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提纲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导言解读
战火连绵,曲折发展
江南开发,融合超前
北乱南安,边族内迁
民族融合,疆域拓展
隋唐稳定,制度发展
安史之乱,分裂局面
课程目标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知识重点
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汉昭烈庙
成都门南,三国蜀汉
君臣合祀,历史罕见
①三国与两晋
★学习聚焦: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短暂统一。
¤三国鼎立
公元二百二十年,曹丕称帝东汉完
刘备成都立蜀汉,东吴建业是孙权
北方魏国风略偏,南方两个把手牵
时而征伐时而安,分裂割据促开边
¤西晋统一
魏灭蜀汉,司马位篡
西晋灭吴,昙花一现
宫廷政变,演成内战
边民内迁,中原大乱
□三国形势
一北两南,秦淮沿线
西域仍然,边地发展
□人口流动
边民内迁,北民南迁
有深有浅,布局打乱
□西晋印文
内迁西羌,接受晋掌
赏赐酋长,融合榜样
②东晋与南朝
★学习聚焦: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东晋政权
重建建康,偏安一方
北民南移,经济增长
北伐北伐,军阀坐大
功败垂成,反被拿下
¤南朝四权
东晋之后一百七,秦淮以南割半壁
宋齐梁陈都建康,轻歌曼舞抵北骑
◇学思之窗: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材料反映的是南朝刘宋前期南方经济发展状况。
这个时期,历史上称为“元嘉之治”,是南朝的鼎盛时期。
材料中提到了钱塘江下游平原、长江下游平原、长江中游平原几个地区发展的情况,农业产量提高、渔业资源丰富、商品贸易活跃、手工业特别是纺织业生产发达。
历史纵横:东晋士族专权
东晋偏安,豪强发展
广占山川,垄断政权
☆思考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1.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气候湿润、土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
2.长期以来基本处于和平环境,没有爆发像北方那样大规模和长时间的战乱。
3.北方大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4.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5.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③十六国与北朝
★学习聚焦: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十六政权
东晋偏安江北乱,一夏前后赵秦燕
前南后北西都凉,西秦南燕汉成汉
¤北朝五权
北魏统北方,改革力量壮
内乱分东西,又变齐周抗
北周灭北齐,北方又统一
不久隋代替,统南结割据
□南北形势
北方紊乱,江南相安
前秦统一,淝水中断
□政权族属
各族政权,当中有汉
西凉东燕,鲜卑强干
□鲜卑祝文
鲜卑祖源,巍巍兴安
石室祝文,史料判断
▓史料阅读:《魏书·高祖记》
孝文皇帝,博览典籍
汉学修养,有助治理
□北齐青瓷
佛教葬器,精湛工艺
南青北白,体现交集
□后期对峙
北周东向,势不可挡
统一在望,夹个小梁
◎问题探究:当代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关系。
姓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代表着血缘、身份。我国姓氏从古到今演变的总趋势是“基本稳定、愈来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秦汉以后,各民族长期融合,各少数民族不断地与华夏族融为一体,他们改用汉姓后,大多数逐渐成为今天汉族的一部分。
1.少数民族的姓氏与汉姓重合或近似,逐渐混同于汉姓,如:《新唐书》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
2.汉姓王朝对少数民族赐姓,或少数民族居汉姓王朝统治下主动改用汉姓。如:三国时代,诸葛亮平定西南哀牢夷之后,分别赐哀牢夷各部首领赵、张、杨、李等汉姓。
3.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改革,更易汉姓。如:北魏共有100余种鲜卑姓改为汉姓。其中,孝文帝将自己的拓拔氏改姓元氏。
◎学习拓展:结合史实,体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民族交融政策,主要是推动统治民族鲜卑族汉化。无论就当时还是长远的角度而言,这都是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大大缓解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顺应了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为全国重归统一创造了条件,也为以后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中某些具体措施在当时激化了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的内部矛盾,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对北魏朝廷产生了离心倾向。这种离心倾向与政治腐败和其他社会矛盾结合,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导致了北魏的灭亡。在随后建立的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王朝,民族交融趋势也因而出现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逆转。东魏-北齐王朝的民族政策,较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倒退尤其明显。然而从长期看,这些逆转和倒退终究是短暂的,并未从根本上影响民族交融的大趋势。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知识重点
隋朝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民族交融;隋亡原因、藩镇割据
□大运河图
历代修建,隋朝勾连
南北贯通,意义非凡
①隋朝兴亡
★学习聚焦: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
¤隋朝统一
北周外戚,杨坚称帝
开皇之治,壮大国力
杨广灭陈,南北统一
文帝之后,炀帝位继
¤隋朝建设
建设颇多,宏大规模
仓库广设,积储丰硕
兴建东都,气势磅礴
开通运河,南北通络
¤隋朝灭亡
初建收敛,休养倡俭
杨广为何,大作频演
胸怀才华,抱负远大
功在千秋,害苦当下
◇学思之窗:如何看待隋炀帝。
隋炀帝早年率军消灭陈朝,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他开凿大运河,也是在为国家消除分裂隐患,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但是他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超过了社会的承受极限,引发了大规模起义。从这方面讲,隋炀帝又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当然,评价隋炀帝时还要考虑到儒家修史者的评价标准。
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学习聚焦: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贞观之治
太宗在位,二十二年
轻徭薄赋,戒奢从简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政治清明,社会发展
¤开元盛世
玄宗前期,勤政治理
文化昌盛,繁荣经济
选贤任能,改良官吏
民族和睦,招募兵役
¤民族关系
东征西讨突厥顽,太宗尊奉天可汗
安西北庭统天山,回纥助唐把边关
吐蕃赞普求姻联,文成公主入高原
汉藏友好世代传,长庆会盟碑可见
白山黑水满祖先,粟末靺鞨最南边
渤海国王唐招安,两个都督分两摊
民族政权周边建,开发边疆做贡献
历史纵横:唐朝曲辕犁
先进耕具,直改短曲
江南推广,敦煌画壁
历史纵横:皇帝谥号、庙号和年号
谥号好孬,庙号大小
年号多少,文献代号
历史纵横:回纥
北海之南,游牧草原
突厥凶残,逼迫造反
唐朝支援,南移附藩
回鹘西迁,维族祖先
□唐太宗像
一代明君,丰功伟绩
文治武功,作用积极
□唐三彩盘
唐墓釉陶,工艺高超
此盘为宝,图彩俱妙
□交河故城
生土建筑,保存完整
安西都护,最早此城
□唐职贡图
番客入朝,惟妙惟肖
大唐盛世,可以想到
□唐蕃盟碑
拉萨大昭,立碑宣告
唐蕃友好,发展需要
□民族分布
都护都督,控制力度
前者管辖,后者贡赋
☆思考点: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从历史大势上说: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个多世纪的动乱,人心思定,百姓需要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从隋唐两朝的统治者来说:
政治上,注意以史为鉴,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经济上,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军事上,实行“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对外用兵有节制。
文化方面,锐意经史,倡导儒学,大兴文治。
民族关系上,采取“华夷一体”等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实现了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民族间交往密切。
③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学习聚焦: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
¤安史之乱
玄宗后段,朝政昏暗
安史叛乱,历时八年
削弱集权,割据局面
由盛转衰,历史界线
¤黄巢起义
宦官专权,朋党纠缠
民生哀怨,黄巢揭竿
攻入长安,横扫大半
朱温发难,江山改变
¤五代十国
五代走马灯,后周还算行
世宗革弊政,北伐且南征
南北汉
前后蜀
南唐吴越吴
南平闽和楚
□割据形势
军阀混战,王朝命短
北方整齐,南方分散
▓史料阅读:藩镇林立与唐朝覆亡
起于边地,拥兵自立
天子姑息,愈演愈烈
◎问题探究:分析隋朝灭亡原因有何不同。
一般朝代多是亡于王朝末期资源调配能力(财政能力)的枯竭,隋朝国库充盈,但是隋炀帝穷奢极欲、大土土木、滥用民力、穷兵黩武超过了社会承受力上限,引发大起义,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
◎学习拓展:隋唐两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杰出人物业绩。
哥舒翰,唐玄宗时期名将,西突厥别部首领,多次大败唐朝劲敌吐蕃,战功赫赫,进封西平郡王,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俘虏,后遭杀害。
高仙芝,唐玄宗时期名将,高句丽人。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人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安禄山叛乱时,高仙芝以副统帅之职出征讨逆,前线失利,退守潼关,为监军宦官诬陷杀害。
李光弼,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在嘉山之战、太原之役中大破叛军。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知识重点
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唐文官俑
朝为田郎,暮登天堂
士子登科,前程辉煌
①选官制度(科举制)
★学习聚焦: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察举制度
汉武创察举,乡里清议荐
大族结朋党,标准逐渐变
¤九品中正
曹魏始中正,官由上任命
人才分九等,评议行不行
¤科举制度
科举更公平,进士不年轻
延续千百年,世界享誉名
□雁塔题名
进士及第,洋洋得意
光宗耀祖,荣华无比
历史纵横:九品中正制产生
察举操乡里,曹魏试改易
选官仍评议,中央收权力
◇学思之窗: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1.科举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在程序上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阶层流动。
2.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是,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
3.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
4.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②三省六部制(中枢改革)
★学习聚焦: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秦汉中枢
君主专制帝至上,三公九卿帮帮忙
汉武中朝和外朝,决策行政不商量
¤三省六部
魏晋三省共执掌,先议后核再开场
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分工沿用长
¤中书门下
唐初合议政事堂,军国大事须协商
提高效率削弱相,三省一体趋势长
□三省位置
三省分工,两省宫中
尚书六部,皇城办公
□《大唐六典》
玄宗开元,行政法典
内容全面,重要文献
③赋税制度(两税法)
★学习聚焦: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租庸调制
均田承租调,庸可代役徭
农民兴致高,政府收入保
¤赋税改革
动乱形势变,两税目化简
夏秋两纳税,人身依附缓
□庸调银饼
岭南之地,庸调银计
铭文详细,以防舞弊
▓史料阅读:《资治通鉴》两税法背景
均田废驰,租庸调制难以为继,国家财政极大难题。
德宗时期,杨炎建议,现居为据,贫富为差,一岁两季,按户按地。
☆思考点: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汉到唐前期,赋税制度是以人丁为征税之本,以人丁为征税之本的前提条件是纳税人有相应的土地、资产。然而,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沦为佃户,唐朝政府控制的农户越来越少,赋税来源逐步枯竭,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已无法实行,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两税法扩大了税源,简化了手续,增加了财政收入,挽救了唐朝中期以后的经济危机,稳定了唐朝政权的统治。更重要的是,它为赋税制度确立了一个新的合理的征收标准。从此以后,征税标准开始从人丁转移到土地、资产。
◎问题探究:谈谈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利:夏秋两次征税,明确纳税时间;扩大纳税主体,扩大了纳税面,确保了政府的税收,解决了唐朝政府财政危机;明确各阶层税率,推进税收公平。以财产征税,不再以丁户来征税,照顾了人民的负担能力,体现了合理负担原则,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中央财政实力得到加强,起到了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户税纳钱,地税交实物,加速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否定了以人丁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开创了我国封建历史上以土地和财产为基本计税依据的先例。
弊:税外加征,税外又出台许多苛杂,人民负担逐渐加强;配赋不均,两税法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各州各道按照所掌握的旧有数额进行摊派,但由于战乱,田亩数量变化很大,而当时仍然以旧额摊派赋税,显然是不合理的;折钱纳税,使得人们的负担随币值的波动而波动,负担不稳定;两税法按照资产计税,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资产难以估算。
◎学习拓展:《唐律疏议》的特点与影响。
特点:
1.礼法并用,高度融合。
自西汉以来,统治者不断吸收儒家怀柔策略,使法律制度不断儒家化。经过几百年的努力,至唐律以儒家的礼为法律取舍的唯一标准,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高度统一和有机融合。
2.科条简要,宽简适中。
唐律继承魏晋以来法律条文力求简约的立法原则,自制定《贞观律》时起,“凡削繁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形成了科条简要、宽简适中的立法特点,立法水平和技术都空前提高。
3.酌量古今,用刑持平。
唐律规定的刑罚都是最为宽平的。人谓唐律“得古今之平",并非溢美之辞。不仅死刑执行方式比较文明,而且适用于死刑的条款也大为减少,笞杖徒流刑罚的适用也相对较轻。
4.语言精练明确,立法技术高超。
唐律虽然仅有502条,但它法律内容丰富,法律逻辑严密,语言精练明确,立法技术高超,不仅基本能调整当时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而且许多原则、标准比较周密,可操作性强。
地位与影响:
承前启后
唐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承袭秦汉以来的立法成果,吸取魏晋南北朝的律学成就,表现出高度的成熟完备性。唐律作为古代立法的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为后世宋元明清各代立法提供了优秀的参照蓝本。
泽被邻邦
唐律作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不仅直接影响了本国,而且还超越国界,对东亚各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朝鲜《高丽律》的篇章内容取法于唐律,日本《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朝时期的《刑书》也大都参用唐律。可见,唐律在亚洲法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知识重点
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白马古刹
洛阳老城,佛教祖庭
东汉永平,白马驮经
①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学习聚焦: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三教交融
信仰总随时代转,佛传道兴儒挑战
相融相斥禅净玄,中华文明新贡献
¤范缜灭佛
反佛檄文,神形依存
转世灵魂,纯属骗人
¤韩愈兴儒
道统主张,法统对抗
儒学复兴,贡献力量
历史纵横:魏晋玄学。
老庄解易,虚无道理
清心寡欲,发展逻辑
②文学艺术
★学习聚焦: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到唐朝达到新的高峰。
¤诗词歌赋
承上启下,文盛艺精
建安七子,田园渊明
南朝骈文,北歌敕勒
唐诗繁荣,传世佳作
¤书法绘画
东汉书成艺,魏晋自觉期
至圣王右军,唐代颜柳体
东晋顾恺之,倡导形写神
隋唐题材广,注重表现人
¤石窟艺术
魏晋至隋唐,佛教传播广
各地石窟寺,艺术美名扬
▓史料阅读:《元稹集》元白诗派。
元诗白诗,通俗写实
处处皆是,诗文能仕
□龙门石刻
碑刻书法,北魏最佳
承上启下,汉字笔法
□书圣摹本
书圣字体,过渡时期
行楷藏隶,厚实遒劲
□颜体碑帖
结构严整,秀丽端庄
丰腴雄浑,盛唐气象
□柳体碑帖
林野空旷,神清气爽
笔力刚强,挺拔昂扬
□怀素草书
狂草代表,流畅线条
渴笔飞白,变化巧妙
□洛神赋图
曹植洛神,爱慕情深
飘逸浪漫,纯洁感人
□龙门佛像
北魏开凿,唐后渐少
取材佛教,艺术之宝
□敦煌壁画
规模宏大,史料无价
服饰乐舞,多元文化
☆思考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
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础。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科举制度更是推动了社会文化教育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全国的社会安定。
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印度、中亚文化传人,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在文艺领域以绘画和雕塑较为显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及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③科技
★学习聚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数学农学
南朝祖冲之,精算圆周率
北朝贾思勰,要术商省略
¤地理天文
禹贡地域图,西晋裴秀绘
测算子午线,唐朝僧张遂
¤建筑医学
造桥新局面,最古石拱建
千金易求检,国家颁药典
¤印刷火药
印刷用雕版,便利书阅览
火药始于战,最早是火箭
□雕版印刷
唐朝始发,距今可查
金刚经卷,八百六八
◇学思之窗:贾思勰《齐民要术》反映的思想。
贾思勰这段话反映了其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这种政策归根结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中国封建时代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统治者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
贾思勰生活在北魏时期。北魏政权逐步统一了北方地区,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北魏孝文帝在社会经济方面实施均田制等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尽管如此,当时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发展。贾思勰认为农业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是否富强,于是他撰写农书。同时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农业生产的蒸蒸日上,也为贾思勰撰写农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④中外文化交流
★学习聚焦: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天求法
佛教大兴,西行取经
法显玄奘,天竺本营
¤中日往来
唐朝鉴真,六渡东瀛
日本空海,很是有名
¤交往名城
唐都长安,各国使团
广州泉州,西亚商贩
□唐招提寺
奈良古寺,模仿唐制
鉴真主持,中华样式
□对外交通
水陆俱佳,长安两达
广州南下,登扬东发
☆思考点: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
文字方面:日本文字的创制受到了汉字的影响,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
思想与宗教方面:佛教经过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中国的儒学也传入朝鲜、日本,产生深远的影响。
社会与习俗方面:饮茶与围棋在隋唐时期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朝鲜贵族宽衣博带的服饰和妇女的发式多是模仿南朝,日本的和服深受唐朝影响。
城市与建筑方面:新罗都城平壤,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都是模仿隋唐的长安、洛阳建造起来的;日本寺院建筑也往往仿唐,如奈良法隆寺、唐招提寺,是由鉴真大师及其弟子依据唐朝寺院的风格式样建造的。
科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朝鲜,漏刻、测影等仪器,印刷、水车制造、瓷器烧制、铜镜铸造等技术,均在唐朝传入日本;在农业上,中国茶种传入日本。
制度方面:日本仿照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问题探究:唐朝所受域外文化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服饰:唐中宗之时,中亚粟特人的男装,被改造为唐朝妇女的时髦服装。
乐舞:唐朝流行的胡旋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龟兹乐在唐朝广泛流行。
书法绘画:受传自印度的佛教影响,佛教经典成为书法的内容,佛像画是唐人绘画的重要题材;来自中亚于阗国的画家尉迟乙僧活跃在初唐画坛。
工艺美术:金银玉石器的形制和纹样多吸收印度、中亚和西亚地区的样式。
◎学习拓展:杜甫作品的史料价值。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杜诗作为文学史料,具有证史、补史价值。如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全诗追忆了开元盛世时,物阜民丰、社会安定、民风淳朴、国家昌盛、政治清明的景象,并描述了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和士人精神的打击。
唐诗作为研究唐朝历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会的盛衰、社会意识的特点、重大的历史事件、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等方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