400米,图中①⑤两个山峰比较,海拔更高的是⑤
(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数字代表的山地部位名称是:②是山脊,③是鞍部,⑥是陡崖
(3)、测得李庄与周庄的图上距离是3.5厘米,根据图中给出的比例尺,可以计算出李庄与周庄的实际距离是2.1千米。
(4)、某日中午,周庄的炊烟纷纷飘向李庄此时该地的主要风向是东南风。这是根据指向标定向法来确定方向的。
(5)、小河有数条支流,其中丙的标注是错误的,原因是因为这里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不会形成河流。
【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22.【答案】(1)河姆渡居民;水稻;图 2;自然环境的不同。
(2)半坡原始居民;依据是材料中提到的“彩陶”。
(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知识点】运用地图图表描述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1)居民:根据材料一图1,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居民,处于长江流域,已经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培育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材料一中的图2就属于干栏式建筑。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造成图2和图3两处原始居民建筑特点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半坡人烧制人面鱼纹彩陶盆,所以材料二是郭沫若描述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3)根据所学可知,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居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河姆渡居民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半坡原始居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原始农业的相关史实。
23.【答案】(1)黄帝;黄河流域;炎帝。
(2)华夏民族是由多民族交融、交流而逐渐形成的或多元一体
(3)建造宫室,制造船只,制作衣裳等
(4)公而忘私,与群众同甘共苦。处理问题要方法得当、灵活多变,有创新精神;取得成功必须坚持不懈,具备奉献精神;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等。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运用地图图表描述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1)人物:根据材料一“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结合所学可知,远古传说时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与炎帝大战,最后炎帝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炎黄联盟,所以材料一中的“轩辕”指黄帝。
区域:根据所学可知,黄帝部落生活在黄河流域地区。
人物:远古传说时期,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在涿鹿激战,最终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2)发明:根据所学可知,黄帝,名轩辕,能建造宫室,制造船只,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发明弓箭等等。
(3)特点:根据材料二“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结合所学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多民族交融、交流而逐渐形成的或多元一体。
(4)美德:根据材料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材料体现了大禹公而忘私,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美德。
启示:依据题干“大禹的父亲采用堵塞的办法治理洪水失败,大禹接受教训,终于获得成功”,结合所学可知,处理问题要方法得当、灵活多变,有创新精神;取得成功必须坚持不懈,具备奉献精神;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远古传说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黄帝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华夏民族的形成。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大禹治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大禹治水的相关史实。
24.【答案】(1)①孟子;②兼爱、非攻; ③道家;韩非。
(2)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法家主张改革和法治。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内容:根据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所学可知,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故为①孟子。根据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墨子,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所以②为兼爱、非攻;根据材料一“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反映了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庄子的哲学观点,所家以③为道家。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了专制集权的思想,所以④为韩非。
(2)主题:根据材料二“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由此得出,“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是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
手段:根据所学可知,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法家主张改革和法治。
(3)影响:根据材料三““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诸子百家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诸子学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诸子学术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25.【答案】(1)措施:实行“分户令”;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或奖励军功);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予以免除徭役的奖励(或鼓励耕织);招揽移民,开发秦国土地。(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名称:都江堰。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因素:变法改革,技术创新,重视民生。(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知识点】运用地图图表描述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他实行“分户令”,把劳动力全部挖掘出来以投身农”,由此得出,商鞅实行“分户令”;根据材料一“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予以免除徭役的奖励”,由此得出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或奖励军功);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予以免除徭役的奖励(或鼓励耕织);根据材料一“他还招揽移民,开发秦国土地”,材料表明商鞅招揽移民,开发秦国土地。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名称:根据材料二“李冰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后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作用:根据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的修建,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因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体现了秦国通过变法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材料二体现了兴修水利,变害为利,促进了发展。由此得出变法改革,技术创新,重视民生,有利于推动国家走向富强。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产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因素,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 / 1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0月独立作业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2023七上·金东月考)在一幅浙江省地图上,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4厘米,而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8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A.1:45 B.1:450 C.1:4500000 D.1:1800
【答案】C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4厘米,而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8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是1:4500000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
2.(2023七上·金东月考)某日,体育老师正在进行队列训练,现在同学们面朝正南方,体育老师喊“向左转”。左转后同学们面朝(  )
A.正东方 B.东南方 C.正西方 D.西北方
【答案】A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一般定向法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根据题意,体育老师正在进行队列训练,现在同学们面朝正南方,体育老师喊“向左转”。左转后同学们面朝正东方。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有三种方法,一是经纬网判断法,二是指向标判断法,三是通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法,一般范围较小的地图都有指向标,习惯上规定指向标统一指向北。
3.(2023七上·金东月考)社区不具备的功能是(  )
A.政治功能 B.军事功能 C.文化功能 D.经济功能
【答案】B
【知识点】社会调查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区的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管理功能。不具备军事功能。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有着相对独立的社会管理体系和服务设施,是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社区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位。社区包含城市社区,又包含农村社区。社区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
4.(2023七上·金东月考)我国西北地区的民居建筑“墙体厚,窗子小”,这是因为(  )
A.减轻潮湿度 B.防高温多雨
C.昼夜温差大 D.体现民族特色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的地形、气候
【解析】【分析】 我国西北地区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多沙漠,其房屋特点是墙厚、门窗小,可以防止风沙进入 。其他不是西北地区的特点。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相适应的,印度尼西亚和西双版纳地区气候湿润,房屋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多采用双层和架高的方式,既隔热又便于雨水的排泄。黑龙江省的漠河冬天严寒,墙体厚,注意防寒、保暖,窗子大,采光条件好;沙特阿拉伯地区气候干旱,多沙漠,其房屋特点是墙体高、门窗小,防止风沙进入 。
5.(2023七上·金东月考)一般来说,聚落可分为(  )
A.乡村与牧村 B.乡村与渔村 C.乡村与林场 D.乡村与城市
【答案】D
【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一般来说,聚落可分为 乡村和城市。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
6.(2023七上·金东月考)如下图,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那么坡度最缓的是(  )
A.1:15000 B.1:5000 C.1:10000 D.1:1000
【答案】A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大的坡度小。给出的四个比例尺中,A比例尺是最小的。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在图幅相同和等高距相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应越小,内容越详细,坡度越大。
7.(2023七上·金东月考)下列图中阴影部分位于西半球、北半球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可以判断出A是北半球,东半球。B是南半球,跨东西半球。C是北半球,西半球。D是南半球,西半球。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南北半球与南北纬度的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北纬),以南为南半球(南纬);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是以30度和60度为界,0°-30°是低纬度,30°-60°是中纬度,60°-90°是高纬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
8.(2019·绍兴)读下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
A.东北流向西南 B.东南流向西北
C.西南流向东北 D.西北流向东南
【答案】B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河流发育于山谷,从高处向低处流,根据题中给出的指向标,建立方向坐标,确定河流由东南流向西北。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山谷就是比周围地方低的,所以山谷所穿过的等高线部分向高处凸.而且山谷处会出现河流.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
9.(2023七上·金东月考)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的地区表示的地形类型一般是(  )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答案】C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地区表示的地形类型是平原。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分层设色通用的颜色顺序是:海洋用蓝色,平原用绿色,低山丘陵用黄色,山地和高原用棕褐色浅紫色表示积雪、冰川。在不同的等深线之间,用分层设色法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用来表示海底的深度。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绿色越浓,表示地势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雪线以上的地区通常用白色表示。
10.(2023七上·金东月考)金东区的小王准备利用周末时间去武义牛头山登山。他需要准备的地图是(  )
①金华市交通图
②金华市政区图
③牛头山旅游图
④武义气候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金东区的小王准备利用周末时间去武义牛头山登山。他需要准备的地图是:①金华市交通图,③牛头山旅游图。①③,正确。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 。
11.(2023七上·金东月考)根据《楚雄日报》的报道,元谋人以其唯一性和独特性被评为“云南十大名片”之首。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元谋人(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生活在中国云南元谋地区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
【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结合所学可知,云南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古人类,这是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故选A项。
元谋人生活在中国云南元谋地区,不是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排除B项。
元谋人会制作工具,但还没有没有进入原始农耕时代,不会种植水稻,排除C项。
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是早期古人类的共性,并非是是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云南元谋人,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云南元谋人的相关史实。
12.(2023七上·金东月考)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关于“北京人”的历史。他们得出的下列结论哪些是错误的(  )
①已经能够用火
②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③过着群居生活
④能够制作精美的石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北京人”“结论错误的”,结合所学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会制作打制石器,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结成群体生活,共同劳动,由此可知,①已经能够用火,③过着群居生活,符合北京人的特点,故选C项。
结合所学可知,山项洞人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与北京人一样,只会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还不能制作精美的石器,所以,①③不是北京人的特点,故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京人的相关史实。
13.(2023七上·金东月考)“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水稻作物的耕种。人们饲养猪、狗等家禽,在建干栏式房屋时,使用了卯榫固定横梁,企口拼接木板的工艺,令人惊叹!”这句话是对哪个原始农耕遗址的描述(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山顶洞遗址
【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适宜水稻作物的耕种”“建造干栏式房屋”,结合所学分析:
A: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居民会种植水稻,会饲养家畜,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故选A项。
B: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排除B项。
C: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居民主要种植粟,会制黑陶和白陶,排除C项。
D: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靠采集生活,还不会农业,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遗址,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4.(2023七上·金东月考)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依据。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②他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③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④他们学会了制作舟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河姆渡遗址”,根据邮票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稻作农业”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故①符合题意;“干栏建筑”说明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故③符合题意;“划桨行舟”说明河姆渡居民会制作舟船,故④符合题意。综上可知,①③④体现了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故选D项。
根据所学可知,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还没有出现青铜农具,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含有②的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纪纪念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河姆渡遗址的相关史实。
15.(2023七上·金东月考)传说中炎帝教民垦种、制陶、纺织、煮盐,黄帝建造宫室、挖掘水井、制作衣裳,尧鼓励垦种,禹治水除患。这些远古传说(  )
A.有一定依据,有待进一步证实 B.有史料依据,不容辩驳的事实
C.无科学依据,后人的任意想象 D.无科学依据,纯属美好的传说
【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远古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所以炎帝教民垦种纺织,黄帝建造宫室、挖掘水井尧鼓励垦种,禹治水除患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依据,但不是第一手资料,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故选A项。
远古传说是二手史料,孤证不立,并非是不容辩驳的事实,排除B项。
远古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后人的任意想象,需要科学考证,排除C项。
远古传说无科学依据,纯属美好的传说的看法不正确,只是还有待于考古实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远古传说。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远古传说的相关史实。
16.(2023七上·金东月考)《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A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因此夏朝是中国最早具备“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故选A项。
中国最早具备“小康”之世特征的是夏朝,商朝晚于夏朝,排除B项。
中国最早具备“小康”之世特征的是夏朝,周朝晚于夏朝,排除C项。
中国最早具备“小康”之世特征的是夏朝,秦朝晚于夏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夏商周秦的朝代更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夏商周秦的相关历史知识。
17.(2023七上·金东月考)“孔子周游列国”“烽火戏诸侯”,与“列国”“诸侯”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列国”“诸侯”“西周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分析:
A:禅让制,是部落联盟时代,以传贤为标准的首领传承制度,排除A项。
B:分封制,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故选B项。
C:郡县制,秦朝统一,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度,排除C项。
D:行省制,元朝统一全国,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周分封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西周分封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18.(2023七上·金东月考)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运用地图图表描述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结合所学分析:A:司母戊鼎,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故选A项。
B:四羊方尊,结合所学可知,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方尊,排除B项。
C:毛公鼎,结合所学可知,毛公鼎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排除C项。
D:许男鼎,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并非是最重的青铜礼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司母戊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
19.(2023七上·金东月考)他尊与自己有一箭之仇的人为“仲父”,并任用他积极改革,又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四处征战,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他是(  )
A.晋文公 B.越王勾践 C.齐桓公 D.吴王阖闾
【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任用‘仲父’改革”“‘尊王攘夷’四处征战”“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结合所学分析:A: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但不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排除A项。
B:越王勾践,春秋未期北上争霸,成春秋五霸之一,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C:齐桓公,任用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选C项。
D:吴王阖闾,春秋末期北上争霸,成为春秋霸主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五霸,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春秋五霸的相关史实。
20.(2023七上·金东月考)《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
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的统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依据“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反映了周天子威望下降,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故①②正确;依据“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可知,诸侯之间经常战争频繁,争夺霸权,故③正确。综上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社会现象,没有叙述秦国完成国家的统一,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的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争霸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2分,共60分)
21.(2023七上·金东月考)等高线地形图是地面上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曲线。下图是某地一张局部等高线地形图,请你根据图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的等高距是   米。A、B点之间相对高度是   米,图中①⑤两个山峰比较,海拔更高的是   。
(2)图中数字代表的山地部位名称是:②   ,③   ,⑥   
(3)测得李庄与周庄的图上距离是3.5厘米,李庄与周庄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4)某日中午,周庄的炊烟纷纷飘向李庄此时该地的主要风向是   。这是根据   定向法来确定方向的。
(5)小河有数条支流,其中   (甲、乙、丙)的标注是错误的,原因是   
【答案】(1)100米;400米;⑤
(2)山脊;鞍部;陡崖
(3)2.1
(4)东南风;指向标
(5)丙;因为这里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不会形成河流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此图的等高距是100米。A、B点之间相对高度是400米,图中①⑤两个山峰比较,海拔更高的是⑤
(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数字代表的山地部位名称是:②是山脊,③是鞍部,⑥是陡崖
(3)、测得李庄与周庄的图上距离是3.5厘米,根据图中给出的比例尺,可以计算出李庄与周庄的实际距离是2.1千米。
(4)、某日中午,周庄的炊烟纷纷飘向李庄此时该地的主要风向是东南风。这是根据指向标定向法来确定方向的。
(5)、小河有数条支流,其中丙的标注是错误的,原因是因为这里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不会形成河流。
【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22.(2023七上·金东月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郭沫若
(1)处于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性原始居民是谁?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什么?居住的房屋样式是图2还是图3?造成图2和图3两处原始居民建筑特点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3)综合材料,请你说说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原始农业对人类文明发展有何意义?
【答案】(1)河姆渡居民;水稻;图 2;自然环境的不同。
(2)半坡原始居民;依据是材料中提到的“彩陶”。
(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知识点】运用地图图表描述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1)居民:根据材料一图1,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居民,处于长江流域,已经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培育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材料一中的图2就属于干栏式建筑。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造成图2和图3两处原始居民建筑特点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半坡人烧制人面鱼纹彩陶盆,所以材料二是郭沫若描述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3)根据所学可知,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居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河姆渡居民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半坡原始居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原始农业的相关史实。
23.(2023七上·金东月考)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着灿若群星的杰出人物,他们为祖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谁?主要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当时谁和他一起打败蚩尤?
(2)请列举“轩辕”的发明三例。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4)材料三反映出禹有何美德?大禹的父亲采用堵塞的办法治理洪水失败,大禹接受教训,终于获得成功。大禹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黄帝;黄河流域;炎帝。
(2)华夏民族是由多民族交融、交流而逐渐形成的或多元一体
(3)建造宫室,制造船只,制作衣裳等
(4)公而忘私,与群众同甘共苦。处理问题要方法得当、灵活多变,有创新精神;取得成功必须坚持不懈,具备奉献精神;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等。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运用地图图表描述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1)人物:根据材料一“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结合所学可知,远古传说时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与炎帝大战,最后炎帝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炎黄联盟,所以材料一中的“轩辕”指黄帝。
区域:根据所学可知,黄帝部落生活在黄河流域地区。
人物:远古传说时期,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在涿鹿激战,最终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2)发明:根据所学可知,黄帝,名轩辕,能建造宫室,制造船只,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发明弓箭等等。
(3)特点:根据材料二“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结合所学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多民族交融、交流而逐渐形成的或多元一体。
(4)美德:根据材料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材料体现了大禹公而忘私,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美德。
启示:依据题干“大禹的父亲采用堵塞的办法治理洪水失败,大禹接受教训,终于获得成功”,结合所学可知,处理问题要方法得当、灵活多变,有创新精神;取得成功必须坚持不懈,具备奉献精神;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远古传说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黄帝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华夏民族的形成。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大禹治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大禹治水的相关史实。
24.(2023七上·金东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 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家 墨子 ②
③ 庄子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法家 ④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并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上表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请你在表格①②③④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3)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答案】(1)①孟子;②兼爱、非攻; ③道家;韩非。
(2)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法家主张改革和法治。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内容:根据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所学可知,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故为①孟子。根据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墨子,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所以②为兼爱、非攻;根据材料一“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反映了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庄子的哲学观点,所家以③为道家。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了专制集权的思想,所以④为韩非。
(2)主题:根据材料二“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由此得出,“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是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
手段:根据所学可知,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法家主张改革和法治。
(3)影响:根据材料三““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诸子百家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诸子学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诸子学术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25.(2023七上·金东月考)秦国本是春秋时期偏居一隅、相对落后的诸侯国,而恰恰是这个诸侯国成为一统江山的胜利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认为,农、战是富国强兵的基石。为此,他实行“分户令”,把劳动力全部挖掘出来以投身农、战;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予以免除徭役的奖励。此外,他还招揽移民,开发秦国土地。
——摘编自袁方《商鞅的强秦之计与秦国的政治发展》
材料二
李冰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如左图)。两千多年来该工程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这一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为“强秦”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水利工程的名称。结合所学概括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归纳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因素。
【答案】(1)措施:实行“分户令”;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或奖励军功);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予以免除徭役的奖励(或鼓励耕织);招揽移民,开发秦国土地。(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名称:都江堰。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因素:变法改革,技术创新,重视民生。(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知识点】运用地图图表描述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他实行“分户令”,把劳动力全部挖掘出来以投身农”,由此得出,商鞅实行“分户令”;根据材料一“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予以免除徭役的奖励”,由此得出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或奖励军功);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予以免除徭役的奖励(或鼓励耕织);根据材料一“他还招揽移民,开发秦国土地”,材料表明商鞅招揽移民,开发秦国土地。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名称:根据材料二“李冰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后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作用:根据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的修建,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因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体现了秦国通过变法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材料二体现了兴修水利,变害为利,促进了发展。由此得出变法改革,技术创新,重视民生,有利于推动国家走向富强。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产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因素,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