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 第3课时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学习目标】1.实验探究铝的性质,温度和浓度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2.能仔细观察、准确记录实验现象,能结合现象进行分析,并运用化学原理进行解释和推断。【合作探究】【学习情境】 拉瓦锡是欧洲的近代化学之父,他最著名的成就就是测定了空气成分。18世纪,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结果一出来就震惊全世界,因为他推翻了前人的观念,也推翻了人们脑海中固有的观念,但这只是拉瓦锡声名大噪的开始。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结果就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在当时,这个结果是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甚至连拉瓦锡就职的法国科学院的院长也不接受他的这种说法,他认为拉瓦锡的测定方法是错误的。但是真理就是真理,即使历经百年也不会因为某个人某句话而丧失闪光点。事实证明,拉瓦锡的结论是正确的。任务1 探究铝的性质【新知生成】实验探究铝的物理、化学性质: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主要现象 结论与相关化学方程式1 观察比较铝片在打磨前后的光泽 打磨前呈 色 打磨后呈 色 铝是一种 的金属,在空气中容易被 (化学方程式为 ),氧化铝的熔点 铝的熔点2 用坩埚钳夹持一片未打磨的薄铝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当铝片表面呈灰白色时,轻轻晃动铝片3 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一小片打磨过的铝片,再分别加入3mL 6mol·L-1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两支试管中都有 产生 铝既能跟 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又能跟 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灰白 银白 铝片内有熔化的物质被包裹着,但铝片没有熔融下滴 活泼 氧气氧化 4Al+3O22Al2O3 高于 气泡 酸 2Al+6HCl2AlCl3+3H2↑ 碱 2Al+2NaOH+2H2O2NaAlO2+3H2↑【核心突破】典例1 用铁、铝的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1)操作X的名称是 。(2)气体A是 。(3)加入足量NaOH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溶液B中阴离子除OH-外还有 ,溶液D中存在的金属离子为 。【答案】(1)过滤 (2)H2(或氢气) (3)2Al+2NaOH+2H2O2NaAlO2+3H2↑ (4)Al Fe2+【解析】Al既可以与酸反应,也可以与碱反应,Fe只能与酸反应,因此铁、铝混合物遇到足量NaOH溶液,其中的Al完全反应生成H2(气体A)、NaAlO2溶液(与剩余的NaOH溶液构成溶液B),过滤后滤渣Fe(固体C)与稀盐酸反应生成H2和FeCl2溶液(溶液D)。归纳总结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一般思路训练1 下表是某种常见金属M的部分性质。颜色 状态 硬度 密度 熔点 导电性 导热性 延展性银白色 固体 较小 2.70g·cm-3 660.4℃ 良好 良好 良好 将该金属M投入稀盐酸或NaOH溶液中,均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金属M是 (填名称)。(2)试推断金属M的一种用途: 。(3)金属M的活动性比铜 (填“强”或“弱”),判断的事实依据是 。(4)请写出金属M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现有一种合金,可能由M、Fe和Ag中的两种或三种组成。某学生为了弄清楚该合金的成分,设计了下列实验探究方案,请填写有关内容。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第一步:取一块合金,加入足量的① 溶液 ② 第二步:取上述未反应完全的固体,加入足量的③ ④ 该合金由M、 Fe和Ag组成 【答案】(1)铝 (2)作导线、作炊具等 (3)强 M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铜不能(4)2Al+2NaOH+2H2O2NaAlO2+3H2↑(5)①NaOH ②有气体放出,固体部分溶解 ③盐酸(或稀H2SO4) ④有气体放出,固体部分溶解【解析】(1)根据表中给出的部分性质知,能与稀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无色气体的金属M应该是铝。(2)铝的导电性好,可用于制导线;导热性好,可用于制炊具。(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Al是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盐酸或稀H2SO4反应生成H2;Cu是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盐酸或稀H2SO4反应。(5)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Al、Fe是排在氢前面的金属,Ag是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因此可以利用Al能与NaOH溶液反应来检验Al的存在;利用Fe能与盐酸或稀H2SO4反应,进一步来确定Fe、Ag的存在。任务2 探究双氧水分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新知生成】探究温度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1.取浓度约为15%的双氧水2~3mL盛放于试管中,观察溶液中气泡产生的快慢2.把实验1所用的双氧水置于75℃热水浴中,观察溶液中气泡产生的快慢 【答案】产生少量气泡 快速产生大量气泡 温度越高,H2O2的分解速率越快【核心突破】典例2 某课外兴趣小组对双氧水(H2O2的水溶液)做了如下实验探究。(1)将质量相同但聚集状态不同的MnO2分别加入到5 mL 5%的双氧水中,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测试。测定结果如下:MnO2 操作 情况 观察结果 反应完成 所需时间粉末状 混合 不振荡 剧烈反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5分钟块状 反应较慢,火星红亮但木条未复燃 30分钟 ①写出H2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实验结果说明催化剂作用的大小与 有关。(2)取三份含有等量的H2O2,但质量分数不同的双氧水,分别向其中加入1 g MnO2粉末。测定结果如下:双氧水体积 操作 情况 反应完成 所需的时间 收集到 气体体积 反应后 液体温度a1%的150 mL 混合 不振荡 11分钟 539 mL 24 ℃a2%的15 mL 1分20秒 553 mL 56 ℃a3%的7.5 mL 9秒 562 mL 67 ℃ 请简要说明:①反应完成所需的时间不同的原因: 。②反应后液体温度不同的原因: 。③收集到气体体积不同的原因: 。【答案】(1)①2H2O22H2O+O2↑ ②催化剂的表面积(聚集状态) (2)①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同,液体温度不同 ②反应放热相同,但液体的量不同 ③液体的量不同,液体温度不同,从而影响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量,使得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不同。【解析】(1)其他条件相同时,加入粉末状MnO2时,反应剧烈,带火星的木条能复燃,反应完成所需时间明显短,说明催化剂的表面积(聚集状态)对反应速率有明显影响,表面积大时反应速率大。归纳总结控制变量法训练2 化学反应速率受很多因素影响。下列措施主要是从降低反应速率的角度考虑的是( )。A.将食物置于冰箱中冷藏保存B.将MnO2加入H2O2溶液中制备O2C.将洗衣粉溶于温水后洗涤衣服D.将CaCO3固体研磨后再与稀HCl反应【答案】A课堂小结【随堂检测】1.除去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选用的试剂是( )。A.硫酸 B.水 C.氢氧化钠溶液 D.盐酸【答案】C【解析】Mg不与NaOH溶液反应,Al与NaOH溶液反应。2.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刚用酸处理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发现熔化的铝并不滴落。下列关于该实验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用酸处理时未能将氧化铝溶解B.铝在空气中能很快形成氧化膜C.氧化铝的熔点比铝高D.铝箔表面未熔化【答案】A【解析】用酸处理时可以将氧化铝溶解掉,A项错误;铝在空气中加热,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由于氧化铝的熔点比铝高,故铝熔化而铝箔表面未熔化,因此熔化的铝不滴落,B、C、D三项正确。3.下列实验方案可用于探究浓度对双氧水分解速率影响的是( )。A.两支试管均盛有2mL 5% H2O2溶液,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与另一支对比B.两支试管均盛有2mL 5% H2O2溶液,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入75℃热水中,与另一支对比C.两支试管均盛有2mL 5% H2O2溶液,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另一支中加入少量FeCl3溶液D.两支试管分别盛有2mL 5% H2O2溶液、2mL 30% H2O2溶液,均加入少量MnO2,观察现象【答案】D【解析】A项用于探究催化剂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B项用于探究温度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C项用于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D项用于探究浓度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4.化学实验是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主要方法。(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实验探究得知以下两组物质均能发生反应:Ⅰ.铁和硫酸铜溶液;Ⅱ.铝和硫酸亚铁溶液。①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铁、铝、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2)该化学兴趣小组又测定一定质量的某镁铝混合物中镁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方案Ⅰ:镁铝的混合物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方案Ⅱ:镁铝的混合物测定剩余固体的质量。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a.溶液A选用NaOH溶液b.若溶液B选用NaOH溶液,则剩余的固体为镁c.溶液A和B均可选用稀盐酸d.实验室中方案Ⅱ更便于实施【答案】(1)①Fe+CuSO4FeSO4+Cu ②铝>铁>铜 (2)c【解析】(2)在方案Ⅰ中,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只有铝,根据生成的氢气可以计算出混合物中铝的质量,从而能计算出镁的质量及镁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所以溶液A可为NaOH溶液,a项正确;若溶液B选用NaOH溶液,镁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铝能与NaOH溶液反应,则剩余的固体为镁,b项正确;镁和铝均可与稀盐酸反应,利用测量气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出混合物中镁、铝的质量,反应最后没有固体剩余,不能通过测定剩余固体的质量进行计算,c项错误;测量气体的体积不如测定固体的质量简单易操作,d项正确。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