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资源简介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思维框架
知识梳理
【知识整合】
1个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种职能: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
3点成就: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4种法的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5种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该遵循的五种原则。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阶段和重要事件。
2. 培养学生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法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阶段和关键成果。
2. 难点:理解法治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挑战。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知识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法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法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法治的含义和作用。
2. 知识讲解:
介绍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背景和起点。
阐述不同阶段的法治建设成就,如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的发展。
强调法治对社会稳定、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的功能: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法律的发展
(1)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2)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4.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
(1)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春秋战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唐朝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2)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近代仁人志士移植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的努力终于失败。
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它共30卷,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的理念值得我们传承。
【知识总结】有关法律的相关知识表格归纳:
产生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本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作用 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中华法系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独树一帜 强调法律与伦理的统一,代表性法典《唐律疏议》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阶级社会中法律的本质
(1)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法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
2.法的发展的决定因素
(1)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法的历史类型
(1)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2)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知识总结】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表格归纳:
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决定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一因素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4.法的特点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法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的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知识总结】法的特点表格归纳: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认可)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5.法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
(1)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①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②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知识总结】法的职能表格归纳:
职能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区 别 含义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表现 ①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②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④维护经济基础 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 ②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发展社会文化。 ④规范某些技术指标
联系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
6.我国当代的法的性质
(1)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
(2)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依据: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3)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具体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①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②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③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①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于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②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专家点评” 1.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2.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 3.深化司法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法治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全社会法治观念和人权法治保障意识显著增强; 5.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
结论: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①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②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知识总结】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表格归纳:
成就 表现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人权的法治保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事实表明,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知识拓展】习近平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11个方面的要求:
(1)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4)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5)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6)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7)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8)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9)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10)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11)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注意:(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一切主体都要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2)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法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性。
4. 案例分析: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法治问题和解决方法。
5. 总结归纳:回顾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和重要成果,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查找一些我国法治建设的具体案例,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课后检测练习
1.我们常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观点体现了( )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B.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C.法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法只对被统治阶级有约束力
2.毛泽东指出:“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我国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以下关于宪法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宪法规定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呢?——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我国宪法是谁的意志的体现呢?——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③宪法规定国家机构实行什么原则呢?——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
④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什么制度呢?——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这表明( )
A.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C.法体现了全体公民的利益和意志
D.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国家保护英雄烈士,对英雄烈士予以褒扬、纪念,加强对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教育,维护英雄烈士尊严和合法权益。该法律规定体现了( )
A.权力与责任的统一 B.德治与法治的统一
C.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D.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5.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水和天平”“神兽和女神”都反映了人类希望通过法律去追求和实现公平、正义。在阶级社会里,法的本质是( )
A.人类社会的产物 B.公平、正义
C.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 D.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6.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说明在阶级社会,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内容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法的政治统治职能
C.法的社会管理职能 D.统治者的个人意愿
7.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水和天平”“神兽和女神”都反映了人类希望通过法律去追求和实现公平、正义。在阶级社会里,法的本质是( )
A.人类社会的产物 B.人民的意愿
C.所有公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D.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8.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结合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下列对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法律反映的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②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的政治职能比社会职能重要
④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露资本主义法的本质时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马克思还指出:“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
(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法的本质是什么?
(2)马克思指出:“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句话体现了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请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解析:
1.C
【详解】AB:材料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涉及法是什么以及法的阶级性,AB不符合题意。
CD:“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表明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C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2.C
【详解】①:宪法规定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是生产资料公有制,①错误。
②: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②符合题意。
③:宪法规定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③错误。
④: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3.B
【详解】A: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但案例不能说明这一点,A不符合题意。
B: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判刑,说明法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B正确。
C: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而不是体现全体公民的利益和意志,C错误。
D: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法律的产生,与题意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4.B
【详解】B:《英雄烈士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的统一,既加强对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教育,又要依法维护英雄烈士尊严和合法权益,B符合题意。
ACD:该法律规定不体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民主与专政的统一、民主与集中的统一,A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5.D
【详解】A: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这不是阶级社会中法的本质体现,A不符合题意。
B:“水和天平”“神兽和女神”都反映了人类希望通过法律去追求和实现公平、正义,但公平、正义不是阶级社会中法的本质,B排除。
C: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不是阶级社会中法的本质,C排除。
D:在阶级社会中,法体现的是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D正确。
故本题选D。
6.A
【详解】A:“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说明在阶级社会,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内容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A正确。
B:法的政治统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是法的职能,与题意无关,B不符合题意。
C:法的社会管理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是法的职能,与题意无关,C不符合题意。
D:“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说明统治者的个人意愿不是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内容的最终决定因素,D错误。
故本题选A。
7.D
【详解】A: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的产物是法律的产生,不是阶级社会中法的本质体现,A错误。
B: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不是阶级社会中法的本质体现,B错误。
C:所有公民共同意志的体现不是阶级社会中法的本质体现,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C错误。
D:在阶级社会中,法体现的是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D正确。
故本题选D。
8.D
【详解】①:法律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①错误。
②④: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认为,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②④正确。
③:法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同时具有社会和政治两种职能,两种职能缺一不可,③错误。
故本题选D。
9. (1)资本主义法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资产阶级意识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为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决定了法律服务的对象。法律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体现经济基础。而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经济基础,因此,从根本上法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决定的。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