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任务2.2 糖类的营养作用及其含量测定教材名称《畜禽营养与饲料》(高等教育出版社)项目2 营养物质的利用任务2.2 糖类的营养作用及其含量测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糖类的组成;掌握糖类的营养作用特点;了解非反刍动物对糖类的消化特点;了解反刍动物对糖类的消化特点;掌握粗纤维的营养功能及影响粗纤维利用率的因素;掌握饲料中粗纤维含量的测定方法。2.技能目标:会合理配制满足动物对糖类需要的日粮;会测定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学时4学时(180分钟)。教学重点1.糖类的营养作用特点;2.粗纤维的营养功能及影响粗纤维利用率的因素。教学难点1.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测定。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探究法。教学过程【课程导入】糖类是植物性饲料的主要成分,占植物性饲料干物质的50%~80%。糖类是畜禽采食量最大、吸收利用最多的能源物质。在本任务的学习中,我们将解决下列问题:糖类为什么又叫碳水化合物?糖类的营养作用有哪些?畜禽是如何消化、吸收、利用糖类的?粗纤维有哪些营养生理作用?影响畜禽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的因素有哪些?【新课讲授】一、糖类的组成与营养作用(一)糖类的组成1.糖类的组成:碳、氢、氧三种元素,其中氢和氧原子数之比恰好与水分子相同,即H:O=2:1,故又称碳水化合物。通式:Cm(H2O)n(n、m为正整数,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2.糖类的分类:(二)糖类的营养作用1.糖类是动物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2.糖类是形成体脂的主要原料。3.糖类是形成体组织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原料。4.糖类为泌乳家畜合成乳糖、乳脂提供原料。二、畜禽对糖类的消化畜禽对糖类的消化因畜种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一)概况糖类在畜禽体内有两种代谢方式,一是葡萄糖代谢,二是挥发性脂肪酸代谢。1.非反刍动物 糖类在畜禽消化管内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等单糖,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肝脏后,参与三羧酸循环氧化供能、合成糖原、合成脂肪等。2.反刍家畜 糖类在瘤胃细菌的作用下,分解成挥发性脂肪酸(VFA),如乙酸、丙酸、丁酸等,也进入肝脏,同样参与三羧酸循环氧化供能、合成糖原、脂肪等。(二)非反刍动物对糖类的消化1.猪、兔 饲料中的一些淀粉首先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和未分解的淀粉到达小肠后,在麦芽糖酶和胰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葡萄糖而被小肠吸收,参加体内代谢。2.禽类 禽类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较差,但对青绿饲料中粗纤维的消化率明显高于秕壳等粗饲料中粗纤维的消化率。3.马属动物 马属动物的盲肠和结肠是消化粗纤维的主要器官。粗纤维在这些部位被分解为挥发性脂肪酸及其他气体,挥发性脂肪酸被吸收利用。马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比牛差,比猪、鸡强。(三)反刍动物对糖类的消化除前胃外,反刍动物消化管各部分对糖类的消化吸收与非反刍动物相同。饲料中的粗纤维在瘤胃中发酵分解为乙酸、丙酸、丁酸三种挥发性脂肪酸。这三种挥发性脂肪酸被吸收后可直接进入三羧酸循环而彻底氧化分解供能。乙酸、丁酸还可以合成短链脂肪酸,乳中的脂肪约有75%是以糖类在瘤胃中发酵产生的乙酸和丁酸为原料而合成的。丙酸可转变为葡萄糖,进而转化为乳糖。三、畜禽对粗纤维的利用(一)粗纤维的营养生理作用1.营养作用:草食动物重要的能源物质。2.填充作用:可填充肠胃容积,使动物食后有饱腹感。生产中可用来降低饲料的营养浓度。3.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刺激消化道黏膜,促进胃肠蠕动、消化液分泌、粪便排出。(二)影响粗纤维消化能力的因素1.不同种类的畜禽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不同。2.日粮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影响对粗纤维的消化。3.饲料加工调制技术的影响。【技能训练】饲料中粗纤维含量的测定一、目的要求二、材料准备三、操作步骤1.试样2.预先脱脂3.除去碳酸盐4.酸消煮5.抽滤6.碱消煮7.抽滤8.干燥9.灰化10.空白测定11.结果计算四、效果评价序号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权重(%) 评价方式1 合作意识 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与小组成员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10 小组自评30% 组间互评30% 教师评价40%2 试样预处理 操作正确,能根据脂肪及碳酸钙的含量正确选择处理方法 103 消煮 操作正确,消煮过程中溶液体积不变 104 抽滤 正确使用抽滤装置 105 干燥 操作正确,干燥至恒重 106 灰化 操作正确,灰化彻底 107 结果计算 结果计算正确 108 安全意识 有安全意识,未出现不安全操作 109 记录与总结 能完成全部任务,记录详细、清晰、总结报告正确并及时上交 2010 合计 100【资源应用】图片视频、多媒体、现场参观、实验室实操等。【课堂小结】糖类广泛存在于植物性饲料中,在畜禽日粮中占一半以上,是供给畜禽能量最主要的营养物质,在畜禽养殖中必须重视糖类的供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