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清明忆英烈清明说由来010203清明话习俗缅怀先烈目录壹清明说由来第部分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地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按《岁月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节简介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封赏了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亲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晋文公与介子推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的由来贰清明话习俗第部分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祭祖扫墓荡秋千荡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叁缅怀先烈第部分·“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这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1942年5月22日写给妻子的家书。写完信三天后,他在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日军的扫荡时牺牲,年仅37岁。那一年,他的女儿小太北只有两岁,他的母亲七年后才知道儿子牺牲。·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这是张自忠的遗信,在1940年5月的枣宜会战中,他作为总司令亲自率部作战,与日军奋战九昼夜,壮烈殉国。·“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吧,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1936年8月2日,母亲赵一曼于车上……”·1935年冬,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为获得东北抗日联军的情报,日军对她施以了长达9个月非人的折磨。牺牲时,赵一曼只有31岁。她唯一不舍的,就是年幼的儿子。这份存在日军审讯档案中的遗嘱,直到1957年才被发现。拓展延伸1、周末去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2、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祭奠自己的先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