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3.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教学重、难点】1.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教学过程】一、理解“忠骨”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师:同学们,你知道在这一课中“忠骨”指的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师:指的是志愿军烈士们的遗骨。师:青山处处埋忠骨,“处处”是什么意思呢?生:到处。师:可见任何一个地方都埋着烈士的忠骨,据统计当时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英烈一共有197653人,当时战后回到祖国的大约有180-190万人左右,而参与战争的却有200万人。2013-2023年国家不断接回烈士忠骨,十年间共接回983位烈士忠骨。二、检索“三样”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边读边在文中圈画出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学生阅读圈画)生:语言——第一板块第4自然段,第二板块第3自然段,神态——第一板块第4自然段,第二板块第3自然段,第二板块第4自然段,动作——第一板块第4自然段(抽烟),第二板块第3自然段(抽烟)三、一声声的呼唤朗读第一板块第4自然段师:从人之常情来看,一个父亲呼唤自己儿子的名字,内心带着怎样的情感?生:思念、悲痛、自责、惊讶……师:在文章什么地方读出来的?(学生汇报)梳理:①长子。②幼年时的特殊经历。③苏联。④农村。资料:毛岸英1922年10月出生,逝世于1950年11月,享年28。1946年回国去农村锻炼,1950年参战。师:一声声呼唤,一根根吸烟。人在吸烟时,特别是在听到噩耗时吸烟,他内心带着怎样的情感?生:痛苦、让自己冷静思考、无所适从、排解。师:借助视频在课本上批注主席此时的内心吧!(学生批注)师:同学们我们联系了原文,反思了人之常情,查证与借助资料体会了毛主席的情感。朗读第二板块第3自然段师:毛主席说了什么?生:问——都是父母所生,表达——不搞特殊化,问——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都留在那了,表达——毛岸英也就留在朝鲜吧。师:两问两表达,毛主席明明知道答案,为何发问呢?出示:问句与齐陈述句版本师:哪个句子情感更浓?生:原句。师:请问他问的是谁?生:自己。师:这个问是他和自己的对话,要不断在内心确认自己的决定——把毛岸英留在朝鲜。他不断怀疑,他对得起毛岸英吗,对得起毛岸英的母亲吗,他用问不断说服自己;他用问和百姓对比,不断告诉自己我和人民群众是一致的。理念:备课三宝——内容、形式、方法。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语言描写,读懂了表达情感可以通过语言直接表达。四、分析神态、动作,体会人物内心动作:不说话、眉头紧锁、站起来、仰头望天神态:踌躇、黯然师:同学们,都说人的动作和神态连动着人的内心,相由心生。我们体会人物内心需要什么?生:方法。师:我们刚才已经学习了一些方法,下面我们用联系生活与联系原文的方法,尝试解决下列问题。师:人不说话时内心怎么样?人眉头紧锁时内心怎么样?人突然间站起来他是要干吗?人仰头望着天花板,他想问谁?(学生相继回答)师:咱们来看看这个词语,“踌躇”是什么意思,老师查了字典——犹豫不决。明明应该坚定做出决定,为何踌躇?师:什么叫下意识的踌躇?生:父亲的本能。师:不由自主,灵魂深处,一个父亲的本能!师:踌躇的时候他还有一丝不舍吗?还有一丝后悔吗?师:再来看看这个词“黯然”,字典里说是情绪低落的意思。这是毛主席做出所有决定后的伤神,这些决定掏空了一位父亲的灵魂,唯一能支撑着让他站在这里的,也许只有共和国主席身上的这份重担与责任!五、解题师:为什么文章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题?我们读一读文章五六自然段。(学生齐读)师:泪水打湿了枕巾。昨夜,主席哭了,他想起了……主席很后悔……但是他也很骄傲,为何而骄傲……他还很理解什么?他会对自己说什么呢?(学生百字)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史料出处:后汉书。形容战士的悲壮。资料出示:《七绝·呈父亲》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师:主席为何在最后想到了这句诗呢?主席想起了自己年少时,也有这样伟大的决定,是这一家人骨子里的爱国情怀,英勇豪迈气概的传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