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历史专题四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二)课件(7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历史专题四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二)课件(70张PPT)

资源简介

(共70张PPT)
精准对应浙江考情

考点6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五四运动
1.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受挫折。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
举行示威游行。
3.扩大: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
罢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4.结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
签字。
5.评价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
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
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特点:五四运动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
极参与的广泛性。
(3)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
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
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
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拓展延伸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奋斗目标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2)传播
①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
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②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
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
党早期组织。随后,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2)中共“一大”
时间 1921年7月
地点 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参会人员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
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②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③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拓展延伸
1.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1)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2)新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新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意义
(1)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中共“二大”
时间 1922年7月
地点 上海
内容 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时间 1923年2月
经过 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罢工工人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结果 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镇压。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启示 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三、北伐战争
1.第一次国共合作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
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
工三大政策。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2)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
称“黄埔军校”。在短时期里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
争作了准备。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3)组建国民革命军: 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国民党继承其遗志,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组建国
民革命军。
2.北伐胜利进军
(1)时间: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军阀势力。
(4)经过:北伐军一路向两湖进攻,一路取闽浙,另一路直趋江西。在湖北的贺胜桥等地,国民革命军
击溃了军阀吴佩孚的主力,迅速占领武汉三镇。而后北伐军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歼灭了孙传芳的主
力。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3.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在北伐胜利进军之时,蒋介石等人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
败了。
(2)南京政府建立之后,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1928年底,张学良发表
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拓展延伸
宁汉合流: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另立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
“分共”,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
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这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考点7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与红军长征
一、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1.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3)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
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
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因城里
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
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背景:秋收起义受挫。
(2)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
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
军。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5.工农武装割据
(1)背景: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
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古田会议: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3)发展: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4)建立政权: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
员会主席。
二、红军长征
1.背景:1933年秋,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2.战略转移: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
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遵义会议
(1)时间、地点:1935年1月;遵义。
(2)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后成立了由周恩
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
(3)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
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会址
4.长征胜利进军
(1)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
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进
入甘肃。
(2)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
(3)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
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
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拓展延伸
认识长征精神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
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
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
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考点8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1.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夜。
(2)经过: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
口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进攻并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
八事变”。接着,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
(3)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
(1)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3)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3.华北危机和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2)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
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4.西安事变
(1)背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停止
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在西北结束了与红军的敌对局面。张学良、杨虎城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
抗日,均遭到拒绝。
(2)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3)时间:1936年12月12日。
(4)经过: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结果: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多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6)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至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1.七七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晚。
(2)经过: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
驻军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
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3)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4)结果: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2.第二次国共合作:七七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
军,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后,以国
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3.淞沪会战
(1)时间:1937年8月。
(2)经过:1937年8月,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13日,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11月,上海失
陷,淞沪会战结束。
(3)影响: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4.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13日。
(2)日军罪行: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
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据战后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查证,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
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拓展延伸
区分抗战时期几个标志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
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 1937年七七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1.正面战场的抗战
台儿庄 战役 时间 1938年3月
抗日将领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意义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武汉 会战 时间 1938年6月开始
影响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次 长沙会战 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
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
概况 1941年12月,日本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获得会战胜利
影响 此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豫湘桂 战役 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概况 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评价正 面战场 的抗战 抗战 前期 中国军队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本侵略,给予敌人重大杀伤,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官兵发扬了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大无畏精神,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抗战 后期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了“皖南事变”,导致了豫湘桂战役的溃败,也使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严重危机
2.敌后战场的抗战
(1)平型关大捷: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企图夺取太原。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一带伏击
日军,歼灭日军1 000多人。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
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毛泽东《论持久战》
①背景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
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②观点
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
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③意义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3)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①建立
到1940年,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创建了有1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牵制和抗
击了大量日军。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②发展
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
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
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
运动。
③地位
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④作用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4)百团大战
①目的
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②经过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先后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地区,通过破坏敌人
的交通线,摧毁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向敌人发动大规模进攻。
③意义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
信心。
(5)评价敌后战场的抗战
①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开赴抗日前线,一
方面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另一方面深入敌占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
②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
了中流砥柱作用。
③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全民族坚持抗战
1.背景
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遂改变策略,对国民政府进行政
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表现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1)国民党
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2)共产党
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3)人民群众
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
支援前线;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或回国参战;文艺界成立各种抗战协会,
通过文艺作品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3.结果
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五、中共七大
时间 1945年4月至6月
地点 延安
内容 1.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
2.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4.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意义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六、抗日战争胜利
1.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
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
性因素。
(2)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3)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
(4)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性质)。它促进了中华
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2)国际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
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4.认识伟大的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
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考点9 人民解放战争
一、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1.重庆谈判
(1)时间:1945年8月至10月10日。
(2)代表:以蒋介石、毛泽东为首的国共两党代表。
(3)目的
①国民党: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
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②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4)内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①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
的新中国。
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2.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6年1月10日。
(2)代表: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
(3)目的:根据重庆谈判的协议,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4)内容: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
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3.意义: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4.联系:重庆谈判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基础;政治协商会议是重庆谈判的延续和扩大。
二、人民解放战争
1.全面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
面内战。
2.战略防御(自卫反击)
(1)时间:1946年6月至1947年夏。
(2)战略战术
①战略藐视: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
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②战术重视:中共中央号召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
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3)战况
①粉碎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②粉碎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毛泽东等
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
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
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③“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一部在临江、通化地区连
续打退了国民党军的四次进攻;东北民主联军另一部三次越过松花江,向南岸出击,配合临江地区
的作战,此即著名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这一战消灭国民党军队数万人,扭转了战局。
3.战略进攻
(1)时间:1947年夏至1948年9月。
(2)开始标志: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
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时间: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2)背景: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
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3)辽沈战役:1948年9月至10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先占辽宁锦州,后攻占长春、沈
阳,解放东北全境。
(4)淮海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中原野
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歼灭大量敌军。淮海战役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
以北的广大地区。
(5)平津战役:几乎与淮海战役同时,东北野战军与华北人民解放军将国民党军分割包围,威逼北
平。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
放。至此,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6)影响: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
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5.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其残余势力
退往台湾。
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
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开始时间:1947年。
3.内容
(1)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
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发展农业生产。
4.结果: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意义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
生产的积极性。
(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四、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中共 七届 二中 全会 时间 1949年3月
地点 河北西柏坡
目的 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
主要 内容 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恢复与发展生产是城市工作的中心。
2.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3.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