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防电信诈骗安全主题班会
一、背景介绍
电信诈骗已成为威胁人们生活和财产安全的一大隐患。为了增强同学们对电信诈骗的认识和
防范能力,本次班会活动以“预防电信诈骗安全”为主题,旨在提高同学们的警惕性,学会保护自己。
二、班会目的
1.提高同学们对电信诈骗的警惕性,认识其严重性和危害性。
2.增强同学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学会预防和应对电信诈骗。
3.培养同学们自觉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和主动学习了解相关知识的习惯。
三、活动内容
1.讲解电信诈骗案例
通过讲解真实的电信诈骗案例,让同学们了解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段、特点和危害,提高同学们的警觉性。
案例1:红包返利诈骗
2024年1月14日,陈某(男,13岁,学生)称在永兴街道家中收到好友的微信,问其是否要参加公司的活动,得到肯定后,对方将陈某拉入-QQ群并让其发三次红包及多次转帐,完成以上操作后将其拉黑,损失1000元。
案例2:虚假购物诈骗
2024年1月15日,陈某(男,29岁,老师)称通过在抖音上看到可以购买技能证书,添加对方的微信后和对方通过“E签宝”APP签订了购买合同,陈某向对方转账后发现联系不上对方,意识被骗被骗1100元。
案例3:莫名短信有蹊跷 点赞福利不可信
y先生(化名)在手机上收到一条点赞送福利的短信,y先生比较好奇就加了对方微信。通过微信聊天,对方让y先生下载密聊app,称只要跟着操作,就可以赚钱。一听可以赚钱,y先生比较心动,就在星际互娱网站上听他们指导操作,试了几次后,确实有钱赚,y先生就相信对方了。但是在不间断地转账之后,y先生发现平台无法提现了,意识到被骗,遂报警,共计损失价值约58044元。
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段:
①假冒客服
诈骗者冒充银行、电商等机构的客服,通过电话、短信或网络聊天工具联系受害者,谎称受害者账户存在异常、需要验证身份、升级服务等理由,诱导受害者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操作。
②冒充公检法
诈骗者冒充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涉嫌洗钱、贩毒、经济犯罪等为由,要求受害者配合调查,将资金转入所谓“安全账户”,以此骗取受害者钱财。
③钓鱼网站
诈骗者通过发送含有恶意链接的短信或邮件,诱导受害者点击访问。这些链接往往伪装成正规机构网站,诱骗受害者输入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从而实施盗刷。
(2)电信诈骗的特点
电信诈骗是一种犯罪行为,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其主要特点包括:
①调查取证难:电信诈骗通常是在远程、非接触的情况下实施的,这使得调查取证变得相当困难。
②作案方式信息化:诈骗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电话、网络和短信等,进行诈骗活动,使得作案方式更加信息化和便捷。
③作案形式集团化:电信诈骗往往呈现出集团化的特点,诈骗者通常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犯罪行为。
④作案目标广泛化:电信诈骗的目标可以是任何人,包括个人、企业、组织等,诈骗者通常通过广撒网的方式进行诈骗。
⑤赃款流动快速化:电信诈骗的赃款流动非常快速,诈骗者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将资金转移或进行洗钱。
⑥社会危害巨大化:电信诈骗不仅会对受害人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对受害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
同时,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还包括
①空间虚拟化、行为隐蔽化:网络诈骗并不像传统诈骗有具体的犯罪现场,犯罪行为地和结果地点不一致,行为人与受害人无需见面,一般只通过网上聊天、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联系,就能在虚拟空间中完成犯罪。犯罪嫌疑人常常刻意用虚构事实、隐瞒身份加上各种代理、匿名服务,使得犯罪主体的真实身份深度隐藏,从而难以确定嫌疑人所在地。
②低龄化、低文化、区域化:网络诈骗的犯罪嫌疑人作案时年龄均不大,文化程度较低。
且作案人籍贯或活动区域呈现明显的地域特点。犯罪嫌疑人作案时,呈现家族化、集团化发展趋势。
(3)电信诈骗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财产损失:电信诈骗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受害人遭受财产损失。诈骗者通过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等手段,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从而骗取受害人的钱财。这些钱财可能是受害人的积蓄、工资、甚至是借款,对受害人的经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②心理压力:电信诈骗不仅会导致受害人遭受财产损失,还会给受害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诈骗者通常会采用威胁、恐吓等手段,让受害人产生恐慌、焦虑等情绪,从而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
③社会信任危机:电信诈骗的存在会导致社会信任危机。诈骗者通过欺骗手段获取受害人的信任,使得人们对他人的信任度降低,进而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这种信任危机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④犯罪行为的滋生:电信诈骗的存在还为其他犯罪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诈骗者可能会
利用受害人的个人信息进行其他犯罪活动,如信用卡诈骗、身份盗窃等。这些犯罪行为
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安和混乱。
综上所述,电信诈骗的危害十分严重,不仅会对受害人造成财产损失和心理压力,还会对社会信任和经济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共同打击电信诈骗犯罪行为。
2.讨论防范措施
组织同学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防范经验,总结有效的防范措施,提高同学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防范电信诈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提高警惕:不轻信陌生人的电话或信息,对任何涉及个人信息、银行卡、密码等敏感信
息的要求都要特别小心。
②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同时,也要注意保管好个人物品,防止信息泄露。
③核实信息:遇到可疑电话或信息时,要及时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可以通过拨打相关机构或公司的官方电话、搜索官方信息等方式进行确认。
④不轻易转账:对于要求转账的电话或信息,一定要谨慎对待。不要轻易将钱款汇入陌生
账户,确保资金安全。
⑤加强账户安全管理:为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设置复杂程度较高的密码,并定期更换。同时,不要在其他任何网站上设置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
⑥学习防骗知识:通过阅读、观看防骗知识宣传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自己的防骗意识和能力。
⑦及时报警:如果发现自己受到电信诈骗,要及时报警并提供相关证据,以便警方及时处
理。
总之,防范电信诈骗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提高警惕、保护个人信息、核实信息、加强账户安全管理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电信诈骗带来的损失。
3.开展电信诈骗知识竞赛
设计有关电信诈骗的知识竞赛题目,通过竞赛的形式,检验同学们对电信诈骗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四、活动形式
1.讲座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老师进行讲座,讲解电信诈骗案例和防范措施。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让同学们交流防范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互动游戏与知识竞赛
设计有趣的互动游戏和知识竞赛,增加同学们的参与度和兴趣.
五、时间安排
1.开场与介绍(5分钟):简要介绍电信诈骗的严重性和本次班会的目的。
2.讲解电信诈骗案例(15分钟)
3.分组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防范措施,分享经验。
4.知识竞赛(15分钟):开展电信诈骗知识竞赛,检验学习成果。
5.总结与结束语(5分钟):总结本次班会内容,强调预防电信诈骗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身安全。
六、教育成果
通过本次班会活动,预期同学们能够深刻认识到电信诈骗的危害,掌握有效的防范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通过知识竞赛等形式,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了解相关知识的习惯。
七、结束语
电信诈骗日益猖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希望通过本次班会活动,同学们能够深刻认识到电信诈骗的危害,学会预防和应对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电话或信息,学会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