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二轮复习第三部分世界历史专题二 资本主义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课件(6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二轮复习第三部分世界历史专题二 资本主义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课件(62张PPT)

资源简介

(共62张PPT)
精准对应浙江考情

考点1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背景
(1)垦殖运动: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开展垦殖运动,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垦殖者成为新开发地区的主
人,新开发的地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
(2)庄园制度的衰落和瓦解: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
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农民也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
品的支配权。
(3)土地集中: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2.表现
(1)租地农场建立
①建立过程: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
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
②特点:富裕农民逐渐把土地集中起来;生产组织方式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农产品推向市场。
③典型:英国的租地农场。
(2)手工工场出现
①建立过程: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生产,更多地为市场而生产。13 世纪,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
展。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从事手工生产,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
场。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
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
②特点:由分散转向集中;适应市场的需求;生产组织形式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分工合作,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影响: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
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促进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富裕 农民 背景 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以偿还债务或应付开支
表现 1.经济上:富裕农民、骑士等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
2.政治上:控制乡村行政事务
影响 富裕农民、骑士等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市民 阶层 构成 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
权利 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影响 富商巨贾投资乡村,置办田产,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他们与贵族联姻或成为官员,抬高自己的身份,政治权利也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
力量
三、文艺复兴运动
1.产生原因
(1)根本原因:14世纪中叶,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直接原因: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
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2.兴起国家:意大利。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4.实质: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5.方式: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文化并非简单的“复兴”,这其中有继承,更
有创新。
6.影响: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
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7.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人物 国籍 代表作 评价
但丁 意 大 利 《神曲》 文艺复兴的先驱,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达·芬奇 《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 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莎士比亚 英国 《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文学巨匠
拓展延伸
1.对中世纪晚期西欧出现“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理解
(1)“新”是中世纪晚期西欧最大的特点,当时的西欧社会冲破了封建牢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
逐步发展。
(2)租地农场主成为农民的实际剥削者。土地所有者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他们仅有与租地农场主签
订契约的权利,只能得到有限的货币。
2.文艺复兴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表达思想的原因
(1)当时封建神学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强大,压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2)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大多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成果为依据。
(3)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无力与封建神学正面交锋。
考点2 探寻新航路与早期殖民掠夺
一、探寻新航路
1.原因
(1)根本原因: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新生
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2)社会原因
①来自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等在欧洲市场极受欢迎。
②马可·波罗对东方国家的描述,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欧洲社会出现了关注东方
的热潮。
③传统商路受阻: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要求商人缴纳高额
关税,使得从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价格更加昂贵。
2.条件
(1)随着欧洲地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相信地球是圆的。
(2)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经阿拉伯商人传到欧洲。
(3)欧洲造船技术提升,船的规模变得更大,速度更快,操纵更加灵便。
(4)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3.过程与影响
(1)过程
航海家 时间 资助国 航行成就
迪亚士 1487—1488年 葡萄牙 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哥伦布 1492年 西班牙 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
达·伽马 1497—1498年 葡萄牙 到达印度西海岸
麦哲伦 (船队) 1519— 1522年 西班牙 麦哲伦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2)积极影响(意义)
①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
③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3)消极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亚非拉等地区开始了殖民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
重的灾难。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二、早期殖民掠夺
1.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1)背景:中世纪晚期,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新航路开辟。
(2)表现
殖民国家 殖民范围 殖民方式
葡萄牙 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 建立殖民据点与商站,控制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进行劫掠式贸易
西班牙 美洲 凭借“无敌舰队”,建立殖民大帝国;武力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开发种植园,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进行黑奴贸易
2.英国的殖民扩张
(1)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英国的手工业尤其是毛纺织业迅速发展,促使英国开始
开拓海外市场。英国位于海上贸易航道的要冲,只有打破西班牙的海上霸权才能向海外发展。
(2)1588年,英国海军以少胜多,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
民地。
(3)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在北美建立大种植园;从事以贩卖非洲黑奴为中心的“三角
贸易”。

(4)种植园和黑奴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
3.荷、法、英殖民争霸
(1)荷兰:进入17世纪,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加入殖民掠夺者行列。在亚洲入侵爪哇岛,夺
取马六甲和锡兰,一度强占了中国的台湾;在非洲好望角建立了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兰
殖民地。
(2)法国:17世纪下半叶,法国加入殖民争霸的行列,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了法属殖民地。
(3)英国:16、17世纪,英国成立了多个贸易公司,如东陆公司、非洲公司和东印度公司。这些贸易
公司成为英国进行殖民贸易的先锋队。1607年,伦敦公司获英国国王的批准,组织一支殖民队登上
了北美洲海岸,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
(4)争霸方式: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与荷兰、法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
(5)结果:英国凭借强大的实力最终战胜了荷兰和法国,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
不落帝国”。
4.早期殖民掠夺的影响
(1)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2)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拓展延伸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的开辟
时间 1405—1433年 15—16世纪
目的 “示中国富强” 开辟市场,掠夺财富
规模 船队大,人数多 船队小,人数少
性质 与各国友好往来的义举 殖民扩张活动
成就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发现了美洲,并开辟了通往东方的航路
影响 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互相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考点3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概况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势力不断增强。
③思想基础: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史
称“光荣革命”。
(3)特点: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和不彻底性。
(2)过程
(4)影响
①国内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
展开辟了道路。
②国际意义: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权利法案
颁布时间 1689年
颁布机构 英国议会
目的 限制国王权力
内容 议会定期召开、议员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等;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能担任英国国王,英国国王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对英国的 影响 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此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
二、美国的独立
1.原因:1765年以后,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颁布了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
间的矛盾。1773年,英国政府授权东印度公司垄断北美的茶叶贸易,引发了新的抗税浪潮。
2.开始: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
3.建军: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
4.建国
(1)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
而独立。
(2)《独立宣言》
内容 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言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暴政,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意义 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评价 《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事实上,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5.转折:1777年的萨拉托加大捷。
6.结束:1781年,美法联军在约克镇与英军激战,英将康华利率部下投降。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
国独立。
7.性质: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8.1787年美国宪法
(1)内容: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2)意义: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
重要影响。
(3)局限: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法国大革命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法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统治危机:18世纪开始,法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没落、社会矛盾尖锐;支持美国独立战争使法国
政府债台高筑,财政危机更加严重。
③理论准备:进步思想家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掀起了启蒙运动,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
专制,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④国际因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2)导火线: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讨论征税问题。第三等级要求增加自身政治权
利,提出制宪要求,国王一面作出让步,一面企图以武力控制局面。
(3)过程
①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了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
②发展
a.颁布《人权宣言》: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
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
b.制定宪法:1791年,制宪议会制定了宪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c.建国:1792年9月,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d.处死国王:1793年,国王路易十六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
③高潮: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组成了救国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平息了国内叛
乱,打退了反法联军,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4)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5)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2.启蒙运动
性质 启蒙运动是一场反对旧制度的思想文化运动 主要内容 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 范围 以法国为中心,传播至欧洲其他国家 代表人物 伏尔泰 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 提倡分权制衡的政治模式
卢梭 主张最大限度地让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影响 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3.拿破仑帝国
(1)法典: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
犯等原则。
(2)称帝:1804年,法国改为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加冕称帝。
(3)扩张:拿破仑多次打败反法联盟的军队。拿破仑大军几乎横扫欧洲大陆,在废除各地封建特权
的同时,也对当地人民进行压榨和掠夺。
(4)灭亡: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大败而归。1815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
拓展延伸
比较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开始 1640年议会召开 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
颁布文件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建立政体 君主立宪制(英国首创) 共和制(美国首创) 共和制
推翻统治 本国封建专制统治 英国殖民统治 本国封建专制统治
领导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罗伯斯庇尔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既是民族解放的独立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考点4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一、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背景
①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3)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性质: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5)过程: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打败西班牙军队,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
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的独立运动。
2.印度民族大起义
(1)背景: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
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2)爆发:1857年。
(3)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4)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俄国的改革
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内容
(1)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2)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
和才能提拔人才。
(3)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5)生活方式: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4.影响: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
事强国。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
的障碍。
三、美国内战
1.背景:美国独立后,南方与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
2.导火线: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不久,南方7个州宣布退出联邦,成立
“南部同盟”。
3.经过
(1)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北方军队一再失利,人民群众要
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战局。
(2)1862年9月,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北方军队
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3)1865年,内战以北方的胜利告终。
4.意义:南北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
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1)国内危机:19世纪中期,日本推行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天皇大权旁落,实际权
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2)民族危机:外国势力的入侵,激化了日本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摇摇欲坠。
2.时间:1868年开始。
3.人物:明治天皇。
4.内容
政治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经济 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社会 生活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5.意义
(1)积极: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
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消极: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
张的道路。
易混易错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
(1)背景: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内容: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了措施。
(4)影响: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没有发动群众,仅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最终失败,中国仍面临严重
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中,日本中下级武士推动改革获得成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逐渐
强大起来。
考点5 两次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
1.原因
(1)政治前提:英国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扫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直接原因:英国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对棉纺品的需求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
的发明。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开端: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这成为工业革命的开端。
3.标志及发展
(1)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进蒸汽机。蒸汽机的普遍使用,成为工业革命的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美国人富尔顿首先制造出了以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
(3)1825年,英国人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试车成功。此后,人们开始大规模建设铁路,这进一步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4)以蒸汽为动力的工厂建立起来,用机器进行生产的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工厂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很多新的生产方法被创造出来,工厂的管理制度也逐步完善。工厂制
度的出现反映了大规模生产的要求。
4.完成:从18世纪后期开始,法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英国已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5.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陆续完成工业革命的
西方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2.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代表人物、公司及成就
(1)美国人爱迪生被誉为“发明大王”,他于1879年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
(2)德国人本茨于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1913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
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3)美国的莱特兄弟于1903年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4.电的应用
(1)理论基础: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2)应用: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
①爱迪生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②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
5.内燃机
(1)发明:1876 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
机;几年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2)意义
①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交通运输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变革。
②带动了相关新兴工业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③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6.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
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过渡。
(3)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归纳
1.工业革命的利弊及启示
(1)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
(2)弊:使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面对、解决的
重大问题。
(3)启示: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工业革命的演进历程

考点6 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
1.相识:在巴黎,马克思结识了恩格斯,他们一起讨论各种理论和欧洲工人运动。
2.成就: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共产党宣言》
1.出版:1848年。
2.内容
(1)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
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
取代。
(2)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
(3)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
无产阶级革命。
3.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
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三、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1.第一国际: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
国际”。
2.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
3月28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