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高中政治 年级 高三 学期 春季课题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相关知识,培养科学精神。 2.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区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培养科学精神。 3.自觉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培养公共参与意识。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概述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2.教学难点:运用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剖析生活实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任务类型等)学生活动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评价活动 从知识获得、思维和能力提升、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评价;基于学生行为表现证据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环节一:导入新课——呈现情境材料导入材料 情境:某校文化节的辩题是:ChatGPT的使用能否促进创造力,正方甲与反方乙在寝室里模拟辩论,可谓是唇枪舌战,甲:ChatGPT的使用能解放人,让人有更多精力去从事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工作。乙:ChatGPT的使用会异化人,甚至导致人创造力的毁灭。丙:“你们这样吵吵闹闹的,影响别人休息。”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这时,生活委员丁回寝问丙:下周去富春江春游,你去吗?丙:谁说我不去?丁:你去,请登记吧 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丁:那么,你是不去呀?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问题链: 丙与乙的对话有没有存在逻辑问题?说说你的理由。 正方辩题“ChatGPT的使用能促进创造力”和反方辩题“ChatGPT的使用不能促进创造力”有没有逻辑问题? (3)去不去春游,丙说清楚吗? 通过复杂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逻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兴趣,引出课题“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环节二:新课讲授——分析情境材料议题一:不要“偷换概念”——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一)同一律的公式、内容 教师导语: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二)同一律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 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三)同一律的条件性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 ②同一律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1.示例评析:丙与乙的对话有没有存在逻辑问题? 丙:“你们这样吵吵闹闹的,影响别人休息。”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问:“你们”是谁,三个“别人”意思一样吗? 2.示例评析:有逻辑错误吗? 丙:你那么能辩,有本事 出去辩。 乙:有本事出去,难道 没本事在里面辩? 3.示例评析:有逻辑错误吗? 甲去年还是陪辩,现在已经是一辩辩手了。 答:“你们”是指辩论的人,第一个“别人”指“辩论之外的人”第二、三个“别人”指“处辩论和丙之外的人”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答:丙说的是指“出去”这件事。丁说的是“有没本事”这件事。题中乙的回答转移了丙的话题,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要求。 注意同一律的条件性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学生对同一律的含义、要求和条件性有正确的理解,不能“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同一律的公式、内容;同一律的要求;同一律的条件性。议题二:不要自相矛盾——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一)矛盾律的公式、内容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二)矛盾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三)区别自相矛盾和客观矛盾。1.示例评析:有逻辑错误吗? 某校文化节的辩题是:ChatGPT的使用能否促进创造力,正方甲与反方乙在寝室里模拟辩论,可谓是唇枪舌战。甲:ChatGPT的使用能解放人,让人有更多精力去从事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工作。乙:ChatGPT的使用会异化人,甚至导致人创造力的毁灭。丙:“你们这样吵吵闹闹的,影响别人休息。”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这时,生活委员丁回寝问丙:下周去富春江春游,你去吗?丙:谁说我不去?丁:你去,请登记吧 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丁:那么,你是不去呀?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问:正方辩题“ChatGPT的使用能促进创造力”和反方辩题“ChatGPT的使用不能促进创造力”有没有逻辑问题? 2.示例评析:有逻辑错误吗? 甲:这几周的辩论集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乙:ChatGPT的作用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明白事物的客观矛盾不同思维中的自相矛盾。正方辩题“ChatGPT的使用能促进创造力”和反方辩题“ChatGPT的使用不能促进创造力”没有逻辑问题是一对客观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甲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 乙的说法没有自相矛盾, “无限”与“有限”是对立统一的。 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学生对矛盾律的含义、要求以及能正确区分逻辑矛盾和客观矛盾。反对思维的自相矛盾。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矛盾律的公式、内容;矛盾律的要求;区别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议题三:不能骑墙居中——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一)排中律的公式、内容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二)排中律的要求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三)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关系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1.示例评析:有逻辑错误吗?丁:下周去富春江春游,你去吗? 丙:谁说我不去? 丁:你去,请登记吧! 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丁:那么,你是不去呀? 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2.示例评析:有逻辑错误吗?丁:下周去富春江春游,你去吗? 丙:我去,也不去。 丁: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 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通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点评,得出丙的话不符合逻辑,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违反了排中律。因为两个判断构成矛盾关系,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一加以否定,必须对另一判断予以肯定(二者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通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点评,得出丙的话不符合逻辑,丙的回答同时肯定了“去”和“不去”,违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学生对排中律的含义、要求有正确的理解,特别能正确区分排中律与矛盾律。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排中律的公式、内容;排中律的要求;能够区别矛盾律与排中律环节三:课堂小结——整合逻辑思维的三大规律规律 名称基本内容公式适用范围要求逻辑错误矛盾律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A不是非A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自相矛盾 (两可)排中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A或者非A矛盾判断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两不可同一律思想自身同一A是A概念和判断确定性(自身同一)偷换概念、偷换论题板书设计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阅读书目推荐 《形式逻辑学概论》(朱成全等主编); 《简单的逻辑学》(麦克伦尼著 赵明燕译)。 (2)课后活动建议 阅读亚里士多德关于三大逻辑规律的论述,寻找并分析现实生活中违背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