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课时名称 第三课时 依法收集运用证据—处处留心皆证据1.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时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本节课内容是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课的第三框题。本框主要阐述了诉讼中举证的部分法律知识,目的是要引导学生留心证据,从而学会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自身合法权利,不损害他人合法权利。本框题共有两目:第一目是处处留心皆证据,第二目是主张权利靠举证。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说明不同诉讼中的举证规则,树立正确意识,从而提高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与法治意识素养,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2)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本课时教学内容具有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法治背景,不仅能够发展中学生核心素养更与思想政治学科学生素养中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公共参与高度契合。①指向科学精神:通过学习,知道证据的概念,证据的种类。②指向政治认同:通过学习,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弘扬和践行思想政治课核心价值,自觉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③指向法治意识:通过学习,明确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举证责任承担。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举证对于诉讼成败的意义。④指向公共参与:通过学习,学会收集、保留证据,形成证据意识,提高举证能力。2.学情分析①高中生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阶段,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②打官司、收集证据等概念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对于诉讼中收集证据进行举证的具体内容了解比较零散、琐碎、片面,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法律信仰不高,对法律的社会价值认识不明确,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学习,帮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理解相关知识。③在教学中可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当今时政和当下热点,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素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发展的特点,运用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创设情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3.目标确定(1)描述与分类∶理解证据的含义、分类。(2)解析与论证∶掌握证据的作用、收集与保存证据的必要性。(3)预测与选择∶理解收集与保存证据的要求,明确举证责任、举证基本原则。4.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了解证据的含义、作用、种类,证据的收集和保存的重要性、要求、体现。(2)学习难点正确理解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5.学习活动设计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学生回答预设课堂导入播放视频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猜猜他为何会如此兴奋?学生齐声回答学生观看视频学生举手回答有可能回答喜欢,也可能回答不喜欢。设计意图:引入生活中的真实素材案例,给学生创设逼真教学场景,通过猜疑设问和播放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直奔证据概念主题,强化学生掌握“大概念”。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合作探究引导思考对比总结陈述过渡面对令人深恶痛绝的高空抛物问题,视频中的男子通过多次蹲守,最终拍到了肇事男孩的证据,面对铁证如山,孩子的母亲最终承认了这一事实,也接受了批评教育,消除了安全隐患。什么是证据?所谓证据就是证明的根据。法律上的证据又是什么呢?法律上的证据又被称为诉讼证据,是诉讼过程中用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或者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真实材料。为了加深大家对这一问题理解,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以案说法”。学生根据教材,结合案情资料,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可能会直接找出正确答案,也有可能需要引导才能做出正确解答。学生有可能得不出事实与证据的关系。设置问题串儿引入数据模型开展对比教学展开合作探究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真实情境,设置问题串儿,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感悟证据作用,了解法官判案所依据事实标准,培育学生科学精神。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串儿,自然过度,掌握民事诉讼证据种类,证据的作用、不同证据的证明效力,收集与保存证据的必要性,增强学生法治意识。提出探究问题指导合作探究展示学生想法辨明是否合法设置思维冲突引导得出结论达成课堂创新培育科学精神 增强法治意识议学任务1:你认为这份收条能不能成为有力证据?为什么?用词模糊:可以理解为4月11日还了剩下的2万元欠款;也可理解为4月11日为止还有2万元欠款没还。内容不完整:缺少台头、还款人、收款人、证人等。这份收条不能成为有力的证据。此情此景,老师想请同学们帮拟一份收条,让其成为有力的证据。现在请大家拿出一张纸,开始写收条。老师也请AI大模型豆包帮创作一份收条,呆会儿我们一起来综合对比一下。豆包,请创作一份于某收到胡某3万元还款的收条。大家写好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豆包怎么写的。这是老师给大家的一份收条模板,大家可以对照一下。刚刚我们通过写收条帮助了于某,接下来,你猜猜法院会怎么判决?人民法院在调取证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双方进行了一次测谎,最终认为在胡某未提供其他证据进一步证实的情况下,无法认定其已还清余款2万元,遂判令胡某归还于某借款本息。这事儿终于告一段落。讲到这里,老师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法官判案是以事实为准还是以证据为准?《民事诉讼法》第7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简言之:以证据证明的事实为准。为什么要以证据证明的事实为准呢?生活事实不完全等于法律事实。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多数情况下,法律事实与生活事实可以达成一致,但也有一些生活事实由于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无法成为法律上认可的法律事实。对司法机关而言,证据是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重要手段,是作出正确裁判的依据。因此,证据也是打官司决胜负的关键砝码!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法庭上曾出现过哪些奇葩证据,却发挥了重要作用。视频播放中.......打官司就是打证据,法庭之上,任凭你“巧舌如簧”,也抵不过“证据为王”。英国学者边沁曾言:证据乃司法之基础,也是正义之基础。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证据呢?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民事诉讼中有以下证据:当事人陈述、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电子数据、鉴定意见、勘验笔录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证据种类如此之多,他们的证明效力都一样吗?①一般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传来证据②直接证据的证明力>间接证据③证人经过公证的文书的证明力>一般书证证据如此重要,证据种类繁多。但证据不会从天而降,需要当事人想方设法地去收集。请问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收集证据呢?请看这里,思考:这些证据收集方法,都合法吗?收集的证据一定会被法官采信吗? 先看第一个问题:证据的取得要合法,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的根本性标准在于收集该特定证据的手段与结果是否对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害。如果偷拍、偷录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如窃入别人家中),这种资料就不能作为证据;如果不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则可以作为诉讼证据。在我国,有关证据的法律散见于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等)、司法解释中,中国的司法界曾尝试制定统一的证据法法典,但仍未成功。理论界和实务界在是否制定统一的证据法法典问题上,存在不少争议。因此:期盼加快证据收集立法,早日出台证据法。再看第二个问题:收集的证据一定会被法官采信吗?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都只负责举证,最后由法官综合多种因素采信证据。但证据必须同时具备“三性”,才能被作为定案依据。即: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所以,收集与保存证据非常重要。如果缺乏证据意识,不注意收集和保存证据,一旦发生纠纷,难免处于不利地位。做事要留痕,讲的就是要保留证据。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些保留证据的小贴士供大家参考。①减少现金支付,尽量使用银行卡或者第三方支付。一旦出现纠纷,银行流水和支付凭证是重要证据。借钱给别人,要对方写借条;返还比较重要的东西给别人,要对方写收条。②养成保留票据、合同的习惯。如购物小票、交通票据、营业厅的业务合同,这些日常的合同证据建议保留几个月至一年。③不要轻易删除聊天记录。因为删除相关记录,也同时删除了证据。④养成文字确认的好习惯。无论是借钱还是还钱,现金支付还是转账,支付完成后,不妨给对方发个短信之类的信息,确认之前发生的行为。常言道,打官司就是打证据。法庭之上,任凭你“巧舌如簧”,也抵不过“证据为王”。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实施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高举习近平法治思想伟大旗帜,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法治力量。学生举手回答学生根据教材,结合案情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学生举手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学生观看视频。学生举手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学生举手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学生有可能根据案情资料,提出疑问:面对曾经发生的真实生活事实,当事人找不到或者难以找到有力证据怎么办?学生有可能找出非法收集证据方式和合法收集证据方式。根据课程推进,学生有可能提出:为什么我国当前没有像《民法典》那样的证据法典?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培育学生政治认同,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自觉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法治力量。6.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