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掌握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知识课时 2课时(90 min)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2)了解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素质目标: (1)树立科学判断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意识 (2)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 第1节课:课前任务→ 考勤(2 min)→ 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23 min)→课堂讨论(15 min) 第2节课:问题导入(5 min)→ 传授新知(20 min)→ 课堂实训(15 min)→ 课堂小结(3 min)→ 作业布置(2 min)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课前任务 【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文旌课堂APP或其他学习软件,观看婴幼儿相关活动的视频,分析婴幼儿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点,并在学习平台上留言讨论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课前任务 通过课前的预热,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的大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考勤 (2 min) 【教师】使用文旌课堂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问题导入 (5 min) 【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婴幼儿照护服务视为生命全周期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求遵循婴幼儿的成长特点和规律进行照护,从而促进婴幼儿在身体发育、动作、语言、认知、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全面发展。 请大家思考一下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是怎样的?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课题:掌握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知识 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授新知 (23 min) 【教师】讲解新知,介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只有了解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进一步根据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来科学开展早期教育活动。具体来说,婴幼儿心理发展存在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均衡性和整体性、普遍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一)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是指婴幼儿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婴幼儿的心理每天都在循序渐进地发展,不曾间断,只不过有些改变与发展比较微妙,不易被人察觉。 ……(详见教材) (二)方向性和顺序性 方向性是指婴幼儿心理发展总是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这种方向性具体表现在心理发展的趋势上,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等。 婴幼儿心理发展不仅朝着一定的方向,还遵循一定的顺序。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顺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动作发展顺序 2.大脑皮层各区域成熟顺序 3.心理机能的发展顺序 4.语言能力的发展顺序 ……(详见教材) (三)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不同阶段同一种心理现象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一般来说,婴幼儿年龄越小,心理发展的速度越快。另一方面,同一个婴幼儿的不同心理现象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例如,感知觉在婴幼儿出生后就开始迅速发展,而思维则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发展。 ……(详见教材) (四)普遍性和差异性 普遍性是指婴幼儿心理发展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过程,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和各种心理现象的具体发展都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差异性是指每个婴幼儿的心理发展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发展速度、优势领域及最终达到的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见教材)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录 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掌握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课堂讨论 (15 min)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在了解了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之后,我们该如何开展早期教育活动? 【学生】聆听、思考、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上台发表讨论结果 【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各组的发言 通过小组讨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和开展早期教育活动方法的掌握第二节课问题导入 (5 min) 【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大家知道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吗? 【学生】思考、发言 用问题导入,让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传授新知 (20 min) 【教师】总结观点,讲解新知,介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首要影响因素来自遗传。第一,遗传素质是婴幼儿心理发生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婴幼儿达到社会所要求的心理水平的基础。第二,遗传特质(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质)是婴幼儿心理发展出现个别差异的基础。每个婴幼儿一出生就具备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遗传特质,这种遗传特质的差异决定了婴幼儿心理活动的差异,并影响其心理发展。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度是指身体成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生理成熟是婴幼儿出现心理活动的基础,其中脑成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直接的物质基础。若生理成熟,则适时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若生理尚未成熟,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生理成熟对婴幼儿动作发展和言语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 (二)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父母的态度、行为模式和教养方式等都会直接影响婴幼儿心理的发展。 ……(详见教材) 【多媒体】展示家庭环境图 2.社区环境 对于婴幼儿来说,家庭是其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其次便是社区。社区是婴幼儿室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小至小区的草坪和游乐场等公共区域,大至周边的公园、商场,社区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婴幼儿通过在社区玩耍、与同伴游戏,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发展自身的认知、语言、社会性等。 ……(详见教材) 【多媒体】展示小区游乐场 3.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以看电视为例,婴幼儿都喜爱看动画片,适时适度地观看一些积极、健康的动画片对促进婴幼儿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会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大众传媒的内容良莠不齐,一些暴力、不文明、不健康的内容可能会引发婴幼儿模仿,从而给婴幼儿的认知发展和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4.早教机构 部分家长会将婴幼儿送到早教机构,在早教机构中,婴幼儿将学习建立与教师和同伴的关系。一方面,教师会从行为模式、接触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对婴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另一方面,与同伴交往有助于促进婴幼儿的社会性和规则意识的初步发展。 【多媒体】展示在早教机构与同伴玩耍图 【课堂互动】 【教师】提出问题: (1)积极回应型的养育关系是什么样的? (2)要建立积极回应型的养育关系,教师和家长应怎么做?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1)积极回应型的养育关系是指照料者对婴幼儿的需要做出积极的回应并且建立充满爱的关系。这能让婴幼儿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善意,让其感到自己是被接纳的,从而保持较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 (2)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敏锐地察觉婴幼儿的需求,并及时回应;二是了解婴幼儿的长处和兴趣,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三是加强婴幼儿与其家人之间的关系,并及时与家长沟通。 作为家长,不能自认为婴幼儿什么都不懂就忽视与婴幼儿的交流,或在婴幼儿面前做出不好的行为,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婴幼儿。家长应尽可能多地与婴幼儿互动,并积极回应婴幼儿,给予他们足够的爱,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学生】聆听、思考、记忆 通过教师讲解、课堂互动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课堂实训 (15 min)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任务: 请参考表1-3所示的荡秋千游戏示例,根据0~3岁婴幼儿的特点设计一个亲子游戏,要求包含游戏名称、游戏目标、适合年龄、游戏准备、游戏方法和温馨提示等内容。 项目内容游戏名称游戏目标适合年龄游戏准备游戏方法温馨提示【学生】聆听、思考、小组讨论、设计游戏,由小组代表上台发表游戏设计方案 【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各组的游戏设计方案 【学生】小组成员根据自身表现在表1-4中进行自评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在表1-4中进行评价 表1-4 任务实施评价表 评价标准总分评分教师评价设计的游戏适用于0~3岁婴幼儿25分通过游戏能达到促进婴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25分游戏结构完整,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安全性25分游戏内容生动,趣味性强25分通过课堂实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课堂小结 (3 min)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 本节课学习了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其中,心理发展特点分为四部分,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三部分。希望大家在课下多加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 总结知识点,巩固印象作业布置 (2 min)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请到相识的婴幼儿家中,或者托幼机构、公共场所等,事先应征求婴幼儿家长的同意,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自己设计的亲子游戏,完成亲子活动,观察游戏过程中是否促进了家长和婴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学生】完成课后任务 通过课后任务,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相关知识,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学生能在互动环节深入沟通,效果不错。教师多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使其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