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提纲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总结
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围的侵路方式
侵略方式 典型例证
军事侵略 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政治侵略 割占土地 《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马关条约》: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
获取特权 《南京条约》附件的“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辛丑条约》规定的驻兵权等。
以华制华 从瓜分中国到扶植代理人:慈禧太后、袁世凯等。
经济侵略 开埠 通商 《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天津条约》:南京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天津;《马关条约》: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
获取特权 《南京条约》:中英两国议定关税。《天津条约》: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广。列强取海关权筑路权等
战争赔款 《南京条约》: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北京条约》对英、法赔款各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
镇压革命 镇压革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思想渗透 利用传教士的传教特权,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生产模式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生产力的质变 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近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
国内外市场形成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客观上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政策的变化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鼓励商业的演变。
三、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
(1)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2)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起,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其制度及思想。
(3)第三次高潮:19世纪9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要求改革。
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机构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4、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四、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2、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数千年未见的危局,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试图推翻清朝建立“地上天国”。太平天国前期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后期提出的《资政新篇》,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都未能付诸实践。
3、洋务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新政。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
4、戊戌维新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这次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5、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期,义和团运动兴起。这场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也存在盲目排外思想和行为。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五、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点
阶段 1840-1894年 1894-1901年
主要国家 英法为主,俄美随后 除英、法、美、俄外,日本和德国成为侵华的急先锋
特点 以发动战争作为打开中国国门的主要手段;以商品输出作为主要侵略方式;侵略过程中列强间的关系以相互勾结为主;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俄国 侵华的方式: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的政策;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侵华的主要格局:帝国主义共同支配
认识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这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他国家转移(3)从影响看,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六、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角度 变动 实质评价
生产模式 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1)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2)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经济结构 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主体,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
对外交流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政策和状态被打破
国家政策 从“抑商”向“扶商”转变
七、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表现及危害
方式 表现 危害或影响
资本输出 争做中国债主(三次大借款) 便于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大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争夺路矿权(铁路的修筑和矿山的开采)。 控制了中国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便于对中国进行侵略
开设工厂(《马关条约》开先例) 把中国变成它们开采工业品的独占市场,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开设银行 这些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是列强掠夺中国的高峰,是中国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分享其他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了新阶段(独立侵华),扩大了它在中国的影响
八、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比较
所属阶级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主张 主要作用 特点
地主阶级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重在学习军事技术) 揭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 向西方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没能使中国富强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资产阶级维新派 王韬、郑观应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并与外国进行商战 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 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由于阶级局限性没有成功。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通过变法救亡图存,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地十一魏方学习的向西停留
在“器物”层面。

“中学为体,西学
由于阶级和时代
阶曾国藩、
为用”“师夷长技中国近代化的局限性,没能
级李鸿章
以自强”(学习西的起步
使中国富强
张之洞
方先进技术)
学习西方政治制康有为、梁
王韬、度(君主立宪启超维新思
向西方学习由
查郑观应制),并与外国进想的理论
器物”层面上升
产阶级维
行商战
来源
到“制度”层面,
求有为、过史法数亡图起到忍想启体现了民资产
派梁启超、
存,实行君主立蒙的作用
阶级的革命性
严复宪制,发展资本促进了中国
由于阶级局限
主义
人民的觉性,没有成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