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历史专题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课件(7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历史专题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课件(78张PPT)

资源简介

(共78张PPT)
精准对应浙江考情
考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新政权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隆重召开。
(2)目的: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3)内容
①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
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采用公元纪年;确定国旗与代国歌;决定建立人民英
雄纪念碑。
(4)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正式确立。
2.开国大典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经过: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
一合法政府。随后,盛大的阅兵式开始。阅兵结束后,举行了盛大的群众游行。
(3)意义
①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
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
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②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二、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
2.经过: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
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3.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三、巩固新政权
1.抗美援朝战争
(1)时间: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
(2)参战原因(背景)
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
侵入台湾海峡。
②美军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③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经过: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
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
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5)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
(6)结果: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7)战斗英雄和精神
①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②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
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8)胜利意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
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
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至1952年底。
(2)原因
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广
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3)概况: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
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0年冬起,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
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
改造自己。
(4)结果: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5)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
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
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考点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1957年。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
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4)成就
①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
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②交通运输方面: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5)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1957年。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
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4)成就
①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
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②交通运输方面: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5)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①时间:1954年9月。
②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
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③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
①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②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作用: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三大改造
(1)改造方式: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
(2)成果及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
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二、艰辛探索
1.中共八大
(1)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2)主要内容: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
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影响: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
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
观的经济规律。
3.调整
(1)措施:为克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
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4.“文化大革命”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
“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时间:1966—1976年。
(3)动乱: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4)斗争:老一辈革命家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周恩来和许多干部坚
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
(5)结束: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
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6)影响:“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
大的损失。
三、建设成就
1.成就
(1)工业方面
①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
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②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广大内地也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
代工业。
③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2)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3)重大科技成就
①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②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③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④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4)其他方面: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
2.意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
坚实的物质基础。
考点3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与改革开放的推进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国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两个凡
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
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时间:1978年12月。
3.内容: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
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4.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
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二、拨乱反正
1.背景: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2.内容:“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
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3.完成: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三、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开始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推广 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深化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
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内容
改革前 改革后
所有制结构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经营管理方式 政企不分 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分配方式 平均分配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影响: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了企业、职工的
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用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四、对外开放
1.开始: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2.格局: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
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
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考点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
1.开始提出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
(2)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
(3)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
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
开放。
2.充实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
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确立: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4.成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5.意义: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重要会议
1.中共十六大
(1)时间:2002年。
(2)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其核心内容为中国
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
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中共十七大
(1)时间:2007年。
(2)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
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集中体现。
3.中共十八大
(1)时间:2012年。
(2)内容
①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
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③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4.中共十九大
(1)时间:2017年。
(2)内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5.中共二十大
(1)时间:2022年。
(2)内容: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中国梦
提出 2012年11月,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基本内涵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奋斗 目标 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四个全面”
(1)出发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
(2)含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演化:202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作出战略决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演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阶段成就
改革 开放 以来 表现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粮食、棉花、肉类和原煤、钢、水泥等200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
作用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进入 新时代 保障 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表现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1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谷物总生产量、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我国已经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
2.影响: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我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
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考点5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民族大团结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
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依据: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
布实施。
(4)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①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成立。
②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
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意义: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
权利,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
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6)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
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2.共同繁荣发展
(1)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
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民
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文化: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
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
和出版工作。
(4)政策: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国家还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
展的兴边富民行动,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背景: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
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方针政策: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
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
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
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
本方针。
3.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4.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5.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
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6.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1)前期
①方针:“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
②表现: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内地与港澳分别签署关于建立
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逐步开放内地居民个人赴港澳游。
③影响:强化了内地与港澳之间的经贸人文纽带,实现了两地互利共赢。
(2)新时代
做法 影响
中央政府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
者治澳”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
法》 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
阶段
中央政府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深
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香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际金融、航运、
贸易中心地位不断巩固。澳门经济发展水
平居全球前列,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香
港、澳门呈现与内地优势互补、合作共
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1)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走向缓和: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
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考察、经商等。
(3)打破坚冰: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
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4)“九二共识”: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
协会。1992年,两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
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2.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1)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强调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
和政府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明了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的坚定决心。
(3)胡锦涛会见连战: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
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
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4)重大进展: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
“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3.新时代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方略
(1)重要会晤: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
加坡会晤。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2)威胁: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是“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
(3)态度及措施
  中共十八大后,党和政府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人民解放军多次在台湾周
边海域组织实战化演练,展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台独”的坚强决心和强大
能力,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2022年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全面阐述了新时代解决台湾
问题的总体方略,指明了对台工作方向。白皮书强调,我们愿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
争取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中共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
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我们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共
同把握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坚定反“独”促统。
考点6 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一、国防建设
1.陆军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
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2.海军的建设
(1)组建
①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②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2)发展
①1970年,我国研制出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并于1974 年装备我国海军。
②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
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
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④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3.空军的建设
(1)建立: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
机3 000多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
(2)发展
①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
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我国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
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4.导弹部队的发展
(1)历史:中国开始发展导弹核武器是在20世纪50年代,1966年,中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
弹核武器试验。
(2)组建: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3)地位: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4)任务: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5)组成: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
(6)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
5.新时代强军之路
(1)政治建军: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
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五大战区:2016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
部战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3)五大军种: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
部队。
(4)新格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
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6.发展趋势: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武器
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7.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二、外交成就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
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
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
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
①时间:1955年。
②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③方针: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④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外交事业的发展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
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中美建交
①原因
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
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b.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过程: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3)中日建交: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全方位外交
①策略
a.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
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
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b.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
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
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
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②布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③表现: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
作。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
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④意义: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
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考点7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含义: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成就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
③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
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成功原因
①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
②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发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
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4)意义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载人航天工程
(1)开始: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2)成就
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
飞天之旅。
②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
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③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3.杂交水稻
(1)概况: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成就
①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他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荣获多项国
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袁隆平是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并于2019年
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3)意义
①国内: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国际: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
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
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4.青蒿素
(1)背景:20世纪60年代,许多国家都在研究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
(2)概况: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
下,于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3)作用: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
献。屠呦呦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二、文化成就
1.改革开放前
(1)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概况: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
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都取得累累硕果。
(3)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2.改革开放后
(1)概况: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
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2
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2)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电影《大决战》;大型舞
剧《丝路花雨》;等。
三、社会生活变迁
1.日常生活的变化
(1)衣:买衣服凭布票,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 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2)食:饮食结构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解决温饱问题)→ 十几亿人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
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
益深入人心。
(3)住: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简单→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4)消费: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2.交通和通信不断发展
(1)交通: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铁路、公
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人们的出行方
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2)通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
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量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