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科学七下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下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
【第一节 机械运动】
一、机械运动和机械运动的分类
1、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不断发生改变的运动。
2、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类)
二、参照物
1、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总是先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特别提醒:
(1)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2)参照物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3)一般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由于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有关,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比如:空中加油、风洞测试、孙悟空“腾云驾雾”、飞行员徒手抓子弹等例子。
三、速度
1、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可以定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②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
3、速度的计算
(1)公式:
(2)速度的单位
①米∕秒(m/s 或m·s-1) 和千米∕时(km∕h 或km·h-1 )
②单位换算:
(3)6.5 m/s的意义: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为6.5米。
4、生活中的“速度”
四、速度公式的应用
有了速度公式,如果我们知道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就可以利用这个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计算出第三个量。
特别提醒: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时的要求
①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②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可以画示意图,明确运动过程以及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③先进行字母运算,再代入数字进行计算。
5、运动图像
运动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 静止 加速直线运动
图示
【第二节 力的存在】
1、力是什么
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字母F来表示。
2、对力的理解
(1)每个力都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2)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对应的施力物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3)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3、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
②物体间可以不接触,但必须有相互作用(如:磁铁吸引钉子)。
③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如图中的木块和墙壁之间没有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即: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改变→运动状态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也同样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事例
四、力的测量
1、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2、力的大小的体验(如图)
3、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如图)
(2)工作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长度也越长(即: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3)使用方法
(一)使用前
①轻拉挂钩,防止卡壳;检查指针与零刻度线是否对齐
②明确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中
①所测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②弹簧与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③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4、弹性和弹力
(1)弹性:弹簧受到手的拉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弹簧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弹力:手拉弹簧时也会感受到弹簧反抗拉伸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产生必要条件:①物体间相互接触 ②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五、力的三要素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当拉力增大时,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会变长→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2)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
(3)用扳手顺时针拧螺母,握住A处的效果更好→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
六、力的示意图
1、科学上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直观地表示力
(1)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2)在箭头边上标上力的大小;
(3)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受力分析的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受力物体)
(2)找到力的作用点(在受力物体上)
(3)以作用点为起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
(4)在箭头边上标出力的大小
【第三节 重力】
1、重力及其方向
1、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运用:重锤线和水平仪。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1)规则物体:几何中心。
(2)不规则物体:利用悬挂法找重心。
2、重力的大小
1、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物体所在的纬度和高度。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牛/千克)
3、重力公式:G=mg(g=9.8N/kg≈10N/kg)
☆特别提醒
①g=9.8N/kg的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0.8N。
②因为g月球小于g地球,所以航天员登上月球后,他的质量将不变, 受到的重力将变小。
③重力和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质量 重力
区别 概念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符号 m G
大小和方向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竖直向下)
单位 千克 牛顿(N)
大小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质量大小与位置无关 物体的重力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测量工具 天平、秤 测力计
联系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是G=mg(g=9.8N/kg)
【第四节 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1)实验步骤:
①在水平木板上分别铺上毛巾和棉布。
②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每次小车都要从斜面同一位置滑下的原因:为了使小车到达平面的初速度相同),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结果记录在表中。
③水平木板上不铺任何材料,重复上述实验。
(2)实验记录:
(3)实验结论:
①实验表明 :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时所受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大,速度减小得越慢。
②猜想 :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不受阻力的作用,那么它将以原来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牛顿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概括出来的)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力和运动的关系
1、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2)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3)小球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①甲:重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力使物体的速度增大。
②乙:重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力使物体的速度减小。
③丙:重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一角度→力改变物体运动方向。
3、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2、对惯性的理解
(1)惯性不是力,只能说物体由于惯性……(“受到惯性”、“惯性力”、“惯性作用”等都是错误说法)
(2)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属性,惯性只取决于质量——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均无关)
①运动和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②固体、液体和气体具有惯性
3、生活中的惯性
【第五节 二力平衡的条件】
1、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明这两个力是平衡的。如:静止的吊灯、被匀速提起的货物、静止状态的杂技演员、悬停的直升机。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对塑料板进行受力分析
(2)实验现象及分析
(3)实验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4、二力平衡的应用
5、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 一对相互作用力
相同点 1 大小相等 大小相等
2 方向相反 方向相反
3 在同一直线上 在同一直线上
不同点 1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2 一个力消失,另一力可以存在 两个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举例 在以下几个相关的力中,哪两个力是一对相互平衡的力?哪两个力是相互作用力?①笔筒受到的重力 ②笔筒对桌面的压力③桌面对笔筒的支持力
①和③ ②和③
【第六节 摩擦力】
1、摩擦力的存在
1、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f)。
2、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两个表面粗糙的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它们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3、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1)作用点:物体的接触面上。
(2)摩擦力的方向
①两个做相对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②两个相对静止且存在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静摩擦力):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判断方法:假设接触面光滑,若物体会运动,则受到摩擦力,且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4、输送带问题(假设输送带向右匀速直线运动)
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作出假设: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进行实验(分析: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做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测力计的示数)
①如图甲: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放一块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②如图乙:在木块上放砝码,增大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③如图丙:在长木板上铺上棉布,以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测出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控制变量法)
①比较甲和乙,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物体表面受到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②比较甲和丙,在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相同时,物体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所以: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有益摩擦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2、减小有害摩擦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利用气垫:如气垫船就是利用船与水面之间的气垫而减小船行驶时的摩擦的。
【第七节 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
1、压力
(1)定义:科学中将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力的方向:垂直指向受力面。
注意事项:
①压力不总是等于重力
②压力的方向不总是向下的
③当物体静止在水平台面,它对台面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即F=G=mg)。
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在实验中应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形变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2)实验现象
①甲和乙对比: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海绵的凹陷程度越大。
②乙和丙对比: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海绵的凹陷程度越大。
(3)实验结论(控制变量法):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叫压强(P)。
(2)物理意义: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3)压强的计算公式
特别提醒:
①公式中的F是压力不是重力,当物体静止在水平面时,物体对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则应写明F=G=mg=.....,再进行计算。
②S是受力面积,不是表面积。应以实际的接触面积作为受力面积。
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力的单位是N,受力面积的单位是m2,压强的单位是Pa)
(4)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Pa)
①1 帕= 1牛/米2。
②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1 张对折的报纸平铺在桌面上时,对桌面的压强约为1 帕;1 粒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时,对桌面的压强约为20帕。
(4)压力和压强的比较
压力(F) 压强(P)
意义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定量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大小 水平放置时等于重力,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无关 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单位 牛(N) 帕(Pa)
联系 ①压强是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②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二、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减小受力面积或增大压力
2、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受力面积或减小压力
三、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如图甲)和侧壁(如图乙)都会产生压强。液体的深度越大,压强越大(如图丙)。
(2)液体的内部也存在压强(比如游泳时当水面到达胸部时,就会感到胸闷)。
2、压强计
(1)功能: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以用压强计去比较。
(2)结构(如图)
(3)原理: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内液面的高度差越大。
(4)检查气密性的方法:用手指按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如果U型管中的水柱有高度差,说明液体压强汁不漏气。
3、《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1)该实验是通过观察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橡皮膜所受压强大小。
(2)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形管中液面已有高度差,正确的操作是: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3)实验前,应用手指按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该操作的目的是检查装置气密性。
(4)比较图甲的三幅图可知: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
(5)如图乙,改变橡皮膜的朝向,发现U形管的液面高度差相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同一深度,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6)如图丙,为了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小阳将烧杯中的水换成盐水重复上述实验,实验时压强计金属盒的放置要求是金属盒放在盐水中的深度与水中相同。由丙图可得出结论: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本章知识结构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