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4.1概念的概述(教学设计)高二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4.1概念的概述(教学设计)高二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4.1概念的概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概念的含义;
2.理解概念的特征。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理解概念的含义与特征,正确运用概念,搜集经典概念,分析其内涵和外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扬科学精神,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公共参与:遵循规则,正确进行下定义、进行划分。
【教学重点】了解事物的属性及分类,概念的含义、性质,概念的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概念是如何表达出来,概念与语词有什么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思维导图导入
第四单元核心内容:什么样的思维是合乎逻辑的思维?
第三课知识体系: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概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知道概念具有怎样的逻辑特征,如何才能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掌握明确概念的具体方法。
新课讲授:
出示课题:概念的概述
总议题:如何准确把握概念
第一幕:概念的含义
议题一:从“人”是什么?中明晰概念的含义
议学情境一:阅读材料《“人”是什么?》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柏拉图:“人是什么 "柏拉图思考一番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人要靠两条腿走路,所以人是两脚直立的动物,
第二天学生就提来一只鸡,问柏拉图:“这就是你说的人吗 柏拉图赶紧弥补:"确切的说,人应该是没有羽毛、两脚直立的动物。。这个学生又把鸡全身的毛拔光,再一次问柏拉图:“那现在它没有了羽毛,双脚直立,它应该就是你所说的人了 ”柏拉图无言以对,
议学问题: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柏拉图的回答是否把握了人的部分属性?人还有哪些属性?柏拉图的回答为什么没能解释清楚“人是什么” “人”的概念应该使用哪种属性?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
“人”的概念应该使用能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本来的本质属性
概念的含义
1、概念与属性
(1)属性:
①事物总有许许多多的性质和关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②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2)概念: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例如:“葡萄是甜的的”。其中“甜的”是“葡萄“的性质。
“5大于4”,这里“大于”表示的是“5”与“4”的关系。
2、概念的特点:
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
如:“人”这个概念,一方面舍去了人的男、女、老、少等个性特征,抽象出“人”所共有并且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不专指某个具体对象,比如张三或李四,而是指所有的“人”。概念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
议学情境二:观看视频《老外的尴尬》
文字材料: 不好意思,我要方便一下,
你方便的时候我清你吃个饭。
中国有个东西居然叫方便面
议学问题:分析老外遇到这个尴尬问题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老外因为概念认识错误导致的尴尬,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议学小结:
3、概念的表达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①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例如:“母亲”和“妈妈”是不同的语词,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
②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例如:“先生”这个词既可以指“老师”,也可以指“尊者”等; 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示例评析】:
白头翁会飞,
王爷爷是白头翁
所以,王爷爷会飞。
“白头翁”有时表示一种鸟,有时表示白头发的老汉。这个语词有多种含义,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概念。混乱地使用不同的概念,是不合乎逻辑的。
【易混易错】:概念与语词
(1)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例如,对于苹果,我们可以用手摸到它的外形,用眼看到它的色泽,用舌品尝它的滋味。可是,对于头脑中的概念却看不见也摸不着,概念作为一种思想,必须用一种物质载体把它表达出来,才能成为现实的东西,而被人们理解和掌握。因此,语词是概念的体现者,没有语词,概念就不能存在。
(2)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3) 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连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只有……才……”等,虽属虚词,但把它们组合到判断中,却能表达概念。孤立的助词和叹词则通常不表达概念。
概念与词语的关系
比较概念与属性、概念与语词
第二幕:概念的基本特征
议题二:从“大学生”一词,理解概念的基本特征
议学情境三:阅读材料《“大学生》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还未毕业或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毕业走进社会的一群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大学毕业生是两种学习形式,都是国家认可的正规学历。“985”是江泽民主席在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提出的要在国内建设世界一流名校的讲话。因为是在98年5月份提出的,所以被称为“985”大学。目前国内有“985”院校39所。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目前,全国211工程大学一共116所,其中有39所大学既是211工程大学,也就985工程大学。所有985大学都是211大学,而211大学不全是985。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相关内容分析什么是大学生,哪些人是大学生?从中了解“大学生”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析全日制大学生与非全日制大学生是什么关系?“985"院校的大学生与“211”院校的大学生是什么关系?青年与大学生是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
(1)大学生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还未毕业或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毕业——大学生“质”的规定性,反映其本质属性,说明“是什么”。这个高校的学生、那个公司的某些员工、学校的某些老师....“有哪些”是范围,外延指反映在概念中的一个个、一类类的事物。
(2)全日制大学生与非全日制大学生是不相容关系中的矛盾关系。“985'院校的大学生与“211”院校的大学生是相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青年与大学生是相容关系中的交叉关系。
议学小结:
概念的基本特征
1、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
(1)内涵:
①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②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外延:
①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是在指“谁”,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
②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1)相容关系:
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为:全同关系、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交叉关系。
①全同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②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③交叉关系:指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2)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可以进一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①矛盾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②反对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小试牛刀:判断以下各组概念是什么关系
“团员”和“非团员”
“团员”和“党员”
“大学生”和“学生”
“中国人”和“台湾人”
“商品”和“劳动产品”
知识整合:
1、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2、比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本课小结:
课堂练习:
1.据传,古时有人写了一首诗,概括了几种使人最感高兴的事,其中有两句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应增加说明,于是将两句增改为: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多数人认为第一句改得不妥,第二句改得尚可,这是因为( )
①第一句诗增加“十年”一词,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②第二句诗增加“千里”一词,反映内涵本质的变化
③“久旱”变成“十年久旱”,说明概念的外延缩小
④“他乡”与“千里他乡”,这两个概念属于种属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久旱”前面增加了“十年”,与客观实际情况不太相符,①正确。
②:“他乡”前面增加“千里”一词,内涵本质并没有变化,②错误。
③:“十年久旱”是“久旱”中的一种情形,所以概念的外延缩小了,③正确。
④:“他乡”与“千里他乡”是属种关系,不是种属关系,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2024年央视春晚小品《咱家来客了》中,店主对顾客慷慨地说“你吃,就完了”,顾客惊恐地重复:“吃,就完了”。同样的一句话,之所以产生两种心情和效果是因为( )
①实践和场合不同,往往导致同一个语词可能表达不同概念
②混淆概念会违背同一律要求,影响思维的确定性和同一性
③不同人思维风格不同,未必都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反映
④思维能够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推动形成抽象思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实践和场合不同导致同一个语词可能表达不同概念。在这个例子中,确实是语境(场合)的不同使得同一句话有了不同的解读,所以这一点是正确的。①符合题意。
②:在双方的对话中,“你吃,就完了”和“吃,就完了”没有保持自身的同一性,影响思维的确定性,会混淆概念,②正确。
③:说法正确,但材料强调的是同一个语词表达不同的概念,与反映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无关,③不符合题意。
④:思维能够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强调的是思维的能动性,与题意无关;思维能够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不一定形成抽象思维,也可以推动形成形象思维,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是指供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现在的“牺牲”多用来指为正义而死。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
A.同一语词在不同时代和不同语境定表达不同概念
B.要区分同一语词表达不同概念的情况以避免混淆
C.《曹刿论战》中的“牺牲”与现在的“牺牲”是交叉关系
D.《曹刿论战》中的“牺牲”与现在的“牺牲”是矛盾关系
【答案】B
【详解】A:同一语词在不同时代和不同语境可以表达不同概念,也可以表达相同概念,A错误。
B:《曹刿论战》中的“牺牲”是指供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现在的“牺牲”多用来指为正义而死。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要区分同一语词表达不同概念的情况以避免混淆,B符合题意。
C:现在的“牺牲”与《曹刿论战》中的“牺牲”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所以两者是全异关系,不是交叉关系。C错误。
D:矛盾关系需要两者在同一个属概念中,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曹刿论战》中的“牺牲”与现在的“牺牲”是全异关系,不是矛盾关系,D错误。
故本题选B。
4.作为“思想”这一属概念的种概念,“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属于( )
①相容关系 ②不相容关系 ③矛盾关系 ④反对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C
【详解】①: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则为相容关系。“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不属于相容关系,①错误。
②: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的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属于不相容关系,②正确。
③:矛盾关系是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他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思想”)的外延,不属于矛盾关系,③错误。
④:反对关系是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他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思想”)的外延,属于反对关系,④正确。
故本题选C。
5.客观事物的概念与客观事物之间是( )
A.都是客观存在的
B.概念就是客观事物本身
C.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D.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答案】D
【详解】A:概念是主观的,A错误。
B: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概念不是客观事物本身,B错误。
C:“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阐释概念的含义,并未体现客观事物的概念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C排除。
D: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客观事物的概念与客观事物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正确。
故本题选D。
6.下列选项描述符合图示信息的是( )
①A“土豆”和B“甘薯”
②A“湖北省的城市”和B“汉口市”
③A“学校的全体教师”和B“学校全体教职员工”
④A“成年人”和B“未成年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图中A和B是全同关系,全同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土豆是一种蔬菜,甘薯俗称地瓜,是一种粮食,两者的外延完全不同,A和B是全异关系,①不符合题意。
②:图中A包含B,A和B是属种关系,属种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湖北省的城市包括汉口市,A和B是属种关系,②符合题意。
③:图中B包含A,A和B是种属关系,种属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范围包括学校的全体教师,A和B是种属关系,③符合题意。
④:图中A和B是交叉关系,交叉关系是指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A“成年人”和B“未成年人”是全异关系,不是交叉关系,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7.如果下图表示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下列符合图示信息的是( )

①他物权(S)与用益物权 (P)
②价值判断(S) 与价值选择(P)
③关系判断(S) 与直言判断 (P)
④经济全球化 (S) 与贸易全球化(P)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图示中,S与P是属种关系。
①:他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两类,所以“他物权”与“用益物权”是属种关系,①符合题意。
②: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二者不是属种关系,②不符合题意。
③:简单判断包括关系判断和直言判断,所以“关系判断”与“直言判断”是矛盾关系,③不符合题意。
④: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所以“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全球化”是属种关系,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8.概念作文正在范围上存在着不同的关系,下列各组词汇外延关系一致的是( )
①山西人——商人
②共产党员——模范
③马——动物
④西瓜——草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在“山西人:商人”这组词汇里,既满足“有的山西人是商人,有的商人是山西人”,也符合“有的山西人不是商人,有的商人不是山西人”,这组词汇是严谨的交叉关系。
②:在“共产党员:模范”这组词汇里,“有的共产党员是模范,有的模范是共产党员”,也符合“有的共产党员不是模范,有的模范不是共产党员”,这属于交叉关系。
③: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马——动物”属于种属关系。
④:反对关系是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西瓜——草莓”属于反对关系。
故本题选A。
9.下列各组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正确的有( )
①概念、判断是反对关系
②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环境污染与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是属种关系,噪声污染与放射性污染是矛盾关系
③教师与文艺理论家是交叉关系
④江津区是重庆市辖区,“江津”与“重庆”是种属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抽象思维的三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因此概念、判断是反对关系,①正确。
②:噪声污染与放射性污染是反对关系,而不是矛盾关系,②排除。
③:教师与文艺理论家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属于交叉关系,③正确。
④:“江津”与“重庆”是全异关系,④排除。
故本题选B。
10.假设S、P表示两个概念的外延,运用欧拉图来表示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分析合理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中国的首都与北京属于全同关系,①正确。
②: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之一,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属于种属关系,图示反映的是属种关系,②错误。
③: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属于矛盾关系,③正确。
④: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属于矛盾关系,而图示体现的是反对关系,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1.下列图示反映的是概念外延关系的几种情况。以下说法与图示对应一致的是( )
①A“等边三角形”和B“等角三角形”
②A“民法”和B“法律”
③A“马”和B“白马”
④A“中学生”和B“团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①中图示反映的是AB两个概念间的全同关系,“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两个概念属于全同关系,故①正确。
②:②中图示反映的是AB两个概念间的属种关系,“民法”和“法律”两个概念属于种属关系,故②排除。
③:③中图示反映的是AB两个概念间的种属关系,“马”和“白马”两个概念属于属种关系,故③排除。
④:④中图示反映的是AB两个概念间的交叉关系,“中学生”和“团员”两个概念属于交叉关系,故④正确。
故本题选B。
12.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人们经常用图示来表示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如图)。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甲中,S和P可以用来描述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②图乙中,如果S是唯物主义,那么P就应该是唯心主义
③图丙中,Q是哲学中的世界,S是自然界,P是人类社会
④图丁中,Q是马克思主义,S、P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S和P的关系是属种关系,市场经济的外延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图甲可以描述二者的关系,①符合题意。
②:S和P的关系是交叉关系,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全异关系,②表述错误。
③:哲学中的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意识,除了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有思维和意识,所以图丙中如果Q是哲学中的世界,S、P的关系应该是反对关系,而不是矛盾关系,③表述错误。
④: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反对关系,在图丁中,如果Q是马克思主义,S、P可以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