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历史专题三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一)课件(3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历史专题三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一)课件(39张PPT)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考点1 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鸦片当众销毁。
(2)原因:英国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英国所处的不利局面,向中国倾销鸦片,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
英国的利益。
(3)爆发:1840年6月,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4)结果:战争终以中国的失败结束;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5)《南京条约》的内容
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向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
③开埠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6)影响: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目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1860年。
(3)侵略国家:英、法两国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4)主要罪行
①英法: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②俄国: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
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5)影响:使中国丧失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俄国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
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太平天国运动
1.时间:1851—1864年。
2.领导人:洪秀全。
3.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4.失败:由于领导集团的腐败与内讧,以及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5.意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6.《天朝田亩制度》
(1)颁布时间:1853年。
(2)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4)结果: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施行。
(5)评价: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
建斗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7.《资政新篇》:洪仁玕写成,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
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三、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1895年。
2.原因: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3.重要战役
(1)黄海战役
①时间:1894年9月。
②经过: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海面上展开激战,舰队将士奋勇杀敌,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
世昌壮烈牺牲。北洋舰队主力尚存,但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出海迎敌。
③结果:日本夺得制海权。
(2)威海卫战役
①时间:1895年初。
②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
(2)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
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等。
(3)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拓展延伸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列强掀起
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2.表现
(1)在政治上,开始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在经济上,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3)在思想上,以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进化论观
点,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1)经过: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外国侵略势力,列强决定联合镇压。
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一路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被迫撤回。
(2)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3)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时间:1900—1901年。
(3)经过: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的联军向北京进犯。8月中旬,联
军攻陷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4)《辛丑条约》
①时间:1901年。
②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划
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
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班列六部之前;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
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5)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拓展延伸
总理衙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适应形势的变化,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
“总理衙门”,它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1901年,《辛丑条约》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
考点2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4.内容
(1)经济
①前期: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先后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
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②后期: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
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民用企业。
(2)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
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3)新式军队:从19世纪60年代起,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到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
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
挥,同年还在台湾建立行省。
二、评价与启示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由于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
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外国资本的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考点3 戊戌变法
背景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民族危机
兴起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人士创办报刊,传播维新变法思想
高潮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开始变法
主要 内容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失败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搜捕维新人士,变法失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意义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性质 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 原因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实力强大;没有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行不通
考点4 辛亥革命
一、兴起
1.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2.中国同盟会: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选为总理。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
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三民主义: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
“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结果: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
4.影响:武昌起义后仅一个多月,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三、结果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
四、意义
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
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思想上,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11日。
2.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
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
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3.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六、北洋政府的统治
1.二次革命
(1)背景: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宋案”牵涉袁世凯。
(2)概况:“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舆论谴责,以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
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3)结果: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流亡日本。
2.袁世凯复辟帝制
(1)准备: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
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
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2)称帝: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3.护国战争
(1)背景: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蔡
锷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2)爆发: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3)结果:北洋军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
制;6月,护国战争结束。
(4)认识:护国战争的胜利说明复辟逆历史潮流,不可能成功;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发展大势。
4.军阀割据
(1)派系
①以冯国璋、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
②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
③奉系军阀张作霖。
④滇系军阀唐继尧。
⑤桂系军阀陆荣廷。
(2)影响: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考点5 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
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
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二、发展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以《新青年》的出版为标
志,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了。《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往北京后,在北京大学形成了一
个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新文化运动得到迅猛发展。
三、代表人物和内容
1.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2.内容: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进行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推
广白话文的文学革命。
3.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
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4.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5.启示
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拓展延伸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发展
(1)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
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
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
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
主义的摧残。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3.特点
(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2)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3)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4.著名企业家: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