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掌握婴幼儿人际关系发展的要点
课时 2课时(90 min)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婴幼儿亲子关系发展和同伴关系发展相关知识 (2)掌握促进婴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方法和实际操作 思政育人目标: (1)增强责任之心、仁爱之心 (2)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的品质,提高职业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婴幼儿亲子关系发展和同伴关系发展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促进婴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方法和实际操作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设计 第1节课:课前任务→ 考勤(2 min)→ 案例导入(10 min)→传授新知(18 min)→课堂讨论(15 min) 第2节课:问题导入(5 min)→ 传授新知(20 min)→ 课堂实训(15 min)→ 课堂小结(3 min)→ 作业布置(2 min)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设计意图
第一节课
课前任务 【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扫码观看“亲子瑜伽”和“与同伴交往之培养同理心”视频,预习本课知识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课前任务 通过课前的预热,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的大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考勤 (2 min) 【教师】使用文旌课堂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
案例导入 (10 min) 【教师】讲述“璐璐和思思打架”案例,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遇到案例中的情况,你会怎么解决?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课题:掌握婴幼儿人际关系发展的要点 通过案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授新知 (18 min) 【教师】讲解新知,介绍亲子关系发展的相关知识 一、亲子关系发展 (一)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亲子关系是指婴幼儿与抚养人(指父母)之间的关系。它是婴幼儿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婴幼儿长大后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果个体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正常的父爱、母爱及情感上的满足,他就较难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信任,容易表现出多疑、敏感等性格特征,从而影响正确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可以使婴幼儿具有积极情绪,易于融入集体,有助于婴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健康的亲子相处模式具有示范作用,可以让婴幼儿学习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与他人合作、分享的处事态度。 【课堂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 君君和早教园的其他小孩有些不一样,他看起来非常瘦弱,平时总是穿着脏脏的衣服,性格内向,很少说话。自由活动的时候,他总是躲躲藏藏的,旁边的人说话声音稍微大一些,君君就感到很紧张。有一天中午,君君感冒了,老师打电话让爸爸来接他。结果快到放学时,君君爸爸才来,他还极不耐烦地对君君嘀咕着:“怎么又生病了?净给我添麻烦……” 你认为君君爸爸的做法会对婴幼儿产生哪些不良影响?如果你遇到这种事会如何处理?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分享自己看法 (二)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 1.母乳喂养婴幼儿 母亲应尽可能对婴幼儿进行母乳喂养。母亲的搂抱、皮肤接触、体温、心跳等都能对婴幼儿产生良好的刺激,使婴幼儿获得愉悦、舒适的感觉,有助于建立母子之间的亲密联结。 2.多照料婴幼儿的生活 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和婴幼儿相处。对于双职工家庭,上班时间通常由其他家人或保姆照管婴幼儿,但在下班后,父母应自己动手,给婴幼儿喂饭、穿衣、洗手、洗脸、沐浴等,让婴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3.避免寄养婴幼儿 寄养会导致婴幼儿与父母之间关系疏远。长期寄养会使婴幼儿产生孤僻心理,具体表现为对父母态度冷淡,易与父母发生矛盾和冲突。因此,照料者应避免寄养婴幼儿,即使工作再忙,也要多与孩子接触,多陪陪孩子。 4.与婴幼儿进行亲子游戏 亲子游戏是亲子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拉近亲子关系,还为父母引导和教育婴幼儿提供了机会。照料者应利用空闲时间与婴幼儿一同玩耍,让婴幼儿尽情享受童年的快乐和家庭的温暖,同时,适时引导婴幼儿,培养他的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 【课堂问答】 【教师】提出问题: 经常出差的父母要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录 通过教师讲解、课堂互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和建立亲子关系的方法
课堂讨论 (15 min)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任务: 请设计一款适合2~3岁婴幼儿的亲子游戏,注意游戏过程中需有较多的互动。 【学生】聆听、思考、小组讨论、设计游戏,由小组代表上台发表游戏方案 【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各组的游戏方案 通过小组讨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建立亲子关系的方法的掌握
第二节课
问题导入 (5 min) 【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你认为与同伴交往,对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有哪些积极作用? 【学生】思考、发言 用问题导入,让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传授新知 (20 min) 【教师】总结观点,讲解新知,介绍同伴关系发展 二、同伴关系发展 (一)与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同伴关系是婴幼儿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又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与同伴交往也是促进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1.与同伴交往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求 与同伴交往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求。由于年龄、智力、身心发展水平相近,婴幼儿与同伴有相同或相近的兴趣,在交往时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如果没有正常的同伴交往,不能和他人建立友情,婴幼儿就会产生孤独感和孤僻行为,这会对婴幼儿身心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与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婴幼儿形成自尊、自信、自强和自爱的人格,并为婴幼儿提供独立应对世界、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促进婴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合理、积极的自我期望。 2.与同伴交往是促进婴幼儿成长的重要手段 在照料者教给婴幼儿交往规范之后,婴幼儿需要通过与同伴交往来实践、体会和调整这些规范,最终才能掌握。同时,婴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会习得交往技能、获得社交地位,这些都将为其成年后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此外,与同伴交往还是婴幼儿最好的学习途径。每个婴幼儿都有自己的优点,与同伴交往为婴幼儿提供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 (二)0~3岁婴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1.1岁以前婴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6月龄前,婴幼儿能够注视同伴,并能相互触摸和观察。在这个阶段,婴幼儿与同伴接触的行为并不具有社会意义,他们仅仅把同伴当作物体或玩具,只会做出抓对方的头发、脸等单向性行为,这是与同伴交往的第一步。 出生后7个月左右,婴幼儿看见旁边的婴幼儿,会微笑并发出“咿呀”的声音,这种互动已经具有了社会意义。出生后10个月左右,婴幼儿之间开始出现某些应答行为,即一个婴幼儿的社交行为会引起另一个婴幼儿的回应。例如,一个婴幼儿冲着另一个婴幼儿微笑、说话、拿走玩具、递给玩具、抚摸或轻拍对方时,另一个婴幼儿会留意这些行为,并以微笑、注视、说话或递玩具等方式做出回应。由此,婴幼儿之间产生了简单的交往。 2.1~3岁婴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随着婴幼儿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婴幼儿与同伴游戏的频率明显高于与父母游戏的频率,并且婴幼儿之间会出现交往行为,也会出现一些争执。 【课堂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 在早教园自由活动中,3岁的桐桐突然“哇”的一声哭起来了,陈老师连忙走过去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桐桐流着眼泪指着一旁的浩浩说:“他抢了我的玩具,还推我。”浩浩一脸无辜地看着陈老师说道:“没有,我看见她不玩了,才拿起来玩的。”桐桐听完哭得更大声了,边哭边大声说道:“这个玩具是我的,你还给我!”说完后,桐桐又开始和浩浩抢夺玩具。 你认为桐桐和浩浩的行为属于同伴交往的正常表现吗?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桐桐和浩浩的行为就是同伴交往的表现,他们既会合作玩耍,也会起争执。 (三)引导婴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方法 1.培养婴幼儿遵守交往规则 一些婴幼儿之所以频频被同伴拒绝,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交往规则。例如,在参与团体游戏时,他不懂得“轮流”玩,只想着自己玩;在大家一起商量做哪项活动时,他不知道“协商”,只一味地要求大家按自己的想法做。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照料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为婴幼儿制定谦让、礼貌等交往规则,并让婴幼儿在与父母的交往中遵守这些交往规则,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为婴幼儿提供交往机会 照料者应该多带婴幼儿到户外,如儿童乐园、公园等,让婴幼儿熟悉不同的环境、接触不同的人。长此以往,婴幼儿会逐渐适应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变化,变得愿意进入新环境,乐于同他人交往。 ……(详见教材) 3.指导婴幼儿解决与同伴的冲突 照料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婴幼儿是否与同伴产生了冲突,并及时指导婴幼儿解决与同伴的冲突。具体的建议如下。 ……(详见教材) 【课堂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 2岁半的瑞瑞在家里比较活泼,不仅喜欢与家人交流互动,还喜欢上蹿下跳地独自玩。但是,当他走出家门后却好像变了一个人,总是躲在大人的身后一声不吭。如果有陌生人跟他打招呼或者要求抱一抱他的时候,瑞瑞就会大哭起来,直到家人抱着哄一段时间才能平息。 瑞瑞家人对于瑞瑞的这一表现束手无措,于是把他送去了早期教育机构,想让专业的老师来引导他。在早期教育机构上课的第一天,瑞瑞不敢在大家面前做自我介绍,不敢上前领取老师分发的玩具,也不参加集体活动,总是一个人在角落里玩。 假如你是瑞瑞的早教教师,你会如何引导瑞瑞与同伴进行交往?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分享自己看法 三、促进婴幼儿人际关系发展的操作实例 (一)亲子活动之“摇啊摇” 1.活动目标 促进1~3岁婴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培养婴幼儿的勇气,增进亲子感情。 2.活动准备 准备一条床单。 3.活动过程 让婴幼儿躺在床单中央,爸爸妈妈每人拎起床单的两个角,用力将床单连同婴幼儿一起抬离床面,然后轻轻晃动,让婴幼儿体验摇晃的感觉。如果婴幼儿很快适应了且不害怕,爸爸妈妈就可以更大幅度地摇晃。如果婴幼儿觉得不安,就先停下来安抚婴幼儿,之后再轻轻摇。 (二)亲子活动之“袋鼠跳” 1.活动目标 锻炼2~3岁婴幼儿的弹跳能力,培养亲子协作能力,增进亲子感情。 2.活动准备 准备一个能装下爸爸妈妈和婴幼儿的“袋鼠”袋子。 3.活动过程 爸爸妈妈和婴幼儿都站在一个“袋鼠”袋里,一起拉着袋子向前跳到指定的位置。可以和早教园里的其他家庭一起比赛,看谁先跳到指定的位置。 4.注意事项 最好在柔软的草地上开展活动,爸爸妈妈在跳时要配合婴幼儿的速度,防止婴幼儿跌倒而受伤。 (三)亲子活动之“把小球摇出来” 1.活动目标 锻炼2~3岁婴幼儿的跳跃能力,增进亲子感情。 2.活动准备 准备一根绳子、多个乒乓球和三个小纸箱,在纸箱顶部挖一个洞。 3.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前,爸爸妈妈在纸箱里装上乒乓球,然后用绳子将盒子系在自己和婴幼儿的腰间。爸爸妈妈和婴幼儿一起喊“开始!”之后,爸爸妈妈和婴幼儿尽情地上下、左右跳跃,看谁先把盒子里的乒乓球全部摇出来。婴幼儿把乒乓球全部摇出来后,爸爸妈妈要及时鼓励婴幼儿。 (四)同伴活动之“丢手绢” 1.活动目标 促进2~3岁婴幼儿跑跳能力的发展,让其享受与同伴游戏的快乐。 2.活动准备 准备几块手绢。 3.活动过程 ……(详见教材) 4.注意事项 照料者要在旁边看护,及时关注婴幼儿的活动情况。 (五)同伴活动之“拍拍手” 1.活动目标 培养2~3岁婴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活动准备 准备“你拍一,我拍一”儿歌音频或视频、多张小垫子。 3.活动过程 照料者先向婴幼儿示范如何跟随节奏拍手,然后让两名婴幼儿面对面坐在小垫子上,照料者播放儿歌,婴幼儿跟随儿歌节奏拍手。当婴幼儿顺利完成时,照料者要及时鼓励,可以说“宝宝们真棒!”。 (六)同伴活动之“滚球传递” 1.活动目标 培养2~3岁婴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活动准备 准备多个小皮球。 3.活动过程 ……(详见教材) 【学生】聆听、思考、记忆 通过教师讲解、课堂互动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婴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重要性和特点,并掌握引导婴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方法和实际操作
课堂实训 (15 min)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任务: 针对“幼有所育”中璐璐和思思的情况,请你提出解决冲突的方法,并为她们设计一个同伴活动,以缓和她们的关系。 【学生】聆听、思考、小组讨论、设计活动,由小组代表上台发表活动方案 【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各组的活动方案 【学生】小组成员根据自身表现在表6-3中进行自评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在表6-3中进行评价 表6-3 任务实施评价表 评价标准总分评分教师评价各成员均积极参与25分解决冲突的方法合理、有效;设计的活动能缓和璐璐与思思的关系,且具有操作性25分讲解清晰、易懂,有逻辑25分讲解者口齿清晰,表述流畅,肢体语言得体25分
通过课堂实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课堂小结 (3 min)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 本节课学习了婴幼儿亲子关系发展和同伴关系发展相关知识,以及促进婴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方法和操作实例,大家在课下要认真复习,达到能够根据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标 【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 总结知识点,巩固印象
作业布置 (2 min)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请到托幼机构寻找两个与璐璐和思思情况相似的婴幼儿,事先应征求婴幼儿家长的同意,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配合完成自己设计的同伴活动。观察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观察是否能缓和璐璐与思思的关系 【学生】完成课后任务 通过课后任务,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相关知识,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该课程的最后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并通过课程中的操作实例,拓展了婴幼儿心理教育活动的设计思维。我在教学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认真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