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3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
内容导航
第一部分
考情分析:
知要求、明考向、巧预测……
1
第二部分
知识建构:
构建专题整体知识网络
……
2
第三部分
考点突破:
析真题、记核心、明方向……
2
考点一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
……
3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18
真题研析
4
大考向探寻
2
大考向探寻
核心提炼
4
大重点提炼
2
大重点提炼
命题预测
新情境、跨学科
、跨领域
)专题03 生物与环境
新课标要求 考点 考向 命题预测
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思维方式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形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确立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主要考查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食物网、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富集现象、自动调节能力等 考查形式多样,涉及生态系统的模式图、食物网简图、碳循环图解、生物部分相互之间关系图、生物数量(有毒物质富集)柱形图或饼形图、能量金字塔等 一般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方式单独考查。生态系统及相关社会热点也是必考内容
生态系统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保障生态安全
考点一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
考向0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2023 连云港)《礼记 月令》:“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描写的是立夏节气。影响上述生物活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空气 D.土壤
【答案】A
【解析】立夏季节,温度升高,影响各种动植物的活动和生长,所以影响上述生物活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故选:A。
2.(2023 常州)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使用了10只鼠妇,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正确的是(  )
A.纸盒上面全都用纸板盖住
B.纸盒底部都铺细湿土
C.将纸盒放在寒冷的环境中
D.10只鼠妇太多了,改成2只
【答案】A
【解析】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所以要探究的条件为水,就要设置以水为唯一变量设置对照,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而如图所示设计有两个变量光和水,因此本方案修改措施为:纸盒上面全部用纸板盖住,目的是保持变量唯一。
故选:A。
3.(2023 成都)阿拉伯胶树和某些蚂蚁长期生活在亚热带森林中,蚂蚁能保护该树免受其他动物的掠食,而该树又为蚂蚁提供树汁和栖息场所。阿拉伯胶树和这些蚂蚁的种间关系是(  )
A.捕食 B.共生 C.寄生 D.竞争
【答案】B
【解析】蚂蚁能保护阿拉伯胶树免受其他动物的掠食,而该树又为蚂蚁提供树汁和栖息场所,二者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形成共生关系。
故选:B。
4.(2023 滨州)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中不乏与生命现象相关的佳句,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答案】B
【解析】A、诗句中描述的霜叶变红是由于秋天温度降低破坏了枫叶中的叶绿素造成的,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不合题意。
B、诗句中落红化作春泥的现象,与分解者细菌、真菌等有关,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
C、山寺桃花开得晚,是由于山上温度低造成的,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不合题意。
D、向阳花木早逢春,体现了非生物因素阳光对生物的影响,D不合题意。
故选:B。
5.(2023 云南)雷鸟的足部完全被羽,甚至趾底也生有羽毛,有利于其冬季行走于冰雪上。这体现了(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适应环境
【答案】C
【解析】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雷鸟的足部完全被羽,甚至趾底也生有羽毛,有利于其冬季行走于冰雪上,同时也具有保温作用,这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
故选:C。
考向02 生态系统
6.(2023 渝北区)央视《人与自然》栏目中曾记录过以下场景,其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非洲大草原上的一群数以千计的野牛
B.吉林查干湖冬捕活动中捞上来的所有种类的鱼
C.我国建立最早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D.高寒地带的蔬菜大棚内的所有生物
【答案】C
【解析】A.非洲大草原上一群数以千计的野牛只有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因此非洲大草原上一群数以千计的野牛不属于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从吉林省查干湖冬捕活动中捞上来的所有种类的鱼,也只有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我国最早建立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既有生物部分,又有非生物部分,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符合题意。
C.高寒地带的蔬菜大棚内的所有生物,没有非物部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023 长沙)沼气池中的某些细菌能分解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尿中的有机物并产生甲烷。这些细菌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A.非生物部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答案】D
【解析】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沼气池中的某些细菌能分解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尿中的有机物并产生甲烷。这些细菌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
故选:D。
8.(2023 泰安)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X表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并转化为有机物
B.过程Y表示动物和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
C.过程Z表示细菌、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
D.物质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
【答案】D
【解析】A、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因此,过程X表示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并转化为有机物,正确;
B、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因此,过程Y表示呼吸作用,动物和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正确;
C、腐生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的遗传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过程Z表示细菌、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将动、植物体内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正确;
D、物质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物质和能量的流动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循环流动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错误。
故选:D。
9.(2023 苏州)《说苑 正谏》中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在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环节是(  )
A.树 B.蝉 C.螳螂 D.黄雀
【答案】D
【解析】“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其中包含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生态系统的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在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环节是黄雀。D正确。
故选:D。
10.(2023 黑龙江)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下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A、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海洋中的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A不符合题意。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B符合题意。
C、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而不是野生动物。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多,容易产生环境污染问题。C不符合题意。
D、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以沼泽为典型,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考向03 食物链和食物网
11.(2023 石家庄)如图是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模式图,每一个字母代表一种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表示生产者 B.图中没有分解者
C.共有3条食物链 D.B、D是捕食关系
【答案】D
【解析】A、食物链是从生产者开始,由图中可以看到食物链是从A开始的,因此,A表示生产者,正确;
B、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消费者,没有分解者,正确;
C、图中有食物链:A→B→C→F→G、A→D→E→F→G、A→E→F→G,共计3条,正确;
D、图中B和D之间不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属于捕食关系,但两者都以A为食,有共同的食物来源,属于竞争关系,错误。
故选:D。
12.(2023 黑龙江)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
A.草→兔子→狼 B.虫→鸟→鹰
C.光→草→兔子→狼→细菌 D.草→虫→鸟→细菌
【答案】A
【解析】A、草→兔子→狼,从生产者开始,箭头指向捕食者,正确;
B、虫→鸟→鹰,缺少生产者,错误‘
CD、光→草→兔子→狼→细菌,草→虫→鸟→细菌,食物链中没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错误;
故选:A。
13.(2023 自贡)某生态系统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这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如图所示。若有毒物质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的。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这样,越往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越少,储存的能量也越少,就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生物体数量与能量的关系。由图可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丙→乙→丁。根据有害物质的生物富集作用,若该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了,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食物链的末端丁。
故选:D。
14.(2023 邵阳)“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党的二十大以后,国家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正在变为现实。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物成分,A、B、C是乙中存在着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是A→C→B
B.在该生态系统中A和C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甲
D.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汞最多的生物是B
【答案】D
【解析】A、图中,甲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图中的食物链为:甲→A→B和甲→A→C→B,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是甲→A→C→B,错误。
B、观图可知:C以A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B错误。
C、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所以该生态系统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图中的食物链为:甲→A→B和甲→A→C→B,B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有毒物质汞积累得最多是B,D正确。
故选:D。
考向04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5.(2023 南通)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C.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生物圈
D.人类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的影响
【答案】C
【解析】A、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A正确。
B、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B正确。
C、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共同构成生物圈,C错误。
D、人类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的影响。有害处,如: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会污染空气,引起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危害,好处如:可以使城市更美丽、可以保留住一些濒危物种、预防和治理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D正确。
故选:C。
16.(2023 无锡)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下列有关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描述合理的是(  )
A.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草原上的牛群是一个生态系统
C.生物圈内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各自独立,彼此互不相干
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答案】D
【解析】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A错误。
B、草原上的牛群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
C、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密不可分,C错误。
D、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的生物部分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D正确。
故选:D。
17.(2023 牡丹江)地球表层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了(  )
A.城市生态系统 B.淡水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生物圈
【答案】D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D。
18.(2023 烟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相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山水林田湖草沙”属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
C.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D.生命共同体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是自动调节的结果
【答案】D
【解析】A、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山水林田湖草沙”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A正确。
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B正确。
C、生物圈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属于一个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C正确。
D、在一般情况下,生命共同体中即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保持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错误。
故选:D。
提炼一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 对生物影响的常见实例
温度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极地狐和沙漠狐的形态差异很大;动物的冬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雅鲁藏布大峡谷植物的垂直分布不同
水分 仙人掌的叶变成叶刺;沙漠上多不毛之地,近水处出现绿洲;干旱沙漠动植物种类数量少、热带雨林动植物种类多
光 不同深度的海洋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猫头鹰白天休息而晚上觅食;丛林中不同植物的分布层次;蛾类在夜间活动;鸟类换羽;哺乳动物换毛;鲫鱼的背腹颜色不同
二、生物与生物的关系
关系 生物间的作用或关系 实例
捕食 捕食者捕食被捕食者,从而获得营养 狼捕食兔子、猫捕食老鼠
竞争 不同生物之间为争夺资源或生存空间而斗争 “草盛豆苗稀”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获取营养 蛔虫寄生在人体内、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
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存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互惠互利 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地衣、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实例
生物适应环境 竹节虫形态像竹节、骆驼刺根系发达、海豹皮下脂肪很厚、雷鸟羽毛颜色随季节变化、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变化
生物影响环境 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蚯蚓能疏松土壤、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加速岩石的沙化
环境影响生物 “南橘北枳”等
提炼二 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组成 成分及作用
非生物部分 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
生物部分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物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部分
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依据食性将动物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分解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用是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三者缺一不可。
3、生态系统的分类
①按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划分:
自然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海洋、沙漠等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人的作用突出)
②根据所处环境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地球之肺”、“绿色水库”: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肾”:湿地生态系统
提炼三 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1)食物链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①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②位于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③位于食物链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④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环节。
(2)写法:①只能写出生产者(植物)和消费者(动物)。不写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

)②起始环节是生产者
(

)③箭头指向捕食者
(

)④结束于最高级的消费者
举例:如“兔吃草,狐吃兔”可表示为:草→兔→狐
生物营养级别越高,数量和获得的能量越少。(例:草的数量和能量比兔多,兔的比狐的多)
(3)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等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以最高级消费者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2、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要会数食物链条数)
例:图中共有 4 条食物链。生产者是浮游植物,所以写食物链和食物网一定放在首位。虎鲸是最高级消费者,所以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解析:4条食物链具体是:
①浮游植物→鳞虾→须鲸→虎鲸
②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鱼→虎鲸
③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鱼→海豹→虎鲸
④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特点:物质:循环流动,循环利用
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来源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提炼四 生物圈
1、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做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划分,向上可达10千米,向下可深入10千米,生物圈厚度约20千米。)
人类的“立足点”:岩石圈
【跨学科】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语文学科的诗词歌赋相结合
1.苏辙有“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的诗句。下列选项中,与该诗句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一致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B.全球变暖导致珊瑚虫死亡
C.蚜虫滋生造成小麦减产
D.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
【答案】B
【解析】“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体现了非生物因素中的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即环境影响生物。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肥力,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B、全球变暖致珊瑚虫死亡,体现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C、蚜虫滋生造成小麦减产体现了生物因素(捕食关系)对生物的影响。
D、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体现了生物因素(捕食关系)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B。
2.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哪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物的影响(  )
A.空气 B.土壤 C.温度 D.阳光
【答案】D
【解析】我们知道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都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目的是充分的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如果重叠,下面的叶子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进行制造有机物,只会消耗有机物。所以看出是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D。
【新情境】生态系统与科技新闻事件相结合
3.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这里气候干燥少雨,地广人稀。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的原因是(  )
A.物质循环途径多 B.生物的种类数量多
C.营养结构简单 D.没有分解者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营养结构越简单,这种能力就越弱。因此,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的原因是营养结构简单。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这里气候干燥少雨,地广人稀,此生态系统,也有分解者,但生物的种类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物质循环途径少,由此可见,C正确。
故选:C。
4.2023年8月24日,日本将核污水排放到海洋,对海洋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好多人都喜欢吃海鲜,那么在如图食物链中,核污水中的大量有害物质在哪种生物体内积累的最多(  )
A.藻类 B.海鱼 C.虾 D.人
【答案】D
【解析】由分析可知,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多。在食物链“藻类→虾→海鱼→人”中,营养级最高的是“人”,若海洋生态系统被核污水污染,体内有害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人,D符合题意。
故选:D。
5.某同学动手制作了小型生态瓶,瓶内放置的材料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瓶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B.该生态瓶中水草属于生产者,小鱼属于消费者
C.该生态瓶中的食物链为:阳光→水草→小鱼
D.该生态瓶的自动调节能力弱,不能永久维持自身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A、该生态瓶有生物,也有生物生存的环境,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正确;
B、该生态瓶中水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小鱼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生,属于消费者,正确;
C、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无非生物部分,因此,阳光→水草→小鱼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错误;
D、该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少,营养等级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不能永久维持自身的稳定性,正确。
故选:C。
【跨学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利用数学计算的典例
6.一般说,一个环节只能把所获能量的约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据此计算,图中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A.200g B.250g C.500g D.1000g
【答案】C
【解析】图中的食物链为:植物→兔→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猫头鹰自于第三营养级,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图中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20÷20%÷20%=500(g)。
故选:C。
7.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它们的数量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
B.甲、乙、丙、丁及它们的生活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
C.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D.若该生态系统被农药污染,则丁体内的农药浓度高
【答案】D
【解析】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越多,生物的数量也越多。所以,图中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丙→甲→乙→丁,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丙是生产者,甲、乙、丁是消费者,图中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甲、乙、丙、丁及它们生活的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B错误;
C、由A项分析可知,丙是生产者,甲、乙、丁是消费者,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丁的营养级最高,体内的DDT含量最高,D正确。
故选:D。
8.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代表不同生物类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④过程增多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B.图中乙、丙、丁代表消费者
C.甲→乙→丙→丁表示一条食物链
D.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流向丁的能量
【答案】D
【解析】A、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而④过程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A错误。
BC、根据题意分析已知甲是生产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丁是分解者,食物链中不含分解者,所以食物链为甲→乙→丙,BC错误。
D、生态农业能达到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目的。如利用了流向丁的能量可以生产沼气等,D正确。
故选:D。
9.“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下列甲~丙三项事实中,支持这一观点的共有(  )
甲:20世纪70年代,在南极的企鹅等动物体内检测到化学药剂DDT
乙:蒲公英的果实随风飘散
丙:勺嘴鹬每年从西伯利亚经南通迁徙到香港越冬
A.零项 B.一项 C.二项 D.三项
【答案】C
【解析】甲: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这种关联性表现在方方面面。如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关联的。如黄河作为河流生态系统,源自西部源头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河水奔流东区,滋润着沿途的农田生态系统,养育着亿万人口和其他生物。它们沿途还形成湖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携带者陆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质,融入海洋生态系统。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这说明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DT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已加入全球性的物质循环当中。
乙:蒲公英的果实随风飘散,便于蒲公英的繁殖,不能说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丙:勺嘴鹬每年从西伯利亚经南通迁徙到香港越冬,说明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故选:C。
【跨领域】生态系统的知识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10.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吹响了号角。从生产模式上讲,旧动能是“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生产方式,而新动能是“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式生产方式。如图是某生态基地部分简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    ,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作为    。
(2)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图中的    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
(3)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大豆、玉米秸秆通常都被作为燃料燃烧了。而在新动能生产模式中,蘑菇房中的蘑菇和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能将秸秆和粪便等中的    分解成简单物质再供给大豆、玉米利用,这说明生态系统中能够进行    。鸡粪往往被当做有机肥直接投放在农田里,玉米能否直接利用鸡粪中的能量?   。
(4)如果在农田里放养鸡鸭,鸡鸭可吃掉杂草与害虫从而保护了农作物,可见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    。
【答案】(1)大豆、玉米 分解者
(2)大豆、玉米
(3)有机物 物质循环 不能
(4)统一整体
【解析】(1)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大豆、玉米。蘑菇属于分解者。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该生态系统中大豆、玉米属于生产者。
(3)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蘑菇房中的蘑菇和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能将秸秆和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大豆、玉米利用这些无机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说明生态系统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并且这种物质循环可以反复进行。鸡粪是很好的有机肥,但是投放在农田里的鸡粪必须被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才能被玉米等利用。
(4)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如在农田里放养鸡鸭,吃掉杂草与害虫,从而保护了农作物,农作物又可以为鸡鸭提供食物。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考向01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2023 无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B.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都能够得到恢复
C.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D.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比自然因素更大
【答案】C
【解析】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相对稳定,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A错误;
B、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原状,B错误;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即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C正确;
D、有些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不比自然因素更大,D错误。
故选:C。
2.(2023 赤峰)赤峰市元宝山区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是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典型实例,生态恢复工程中最重要的是改良土壤,恢复植被。对该矿区生态系统恢复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矿区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只有土壤
B.改良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繁殖
C.生态恢复过程中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D.随着生态恢复,该矿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逐渐增强
【答案】A
【解析】A.该矿区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有空气、温度、水分、土壤等,A错误。
B.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繁殖都需要适宜的土壤环境,改良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繁殖,B正确。
C.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生态恢复过程中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随着生态恢复,该矿区的物种种类和数量会逐步增多,该矿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逐渐增强,D正确。
故选:A。
3.(2023 眉山)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如下表。据此下列所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25%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可得到适度改善
D.改造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答案】D
【解析】A、菖蒲、芦苇、睡莲都适于生活在水中,说明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A正确。
B、植物种类由20种增加到30种,说明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B正确。
C、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所以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可得到适度改善。C正确。
D、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因此改造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D错误。
故选:D。
4.(2023 贵阳)“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每年春天,在稻田、池塘或溪沟内,常常会见到蝌蚪,而到了夏天,一只只青蛙就会在农田中忙于捕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制造的有机物是动物的食物来源
B.蝌蚪与成体青蛙的形态结构相似
C.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森林强
D.青蛙数量增多时虫的数量会增多
【答案】A
【解析】A、该生态系统中,水稻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属于生产者。可见,水稻制造的有机物是动物的食物来源,A正确。
B、青蛙发育过程属于变态发育,结合分析可知,蝌蚪与成体青蛙的形态结构不相似,B错误。
C、在生态系统中,虽然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或自动调节)能力弱,C错误。
D、青蛙数量增多时,会捕食更多的害虫,则害虫的数量会减少,D错误。
故选:A。
考向02 保障生态安全
5.(2023 长沙)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下列行为不利于维护生态安全的是(  )
A.及时举报破坏环境行为
B.不捡拾野生鸟卵
C.随意放生购买的巴西龟
D.不食用野生动物
【答案】C
【解析】A、及时举报破坏环境行为,能够防止环境被破坏,有利于维护生态安全。A不符合题意。
B、不捡拾野生鸟卵,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护生态安全。B不符合题意。
C、随意放生购买的巴西龟,巴西龟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或由于没有天敌大量繁殖造成外来生物入侵,不利于维护生态安全。C符合题意。
D、不食用野生动物,能够减少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护生态安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2023 青岛)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酸雨会使植物枯萎,影响植物的生长
B.酸雨会使河流酸化,威胁人们的健康
C.酸雨会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
D.酸雨的形成与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无关
【答案】D
【解析】A、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会使植物枯萎,影响植物的生长。A正确。
B、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酸化的水源就会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B正确。
C、酸雨降落到陆地上,可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C正确。
D、酸雨是工厂排放的烟雾造成的,机动车排放尾气也是形成酸雨原因之一,而不是与机动车排放尾气无关,D错误。
故选:D。
7.(2023 凉山州)“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疫情期间,同学们带完的一次性口罩应投入(  )箱。
A. B.
C. D.
【答案】C
【解析】一次性口罩应该属于有害垃圾,应放在有害垃圾箱。
故选:C。
8.(2023 广西)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彰显大国责任担当,我国政府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该目标,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两方面入手。下列举措不利于达成目标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进行垃圾分类
C.倡导节约资源
D.将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答案】D
【解析】A、大力植树造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目标,A不符合题意;
B、进行垃圾分类,有利于改善环境,实现“碳中和”的目标,B不符合题意;
C、倡导节约资源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目标,C不符合题意;
D、将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污染了水源,破坏了环境,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目标,D符合题意。
故选:D。
9.(2023 东营)夏日的微风,带着大自然炽热的生命气息。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理念已根植你的心底。以下表达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提倡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B.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C.开发森林资源,多使用一次性木筷
D.开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
【答案】C
【解析】A、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能减少燃油、燃气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不符合题意;
B、建立自然保护区,将生物连同其生活的环境一起加以保护,这样不但是为了保护珍稀动植物,也包括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故不符合题意;
C、广泛使用一次性筷子,增加了森林的砍伐,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故符合题意;
D、开展生态农业,增加大量的植被,充分利用空间,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提炼一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也叫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虽然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
1、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标志: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各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2、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越强。
提炼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原因: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破坏。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台风等;
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新情境】生态保护知识和国家重大决策的结合
1.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使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为实现“碳中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下列行为不可取的是(  )
A.爱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B.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D.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答案】D
【解析】A、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爱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有利于维持平衡碳—氧平衡,A正确。
B、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B正确。
C、将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维持碳—氧平衡,C正确。
D、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不仅会浪费资源,还会增加碳排放,对保护环境不利,D错误。
故选:D。
【新情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科学重大事件的结合
2.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这里气候干燥少雨,地广人稀。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的原因是(  )
A.物质循环途径多 B.生物的种类数量多
C.营养结构简单 D.没有分解者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营养结构越简单,这种能力就越弱。因此,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的原因是营养结构简单。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这里气候干燥少雨,地广人稀,此生态系统,也有分解者,但生物的种类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物质循环途径少,由此可见,C正确。
故选:C。
3.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数量变化图,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此图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
B.鼠类对草原植被的生长总是不利的
C.食鼠动物与鼠类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一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B
【解析】A、曲线图显示了草原植被、鼠类和食鼠动物的生物数量随着时间的波动情况,这正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体现,A正确;
B、虽然鼠类会啃食植被,但它们的存在也可能会帮助控制其他对草原植被有害的生物,从而对植被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B错误;
C、从曲线可以看出,食鼠动物的数量增加时,鼠类的数量会减少;反之亦然。这正是相互制约的体现,C正确;
D、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题图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一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
故选:B。
4.某小组的同学观察如图后,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①因为蛇的数量少,鼠的数量多,所以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
②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鼠→蛇
③在该生态系统中,草、鼠、蛇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④在该生态系统中,草的数量是最多的
⑤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且逐级递减,一般情况下,级别越低的生物数量越多,级别越高的生物数量越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现象,所以此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①错误。
②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鼠→蛇,②正确。
③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③正确。
④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且逐级递减,一般级别越低的生物,数量越多,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④正确。
⑤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老鼠就会因天敌减少而大量繁殖,会过度啃食草,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⑤正确。
故选:C。
【跨领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
5.“稻田养鱼”这种养殖方式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得到推广,在稻田生态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最终取得稻、鱼双丰收,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此外,在遭遇虫害时,一些水稻会释放某些物质,吸引害虫的天敌将害虫消灭,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并不是只有捕食关系
B.稻田生态系统属于农田生态系统,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
C.水稻和鱼都具有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D.稻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限
【答案】B
【解析】AB.稻田生态系统是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等,故A正确,B错误。
C.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水稻和鱼都具有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故C正确。
D.稻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故D正确。
故选:B。
【新情境】生态的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6.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剧烈喷发。截至1月18日,汤加火山喷发释放的二氧化硫气体达到了40万吨,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酸雨是指pH大于5.6的雨水
B.酸雨可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C.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D.酸雨可以引起水源酸化,影响饮用,威胁人们的健康
【答案】A
【解析】A、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A错误;
BCD、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如大量燃烧煤排出有害气体、汽车尾气等。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酸雨可使河流等酸化,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水生生物死亡;酸雨可以引起水源酸化,用后威胁人们的健康;酸雨可以腐蚀建筑物,使植物枯萎,甚至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BCD正确。
故选:A。
7.为了解不同浓度废旧电池浸出液对金鱼的影响,生物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得到如下表的实验数据,下面与实验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别 加入废旧电池浸出液的量 溶液总量 金鱼数目(饲养方法相同、大小相似) 观察时间 实验结果
Ⅰ 0mL 2000mL 15 7天 全部存活
Ⅱ 50mL 2000mL 15 7天 5天后全部死亡
Ⅲ 200mL 2000mL 15 7天 3天后全部死亡
Ⅳ 500mL 2000mL 15 7天 1天后全部死亡
A.该实验中第Ⅰ组不含废旧电池浸出液起对照作用
B.同一条金鱼最好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实验
C.废旧电池浸出液减少金鱼存活时间
D.废旧电池浸出液浓度越高,金鱼存活时间越短
【答案】B
【解析】A、从表中可得出该实验中第Ⅰ组不含废旧电池浸出液起对照作用,A正确。
B、每个实验组中加入同一条具有偶然性,容易产生误差,会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B错误。
C、从表中数据看出废旧电池浸出液浓度越高,金鱼存活时间越短,C正确。
D、废旧电池浸出液浓度越高,金鱼存活时间越短。说明废旧电池污染物影响了金鱼生存,D正确。
故选:B。
【新情境】生态系统能量的多级利用在生态农业中的表现
8.茶园养鸡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鸡在茶园内活动,可增进茶树植株间通风;鸡啄食园内杂草、害虫,有效减轻了病虫害及杂草的发生;鸡粪能培肥茶园,喂养蚯蚓、昆虫等,如此形成食物链,达到鸡、茶增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蚯蚓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茶树利用
B.“杂草→害虫→蚯蚓→鸡”构成一条食物链
C.茶园中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了茶和鸡
D.鸡粪能为茶树生长提供所需的无机盐
【答案】B
【解析】A.蚯蚓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茶树利用,A正确。
B.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可见,“杂草→害虫→蚯蚓→鸡”中的蚯蚓属于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的构成,B错误。
C.茶园养鸡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由于人类的合理调配,使得茶园中的能量能够持续高效的流向了茶和鸡,C正确。
D.植株生长需要肥料,施肥主要是给植物提供无机盐,植物生长需要较多的无机盐主要是含氮、磷和钾的无机盐。可见,鸡粪能为茶树生长提供所需的无机盐,D正确。
故选:B。
9.到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发现的唯一适合各种生物生存的场所,也是唯一适合人类存的场所,因此,我们有义务保护生物圈。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拟定了一份环保公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
②焚烧农田秸秆
③多种植绿色植物
④骑车或步行上学
⑤为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用餐时尽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⑥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
A.①③⑤⑥ B.①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⑤
【答案】B
【解析】①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正确;
②焚烧农田秸秆,污染大气,不利于保护环境,错误;
③多种植绿色植物,改善环境,正确;
④骑车或步行上学,低碳出行,正确;
⑤使用一次性筷子,浪费资源,错误
⑥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有利于保护环境,正确;
故选:B。
10.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下列措施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
A.要爱护植被,绿色植物可以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B.禁止乱捕滥杀,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提倡垃圾分类,厨余垃圾经发酵技术处理可以变成优质肥料
D.应大力引进外来物种,增加我国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A、绿色植物能保护水土,防风固沙,可以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A符合此理念。
B、禁止乱捕滥杀,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B符合此理念。
C、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C符合此理念。
D、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了当地物种的多样性,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D不符合此理念。
故选:D。(
内容导航
第一部分
考情分析:
知要求、明考向、巧预测……
1
第二部分
知识建构:
构建专题整体知识网络
……
2
第三部分
考点突破:
析真题、记核心、明方向……
2
考点一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
……
3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1
1
真题研析
4
大考向探寻
2
大考向探寻
核心提炼
4
大重点提炼
2
大重点提炼
命题预测
新情境、跨学科
、跨领域
)专题03 生物与环境
新课标要求 考点 考向 命题预测
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思维方式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形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确立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主要考查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食物网、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富集现象、自动调节能力等 考查形式多样,涉及生态系统的模式图、食物网简图、碳循环图解、生物部分相互之间关系图、生物数量(有毒物质富集)柱形图或饼形图、能量金字塔等 一般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方式单独考查。生态系统及相关社会热点也是必考内容
生态系统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保障生态安全
考点一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
考向0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2023 连云港)《礼记 月令》:“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描写的是立夏节气。影响上述生物活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空气 D.土壤
2.(2023 常州)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使用了10只鼠妇,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正确的是(  )
A.纸盒上面全都用纸板盖住
B.纸盒底部都铺细湿土
C.将纸盒放在寒冷的环境中
D.10只鼠妇太多了,改成2只
3.(2023 成都)阿拉伯胶树和某些蚂蚁长期生活在亚热带森林中,蚂蚁能保护该树免受其他动物的掠食,而该树又为蚂蚁提供树汁和栖息场所。阿拉伯胶树和这些蚂蚁的种间关系是(  )
A.捕食 B.共生 C.寄生 D.竞争
4.(2023 滨州)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中不乏与生命现象相关的佳句,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5.(2023 云南)雷鸟的足部完全被羽,甚至趾底也生有羽毛,有利于其冬季行走于冰雪上。这体现了(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适应环境
考向02 生态系统
6.(2023 渝北区)央视《人与自然》栏目中曾记录过以下场景,其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非洲大草原上的一群数以千计的野牛
B.吉林查干湖冬捕活动中捞上来的所有种类的鱼
C.我国建立最早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D.高寒地带的蔬菜大棚内的所有生物
7.(2023 长沙)沼气池中的某些细菌能分解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尿中的有机物并产生甲烷。这些细菌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A.非生物部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8.(2023 泰安)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X表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并转化为有机物
B.过程Y表示动物和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
C.过程Z表示细菌、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
D.物质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
9.(2023 苏州)《说苑 正谏》中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在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环节是(  )
A.树 B.蝉 C.螳螂 D.黄雀
10.(2023 黑龙江)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下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考向03 食物链和食物网
11.(2023 石家庄)如图是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模式图,每一个字母代表一种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表示生产者 B.图中没有分解者
C.共有3条食物链 D.B、D是捕食关系
12.(2023 黑龙江)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
A.草→兔子→狼 B.虫→鸟→鹰
C.光→草→兔子→狼→细菌 D.草→虫→鸟→细菌
13.(2023 自贡)某生态系统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这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如图所示。若有毒物质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2023 邵阳)“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党的二十大以后,国家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正在变为现实。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物成分,A、B、C是乙中存在着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是A→C→B
B.在该生态系统中A和C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甲
D.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汞最多的生物是B
考向04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5.(2023 南通)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C.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生物圈
D.人类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的影响
16.(2023 无锡)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下列有关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描述合理的是(  )
A.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草原上的牛群是一个生态系统
C.生物圈内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各自独立,彼此互不相干
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17.(2023 牡丹江)地球表层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了(  )
A.城市生态系统 B.淡水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生物圈
18.(2023 烟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相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山水林田湖草沙”属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
C.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D.生命共同体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是自动调节的结果
提炼一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 对生物影响的常见实例
温度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极地狐和沙漠狐的形态差异很大;动物的冬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雅鲁藏布大峡谷植物的垂直分布不同
水分 仙人掌的叶变成叶刺;沙漠上多不毛之地,近水处出现绿洲;干旱沙漠动植物种类数量少、热带雨林动植物种类多
光 不同深度的海洋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猫头鹰白天休息而晚上觅食;丛林中不同植物的分布层次;蛾类在夜间活动;鸟类换羽;哺乳动物换毛;鲫鱼的背腹颜色不同
二、生物与生物的关系
关系 生物间的作用或关系 实例
捕食 捕食者捕食被捕食者,从而获得营养 狼捕食兔子、猫捕食老鼠
竞争 不同生物之间为争夺资源或生存空间而斗争 “草盛豆苗稀”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获取营养 蛔虫寄生在人体内、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
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存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互惠互利 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地衣、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实例
生物适应环境 竹节虫形态像竹节、骆驼刺根系发达、海豹皮下脂肪很厚、雷鸟羽毛颜色随季节变化、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变化
生物影响环境 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蚯蚓能疏松土壤、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加速岩石的沙化
环境影响生物 “南橘北枳”等
提炼二 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组成 成分及作用
非生物部分 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
生物部分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物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部分
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依据食性将动物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分解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用是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三者缺一不可。
3、生态系统的分类
①按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划分:
自然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海洋、沙漠等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人的作用突出)
②根据所处环境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地球之肺”、“绿色水库”: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肾”:湿地生态系统
提炼三 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1)食物链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①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②位于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③位于食物链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④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环节。
(2)写法:①只能写出生产者(植物)和消费者(动物)。不写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

)②起始环节是生产者
(

)③箭头指向捕食者
(

)④结束于最高级的消费者
举例:如“兔吃草,狐吃兔”可表示为:草→兔→狐
生物营养级别越高,数量和获得的能量越少。(例:草的数量和能量比兔多,兔的比狐的多)
(3)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等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以最高级消费者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2、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要会数食物链条数)
例:图中共有 4 条食物链。生产者是浮游植物,所以写食物链和食物网一定放在首位。虎鲸是最高级消费者,所以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解析:4条食物链具体是:
①浮游植物→鳞虾→须鲸→虎鲸
②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鱼→虎鲸
③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鱼→海豹→虎鲸
④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特点:物质:循环流动,循环利用
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来源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提炼四 生物圈
1、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做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划分,向上可达10千米,向下可深入10千米,生物圈厚度约20千米。)
人类的“立足点”:岩石圈
【跨学科】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语文学科的诗词歌赋相结合
1.苏辙有“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的诗句。下列选项中,与该诗句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一致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B.全球变暖导致珊瑚虫死亡
C.蚜虫滋生造成小麦减产
D.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
2.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哪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物的影响(  )
A.空气 B.土壤 C.温度 D.阳光
【新情境】生态系统与科技新闻事件相结合
3.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这里气候干燥少雨,地广人稀。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的原因是(  )
A.物质循环途径多 B.生物的种类数量多
C.营养结构简单 D.没有分解者
4.2023年8月24日,日本将核污水排放到海洋,对海洋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好多人都喜欢吃海鲜,那么在如图食物链中,核污水中的大量有害物质在哪种生物体内积累的最多(  )
A.藻类 B.海鱼 C.虾 D.人
5.某同学动手制作了小型生态瓶,瓶内放置的材料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瓶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B.该生态瓶中水草属于生产者,小鱼属于消费者
C.该生态瓶中的食物链为:阳光→水草→小鱼
D.该生态瓶的自动调节能力弱,不能永久维持自身的稳定性
【跨学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利用数学计算的典例
6.一般说,一个环节只能把所获能量的约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据此计算,图中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A.200g B.250g C.500g D.1000g
7.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它们的数量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
B.甲、乙、丙、丁及它们的生活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
C.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D.若该生态系统被农药污染,则丁体内的农药浓度高
8.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代表不同生物类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④过程增多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B.图中乙、丙、丁代表消费者
C.甲→乙→丙→丁表示一条食物链
D.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流向丁的能量
9.“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下列甲~丙三项事实中,支持这一观点的共有(  )
甲:20世纪70年代,在南极的企鹅等动物体内检测到化学药剂DDT
乙:蒲公英的果实随风飘散
丙:勺嘴鹬每年从西伯利亚经南通迁徙到香港越冬
A.零项 B.一项 C.二项 D.三项
【跨领域】生态系统的知识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10.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吹响了号角。从生产模式上讲,旧动能是“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生产方式,而新动能是“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式生产方式。如图是某生态基地部分简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    ,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作为    。
(2)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图中的    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
(3)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大豆、玉米秸秆通常都被作为燃料燃烧了。而在新动能生产模式中,蘑菇房中的蘑菇和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能将秸秆和粪便等中的    分解成简单物质再供给大豆、玉米利用,这说明生态系统中能够进行    。鸡粪往往被当做有机肥直接投放在农田里,玉米能否直接利用鸡粪中的能量?   。
(4)如果在农田里放养鸡鸭,鸡鸭可吃掉杂草与害虫从而保护了农作物,可见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    。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考向01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2023 无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B.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都能够得到恢复
C.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D.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比自然因素更大
2.(2023 赤峰)赤峰市元宝山区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是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典型实例,生态恢复工程中最重要的是改良土壤,恢复植被。对该矿区生态系统恢复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矿区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只有土壤
B.改良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繁殖
C.生态恢复过程中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D.随着生态恢复,该矿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逐渐增强
3.(2023 眉山)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如下表。据此下列所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25%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可得到适度改善
D.改造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4.(2023 贵阳)“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每年春天,在稻田、池塘或溪沟内,常常会见到蝌蚪,而到了夏天,一只只青蛙就会在农田中忙于捕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制造的有机物是动物的食物来源
B.蝌蚪与成体青蛙的形态结构相似
C.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森林强
D.青蛙数量增多时虫的数量会增多
考向02 保障生态安全
5.(2023 长沙)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下列行为不利于维护生态安全的是(  )
A.及时举报破坏环境行为
B.不捡拾野生鸟卵
C.随意放生购买的巴西龟
D.不食用野生动物
6.(2023 青岛)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酸雨会使植物枯萎,影响植物的生长
B.酸雨会使河流酸化,威胁人们的健康
C.酸雨会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
D.酸雨的形成与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无关
7.(2023 凉山州)“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疫情期间,同学们带完的一次性口罩应投入(  )箱。
A. B.
C. D.
8.(2023 广西)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彰显大国责任担当,我国政府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该目标,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两方面入手。下列举措不利于达成目标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进行垃圾分类
C.倡导节约资源
D.将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9.(2023 东营)夏日的微风,带着大自然炽热的生命气息。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理念已根植你的心底。以下表达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提倡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B.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C.开发森林资源,多使用一次性木筷
D.开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
提炼一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也叫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虽然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
1、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标志: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各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2、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越强。
提炼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原因: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破坏。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①自然因素: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台风等;
②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③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新情境】生态保护知识和国家重大决策的结合
1.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使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为实现“碳中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下列行为不可取的是(  )
A.爱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B.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D.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新情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科学重大事件的结合
2.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这里气候干燥少雨,地广人稀。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的原因是(  )
A.物质循环途径多 B.生物的种类数量多
C.营养结构简单 D.没有分解者
3.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数量变化图,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此图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
B.鼠类对草原植被的生长总是不利的
C.食鼠动物与鼠类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一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某小组的同学观察如图后,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①因为蛇的数量少,鼠的数量多,所以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
②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鼠→蛇
③在该生态系统中,草、鼠、蛇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④在该生态系统中,草的数量是最多的
⑤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跨领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
5.“稻田养鱼”这种养殖方式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得到推广,在稻田生态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最终取得稻、鱼双丰收,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此外,在遭遇虫害时,一些水稻会释放某些物质,吸引害虫的天敌将害虫消灭,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并不是只有捕食关系
B.稻田生态系统属于农田生态系统,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
C.水稻和鱼都具有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D.稻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限
【新情境】生态的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6.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剧烈喷发。截至1月18日,汤加火山喷发释放的二氧化硫气体达到了40万吨,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酸雨是指pH大于5.6的雨水
B.酸雨可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C.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D.酸雨可以引起水源酸化,影响饮用,威胁人们的健康
7.为了解不同浓度废旧电池浸出液对金鱼的影响,生物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得到如下表的实验数据,下面与实验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别 加入废旧电池浸出液的量 溶液总量 金鱼数目(饲养方法相同、大小相似) 观察时间 实验结果
Ⅰ 0mL 2000mL 15 7天 全部存活
Ⅱ 50mL 2000mL 15 7天 5天后全部死亡
Ⅲ 200mL 2000mL 15 7天 3天后全部死亡
Ⅳ 500mL 2000mL 15 7天 1天后全部死亡
A.该实验中第Ⅰ组不含废旧电池浸出液起对照作用
B.同一条金鱼最好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实验
C.废旧电池浸出液减少金鱼存活时间
D.废旧电池浸出液浓度越高,金鱼存活时间越短
【新情境】生态系统能量的多级利用在生态农业中的表现
8.茶园养鸡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鸡在茶园内活动,可增进茶树植株间通风;鸡啄食园内杂草、害虫,有效减轻了病虫害及杂草的发生;鸡粪能培肥茶园,喂养蚯蚓、昆虫等,如此形成食物链,达到鸡、茶增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蚯蚓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茶树利用
B.“杂草→害虫→蚯蚓→鸡”构成一条食物链
C.茶园中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了茶和鸡
D.鸡粪能为茶树生长提供所需的无机盐
9.到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发现的唯一适合各种生物生存的场所,也是唯一适合人类存的场所,因此,我们有义务保护生物圈。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拟定了一份环保公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
②焚烧农田秸秆
③多种植绿色植物
④骑车或步行上学
⑤为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用餐时尽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⑥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
A.①③⑤⑥ B.①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⑤
10.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下列措施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
A.要爱护植被,绿色植物可以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B.禁止乱捕滥杀,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提倡垃圾分类,厨余垃圾经发酵技术处理可以变成优质肥料
D.应大力引进外来物种,增加我国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