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标题 统编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书写“迎接孟晚舟女士回家的迎接标语”活动,感悟新时代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团结,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树立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过回应“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的质疑,结合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理解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基本国情的不变,增强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3.通过“讲述七一勋章获得者—守边老人魏德友爷爷的故事”,让孩子们懂得只有付诸行动、努力拼搏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激发做新时代的建设者的热情,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公共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主要矛盾的变化,这两个内容是第四课的起点和后续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必须要弄清的重要问题。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中国是否仍然是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这个问题是学生容易产生疑惑的问题,此外,一些别有用心的大国鼓吹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的论调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疑惑,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厘清这个问题。
基于微能力点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策略 学校配备了智能交互一体机,集成大屏高清显示、交互电子白板、计算机、电视、音响、网络传输、多媒体演示等多媒体设备功能一体机,能够满足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活动环境需求。
学情分析
新授课班级是进入高中不久的高一学生,虽然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面三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高一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思维活跃,对社会的参与愿望日趋强烈。特别是经历疫情之后,孩子们认识到中国是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的,现在我们的孩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有信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利于深度学习的议题和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的。 但高一的孩子都出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时期,家庭生活水平比较高,但相距改革开放之前的年代较久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变化认识还不够深刻。同时,他们分析问题较为片面和主观,缺乏辩证思维和论证能力。
过程设计
(阐明各个教学环节的目标、内容设计及信息技术运用思路及作用分析) 环节一:点赞新时代 教师活动1 播放视频《孟晚舟回国在机场的讲话》,“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迎接标语,模拟迎接现场,请孩子模仿孟晚舟女士谈自己的感受。展示本课议题:“你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 任务一: 认识新时代 活动内容:结合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经济、基建、科技、政治、文化、民生、生态、国防、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教师总结: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政治和世界意义。 环节二: 认识新时代 教师活动2 过渡:网友评价,孟晚舟事件实质是中美之间的博弈。孟晚舟回国表明着中国在此次中美对决中取得了胜利。展示子议题——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吗? 任务二: 定位新时代 美日:“中国已经崛起,只是“伪装”成发展中国家了。” 活动内容:如果你是我国外交部发言人,你如何回应西方国家的这一质疑? 活动要求: ①每组设立组长、发言人、记录员、计时员,组员协作,共同完成。 ②观点明确、点明中心、言之有理、简洁明了。 环节三: 展望新时代 肩负新使命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边防线上的活界碑—魏德友》,教师讲述假期带孩子去看魏德友爷爷的亲身感受,让孩子们懂得只有付诸行动、努力拼搏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让学生知道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只有付诸行动、努力拼搏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学生活动:全体朗诵《我 就是中国》 教师总结: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比崇高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评价设计
(说明本节课采用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测试、作业等,说明使用到的信息技术工具) 目标一:从发言是否清晰流畅、目标是否明确恰当、学生是否配合主动和积极参与、标语设计是否独特有创意四个方面,让学生对任务一进行自评和互评。通过导学解题,测评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 目标二:从是否勇于表达观点、能否准确有逻辑的表达观点并提供例证、能否多角度认识中国发展现状三个方面,让学生对任务二进行合作交流。加深对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 目标三:从朗诵是否积极主动、语言是否生动、情绪是否饱满。激发做新时代的建设者的热情,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公共参与意识。
(阐明具体评价内容设计,如测试题作业等具体内容描述) 1、开展十九大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的调研。 2、完成导学案中的练习。
教学反思
(阐述本节课信息技术工具运用前后效果的不同,说明本人的改进提升的思路策略) .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本课在第一个表现型任务“望过往 成就斐然 点赞新时代”的时间有点多,因而第二和第三个表现型任务的时间偏紧,而从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说,第二和第三个表现型任务更重要,因而要更合理的规划各个板块的时间。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