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知识清单】
【课标清单】
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2、认识辽宋夏金元这一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3、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4、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问题清单】
问题1.宋代面临的历史问题、如何解决的?
历史问题 解决方法 措施
中央集权衰微,地方割据,国家分裂 收地方权 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设置诸路转运司统辖地方财政,保证地方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共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分中央与地方权 中书门下掌管行政,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与宰相分权;枢密院掌管军政,枢密院与“三衙”分掌调兵权和统兵权;三司专掌财政
包括转运司在内,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武将专权统治 崇文抑武 文官担任各级各类最高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抬高文官士人地位;罢免宿将兵权
问题2.宋代政治统治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
特点 强干弱枝 收地方权钱兵等,强化了中央权力,造成了地方实力衰弱
分化事权 中央和地方均分化事权权(课本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使其互相牵制
机构膨胀 横向分割事权导致官员和机构增多
崇文抑武 文官担任各级各类最高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抬高文官士人地位;罢免宿将兵权
评价 局限 分权牵制,防止专权导致制度僵化,因循保守
权利分割过细,行政效率低下
财政危机,边防危机,统治危机,积贫积弱
积极 很大程度解决中晚唐到五代的地方割据分裂和武将专权问题
有利于预防内乱,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宋代文官政治局面的出现
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繁荣
历史本质 加强中央集权
治国方略 守内而虚外
问题3.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新变化和影响有哪些?
⑴农业的发展:
方面 具体 影响意义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的稻麦复种制 ①提高了粮食产量;②促进了人口迅速增长;③为商业提供剩余农产品
经济结构 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 ①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②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
棉花种植 宋朝开始,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人口增长 人口迅速发展,超过一亿 ①古代人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②有利于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工商业的发展
边疆开发 辽夏金元的统治下,边疆农业显著进步 ①反映了推进农耕文明的扩展;②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③推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进一步交融
⑵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 宋代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①瓷器大量出口海外;②东南海外贸易税成为宋财赋主要来源;③反映和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繁荣;④促进了沿海港口城市崛起;⑤成为中华文明新象征
矿冶业 煤炭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用煤作燃料 ①提高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②方便和改进了人民的生活
印刷业 雕版印刷术相当普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 ①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②带动造纸业发展;③推动了教育和科举制的发展
问题4.宋元商业和城市的新变化、变化的原因、特点、主要影响有哪些?
发展原因 根本原因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力)为商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
政治条件 国家的相对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人口增加 宋元时期人口的迅速增加出现剩余劳动力转移支撑工商业的发展
统治政策 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重农抑商政策的进一步松动;宋的不抑制土地兼并政策,大量自耕农破产,使相当部分农民转移到工商业
交通条件 宋元时代内外交交通便利(大运河、 丝绸之路)
民族条件 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互补和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中外交往 宋元对外开放,中外交往促进了海外贸易
表现 基层市场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大众服务商业成主流
边境贸易 宋与辽夏金政权间,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相当活跃
货币流通 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增加,钱币铸造量扩大;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进一步推动商业发展
海外贸易 外贸税成宋元的重要财源;出口丝织品、瓷器、茶叶,进口香料、珠宝;主要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城市兴盛 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元大都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特点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基层经济活跃
各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活跃
货币流通量增大,出现新形态货币
海外经济贸易空前活跃
大都市经济功能增强,中小工商业城镇弱小
主要影响 经济功能 反映和促进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市民阶层 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
世俗化文艺 促进通俗化、世俗化文艺的趋势
问题5.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特征、影响有哪些?
原因 方面 具体
人口因素 自晚唐以来,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政治因素 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政策因素 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自然因素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更适宜于农业生产
经济因素 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其他因素 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较快发展
过程 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北宋经济对南方依赖大,户口南多北寡;北宋灭亡后,人口南迁,进一步奠定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元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主要特征 伴随人口 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
战乱突出 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伴随政治 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倾向沿海 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转移
多角度影响 民族政治 各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持续 南方获得长期的大规模开发,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持续发展,海外贸易发展繁荣,工商业税的增加
文化教育 带来了文化重心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变化,南方科举官员比例逐渐超过北方,出现了“江东弟子多才俊”的局面和江南文化的崛起
生态环境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分布 经济重心的南移进一步吸引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使得南方人口迅速膨胀
问题6.两宋社会变化(门第观念、社会人身、国家控制)的表现及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社会阶层流动加快(相对平民化) 门第观 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宋朝时发生了根本改变
科举制 宋朝科举制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婚姻观 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社会成员 身份趋于 平等(相对平等化) 背景 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
变化 ①贱民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 ②宋朝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③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国家控制 相对松弛(相对自由化) 原因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国家调整政策
表现 ①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问题7.理学的基本内容、概念、产生的背景条件、代表、实质和评价有哪些?
概念 宋时,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的内容,使儒、佛、道三家完成融合,形成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新的思想体系
背景 政治 中唐后国家逐渐分裂战乱,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冲击伦理纲常秩序
经济 宋商品经济的繁荣,人与社会的自由度提高,统治者加强控制社会的需要
思想 三国以来儒学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不及佛道适应社会发展
北宋以来儒学复兴运动推动,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宋重文轻武国策,大力提倡文治,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内容 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宇宙观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人生观 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人欲),最终实现对“天理”的重复体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方法论 (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代表 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发展(相对先秦儒学) 程朱理学继承先秦孔孟的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等;也发展先秦儒学: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儒学思想形成哲学体系“理学”,完成义理化,强化正统
实质 儒学的新发展;以儒学的纲常伦纪来约束人心和社会,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评价 消极 政治: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人性:压抑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思想:重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逐渐束缚思想和社会进步
积极 秩序:约束个人行为,规范和稳定社会秩序
教化:塑造民族性格,强化民族气节,注重社会责任,强调历史使命
文教:促进了宋以来传统思想和教育的繁荣
问题8.宋元文学艺术繁荣的表现、特点、历史原因有哪些?
繁荣原因 政治上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原和南方出现相对安定政治局面;元早期取消科举,使读书人远离正统诗文,亲近社会下层。
政策上 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政府重视教育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科举制完善等推动;
经济上 商品经济繁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和繁荣;
文化上 科举完善和理学发展促使文化普及文人阶层壮大;
社会上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民间娱乐场所发展
科技 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民族关系 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日益频繁,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表现 文学 宋词 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作家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成就最突出
元曲 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话本 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盛行。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艺术 书法 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 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文字 辽西夏金 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等
蒙古 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特点 全面繁荣;雅俗共进;世俗化、个性化增强(市民气息浓厚);民族文化融合加快
问题9.宋元科技成就有哪些?
三大发明 发展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
成就 印刷术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 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指南针 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意义 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著名科学家 沈括 北宋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郭守敬 元朝科学家,最突出的成就是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王祯 元朝农学家,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特点 科技顶峰,继续领先于世界,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问题10.少数民族的文字发展的表现、推动因素和历史影响有哪些?
表现 辽 契丹大字、小字——石碑、文创
金 女真文字——进士科
西夏 西夏文字——佛经、法律、字典、经史
蒙古 畏兀体蒙古字——修史
元 八思巴藏文字母——拼写工具
推动因素 文字创制由少数民族政权推动
深受中原文化以及汉字的影响
影响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
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促进民族交融
问题11.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统治措施、特点、原因和主要历史影响有哪些?
政权 辽 西夏 金
主要制度 职官设置南北面官制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蕃号官称 沿袭唐宋制度,却保持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
主要经济 接受农耕经济,南部重视农业 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重视农业耕作,陶瓷业与炼铁业兴盛
主要文化 参照汉字创造契丹文,接受汉族文化 仿汉字创西夏文字,重视翻译汉文化典籍 逐渐趋向汉化,中期以降,女真贵族改汉姓、著汉服普遍
特点 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农耕经济和思想文化
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因俗而治
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本民族的制度和习俗
成因 文明差异: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
统治策略:统治者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
历史影响 封建进程:从政治制度、农耕经济、思想文化上大大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统治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政权统治,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疆域版图:拓展了疆域,初步奠定近代中国的版图
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北方地区有胡汉居住交融加快了民族大交融
后世治理:因俗而治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明清新中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积累有益经验
农耕发展:保护了农耕文明,使农耕生产力继续扩展和发展
中华文明:形成了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文明系统,统一中形成多元共辉局面
问题11.元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行省制度)原因、特点和评价有哪些?
原因 现实选择:元朝疆域辽阔,为加强对地方政治和军事的控制
历史教训:吸取和改变宋朝体制僵化、人浮于事、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
历史传承:对秦朝以来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特点 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辖区广阔(开创地方大区域管辖)
军政大权集中(区别于宋朝的分散机构权力),权力大而不专
由之前的山川形便为主转为犬牙交错为主
实行群官议政和专官提调相结合(防止地方形成割据)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模式(区别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管理模式)
评价 对元朝,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提高了行政效率
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趋势,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是省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适合对辽阔领土和版图的管辖,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借鉴
开创了新的地方管理模式(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主辅结合模式),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问题12.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和历史影响有哪些?
表现 胡汉杂居 汉族人民大量迁居边疆,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与汉族杂居,加强民族融合
回族形成 大量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与其他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四等人制” 元朝实施的民族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畏兀儿、回回等族)、汉人(主指北方少数民族)、南人
影响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加强了各族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的形成
边疆开发 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进一步管理与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
区别民族政策 区别对待的民族政策易激化矛盾,不利于统治,导致最终元朝覆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