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6.2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内容、意义。了解居委会、村委会的性质职能。
2. 能力目标:通过活动,认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制度,提高自己对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能够把热爱自己所生活的社区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国家政治制度的热爱。培养热爱社区的情感,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拥护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重点难点
(一)、重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障人民民主:为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事务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2. 促进社会和谐:通过民主协商解决基层矛盾和问题,增进邻里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推动基层治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
4. 增强公民意识: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5. 落实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在基层得到具体体现和落实。
6.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减轻政府负担,实现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的有效衔接。
7. 促进经济发展:为基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8. 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社会凝聚力。
9. 提高决策科学性:汇集群众智慧,提高基层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0. 推动法治建设: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促进基层法治建设。
(二)、难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性质。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性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民主性: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保障了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
2. 基层性:是在基层社区层面实行的自治制度,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3. 合法性: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运行,具有合法的地位和权力。
4. 群众性:以广大基层群众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 自治性:由基层群众自主管理、自主决策、自主实施。
6. 地域性:以特定的地域为基础,如社区、村等。
7. 社会性: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8. 实践性: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和完善。
9. 稳定性:为基层社会的稳定提供制度保障。
10. 包容性:容纳不同利益群体的参与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讲授法:
- 直接传递知识,系统全面。
- 适用于讲解重要概念和理论。
讨论法:
- 激发学生思维,促进互动交流。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情境教学法:
- 创造真实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讲授法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向导,引领学生穿越知识的丛林;讨论法如同一场思维的盛宴,让学生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情境教学法则似一场身临其境的冒险,让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
讲授法如明亮的灯塔,为学生指明知识的方向;讨论法像活跃的思维广场,激发学生的思辨活力;情境教学法则似生动的舞台,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领略知识的魅力。
讲授法是知识的传递者,系统而直接;讨论法是思维的激发者,活跃而深入;情境教学法是体验的创造者,生动而有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 分钟)
1. 播放《我们的社区》歌曲,引导学生感受社区的氛围。
2. 提问学生对自己所在社区的印象和了解。
(二)、讲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概念(5 分钟)
在讲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概念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讲述相关实例,引发学生对基层治理的兴趣。
2. 定义阐述:明确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定义,即人民群众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3. 强调主体:强调基层群众是自治的主体,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自治。
4. 范围界定:说明基层群众自治的范围,通常包括城乡社区。
5. 权利内容:介绍基层群众自治中包含的民主权利,如选举权、决策权等。
6. 自治形式:讲解自治的具体形式,如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等。
7. 制度特点:概括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特点,如民主性、参与性、自主性等。
8. 重要意义:阐述该制度对促进民主、增强社会凝聚力、提高治理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9. 实际案例: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成果。
10.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结合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概念。1. 通过图片、图表等形式,简要介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 强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我国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我国政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了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事务管理的权利,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
2. 巩固基层政权:为基层政权的稳定和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
3. 促进社会和谐:通过民主协商解决基层矛盾,增进邻里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 增强公民意识: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5. 推动民主政治发展: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6. 提高治理效率: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7. 落实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在基层得到具体体现和落实。
8.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的有效衔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9. 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社会凝聚力。
10. 构建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三)、介绍居委会和村委会(10 分钟)
1. 讲解居委会和村委会的性质和职能。
2. 举例说明它们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具体作用。
(四)、小组讨论(15 分钟)
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对社区发展的重要性。
2. 如何提高居民参与基层自治的积极性。
(五)、学生发言与总结(10 分钟)
1.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2.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进一步强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和价值。
(六)、案例分析(10 分钟)
1. 展示一些成功的基层自治案例,如优秀社区项目等。
2. 分析这些案例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运用和成果。
(七)、课堂小结(5 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概念、居委会和村委会的职能等。
2. 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2 分钟)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社区问题,撰写一篇短文,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图片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言,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一)、标题
群众自治制度
(二)、主要内容
1. 定义与内涵
- 群众自治的定义
- 自治的内涵和特点
2. 形式与组织
- 村民自治
- 居民自治
- 相关组织机构
3. 权利与义务
- 群众的权利
- 相应的义务
4. 意义与价值
- 对民主的促进
- 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 增强群众参与度
5. 实践与案例
- 成功实践经验
- 具体案例分析
(三)、总结
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性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够突出群众自治制度的关键要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和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