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教学目标
1.科学精神:领学学习科学思维对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争做时代新人。 2.政治认同:领会学习科学思维对提升思维水平和政治觉悟的意义,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公共参与:掌握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懂得实事求是,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前景 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修正错误,追求真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领会学习科学思维的含义。
2.掌握科学思维的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科学思维与其他思维的关系。
2.正确区分科学思维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德国数学家高斯,从小就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他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让学生从1+2+3……一直加到100为止。他想这道题足够这帮学生算半天的。出乎意料,刚过了一会儿。小高斯就举起手来,说他算完了。老师一看答案,5050,完全正确。老师惊诧不已。问小高斯是怎么算出来的。 教师提问:你遇到问题时能不能想出奇妙的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家高斯的例子,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每个人的思维能力、思维水平是有区别的,借此引入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推动实践的发展,我们需要培养科学思维,树立科学思维观念,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刚刚我们已经通过一则小故事了解了树立科学思维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科学思维呢?形成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 知识总结: 1.科学思维两个基本条件: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2.科学思维的含义: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思维形成的基本条件及其含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对科学思维形成的基本条件及其含义进行细致的讲解。 【学习任务一】自主阅读P14 探究与分享,并思考:从思维的角度说说为什么新发展理念是科学的思维 教师总结:新发展理念的内容是真实的。来自于中国当代实践;新发展理念运用了整体和动态的辩证思维方式看待我国社会发展的问题。新发展理念运用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书本的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理解新发展理念为何是科学的思维,借此让学生加深对科学思维含义的理解。 【学习任务二】通过回顾《逻辑与思维》书本框架结构,思考科学思维与其他思维有何关系? 知识总结: 科学思维和其他思维的关系: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设计意图:通过对《逻辑与思维》书本体系的理解,引导学生理清科学思维与其他思维的关系,进而加深对整本书的逻辑体系的理解。 【学习任务三】自主阅读P15 探究与分享,并思考: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为什么直到今天仍有适用性? 教师讲解:祖冲之基于实践推算出圆周率的值,揭示了圆周计算中的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只要今天人们仍然要计算圆周,圆周率就仍然是适用的。进一步说,科学思维的客观性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或人们观念的不同而改变。这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知识总结: 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和把握客观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书本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思维的第一个特征——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的深刻内涵。 【学习任务四】自主阅读P15 探究与分享,并思考:这体现了科学思维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知识总结: 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设计意图:旨在用好教材资源,通过书本探究与分享材料,引导学生领会科学思维的特征。 三、课堂评价 练习1:亚里士多德17岁起就跟随柏拉图学习哲学,长达20年之久。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柏拉图既是他非常崇敬的恩师,也是他的挚友。然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亚里士多德毫不掩饰与老师在哲学观点方面的分歧,也毫不留情地批评恩师的错误。一些人指责他是忘恩负义之徒。亚里士多德回应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表明,科学思维具有 A.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B.结果的预见性 C.结果的可检验性 D.思维表达的形象性 练习2:自1956年始,在李四光首创的地质力学指导下,我国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这说明科学 A.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B.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C.结果具有预见性 D.结果具有普适性 练习3:(北京卷,17题)【记忆】北京雨燕春天来到北京筑巢繁衍,夏末带着新生的小雨燕跨越中亚远赴非洲,待来年再准时飞回北京。古建筑上空北京雨燕飞舞的景象,是人们美好的记忆。 【两难】为了避免污损和破坏,古建筑的屋檐斗拱加装了防护网,却无意间把在此筑巢的北京雨燕挡在了“家门”外。既要避免古建筑受损,又要保证北京雨燕安居,成为难题。 【共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指导和相关技术支持下,文物、园林绿化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为北京雨燕在古建筑上留出“繁殖窗口”。同时,志愿者积极为北京雨燕搭建新家,帮助它们向现代建筑迁移筑巢。在多方呵护下,北京雨燕的种群正在恢复和壮大。雨燕和古建筑在城市中实现了和谐共生。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北京雨燕保护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 设计意图:通过客观题与主观题的练习,一方面,是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学生对客观题和主观题的解题能力,养成正确的做题方法与做题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