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2第4课时 糖类【学习目标】1.知道糖类的组成、重要性质和主要应用。2.认识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和特征反应。3.能够设计实验确认淀粉水解的产物及水解的程度。【合作探究】【学习情境】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相继出现了许多“富贵病”,如肥胖、糖尿病等。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中不能出现富含糖类的食品,所以我们在超市可以看到一些饮料、饼干、奶粉、营养麦片、八宝粥的食品外包装上标有“无糖”“无蔗糖”字样。从化学角度上看,这些食品真的无糖吗 本课时我们将学习有关糖类的知识。任务1 葡萄糖的氧化反应【新知生成】糖类和 是重要的人体供能物质,两者的组成元素均为 。一、 常见糖类的组成、物理性质物质 葡萄糖 蔗糖 淀粉 纤维素组成 (化学式) ,相对分子 质量从几万 到几十万 ,相对分子 质量在200万以上物理性质 二、 葡萄糖的性质1.葡萄糖的氧化:C6H12O6(s)+6O2(g) ΔH= kJ·mol-12.葡萄糖的特征反应:(1)与银氨溶液反应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最终试管内壁出现 实验结论 葡萄糖具有 性,能被 氧化 (2)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试管内产生 实验结论 葡萄糖具有 性,能够被新制的 氧化 【答案】油脂 C、H、O 一、 C6H12O6 C12H22O11 (C6H10O5)n (C6H10O5)n 易溶于水,有甜味 易溶于水,有甜味 不溶于冷水,无甜味 不溶于水,无甜味 二、 1.6CO2(g)+6H2O(l) -2803 2.(1)光亮的银镜 还原 银氨溶液 (2)砖红色沉淀 还原 Cu(OH)2碱性悬浊液【核心突破】典例1 已知: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葡萄糖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B.葡萄糖能与银氨溶液反应C.葡萄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D.葡萄糖在一定条件下能水解【答案】D【解析】葡萄糖分子中含有羟基,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A项正确;葡萄糖能与银氨溶液反应,B项正确;葡萄糖在人体内代谢生成CO2和H2O,放出大量的能量,C项正确;葡萄糖是单糖,不能水解,D项错误。【归纳总结】葡萄糖的特征反应1.与银氨溶液反应(1)银氨溶液的配制方法:将2%的稀氨水逐滴加到2 mL 2%的稀AgNO3溶液中,边滴边振荡,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2)实验成功的条件:水浴加热,碱性环境,试管要洁净,不能搅拌。(3)清洗银镜的方法:先用稀HNO3溶解,再用清水冲洗。(4)应用:检验葡萄糖。2.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1)新制Cu(OH)2悬浊液的制备:取10% NaOH溶液2 mL,逐滴加入5%的CuSO4溶液4~5滴,并振荡。(2)实验成功的条件:碱性环境,以保证悬浊液是Cu(OH)2,并加热至沸腾。(3)应用:检验葡萄糖。训练1 下列有关银镜反应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试管先用热烧碱溶液洗涤,然后用蒸馏水洗涤B.向2%的稀氨水中滴入2%的硝酸银溶液,配得银氨溶液C.可采用水浴加热,也能直接加热D.可用浓盐酸洗去银镜【答案】A【解析】银镜反应实验成功与否与试管是否洁净有很大关系。先用碱液洗涤试管,主要是除去油垢,A项正确;配制银氨溶液是将2%的氨水逐滴加到2%的AgNO3溶液中,且边滴加边振荡,直到最初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B错误;银镜反应实验一定是水浴加热,C项错误;盐酸不能洗去银镜,应用稀硝酸浸泡洗涤,D项错误。任务2 糖类的水解反应【新知生成】一、实验探究:淀粉的水解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4 mL淀粉溶液 滴加碘水 溶液变 色 淀粉溶液遇 碘变 加入4 mL 20%的H2SO4溶液,水浴加热4~5 min,待溶液冷却后分装两支试管 滴加碘水 溶液不变 色 淀粉已经完全水解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 有 色沉淀 生成具有还原性的 二、淀粉水解的应用古人用粮食酿酒涉及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转化,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途径: 。【答案】一、 蓝 蓝 蓝 砖红 葡萄糖 二、 (C6H10O5)n+nH2OnC6H12O6,C6H12O62C2H5OH+2CO2↑【核心突破】典例2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淀粉尚有部分未水解B.淀粉已完全水解C.淀粉没有水解D.淀粉已发生水解,但不知是否完全水解【答案】D【解析】由于在水解液中加入了过量NaOH溶液,I2会与碱发生反应而导致无法判断中和液中是否还有淀粉存在,因此也就无法判断淀粉是否水解完全。若改为向水解液中直接加入碘水,则可证明淀粉是否水解完全。【归纳总结】1.原理淀粉在20% H2SO4溶液的作用下,加热发生水解反应,其水解过程是分步进行的,最终水解产物为葡萄糖。水解过程如下:2.检验淀粉水解及水解程度的实验步骤:3.实验现象及结论:情况 现象A 现象B 结论1 溶液呈蓝色 未产生银镜 未水解2 溶液呈蓝色 出现银镜 部分水解3 溶液不呈蓝色 出现银镜 完全水解【特别提醒】1.淀粉的检验,必须直接取水解液加入碘水,不能取中和液,因为碘能与NaOH反应。2.因反应是用硫酸作催化剂,而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的溶液必须呈碱性,所以应先加碱中和再检验。训练2 为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试管甲和丙均用60~80 ℃的水浴加热5~6 min,试管乙不加热,待试管甲中的溶液冷却后再进行后续实验。实验①:取少量甲中溶液,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没有砖红色沉淀出现。实验②:取少量乙中溶液,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变为蓝色,但取少量甲中溶液做此实验时,溶液不变蓝色。实验③:取少量丙中溶液,加入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再滴加碘水,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淀粉水解需要在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进行B.欲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最好在冷却后的水解液中直接滴加碘水C.欲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可在水解液中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D.若用唾液代替稀硫酸,则实验①可能出现预期的现象【答案】C【解析】题中实验甲与乙、甲与丙都是对照实验,前者探究温度的影响,后者探究催化剂的影响,通过对照实验可知A项正确;因为I2可与NaOH发生反应,故用I2检验淀粉是否存在时,不能有NaOH存在,B项正确;用新制Cu(OH)2悬浊液检验水解产物的还原性,必须在碱性环境中进行,故在水解液中先加NaOH调节至碱性后,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C项错误;若用唾液代替稀硫酸,则不必加碱中和,直接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即可出现预期现象,D项正确。【课堂小结】【随堂检测】1.在化学魔术中,一张白纸在用碘溶液喷洒后会呈现蓝色字迹,其奥秘在于这张白纸曾用一种“隐秘墨水”书写过。这种“隐秘墨水”是( )。A.食盐水 B.白醋C.淀粉溶液 D.蔗糖溶液【答案】C【解析】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所以这种“隐秘墨水”为淀粉溶液,故C项正确。2.糖类物质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下列有关糖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组成符合通式Cn(H2O)m的都是糖类B.糖类被称为碳水化合物是因为糖类分子中都含有碳原子和水C.糖类物质都有甜味D.糖类是人类及动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答案】D【解析】化学组成符合通式Cn(H2O)m的不一定是糖类,如醋酸(C2H4O2),A项错误;糖类被称为碳水化合物是因为大多数糖类化学式符合Cn(H2O)m,而不是因为糖类分子中都含有碳原子和水,B项错误;糖类物质不一定有甜味,如淀粉、纤维素等没有甜味,C项错误;糖类物质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D项正确。3.某同学做葡萄糖的还原性实验,现有4 mL 0.5 mol·L-1 CuSO4溶液和4 mL 0.5 mol·L-1 NaOH溶液,将它们混合后,滴入1.0 mL 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煮沸,结果没有看到砖红色沉淀生成。这是因为( )。A.葡萄糖浓度太大 B.加热时间不够C.CuSO4溶液的量不够 D.NaOH溶液的量不够【答案】D4.为了检验淀粉的水解情况,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方案A:淀粉溶液水解液溶液显蓝色结论:淀粉完全没有水解。方案B:淀粉溶液水解液无砖红色沉淀析出结论:淀粉完全没有水解。方案C:淀粉溶液水解液中和液有银镜现象结论:淀粉已经水解完全了。根据上述操作及现象首先回答结论是否正确,然后简要说明理由。(1)方案A: 。(2)方案B: 。(3)方案C: 。【答案】(1)结论不正确,如果淀粉只是发生部分水解,则未水解的淀粉遇碘(I2)也会呈蓝色 (2)结论不正确,如果淀粉发生水解会生成葡萄糖,但由于水解液没有用NaOH溶液中和,所以加入的新制Cu(OH)2悬浊液会溶于硫酸,从而无法氧化葡萄糖,也就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3)结论不正确,该实验只能证实淀粉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水解,不能证明是否仍有淀粉存在,所以无法证明淀粉已经水解完全【解析】说明淀粉未水解的关键是实验证明没有水解产物葡萄糖生成;说明淀粉部分水解的关键是既要用实验证明有水解产物葡萄糖生成,还要用实验证明仍有未水解的淀粉存在;说明淀粉水解完全的关键是要用实验证明淀粉已不存在。淀粉水解的条件是在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并加热,而证明水解产物葡萄糖的存在无论是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还是银氨溶液都必须在碱性环境中才能进行,所以在加鉴别试剂前必须用NaOH溶液中和硫酸,在做题时必须十分关注有无此步骤。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