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1张PPT)精准对应浙江考情考点1 两次世界大战及大战期间的世界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背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2.成立:1882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0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3.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3.过程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三条战线 欧洲战场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主要进程 (1)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激战,该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2)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中国、巴西等也加入协约国一方;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退出一战结束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性质 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巴黎和会(1)时间:1919年。(2)地点:巴黎凡尔赛宫。(3)操纵者: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4)实质: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5)结果: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2.《凡尔赛条约》主要内容(1)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19世纪两国战争中法国战败割让给德国)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2)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人数。(3)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等国独立。(4)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3.凡尔赛体系: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4.国际联盟: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美国因为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入国际联盟。国际联盟实际上是英、法操纵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5.华盛顿会议背景 日本实力增强,几乎独霸中国,英、美力图遏制其扩张。三国开展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时间 1921—1922年目的 调整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主导国 美国条约 199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6.《九国公约》(1)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2)影响: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7.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形成: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三、列宁与十月革命1.背景(1)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继续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2)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3)临时政府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2.经过: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亲自领导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3.结果: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4.巩固政权(1)对内: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了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粉碎了国内的反革命叛乱。(2)对外: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5.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新经济政策背景 国内战争逐渐平息,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适应当时苏俄的国情时间 1921年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作用 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二)苏联的工业化1.苏联建立: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2.开始: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3.五年计划: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4.评价: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三)农业集体化背景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特点 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开始 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措施 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问题 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四)苏联模式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3.表现: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4.影响(1)积极影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消极影响: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五、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背景 一战后,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领导人 甘地过程 第一阶段: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第二阶段:1930年,发起“文明不服从运动”,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等要求意义 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1.背景:一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战争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战争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2.过程: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他们组织代表团准备到伦敦同英国政府谈判,这些人后来发展为华夫脱党,华夫脱党的政治主张得到埃及人民的广泛支持。1919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3.影响: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背景 1910年,墨西哥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所颁布的资产阶级性质宪法未得到有效实施,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目的 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开始时间 1934年人物 卡德纳斯内容 1.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2.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3.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4.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影响 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六、罗斯福新政及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一)罗斯福新政1.经济大危机(1)根本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2)直接原因:生产相对过剩。(3)时间:1929—1933年。(4)范围:首先从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5)标志: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市价格突然暴跌。(6)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大。(7)影响①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工业产量下降;贸易额减少;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2.罗斯福新政(1)背景: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2)目的: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3)特点:采取国家干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4)主要内容①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全国劳工关系法》。③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④推行 “以工代赈”投资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5)结果: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6)作用: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7)局限性: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二)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1)政权建立:一战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中央政府几乎瘫痪,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2)对外扩张: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2.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2)侵略扩张: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1936年,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3.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标志: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2)对外侵略: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七、第二次世界大战1.爆发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2)直接原因: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一些国家(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成为战争的策源地。(3)间接原因: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4)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的祸根,对德国和日本的压制,引发两国对国际秩序的不满。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主要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及太平洋战场初期阶段 1940年4月,德国进攻丹麦、挪威;不久,荷兰、比利时投降;1940年5月,德军突入法国北部,法国被打败;德军对英国实施了猛烈的轰炸,英国军民坚持战斗规模 扩大 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苏联军民顽强抵抗,赢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最大 规模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与战争形势转折(1)走向联合①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②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以后又有21个国家在宣言上签字。③《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2)战争转折:1942年7月,德国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次年2月,德军投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3)意大利投降:1943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不久,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4)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成功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4.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1)雅尔塔会议①目的: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②召开: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③内容: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2)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的首脑在波茨坦召开会议。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3)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4)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易混易错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5.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拓展延伸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启示1.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与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2.启示: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考点2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一、两极格局形成1.冷战(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3)发展①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②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③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4)形成: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二、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不佳,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2.东欧剧变(1)背景①20世纪6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都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②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③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2)表现: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3.苏联解体(1)时间:1991年年底。(2)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三、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冷战后的世界格局1.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1)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2)2003年,美国又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未经联合国授权,拉拢部分国家,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3.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1)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2)各国的努力: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3)中国的努力①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③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有价值,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二)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1.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2.妇女地位的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妇女的独立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妇女摆脱家庭的束缚,参加社会工作。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3.生态与人口问题(1)生态问题: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化学污染破坏臭氧层;淡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2)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凸显。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拓展延伸 如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各国应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重难突破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1.多极化有利于抑制、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多极化有利于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及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考点3 联合国一、联合国1.概况: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其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2.首要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3.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二、联合国维护国际安全(作用)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考点4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一、经济全球化1.背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2.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明显。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经济的发展。重难突破 认识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1.积极影响(1)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额迅猛增长。(2)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无论身居何处,人们都可以方便地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2.消极影响: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将发展中国家置于不利地位,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发达国家财富不断积累,而一些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二、世界贸易组织1.概况:1995年1月1日成立,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2.主要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3.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1)正式加入时间:2001年。(2)意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波折 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经济失控风险加剧,地区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引起世界性经济动荡。这些问题阻碍了世界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各国共同面对和解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