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思维导图知识梳理【知识整合】2 大主题: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2种组织形式:基层群众自治的两种组织形式。3个方面的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人民政协的内容、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的内容。3个职能: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3个有利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5种形式: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实践形式。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和意义。2. 难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和风俗习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多样性。2. 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包括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利等。3. 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1)特点: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作为统-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2)表现: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总之,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而成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必须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2)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的多民族国家。3.我国的结构形式民主 我国行政区 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集中 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1.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平等的旗帜,致力于铲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2)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提醒】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形成了,不是将来时。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1)民族平等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律平等原因: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要求: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义务【特别提醒】这里是各民族而不是各少数民族(2)民族团结原因: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作用: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因: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知识拓展】区分处理民族关系三个基本方针原则 侧重点 注意点 关键词民族平等 在各方面地位平等 ①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②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③都平等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履行义务。 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 “无优劣之分”“权利和义务平等”“尊重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民族团结 民族关系融洽 ①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民族和谐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和睦”“合作”“共同奋斗” “反对民族分裂” “相互离不开”各民族共同繁荣 发展过程中补弱 ①各民族共同繁荣并不意味着各民族同步繁荣。 ②各民族共同繁荣不仅指各民族经济共同繁荣,还包括政治、文化共同繁荣 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加大财政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现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特别提醒】不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聚居”不能用“居住”代替。【特别提醒】地方性的自治权不同于国家主权。法律意义上的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在所辖领土范围内独立处置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权力。对外的独立性和对内的最高性是国家主权的两个基本特征。在国际交往中,我国的主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2)原因: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以及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具体内容a.民族自治地方的层次: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特别提醒】民族乡不算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由全国人大批准建置;自治州和自治县由国务院批准建置b.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特别提醒】民族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不可用“国家机关”代替,不能说自治机关拥有立法权;法院、检察院、监察委都不是自治机关。【特别提醒】自治权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依法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4)前提和基础: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5)特点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②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③国家保障各小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④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和文化的发展。(6)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项基本政治制度。(7)意义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b.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8)完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此:一方面,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特别提醒】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同步发展不能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可以说。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1.原因: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内容: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②四个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专家点评” 1.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2.目的: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努力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以及信仰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的群众之间的团结,将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目标上来。(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内涵: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要求: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特别提醒】政府将各寺院通了公路、网络、电话和广播等,体现了并有利于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①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②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③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特别提醒】如反对梵蒂冈在中国封主教或封圣体现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①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亲润宗教,不断推动我国宗教的中国化。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特别提醒】(1)我们不能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部分宗教教义具有积极进步的作用是对的。(2)信教群众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了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3)邪教不是宗教,邪教的本质是反人民、反社会、反科学的。取缔邪教组织,严惩邪教犯罪,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知识总结】如何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根据材料选择其中内容;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8)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4. 结合案例,深入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5.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民族团结?6. 总结: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民族团结活动。五、教学延伸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民族团结的故事或案例,在下一节课上分享。六、课后检测练习1.不同于原地扶贫而是采取生态移民的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城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流行一句话:“共产党好,黄河水甜”。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所有来自西海固地区移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感谢。由此可见( )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前提②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③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制度保障④贯彻党的相关方针政策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山东省深入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通过人员交流、项目合作、帮扶协作等方式不断加深边疆与内地的沟通往来。近年来,全省13 市共135 家企业参与“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共投资144个项目、616亿元。推动“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有利于( )①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维护国家统一、安全和社会稳定③民族地区依法行使自治权,为实现共同富裕凝心聚力④提升边疆地区资源转化能力,推动各民族平等的实现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某民族自治州开展以“村BA”“村超”为代表的“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民族特色体育赛事活动,擦亮了民族地区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新招牌,各族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攀升。由此可见( )A.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B.民族文化发展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C.该州积极推动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D.各民族依法平等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4.新疆棉以绒长、品质好、产量高著称于世。作为我国棉花生产的地域性标识,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地理条件都为其品质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断优化新疆棉品牌形象,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满足消费者愈发多变而又严格的消费需求。这说明(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②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③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高度自治权④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能够激发内生活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24年央视春晚的歌曲《永恒的诗篇》,将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和蒙古族的《江格尔》三部英雄史诗搬上春晚舞台,生动描摹中华民族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深受观众欢迎。材料表明我国( )A.各民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B.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实现了多元一体C.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中华一家亲D.春晚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奠定坚实基础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56个民族不断交融汇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雪域高原到塞北草原,从天山南北到西南边陲、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民族地区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行。结合材料,运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说明在新征程上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参考解析1.C【详解】①: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的表现,①不选。②: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是不同于原地扶贫而是采取生态移民的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城市,说明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②入选。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并没有为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保障,③不选。④:通过材料,贯彻党的相关政策,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入选。故本题选C。2.A【详解】①②:山东省深入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通过人员交流、项目合作、帮扶协作等方式不断加深边疆与内地的沟通往来。此举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维护国家统一、安全和社会稳定,①②正确。③:材料未涉及民族地区依法行使自治权,③与题意不符。④:材料强调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实现,不是强调推动各民族平等的实现,且我国早已实现民族平等,④排除。故本题选A。3.C【详解】A: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不符合题意。B: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B错误。C:某民族自治州开展以“村BA”“村超”为代表的“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民族特色体育赛事活动,擦亮了民族地区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新招牌,各族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攀升。由此可见该州积极推动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C正确。D:各民族依法平等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4.C【详解】②: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地理条件都为新疆棉品质提供了有力的证明,说明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②符合题意。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断优化品牌形象,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满足消费者愈发多变而又严格的消费需求,说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能够激发内生活力,④符合题意。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不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制度,①错误。③: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高度自治权的是特别行政区,③错误。故本题选C。5.A【详解】A:三部英雄史诗搬上春晚舞台,生动描摹中华民族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深受观众欢迎。材料表明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A正确。B:选项中的“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实现了多元一体”与背景材料无关,B排除。C:选项中的“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中华一家亲”与背景材料无关,C排除。D:选项“春晚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奠定坚实基础”的表述夸大了春晚的作用,D排除。故本题选A。6.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凝聚磅礴力量。②坚持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③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④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