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空坐标考情分析时间 全国 地方21 甲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落后国家革命); 湖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出版物);北京-中共成立;广东-国民革命(中共三大);江苏-国民革命(恽代英演讲);22 海南-国民革命(汪蒋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动农工);23 【乙】29·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甲】30·中共一大,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山东·1919年的中国进步的少年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突出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 广东·17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目标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2.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3.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五四运动(1)背景:①政治:民族危机加深;②经济:民族工业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③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④国际:俄国十月革命指明了方向。⑤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概况阶段 时间 城市 主力 形式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起 北京 学生 游行示威,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第二阶段 1919年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 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结果: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易错易误 五四运动的彻底性五四运动的彻底性是指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精神。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只是取得了初步胜利,并未彻底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不能说取得彻底胜利。(4)性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5)意义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②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③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对比分析 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比较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同点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点 时间 1840-1919年 1919-1949年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奋斗目标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革命前途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群众基础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群众基础广泛革命结果 失败,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成功,实现了民族独立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后。(2)宣传中心:北京与上海。(3)概况①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②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③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高考典例】1.(2023·全国高考乙卷·29)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2.(2021·湖南高考·9)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3.(2021·全国甲卷高考·29)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4.(2020·山东高考·7)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图1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图1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1924)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国内 思想上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阶级上 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组织上 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国际 共产国际的帮助(2)成立时间 1921年7月23日地点 上海,后移至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内容 通过纲领 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领导机构 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3)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深化拓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1)新的革命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2)新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正确的策略方针。(3)新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广大中国人民(包括各民族)的利益。(4)新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使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特别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5)新的革命前途: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2.中共二大时间 1922年内容 将党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意义 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工人运动的发展领导机构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第一次工人运动 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为终点影响 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高考典例】5.(2023·全国高考甲卷·30)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6.(2022·海南高考·7)1924年,共产党员罗汉、王文明、王大鹏等在海南创办农工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同时讲授社会发展史和政治常识,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1926年春,增设政治课,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A.立农务本,学以致用 B.实业救国,富裕海岛C.普及教育,发达文化 D.扶助农工,唤醒民众7.(2018·全国Ⅰ卷高考·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8.(2015·江苏高考·9)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1、第一次国共合作(1)条件必要性 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孙中山的态度 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2)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3)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对比分析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异 民族 反对满清统治,不公开反帝,狭隘的民族观 公开反帝,强调民族解放和民族平等民权 强调国民平等 强调平民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 只有“平均地权” 增加“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核心区别 新三民主义包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 都有民族解放、民主共和、解决民生等内容,都以民权主义为核心;都以民主共和、救亡图存为目标2、北伐战争条件 政治基础 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政权基础 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消灭了陈炯明,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派势力过程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影响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3、国民革命的失败(1)原因:客观上,敌人力量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主观上,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2)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3)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国民革命宣告失败。(4)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深化拓展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2)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特征,形成了四个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统一战线。(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4)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知识补充 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工农运动工人运动:1925年5月,上海日商纱厂枪杀工人代表共产党员顾正红,爆发了全国性的五卅运动。共产党人苏兆征、邓中夏领导省港大罢工,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为了配合北伐战争,1926年10月到1927年3月,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起义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取得了胜利,起义工人占领了上海,革命势力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农民运动:到1926年5月初,农民协会组织遍及10余省,会员发展到近百万人。北伐战争推动了农民更大规模的发展。在湖南、湖北、江西农民运动大发展的推动下,其他各省的农民运动也逐渐兴起。概念阐释 左倾和右倾(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2)右倾:是保守主义、机会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3)二者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高考典例】9.(2023·江苏高考·7)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指出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此时的“工农阶级”( )A.积极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B.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C.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10.(2022·海南高考·6)郭沫若在广东访某故居时写道:“早识汪胡怀贰志,何期陈蒋叛三宗。百年史册春秋笔,数罢洪杨应数公。”据此推断,“公”应指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蔡元培11.(2021·广东高考·8)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C.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D.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12.(2021·江苏高考·9)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曾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院演讲。据亲历者回忆:“一位穿着竹布长衫的青年登上讲台,一下子就吸引了全场。他从孙中山逝世谈起,讲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号召青年奋起救国。”此类演讲有利于A.国民革命的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C.土地革命的开展 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四、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 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条件 毛泽东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内容 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性线索梳理 线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年)(1)政治上,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促成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胜利进军,但最终国民革命失败。(2)思想上,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思想,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习题详细答案】1.【答案】C【解析】由材料“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可知陈独秀的演讲号召无产阶级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表明无产阶级已经觉醒,登上政治舞台,故选C项;工人待遇大致包括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材料中没有涉及资本家改善工人的处境的做法,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使民主与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时间不符,排除B项;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2.【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暴露无遗,出现了对古今中外都置疑及重新估价的倾向,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选B项;这一状况是对古今中外文明的反思,并非是反思五四运动,排除A项;对古今中外文化重新估价,不能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排除C项;仅根据一个“?”不能说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排除D项。【答案】B3.【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1921年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所以他的意图应该是为中国考虑,而由其所述社会革命发生在“工业落后之农业国”可知他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选C项;题干中蔡和森的观点重在强调社会革命没有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的原因,排除A项;题干说的是“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不是指所有地方的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排除B项;蔡和森是借俄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社会革命,来类比中国也具有了相似的社会革命发生的条件,而不是说俄国革命道路问题,排除D项。 【答案】C4.【考点】五四运动——民众的觉醒【解析】根据材料“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可知这反映出此时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觉醒民众,促进其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故选C项;近代中国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并非“平民教育运动”的背景,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与材料主旨“平民教育运动”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可知这反映出此时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觉醒民众是革命的当务之急,并非“团结工农”,排除D项。 【答案】C5.【答案】C【解析】由材料“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可知中共一大对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决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故选C项;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B项;1927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据材料“创办农工职业学校”“同时讲授社会发展史和政治常识,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帮扶农工,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同时通过思想教育唤醒他们的政治意识,故选D项;栽培、染织、雕刻不属于传统农业的范畴,具有新时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排除A项;实业救国主要针对的是实业家和民族资产阶级,排除B项;材料中的课程教育主要针对工农,对象上不具有普及性的特点,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排除C项。7.【考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共在十年对峙中探索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围绕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展开,欧美社会制度不是讨论的中心问题,并不一定使思想界认清欧美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这场争论有利于人们认清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进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通过这场争论知识分子达成了共识,而且材料中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至少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方式,故D项错误。【答案】C8.【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解析】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1905年,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但图中未涉及檀香山,与“20世纪初期”也不尽相符,故A项错误;图中带★处与共产主义小组的分布一致,以此为组织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故B项正确;1915年,陈独秀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而1919年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始指导中同革命,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时间顺序不对,故C项错误;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1924年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早期组织,时序不对,故D项错误。【答案】B9.【答案】B【解析】据材料“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逝世是在1924年,此时应是1925年,国共两党正在进行第一次合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故此时的“工农阶级”应是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故选B项;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是在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南昌起义是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7月,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与材料中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据材料“何期陈蒋叛三宗”“数罢洪杨应数公”,可知郭沫若痛斥汪精卫、胡汉民、陈其美和蒋介石叛变革命,违背了革命初衷,而洪秀全和杨秀清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最终因为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所以他认为革命的坚定意志和革命贡献以孙中山最为突出,故选C项;林则徐依然属于传统地主阶级的范畴,排除A项;康有为主张社会改良,反对暴力革命,排除B项;蔡元培属于民国初期的教育学家,不属于革命者的范畴,排除D项。11.【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三大【解析】据材料“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可知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还比较薄弱,需要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自身的力量的基础上开展国民革命,即中国共产党要调整斗争策略,具体表现为要团结包括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等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人群,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故选A项;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是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重点开展国民革命,而非只是经济发展,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且材料主旨是进行国民革命,排除D项。 【答案】A【答案】A【解析】 由材料“讲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号召青年奋起救国”可知演讲宣传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激发青年爱国热情,有利于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发展,故选A项;新文化运动强调反封建思想,并未反对当时的军阀统治,排除B项;土地革命时期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与材料中调动青年学生群体不符,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